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述细胞焦亡在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形成机制中的作用及中医药通过干预细胞焦亡从而稳定AS的研究现状,探讨今后中医药干预AS易损斑块的研究思路.抑制炎性小体或caspase-1细胞焦亡信号通路已成为近年来防治AS易损斑块新的干预靶点.中医药干预细胞焦亡稳定AS及易损斑块的研究涉及中药单体如灯盏花乙素、二氢杨梅素、雷公藤红素、大黄素,单味中药如菝葜,以及中药复方化瘀祛痰方、清心解瘀方等;干预的靶细胞多为巨噬细胞与内皮细胞;涉及的分子标志物主要有炎性小体NLRP3、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与IL-18、蛋白质caspase-1等;干预机制可能与抑制以上分子标志物有关.中医药调控细胞焦亡稳定AS易损斑块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尚停留在细胞水平和动物实验层面,相关的临床研究未见报道.今后有关中医药稳定AS易损斑块的研究应发挥中医整体调节的优势,调控而非单纯抑制炎症小体与炎症因子,以期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AS易损斑块的疗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傅国萍  鲁国建  董芬 《浙江医学》2014,(13):1179-1179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临床上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多发性炎性脱髓鞘的表现,以多发病灶、缓解、复发交替病程为特点。MS发病机制不清,普遍认为是一种与环境及遗传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因甲状腺组织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故又称淋巴细胞性甲状腺肿、淋巴增殖性炎症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也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可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晚期则可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部分患者也可能先有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而后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本院神经内科2000-01-2013-12共收治MS合并HT患者2例,现将诊治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细胞焦亡是一种促炎性程序性细胞死亡,通常经病原体感染后触发,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焦亡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细胞焦亡的作用机制、细胞焦亡与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关系、中医药调控细胞焦亡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梳理与总结,发现细胞焦亡的关键介导因子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作用靶点。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针刺、电针疗法均能够通过抑制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胱天蛋白酶-1、焦孔素-D或凋亡相关微粒蛋白等蛋白的表达,调控细胞焦亡而发挥治疗作用,为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桥本甲状腺炎(HT)是一种器官特异性免疫疾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ITD)的一种,为甲状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甲状腺疾病的7.3%~20.5%,可进展成甲状腺功能减退,男女患病比例为1:6—1:10。但其发病机制不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遗传及免疫有关。本文概述HT免疫机制的研究及意义。  相似文献   

5.
细胞焦亡是一种新型的促炎程序性细胞死亡,不同于其他程序性死亡,包括经典途径和非经典途径,依赖于Caspase-1、Caspase-4、Caspase-5、Caspase-11介导。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是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依赖于Caspase-1的经典细胞焦亡途径,在机体免疫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细胞发生焦亡后可释放大量的促炎症细胞因子,这个细胞因子将进一步促进炎症的发展。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焦亡在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该文主要对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肝细胞、肝星状细胞和肝脏巨噬细胞与肝纤维化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肿瘤微环境是指适合肿瘤生存的细胞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较重要作用,炎性微环境与免疫微环境则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慢性炎症与免疫抑制是肿瘤微环境的两个核心特征。对肿瘤炎性、免疫微环境进行干预及调控,是近几年来肿瘤研究界中较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现有研究多以津液理论、癌毒理论、护场理论解释中晚期结直肠癌炎性微环境,以营卫理论、阴阳理论解释免疫微环境,以扶正固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结化痰法来调控中晚期结直肠癌微环境。本文对近几年来中医药认识及调控中晚期结直肠癌炎性、免疫微环境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与分析,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卒中作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开通血管恢复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改善神经功能。关于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其治疗的相关研究始终是一大热点,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神经炎症是缺血性卒中的一个重要机制。细胞焦亡作为一种细胞的炎性死亡方式,与多种疾病及损伤机制密切相关,包括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细胞焦亡过程中有炎性小体、caspase-1、GSDMD等多种关键蛋白,而其中GSDMD作为细胞焦亡的执行蛋白,可在细胞膜上打孔,使得IL-1β、IL-18等炎性因子释放至胞外产生炎症反应;最新研究发现GSDMD不仅可在细胞膜上打孔,也可通过打孔破坏线粒体膜,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内容物释放,且线粒体膜受损先于细胞膜受损,既使得细胞焦亡过程被扩大,也可诱导其他途径的细胞死亡;因此抑制GSDMD的打孔功能、通过线粒体移植改善缺血细胞线粒体功能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缺血半暗带功能,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本文简要介绍细胞焦亡的过程及GSDMD在焦亡过程中打孔的作用机制,重点阐述线粒体焦亡过程及...  相似文献   

8.
桥本甲状腺炎(HT)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也是导致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的最主要因素,甲减会增加患者精神疾病的发病率,甚至会诱发黏液性水肿、昏迷,但有关HT的临床疗法研究目前较少。由于HT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机体会分泌甲状腺自身抗体,因此甲状腺自身抗体在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和预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控制营养元素的摄入(如补硒、适碘)对治疗HT具有积极意义,可有效降低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从而改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然而临床对营养因素能否影响HT的治疗尚存争议。本文通过回顾治疗HT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不同营养因素在HT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发现在治疗HT时,对硒、碘、铁及维生素D等营养因素的调控及干预不仅可发挥降低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的作用,更利于提高治疗HT的效果,能为未来临床治疗HT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9.
细胞焦亡作为一种新的促炎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被逐渐研究阐述,其形态学特征、发生机制、作用机制与其他细胞死亡方式(如凋亡、坏死等)有显著不同。细胞焦亡不仅与感染性疾病密切相关,而且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代谢性疾病、重要脏器非细菌性炎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对细胞焦亡作用机制及相关疾病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临床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细胞焦亡是调节性细胞死亡(regulated cell death,RCD)的一种形式,其特征是由GSDMD蛋白介导,释放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参与机体免疫炎性反应。目前认为细胞焦亡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e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RIRI)发病机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旨在对细胞焦亡在RIRI中的关键作用进行综述,并探讨了细胞焦亡调节RIRI过程的分子机制。此外,本文还分析了以细胞焦亡为靶点的多种分子药物治疗RIRI的可能性,为临床治疗RIRI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肠道炎性损伤常伴发肠道黏膜损伤、肠壁通透性增强、肠动力紊乱等,产生的炎症因子随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严重时可引起多器官衰竭。细胞焦亡是近年发现的一种由gasdermin蛋白家族成员介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主要表现为质膜大泡形成,细胞持续肿胀直至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释放,从而激活强烈的炎症反应,并使炎症反应级联扩大。细胞焦亡广泛参与各种疾病的发生,其在炎症中的作用机制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由胱天蛋白酶(caspase)-1介导的细胞焦亡经典途径和caspase-4/5/8/11介导的细胞焦亡非经典途径与肠道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因此,探讨细胞焦亡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及其在脓毒症肠道损伤、炎性肠病、感染性肠炎和肠道肿瘤中的作用,对肠道炎性损伤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成孔蛋白(gasdermins)家族成员介导的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一种新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形式,其最初被描述为半胱天冬酶1和炎症小体依赖性细胞死亡途径,典型特征是膜完整性丧失和大量促炎因子的释放。成孔蛋白E(gasdermin E,GSDME)是gasdermins蛋白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最新研究发现它亦是参与细胞焦亡发生的一种关键调节蛋白,其在大多数正常组织细胞中表达,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将细胞凋亡诱导转变为细胞焦亡。肾脏疾病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刽子手之一。近年来,GSDME依赖性细胞焦亡与肾脏疾病之间相关性被研究人员逐步证实,深入了解GSDME依赖性细胞焦亡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途径以及在此过程中各种关键分子的潜在有效抑制剂,有利于进一步理解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发现它们诊断和治疗新靶点。本文回溯了GSDME依赖性细胞焦亡与急性肾损伤、糖尿病肾病、肾癌、梗阻性肾病和狼疮肾病等肾脏疾病相关的研究,总结GSDME依赖性细胞焦亡在这些肾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相关药物干预等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根据肿瘤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调节肿瘤血管新生、干预炎性微环境、克服免疫耐受等方面对中医药干预肿瘤微环境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综述,参考文献25篇。  相似文献   

14.
人体胃肠道内存在着复杂的微生物有机群体,即肠道微生物。随着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肠道微生物在维持人体营养、代谢、防御、免疫等方面的作用逐渐被发现。近年来的研究更是证明了肠道微生物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桥本甲状腺炎(HT)作为全球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仍较少。新近研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在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激素代谢调节及HT发病机制方面的作用,反过来,甲状腺功能的变化也可以影响肠道微生物的数量及组成。因此,肠道微生态疗法可能为HT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可从多方面调节免疫、弱化不良反应、改善肾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膜性肾病临床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前的选择。本文从名医经验及中医药干预膜性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行综述,旨在讨论中医药对膜性肾病的治疗理念、方法及干预机制,推动临床及实验研究,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梳理近几年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中医药多通路干预延缓肾脏纤维化、抗炎及抗氧化应激、修护足细胞,从而改善膜性肾病的病理损害。目前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效果甚佳,但仍需大样本、长期研究数据支持,药物及组方机制也待深究。  相似文献   

16.
仝琳鸽 《重庆医学》2022,(7):1230-1235,1239
细胞焦亡作为一种促炎细胞死亡形式,是由Gasdermin(GSDM)介导的细胞程序性坏死,在形态和病理生理上均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细胞死亡(如凋亡、坏死).焦亡表现为质膜迅速破裂,进而释放出细胞内容物和促炎介质.随着焦亡机制逐渐被阐释,焦亡被认为是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重要机制之一,细胞焦亡与心、肝、脑、肾IRI发生发...  相似文献   

17.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chronic lymphocytic thyroidi-tis,CLT)又称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是一种以自身甲状腺组织为抗原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临床上常见的甲状腺炎症,近年来其发病率迅速增加。 HT合并甲状腺癌( thyroid cancinoma , TC)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国外报道2者共存率为0.5%~22.5%[1-2],国内报道2者共存率为25%以上[3]。目前对HT合并TC尚缺乏可靠的临床定性诊断标准,而HT合并TC多为亚临床期,不易察觉,致临床医师不能正确把握HT患者的手术指征,引起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影响HT术后生存质量,或对有手术指征的给予保守治疗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本文就HT合并TC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等几个方面对HT合并TC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脓毒症早期即可出现心肌损伤, 临床表现为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伴有射血分数降低。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炎性小体复合物经过一系列反应激活Gasdermin家族蛋白, 细胞膜完整性遭到破坏, 释放细胞内容物和促炎性物质, 诱发炎性反应的死亡形式。细胞焦亡可能调控脓毒症心肌损伤的发生发展, 本文主要对细胞焦亡的概述以及细胞焦亡与脓毒症心肌损伤发病机制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近年中医药调节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已成为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热点之一,运用扶正固本法对恶性肿瘤微环境的干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综合分析扶正固本法,对恶性肿瘤微环境作用机制的研究,总结扶正固本法方药对肿瘤微环境的调节主要表现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调控细胞因子的表达、调节肿瘤细胞外基质、调控肿瘤血管生成等4个方面,可为今后中医药干预恶性肿瘤临床实践提供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胃肠道肿瘤,发病过程常伴随着炎症反应。炎症的持续为肿瘤生长提供适宜环境,免疫细胞、炎性因子、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等组成炎症微环境,导致免疫应答与免疫抑制失衡,肿瘤细胞无限增殖,细胞凋亡被抑制,新生血管增加。炎性通路相关的STAT3和NF-κB信号分子,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IL-6,这些关键分子相互作用,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靶向介导炎症的关键细胞和因子成为肿瘤新的治疗策略。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的特征,多种临床常用中药复方的分子机制表现为调节微环境炎性因子水平,抑制促肿瘤的信号通路转导,缓解肠黏膜炎性损伤,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本研究通过对炎症微环境及中药抗癌机制的分析,以期为结直肠癌中药治疗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