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评价采用一种新型远距离注射Onyx方法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AVMs)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利用一种新型远距离注射Onyx方法治疗26例颅内AVM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压力传导系统,术者在介入观察控制室注射Onyx栓塞AVMs。结果 26例患者共行31次栓塞手术。畸形血管团体积平均缩小(61.48±26.85)%,完全栓塞3例。1例术中并发微导管破例致Onyx溢出,术后偏瘫。结论采用新型远距离注射方法Onyx栓塞治疗颅内AVMs安全可行,疗效显著,可节省术者体力,减少射线暴露,不增加新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秦伟  胡天刚  王海英  漆素兰  姜扬 《西部医学》2013,25(7):1076-1077,108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47个瘤体,其中28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40例患者栓塞成功39例(97.5%),1例行手术夹闭。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栓塞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01年10月至2003年3月间16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病例。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94%)动脉瘤应用该联合技术得以成功栓塞,1例(6%)左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应用双支架置入得以治愈,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无血管内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技术对一些特殊部位的某些类型的宽颈、梭形和夹层动脉瘤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该技术仍需不断改善,其治疗效果也需长期随访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应用Neuroform支架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和总结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新技术,评价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的顺应性、结合弹簧圈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新技术治疗的3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疗效,30例患者的平均动脉瘤大小为9.5mm。在微导丝导引下推送Neuroform支架组合体,跨骑动脉瘤颈释放支架,其中一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动脉瘤20例,二期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10例。结果 30例患者中术中完全栓塞21例(70%),大部分栓塞9例(30%)。术后支架移位2例,血栓性栓塞1例。术后临床随访29例,仅1例遗留永久性轻偏瘫;21例术后6~12个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7例动脉瘤残留需行二次治疗,其中4例第2次达到了完全栓塞。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新技术提高了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近期疗效,但长期疗效尚有待临床及血管造影随访结果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和研究用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部分难治性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方法 回顾 2 4例用微弹簧圈或结合其它栓塞材料栓塞治疗的难治性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18例经动脉入路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 ,3例经岩下窦入路 ,另 3例经眼静脉入路。 7例首次用弹簧圈栓塞 ,另 17例弹簧圈结合球囊、NBCA(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等栓塞材料栓塞。结果 栓塞术后血管造影结果示 ,7例较前改善 ,17例达到治愈。临床结果 :2 1例(87.5 % )治愈 ,3例 (12 .5 % )明显改善 ,无恶化者。随访时间为 6 - 2 4个月临床均达治愈 ,无复发。结论 球囊栓塞困难的小瘘口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可选用微弹簧圈栓塞 ,其疗效可靠且安全。对复发或多次治疗后形成的复杂难治性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也可选用弹簧圈或结合其它栓塞材料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闭环 Y 型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可靠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行闭环 Y 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大脑中动脉 M1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采用闭环支架完成交叉 Y 型支架技术,术后无技术相关性并发症。影像学显示术后即刻8个动脉瘤完全栓塞。全部患者平均临床随访3个月,3例患者行脑血管造影随访显示动脉瘤完全治愈。所有患者都获得良好的预后,改良 Rankin 评分0~1分。结论闭环 Y 型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技术可行,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的临床经验,通过术后随访其疗效,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我科行血管内治疗的28例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通过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结果 28例患者共计28枚动脉瘤:5枚行动脉瘤囊内弹簧圈栓塞;23枚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束时,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准确无移位,支架内血流通畅,通过门诊、电话、随访3个月至24个月,28例患者Ran-kim评分0~4分。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高血分流率的存在,大部分动脉瘤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s,GDC)联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操作要点。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月-2013年3月采用GDC联合微弹簧圈治疗8例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脾动脉瘤位于脾动脉起始部,3例位于脾动脉中段,3例位于脾门处。瘤体平均直径(24±3.4)(20~28)mm。结果全部病例均一次性栓塞成功,共使用GDC33枚,普通弹簧圈58枚,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平均随访(11±4.5)(5~181个月,脾动脉瘤未见血流通过,无脾梗死发生。结论GDC结合微弹簧圈栓塞脾动脉瘤安全可行,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2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术中操作注意事项。方法: 对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2例宽瘤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20例术前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诊断。结果: 19例术中栓塞满意,其中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4天后死亡;1例术后3天并发右侧大脑后动脉梗塞,2天后死亡。15例患者术后6~8个月随访行DSA复查,瘤体栓塞完全,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瘤具体形态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杂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50例复杂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综合使用新型球囊、颅内支架铺助栓塞技术、超柔软微弹簧圈成篮技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探讨技术难点.结果:本组50例患者共应用支架53个,每个支架内分别填入弹簧圈1~13只,平均5.4只.手术均获成功,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进行脑血管造影,动脉瘤均获栓塞.术后2例患者出现轻微失语症状,经扩张血管、扩容、活血化瘀治疗后好转.对本组45例患者(其余5例均为2011年后治疗)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45例患者均未复发,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缓解.结论:采用支架及球囊辅助超柔软微弹簧圈成篮技术治疗复杂型颅内动脉瘤效果理想,且解决了诸多技术难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介入弹簧圈栓塞治疗在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的意义及弹簧圈栓塞程度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09年因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行介入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5例患者治疗方式、术中栓塞程度、随访结果及临床意义.35例患者病变均为单发,均于术中成功释放弹簧圈,其中27例单纯弹簧圈栓塞,8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至2年.结果 27例单纯弹簧圈栓塞中11例致密填塞,16例部分填塞;8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中6例致密填塞,2例部分填塞.单纯弹簧圈栓塞者中有5例部分填塞的瘤腔仍有血流,予2次介入治疗.随访至2年时,30例中(5例2次治疗者未列入随访统计)27例致密填塞,3例部分填塞.均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介入弹簧圈栓塞治疗主要目的 是瘤腔内减压止血,安全有效.术后动脉瘤残留一般不会引起再出血,未达到致密填塞者亦能起到瘤内减压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方法、可行性及预后。方法共收集40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21~70岁,平均52岁。Hunt-Hess分级评估:Ⅰ级9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级6例;Ⅴ级1例。36例患者使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4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术后行眼动脉段动脉瘤3D-DSA造影,观察动脉瘤闭塞效果。术后随访患者24个月左右,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40例眼动脉段动脉瘤完全闭塞37例,大部分闭塞2例,小部分闭塞1例。36枚Enterprise支架均被成功释放,4枚支架释放过程中出现移位现象,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35例无并发症;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眼动脉段动脉瘤共4例,1例术后发生视力障碍,1例术后发生视野缺损、轻度残疾。统计分析显示: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眼动脉段动脉瘤比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发生较少并发症(χ2=4.512,P=0.041),且患者预后恢复优、GOS评分高(χ2=3.971,P=0.043)。结论应用血管内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闭塞效果好,术后并发症较少,患者预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3.
水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邱胜利  丁毅  贾德群  曹刘  唐超 《安徽医学》2009,30(5):530-532
目的探讨水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16例动脉瘤破裂者,共17个脑动脉瘤,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应用微导丝、微导管技术,采用水解脱弹簧圈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3例宽颈动脉瘤,分别采用了双导管技术、球囊辅助和支架辅助栓塞技术。结果17个脑动脉瘤全部栓塞成功,术中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13个动脉瘤,近致密栓塞3个动脉瘤,不全栓塞1个动脉瘤。平均随访了3~9个月,平均5.5个月,无再发脑出血病例。14例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2例达到Et常生活部分自理。结论水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致密栓塞率高,球囊及支架辅助是保证致密栓塞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应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急诊栓塞破裂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急诊栓塞破裂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11例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结果,其中包括3例血疱状动脉瘤。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结果:栓塞术后即时造影显示11个动脉瘤100%栓塞10例,其中的3例血疱状动脉瘤,2例完全栓塞,另1例虽然达到完全栓塞,但因瘤腔内弹簧圈被血流冲离动脉瘤腔,溢入颈内动脉内。95%栓塞1例。11例患者术后24个月内行临床随访,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mRS评分全部为0分。仅9例同意行CTA复查,无动脉瘤腔复发。结论: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虽然操作相对复杂,但能够即时将动脉瘤与载瘤动脉隔离,达到解剖治疗效果。目前适合于出血性颈动脉前壁动脉瘤的急诊治疗。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纯弹簧圈栓塞和Enterpric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早期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39例41个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39例45个动脉瘤采用Enterpric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栓塞成功率、手术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均于发病36 h内接受栓塞治疗。单纯栓塞组瘤复发率26.83%,高于联合栓塞组的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单纯栓塞组为4.88%,联合栓塞组为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单纯栓塞组为7.69%,联合栓塞组为1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单纯栓塞组为17.95%,联合栓塞组为2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栓塞组预后良好率为79.49%,联合栓塞组为74.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早期介入治疗效果较好,治疗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单纯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复发率较高,应加强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支架辅助治疗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78例宽颈动脉瘤患者行颅内支架联合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支架植入后显示动脉瘤腔内造影剂滞留。完全栓塞62例,近全栓塞9例,部位栓塞5例;动脉瘤破裂2例,均死亡。38例病例术后3~6个月血管造影随访,32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未显影;6例瘤颈残留者,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结论:颅内支架联合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栓塞在宽颈动脉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周玮  刘科  徐小川  朱政鸣 《重庆医学》2005,34(11):1647-1648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总结和分析1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经过1次血管内治疗后治愈,4例发生瘘口再通导致复发,经2~3次栓塞后治愈,1例因为瘘口过小无法栓塞,经过压颈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1)血管内治疗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有效方法;(2)多次栓塞及球囊联合弹簧圈栓塞可以有效治疗瘘口再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并发症进行探讨。方法研究参与对象为4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均为我院2016年3月份到2017年8月份收治。20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进行治疗,设为A组;20例患者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进行治疗,设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予以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完全栓塞率、次全填塞、部分填塞差异显示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差异显示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实施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其疗效显著,可替代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和疗效.方法对26例行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栓塞方式、治疗结果及临床、影像学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含28枚宽颈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瘤3枚,后交通动脉瘤15枚,颈内动脉眼动脉段6枚,大脑中动脉4枚.结果采用支架28个辅助弹簧圈栓塞28枚颅内宽颈动脉瘤,所有病例均成功释放支架(10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3例,其中死亡1例.动脉瘤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Ⅰ级:18枚(64.3%),Ⅱ级:6枚(21.4%),Ⅲ级:4枚(14.3%).随访25例,时间6~51个月,(平均15个月),均无新增神经功能障碍及再出血.出院后3个月m RS评分:m RS:0~1分22例(84.0%);m RS:1~2分3例.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可以提高致密栓塞率,降低动脉瘤复发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的临床经验,通过术后随访其疗效,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我科行血管内治疗的28例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通过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结果28例患者共计28枚动脉瘤:5枚行动脉瘤囊内弹簧圈栓塞;23枚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束时,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准确无移位,支架内血流通畅,通过门诊、电话、随访3个月至24个月,28例患者Ran-kim评分0-4分.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高血分流率的存在,大部分动脉瘤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