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1月弋矶山医院收治并行血管内治疗的年龄≥75周岁的7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基本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治疗结果。预后随访采用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价。采用统计学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6例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36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双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34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53例(69.7%)预后良好,18例(23.7%)预后较差,5例(6.6%)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WFNS分级、改良Fisher(mFS)分级及脑梗死是临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mFS分级Ⅲ级(OR=4.819,95%CI:1.297~17.907)和脑梗死(OR=22.837,95%CI:4.144~125.843)是影响血管内治疗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其中术前mFS分级Ⅲ级和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的RAPID软件在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并探寻影响患者预后的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血管内治疗,完成脑CTP检查及RAPID软件进行后期图像分析,且术后血管再通达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2b级及以上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比较两组年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一般资料以及RAPID软件分析结果,包括达峰时间 >4 s、> 6 s、> 8 s、> 10 s的低灌注区体积(VTmax > 4 sVTmax > 6 sVTmax > 8 sVTmax > 10 s)和梗死核心区体积(VCBF < 30%)、脑血流不匹配体积和不匹配指数(MM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因素,并获得预测公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预测公式的预测能力。结果 符合入组标准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37例,预后良好组92例,预后不良组45例。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1、-4.06,P均<0.01)。预后良好组VTmax > 6 sVTmax > 8 sVTmax > 10 sVCBF < 30%均小于预后不良组,MMR大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1、-3.17、-3.38、-4.52、-3.74,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VCBF < 30%小是大血管闭塞所致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的影响因素[比值比(OR)=0.904,95%置信区间(CI):0.860~0.950;OR=0.976,95% CI:0.964~0.988;P均<0.01]。预测公式为Logit(P)=8.454-0.024×VCBF<30%-0.101×年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预测公式的曲线下面积为0.786(95% CI:0.699~0.873,P<0.01)。结论 VCBF<30%和年龄是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越小、VCBF<30%越小预后良好的可能越大。基于CTP的RAPID软件可用于术前筛选适合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转诊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救治效果的影响,并对影响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LVO患者。按患者的就诊模式分成直接就诊组和转诊组,直接就诊组患者通过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或其他交通工具从发病地点直接至我院急诊就诊,转诊组患者从其他医院转至我院急诊就诊,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疗效和预后。根据预后将患者分成预后良好组(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和预后不良组(>2分),单因素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和就诊模式,并对其中P<0.1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31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直接就诊组195例(61.7%),转诊组121例(38.3%)。与直接就诊组比较,转诊组患者既往缺血性脑卒中、桥接治疗的患者比例低(χ2=4.549,P=0.033;χ2=29.319,P<0.001)。转诊组患者的发病至入院时间(ODT)和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ORT)均长于直接就诊组[239(168,238)min vs 85(55,170)min,Z=1.779,P<0.001;397(306,472)min vs 285(214,364)min,Z=6.779,P<0.001],短期治疗有效率和预后良好率均较直接就诊组差[52.9%(64/121)vs 64.1%(125/195),χ2=3.903,P=0.048;46.3%(56/121)vs 57.9%(113/195),χ2=4.806,P=0.043]。预后良好组患者为169例(53.5%),预后不良组为147例(46.5%)。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小、高脂血症比例少、桥接治疗比例高[(64.2±12.8)岁vs(69.9±11.9)岁,t=4.095,P<0.001;0.6%(1/169)vs 6.1%(9/147),χ2=7.848,P=0.005;70.4%(119/169)vs 13.6%(20/147),χ2=102.975,P<0.001]。预后良好组中直接就诊的患者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66.9%(113/169)vs 55.8%(82/147),χ2=4.086,P=0.043],并且ODT、ORT均短于预后不良组[106(59,214)min vs 184(91,281)min,Z=3.997,P<0.001;308(226,389)min vs 350(267,453)min,Z=2.999,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桥接治疗、直接就诊和ODT短是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1)。结论 AIS-LVO血管内治疗患者中,转诊患者的预后较直接就诊的患者差。桥接治疗、直接就诊和ODT短预示着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阶梯式血管内治疗策略对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ICAS-LVO)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我中心急诊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ICAS-LVO相关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阶梯式血管内治疗策略.根据阶梯式治疗策略所...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转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血管内治疗(EVT)各时间节点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急诊EVT的AIS患者257例,根据入院方式分为直接入院组156例和转诊组101例,比较两组EVT各时间节点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直接入院组入院-穿刺时间为84.8±42.5 min,长于转诊组的72.2±34.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直接入院组发病-穿刺时间为180.2±54.0 min,短于转诊组的218.5±57.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血管再通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3个月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入院组3个月时预后良好率42.9%,高于转诊组的34.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4)。结论:行EVT的转诊AIS患者发病-入院时间更长,但入院-穿刺时间更短,直接入院患者表现出预后较好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影响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成功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54例住院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手术资料及术后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状况,根据术后90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3分)和预后不良组(4~6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血管内治疗术后90d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良好组22例(40.7%),预后不良组32例(59.3%);术后72h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率9.3%,病死率3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OR=1.091,95%CI:1.002~1.188,P=0.046)评分与良好预后呈负相关,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ostcirculation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血管内治疗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82例后循环AIS-LVO患者资料.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情况,其中mTICI分级≥2b级为血管成功再通;采用改良Rankin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就诊方式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根据其就诊方式分为直接就诊组和转诊组,直接就诊组患者通过120急救系统或其他交通工具直接至我院急诊就诊,转诊组患者由其他医院通过120急救系统转诊至我院急诊就诊。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就诊流程及血管内治疗术后结局指标。结果 共有23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直接就诊组129例,转诊组110例。与直接就诊组相比,转诊组就诊前预警患者的比例更高、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更高、核心梗死体积更大、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转诊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均较直接就诊组更长[258(175,373)min vs 94(60,176)min,354(284,494)min vs 225(162,318)min,417(...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比较不同治疗时机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疗效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0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发病后溶栓时间不同将其分为A组(2h内溶栓)、B组(2~3h内溶栓)、C组(3~4.5h溶栓)、D组(4.5~6h溶栓)和E组(6~9h溶栓),每组各3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比较各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神经功能、预后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五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00,P=0.022),E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显著低于其余四组(P<0.05),D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显著低于A组、B组、C组(P<0.05)。溶栓后,各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均随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溶栓后不同时间,E组患者的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显著高于其余四组,D组患者的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B组、C组(P<0.05)。溶栓后,各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均随着时间延长明显升高(P<0.05)。溶栓后不同时间,E组患者的BI评分均显著低于其余四组,D组患者的BI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B组和C组(P<0.05)。溶栓后90d内,五组患者的颅内出血、口腔出血、院内感染、脑疝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356,P=0.852)。结论 4.5h内对AIS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佳,患者预后水平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转诊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根据其就诊方式分为直接就诊组和转诊组,其中直接就诊组患者通过120急救系统或其他交通工具直接至我院急诊就诊,转诊组患者由其他医院通过120急救系统转诊至我院急诊,分析两组的基线资料,血管内治疗术后资料、疗效和预后。结果 共有239例患者符合条件纳入本研究,其中直接就诊组129例,转诊组110例。与直接就诊组相比,转诊组患者预警比例更高,基线NIHSS评分更高,核心梗死体积更大,ASPECT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转诊组患者发病至就诊的中位时间为258(175,373)min,明显长于直接就诊组(94(60,176)min)(Z=7.996,P<0.001)。转诊组发病至穿刺时间,发病到再通时间均较直接就诊组更长(354(284,494)VS 225(162,318)Z=5.794,P<0.001;417(340,577) VS 277(205,424),Z=6.063,P<0.001),而转诊组就诊到穿刺时间更短(94(75,127) VS 103(86,139)Z=2.420, P=0.016)。转诊组90d良好预后的比例仅为49.1%,明显低于直接就诊组的63.6%(χ2=5.073,P=0.024),同时其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更高,死亡率更高(14.5% VS 6.2%,χ2=4.576,P=0.032;20.0%VS 10.1%,χ2=4.677,P=0.031)。结论 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中,转诊组患者卒中病情更严重,血管内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更高,死亡率更高,90d良好预后率更低。  相似文献   

12.
的 评价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在规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建立品管圈,并将活动主题确定为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时间”。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前)121例于我中心行机械取栓桥接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析影响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拟定现状改善品管圈干预措施。另外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在我中心行相同治疗的9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实施问题解决型品管圈干预措施,评价和分析应用效果。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平均药物中断时间为133分钟,平均序贯治疗时间为367分钟,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率为45.5%(55/121)。根据柏拉图80/20法则,造成序贯治疗不达标的主要原因为等待外出检查时间长(36.4%,20/55)、等待CT判读结果时间>60 min(27.3%,15/55)、护士不知晓患者口服药物时间(20%,11/55)。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平均药物中断时间为38分钟,平均序贯治疗时间为257分钟,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率为7.4%(7/95),与实施品管圈活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分别有3、2例患者在序贯治疗7 d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序贯治疗7 d内均无消化道出血。结论 应用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能够规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给药流程,可以缩短患者药物中断时间,精确口服药物桥接时间,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成型支架治疗及内科抗凝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以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神经内科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行血管内成形支架手术治疗,对照组单纯行内科抗凝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管狭窄严重程度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结束时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为(12.43±2.08)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管狭窄<60%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者死亡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和1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和47.5%,(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较内科常规抗凝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更为显著,能显著改善血管狭窄和神经功能低下状态,且手术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中及术后常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13例,根据术中及术后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分为研究组(发生1种或几种不良事件,230例)和对照组(无不良事件,283例).分析入组患...  相似文献   

15.
马力军 《吉林医学》2009,30(13):1303-1303
目的:观察经皮血管内成型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12例有症状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均经股动脉行狭窄部位球囊扩张术,扩张后给予支架置入,术中及术后给予抗凝治疗。结果:术前锁骨下动脉及全脑血管造影锁骨下动脉狭窄78.5%,椎动脉逆行显影,并充盈锁骨下动脉,经皮血管内成型术和支架置入术后,锁骨下动脉狭窄减少到20%,12例椎动脉均正向显影,术前术后患肢平均收缩压差由60mmHg下降到10mmHg,无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临床症状均缓解,无一例复发。结论:经皮血管内成型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安全有效的方法,与单纯经皮血管内成型术相比,临床症状复发率降低,近期疗效满意,需远期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现阶段真实世界中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90 d预后,并分析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三级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1 033例。电话随访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为良好预后,3~6分为不良预后。结果 共随访到770例患者,平均年龄(67.7±11.8)岁,良好预后率32.1%,死亡率31.8%。随着年龄增加,良好预后率呈下降趋势,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年龄预测90 d死亡的最佳界值为69岁。男性平均年龄(65.6±12.2)岁,女性(70.6±10.6)岁,良好预后率无性别差异,女性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37.1%vs 27.9%),但校正年龄后男女间死亡率差异消失。省、市、县三级医院比较,仅省级医院良好预后率显著高于县级医院(37.2%vs 15.6%),医院年度血管内治疗例数分组中,≥40例组良好预后率明显较高,各组间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现阶段,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总体良好预后率较低而死亡率较高。患者年龄与不良预后率、死亡率呈正性相关,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是因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较高。省级医院...  相似文献   

17.
早期血管再通治疗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预后的有效方法。在时间窗内对AIS静脉溶栓是得到广泛认可的血管再通治疗手段,而对超过溶栓时间窗或合并大血管病变的AIS患者,血管内治疗也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接受和肯定。但血管再通治疗存在个体差异,也易引起多种并发症,预后难以预测。THRIVE评分作为早期国外预测AIS血管内治疗的评分之一,国内报道不多。本文现对其评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在规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建立品管圈,并将活动主题确定为“缩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时间”。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前)121例于我中心行机械取栓桥接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的AIS患者,分析影响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的主要因素,拟定现状改善品管圈干预措施。另外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在我中心行相同治疗的95例AIS患者,实施问题解决型品管圈干预措施,评价和分析应用效果。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施品管圈活动前,药物中断时间为133(110,175)min,序贯治疗时间为367(183,496)min,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率为45.5%(55/121)。根据柏拉图80/20法则,造成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的主要原因为等待外出CT检查时间长(36.4%,20/55)、等待CT判读结果时间>60 min(27...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在基底动脉瘤中应用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实验的对象为2005年7月~2012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77例基底动脉瘤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血管内治疗组)39例,对照组(传统治疗组)38例,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基底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4.9%,显著高于对照组;出现并发症患者比例为2.6%,显著低于对照组,计算P<0.05,差异明显。结论:与传统开颅手术比较,血管内治疗能够明显提高基底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率,同时能够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压变异性与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therapy,EVT)术后出血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11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且均接受急性EVT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9例,根据术后第2天复查头颅CT是否出现新发高密度影,即是否并发出血转化将其分为非出血组(n=150)和出血组(n=39),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压变异性与EVT术后并发出血转化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收缩压最大值(OR=1.087,95%CI:1.015~1.164,P=0.017)、收缩压标准差(OR=2.296,95%CI:1.514~3.348,P<0.001)、收缩压变异系数(OR=2.529,95%CI:1.56~4.101,P<0.001)均为EVT患者并发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压变异性大可增加EVT术后并发出血转化的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