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肿瘤药理、分子药理学研究的飞速发展,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靶向抗肿瘤药物有独特的靶向抗肿瘤作用,在当前临床治疗中已发挥重要作用,但仍不能完全根治恶性肿瘤。继续寻找更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仍然是热点。近来,研究者们已发现Telomestatin(SOT-095)、elesclomol、PI-88及其类似物等化合物,在抗肿瘤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肿瘤靶向纳米递释系统可特异性转运抗肿瘤药物至肿瘤部位发挥疗效,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兼具诊断与治疗的多功能肿瘤靶向纳米递释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类新型纳米递释系统,可同时实现分子诊断试剂、抗肿瘤药物的肿瘤靶向递释,同步进行对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本文综述了纳米递释系统的肿瘤靶向机制,以及诊断与治疗双功能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传统抗肿瘤药物最大的治疗缺陷是药物作用多是非选择性的,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产生较强的毒副作用。因此针对癌组织的肿瘤靶向治疗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采用靶向性强的药物载体来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有效利用率取得了不错的研究进展。本文就靶向制剂设计模式、靶向治疗药物载体系统、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的综述。  相似文献   

4.
肿瘤的靶向治疗是指在各种“先进导航技术”下。把药物、射线等各种能杀灭肿瘤细胞的物质或能量直接作用到肿瘤组织之上。以达到精确有效地消灭肿瘤的目的。肿瘤靶向治疗主要包括现代放射治疗技术、靶向热疗技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段。肿瘤靶向治疗将治疗作用或药物效应尽量限定在特定的靶细胞、组织或器官内,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功能。从而能够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非细胞毒性靶向抗肿瘤药物的药物的应用使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提高,甚至长期带瘤生存也成为可能。随着肿瘤发生机制的逐步揭示,细胞与分子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为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在这些靶向抗肿瘤药物中,化学合成类药物占多数。对化学合成类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韩宝惠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7):2662-2664
近年来肿瘤靶向治疗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和独特的治疗效果引起了从事肿瘤治疗专业人十的广泛关注,靶向治疗药物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新的治疗方案、治疗策略层出不穷,2006年的ASCO大会更是体现了这一趋势,本届大会有关肺癌研究包括了单靶点药物、多靶点药物、靶向治疗结合传统化疗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就会议有关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希望对肺癌临床研究工作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的开发,抗肿瘤治疗面临新的挑战。围绕细胞毒和分子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存在诸多争议,特别是关于临床前模型的价值和一些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案。目前的抗肿瘤治疗已包含了几种具有不同机制的药物,分子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可能具有协同或拮抗作用。本文将重点阐述应用联合治疗的相关问题,希望通过新型靶向治疗与传统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为抗肿瘤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一直是医学工作的研究重点。目前,肿瘤的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进步以及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出现,多肽类化合物在临床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抗肿瘤药物相比,多肽类化合物具有分子量小、靶向性强、活性高、毒性低、易于跨膜吸收等优点,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凋亡发挥调控作用。多肽类化合物主要通过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等发挥抗肿瘤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相似文献   

9.
超声造影剂微泡联合低频超声可对深处肿瘤进行治疗,即低频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逐渐成为一种高效、无创的抗肿瘤方式,其通过物理生物效应可以提高药物转运效率、破坏肿瘤新生血管,从而增强化学、基因、免疫、抗血管治疗。此外,该技术还可应用于声动力治疗,并且在复合纳米颗粒的基础上实现协同治疗,增强抗肿瘤效率,为以后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靶向肿瘤的纳米载体成为研究的热点。纳米载体可以通过靶向作用更有效地输送抗肿瘤药物和影像材料用于肿瘤的治疗和诊断。本文对靶向肿瘤的纳米药物载体研究的近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希望从靶向载体制剂设计和开发的角度出发,探讨靶点选择、靶向机制以及载体结构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期望对相关研究人员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肿瘤治疗的靶向性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小RNA可以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mRNA,通过抑制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发挥高效的抗肿瘤作用,但是在细胞层次缺乏靶向性和特异性。由于无法靶向输送,小RNA在系统应用时难以选择性地进入特定的组织细胞,还会引起非特异性炎症反应。针对这些应用障碍,我们的研究解决了抗肿瘤小RNA的找靶、防脱靶和靶向输送等问题。但是,未来只有在深入揭示肿瘤演进的核心分子机制的基础上,使小RNA能从分子、细胞等多个层次靶向肿瘤细胞,才能为研发小RNA等生物大分子药物奠定理论基础,真正造福于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12.
肿瘤归巢肽(THPs)是一类对肿瘤组织或血管具有归巢效应的多肽,它能识别和结合肿瘤组织或血管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或标志物.除了原位肿瘤,THPs还能识别并结合血管源性或转移性肿瘤.因此,THPs可将抗肿瘤药物直接靶向递送至肿瘤组织、细胞中,能够减少或消除药物耐受及毒副作用.本文将综述迄今人们对THPs的认识、开发及其在抗肿瘤诊断及治疗应用中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消化道肿瘤治疗的新手段——分子靶向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的迅猛发展推进了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一系列的分子靶向药物用于治疗多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分子靶向治疗就是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大分子,包括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细胞信号传导和其他生物学途径的重要靶点,通过特异性阻断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来控制其基因表达和改变生物学行为,或是通过强力阻止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积极发挥抗肿瘤作用.相对于手术、放疗、化疗三大传统治疗手段,其具有较好的分子选择性,能高效并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分子靶向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新手段,以其低毒、高效等特性正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分子靶向药物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抑制剂、抗血管生成剂、环氧化酶-2抑制剂、抗CD20单克隆抗体等.大量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分子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肿瘤分子靶向治疗领域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代谢重编程是癌症的重要特征,以满足其快速增殖的需求。肿瘤中的代谢变化调控免疫细胞多种代谢途径来实现抗肿瘤免疫抑制。近年来对糖、氨基酸和脂质的代谢变化的研究,以及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间代谢调控的相互作用的深入探索,靶向代谢的同时联合现有抗肿瘤疗法,通过满足免疫细胞的代谢需求增强免疫治疗的抗肿瘤效应,为靶向肿瘤免疫代谢治疗、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提供新的思路。关于新的免疫检查点分子、新型细胞免疫疗法的研究也正在进行。本文对近年来肿瘤免疫抑制的免疫代谢机制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功能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免疫代谢调控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多聚N-(2-羟丙基)甲基丙烯酰胺(HPMA)-抗肿瘤药物偶合物可通过靶向分子及肿瘤细胞的增强渗透和滞留效应实现药物的靶向治疗,显著减少传统药物全身毒副作用,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目前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多聚HPMA-抗肿瘤药物偶合物的组成及近几年来的临床前和临床应用研究现状和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靶向治疗是指在各种“先进导航技术”下.把药物、射线等各种能杀灭肿瘤细胞的物质或能量直接作用到肿瘤组织之上.以达到精确有效地消灭肿瘤的目的。肿瘤靶向治疗主要包括现代放射治疗技术、靶向热疗技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段。肿瘤靶向治疗将治疗作用或药物效应尽量限定在特定的靶细胞、组织或器官内.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功能。从而能够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主动靶向给药系统能使抗肿瘤药物选择性地与靶组织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上结合并起作用,可使药物能够可控性地分布于靶区并持续缓慢地释放药物,在提高药物抗癌效果的同时可降低其对正常组织的不良反应。尽管开发研究主动靶向给药系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广泛应用于临床尚需时日,但它们对于克服肿瘤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提高疗效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抗肿瘤药物的理想剂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查阅大量近年来国内外主动靶向给药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综述了在研并取得一定进展的抗肿瘤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的作用、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为肿瘤的靶向给药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生物治疗被称为治疗肿瘤的第四种治疗手段。生物治疗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基因治疗、免疫治疗(过继免疫治疗、疫苗治疗、分子抗体治疗、细胞因子治疗等)、抗血管生成治疗、干细胞治疗、诱导分化反凋亡、内分泌治疗等,其中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生物治疗发展较快的治疗方法。分子靶向药物是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理论基础上出现的新药,相对于传统化疗药物有很多优势,形成了一门治疗肿瘤的新领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不良反应较小的方法。近20年来,人类对肿瘤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发展,对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凋亡、肿瘤血管形成等的研究也由细胞生物学水平转变到分子生物学水平,许多新的概念包括信号传导、细胞周期、DNA修复等已经得到临床验证。因此,大量以肿瘤细胞水平表达为靶点的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问世,并逐渐走向临床,主要包括细胞信号转导分子抑制剂、新生血管抑制剂、靶向端粒酶抑制剂以及针对肿瘤耐药的逆转剂。  相似文献   

20.
 靶向免疫检查点的治疗是众多抗肿瘤免疫的有效策略之一,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诱发持续的肿瘤缓解。抗CTLA-4单抗,抗PD-1单抗以及抗PD-L1单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研究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突破,针对免疫检查点的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向。本文对近年来与肿瘤免疫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