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分析责任血管的斑块特征,并探讨MHR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我院脑血管中心住院治疗且行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颅内动脉管壁成像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7例,包括无斑块组27例、单支血管病变组72例和多支血管病变组48例。采用HRMR颅内动脉管壁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稳定性。采用Speraman相关性分析探究MHR与斑块强化程度的相关性。以斑块的强化程度作为反映斑块稳定性的标准(0级强化为稳定斑块,1、2级强化为不稳定斑块),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MHR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效果,并经过约登指数计算最佳临界值及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根据MHR最佳临界值将有斑块患者分为高MHR组和低MHR组,通过12个月(中位时间)随访获得斑块强化程度的变化数据,构建Cox回归方程,探究MHR对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作用。结果 单支血管病变组及多支血管病变组 的MHR均高于无斑块组(无斑块组vs 单支血管病变组 0.37±0.11 vs 0.46±0.13 d=0.09 P=0.003; 无斑块组vs 多支血管病变组 0.37±0.11 vs 0.54±0.15 d=0.16 P<0.001; 单支血管病变组 vs 多支血管病变组 0.46±0.13 vs 0.54±0.15 d=0.07 P=0.003) 。Spera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HR与斑块强化程度呈正相关(r=0.469,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高血压病史、责任血管狭窄程度、斑块重构方向、斑块负荷等因素后,MHR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OR=2.13,95% CI 1.45~3.14,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HR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AUC值为0.821(95% CI 0.726~0.915,P=0.001),最佳临界值为0.52,灵敏度为0.75,特异度为0.80。根据MHR最佳临界值,高MHR组(MHR≥0.52)组患者44例,低MHR组(MHR<0.52)76例,高MHR组患者的斑块强化程度高于低MHR组(P=0.009)。Cox回归分析显示,低MHR与责任血管斑块强化程度下降 有关(HR=3.21,95% CI 1.92~5.36,P<0.001)。结论 MHR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对斑块强化程度的下降有预测作用,或许能成为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D CUBE MRI技术对不同时期脑梗塞动脉硬化斑块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头颅MRA明确的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3D CUBE高分辨血管壁平扫及增强检查。将患者分为急性组与非急性组,评价两组图像质量,并分析两组狭窄血管的狭窄程度、管腔面积、斑块形态、重构率等形态及信号特征差异。结果所有图像质量均达到定量分析要求,急性期组与非急性期组图像质量无显著差异(3.4 vs. 3.5,P0.05)。急性组脑动脉在管壁面积[(10.76±1.58) vs.(8.64±1.75),P=0.024]、斑块强化(P=0.003)、T_1WI高信号(P=0.010)及管腔重构率[(1.04±0.67) vs.(0.93±0.32),P=0.012]方面有显著差异。在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斑块偏心性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3D CUBE在评价脑动脉斑块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反映不同时期脑梗塞的责任血管特征,为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价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技术研究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两种类型——穿支闭塞型病变(BOD)和非穿支闭塞型病变(non-BOD)的血管重构与斑块特征.方法 将32例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分为BOD 18例,non-BOD 14例.应用3.0T HR-MRI对基底动脉进行管壁增强扫描,然后使用CMRtools软件对血管狭窄最严重的层面的管壁及斑块面积等参数进行测量,研究血管的重构和斑块特征.结果 HR-MRI管壁成像结果显示,non-BOD组血管狭窄程度较BOD组更明显[(68.9%±19.1)% vs (43.8%±18.8)%,P=0.017].正性重构更常见于non-BOD (57.2% vs16.7%,P=0.036).BOD组管壁面积指数小于non-BOD组(P<0.001).两组血管强化均以偏心性为主,两组斑块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但BOD组强化程度小于non-BOD组[(39.9±23.2)% vs (65.3±21.1)%,P=0.004].结论 基底动脉BOD梗死和non-BOD型梗死在血管重构和斑块性质方面的特征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严重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将51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按NLR绝对值分为高NLR组(NLR>2.73)23例和低NLR组(NLR≤2.73)28例,采集两组患者有关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通过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比较2组病变严重程度和斑块组成。结果:(1)高NLR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发生率明显高于低NLR组(70% vs. 39%,P=0.031);(2)高NLR组的最小管腔直径小于低NLR组{(1.28±0.04) mm vs. (1.44±0.03) mm,P=0.002},而其狭窄百分比高于低NLR组{(61.69± 1.37)% vs. (55.03±0.91)%,P=0.000};(3)高NLR组斑块负荷及病变长度均明显高于低NLR组{(74.51±1.16)% vs (69.90± 1.22)%,P=0.010;(22.33±1.24) mm vs. (19.34 ± 0.55) mm,P=0.023};且高NLR组薄帽纤维斑块(thin-cap fibroatheroma,TC-FA)发生率及斑块坏死核心(Necrotic core,NC)比例明显高于低NLR组{57% vs. 25%,P=0.022;(24.70±0.70)% vs. (21.11± 0.74)%,P=0.001};(4)NLR与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率(r=0.48,P=0.000)、斑块负荷(r=0.38,P=0.000)、病变长度(r=0.52,P=0.000)及斑块NC比例(r=0.28,P=0.047)呈正相关。结论:NLR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NLR可能可作为预测临界病变斑块稳定性的指标,对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栓塞是否及如何参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的发病过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8月~2012年6月所有入住本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排除心源性栓塞及其他原因脑梗死,根据梗死面积分为LI组及非LI组,比较两组的危险因素及血管情况?结果:两组间各危险因素均无明显差异(P > 0.05);两组的责任血管斑块及狭窄率均明显多于非责任血管侧(P < 0.05);LI组的责任血管斑块率?狭窄率以及进展性和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LI组(P < 0.05);LI组与非LI组间的进展性脑梗死的责任血管斑块和狭窄率以及多发性脑梗死的责任血管斑块率无明显差异(P > 0.05),而多发性脑梗死的责任血管狭窄率明显低于非LI组(P < 0.05)?结论:栓塞参与了LI的发病过程,但非其主导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部分研究旨在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分析易复发和稳定颅内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特征差异,为临床缺血性卒中复发预判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前瞻性纳入了42例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年龄60.38±10.97岁,男性患者31例)。所有患者在发病4周内行首次3D hr-VW-MRI检查,3个月后行随访3D hr-VW-MRI检查。基于T1WI和T1WI增强图像分析定量特征,形态学特征包括最小管腔面积、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最小管壁厚度、狭窄率、斑块负荷、重构率、偏心指数及强化率。对比分析复发组与稳定组各个定量特征之间的差异。 结果:复发组患者11例,稳定组患者31例。形态学特征显示,复发组的斑块体积、偏心指数、责任斑块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责任斑块整体强化率及斑块内出血发生率均高于稳定组(P均<0.05)。复发组和稳定组之间最小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重构率在复发组和稳定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能够有效评估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复发性卒中患者的斑块形态学特征,可为临床预防卒中复发提高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斑块特征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05例经血管壁成像确认MCA存在斑块的患者资料,根据有无狭窄血管同侧急性缺血性卒中事件及其发生次数分为初发组(n=61)、复发组(n=19)、非症状组(n=25)。采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或Kruskal?Wallis检验对比分析3组患者MCA狭窄率、重构指数及斑块特征(强化比率、强化等级、斑块负荷、T1高信号、斑块位置)。将与复发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复发组及初发组与非症状组比较,均具有更大的斑块负荷、强化比率及更多的正性重构(P均<0.05)。复发组与初发组比较,有更大的斑块负荷(P=0.005)、管腔狭窄率(P=0.006)及更多的环周斑块(P=0.008)。多因素分析示斑块负荷是与复发相关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OR=1.075,95%CI:1.019~1.133,P=0.008)。结论:斑块负荷是与MCA缺血性卒中复发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警缺血性卒中复发的有效影像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Glagov的病理组织学所见和非系列血管内超声研究(IVUS)推断:当动脉粥样斑块负荷达到40%时,代偿性冠状动脉重构便会减少。作者应用系列IVUS对此假设进行检验。方法与结果:应用系列IVUS检查了46例无狭窄的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左主干(时间间隔18±8个月),对结果进行分析以评估基线斑块负荷[(斑块面积+中膜面积)/血管面积]和系列重构(基线时血管面积-随访时血管面积)的关系。共有25例基线斑块负荷<40%(30.1%±6.6%,A组),21例基线斑块负荷≥40%(46.1%±5.8%,B组)。  相似文献   

9.
周华  王娟  何晓燕  庄少伟  来晏  姚义安  刘学波  汪程 《重庆医学》2013,42(17):1943-1945,1948
目的是用血管内超声(IVUS)观察没有显著冠脉狭窄病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缺血相关病变斑块的特点。方法 45例经血管造影无显著冠脉狭窄[狭窄(31±15)%]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行冠脉内IVUS检查。患者分为斑块破裂组(16例)和无斑块破裂组(29例)。定性分析确定斑块的类型,定量分析斑块加中膜面积、斑块容积、斑块负荷、血管重构指数。结果所有破裂的均为软斑块或混合斑块。斑块破裂组斑块破裂与更大的斑块负荷[(48.6±8.7)%vs(38.5±11.8)%,(P<0.000 5)]、更显著的斑块+中膜面积[(7.2±2.6)mm2 vs(5.1±2.4)mm2,(P<0.001)]、更大的斑块容积[(154.6±101.4)mm3 vs(96.2±82.1)mm3,(P<0.03)]、斑块容积与斑块长度比更高[(8.0±4.1)mm3/mm vs(5.9±3.7)mm3/mm,(P<0.003)]相关,同时,正性重构要多于负性重构(P<0.005)。无斑块破裂组中不同类型的动脉血管重构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变斑块破裂常发生在斑块负荷较重及有动脉正性重构的大容量斑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VH-IVUS)对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以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IVUS检查,明确患者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性质与狭窄程度。按照管腔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中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69%)及重度狭窄组(狭窄程度≥70%),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结果:三组狭窄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越来越重(P0.05),而外弹力膜横截面积越来越小(P0.05)。重度狭窄组有更大的纤维组织面积(P0.05),而轻度狭窄组钙化组织面积及坏死核心面积更大(P0.05),并且三组狭窄斑块中纤维组织比例越来越高(P0.05),而钙化组织比例及坏死核心比例却越来越小(P0.05)。相关性分析示管腔狭窄程度与纤维组织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r=0.694,P=0.003),而与钙化组织及坏死核心比率呈负相关(r=-0.375,P=0.011;r=-0.348,P=0.015)。轻度狭窄组斑块以薄纤维帽纤维粥样斑块瘤(TCFA)和钙化薄纤维帽纤维粥样斑块瘤(CaTCFA)为主。结论: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能够为分析颈动脉斑块性质提供一定的依据并在诊断斑块性质和狭窄程度的相关性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对斑块破裂及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发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62例冠心病患者的血脂异常率、他汀类药物治疗率以及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比较各组冠心病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的UAP发生率;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测量、分析责任血管狭窄病变处、近端参考血管、远端参考血管外弹力膜截面积、斑块破裂、钙化斑块比例及冠状动脉重构情况.结果 非他汀组患者LDL-C未达标率为96.4%(27/28),应获得而未得到他汀类药物治疗率为46.4%(13/28);他汀组患者LDL-C达标率为26.5%(9/34).他汀组UAP发生率显著低于非他汀组(χ2=34.491,P=0.001),他汀组LDL-C达标者与未达标者U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968).他汀组LDL-C显著低于非他汀组(2.457±0.802 vs 3.218±1.130,Z=-9.760,P=0.001);他汀组未达标患者LDL-C水平显著低于非他汀组未达标患者(2.816±0.640 vs 3.370±0.963,F=-3.613,P=0.001).他汀组斑块破裂的发生率低于非他汀组(38.2% vs 60.7%,χ2=3.107,P=0.150〉0.05),正性重构率亦明显低于非他汀组(29.4% vs 46.4%,χ2=1.905,P=0.09〉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患者UAP发生率显著降低.使用他汀治疗可使斑块破裂减少,其独立于冠脉重构之外.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最主要效果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研究颅内动脉管壁及斑块特点与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 方法 收集51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进行高分辨磁共振扫描。根据脑梗死发病后72 h内患者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和non-END组,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血管管壁及斑块的差别。 结果 END组患者的斑块长度较non-END组更短[6.35(9.54) vs 10.75(9.73),P<0.05],END组血管重构指数低于non-END组[(0.917 3±0.146 8) vs (1.010 9±0.125 1),P<0.05],END组负性重构的比例高于non-END组[56.52% vs 28.57%,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END与血管重构及斑块长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分析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罪犯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影像特点。方法:74例AMI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65岁)组29例,非老年(<65岁)组45例。应用IVUS对两组的74处病变进行分析。结果:老年组和非老年组的最小管腔横截面积、重构指数、脂池或溃疡面积、脂池或溃疡面积/斑块面积比值分别为(3.6±0.9)mm2 vs (4.2±1.1)mm2、(1.055±0.263)vs(1.188±0.245)、(2.3±0.79)mm2 vs(3.9±0.82)mm2、(21.9±4.2)vs(33.9±5.1),P均<0.05。老年组以纤维钙化斑块为主,非老年组以纤维软斑块为主,两组斑块破裂的发生率分别为51.7%vs 75.6%, P<0.05。结论:AMI的罪犯病变多因不稳定斑块发生破裂所致,但非老年组的病变相对老年组而言更加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规则趋化因子fractalkine与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及其关系。方法 24只apoE-/-小鼠平均分为三组:普通饮食组、高脂饮食组、阿伐他汀干预组。12周后实验结束,检测动物血脂、颈总动脉斑块面积和血管狭窄率,评价AS病变严重程度。最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斑块内fractalkine和TLR4的表达情况。结果 高脂饮食组颈总动脉AS斑块面积和血管狭窄率分别是普通饮食组的近4倍和3倍多;而药物干预组二者均降低,但只有血管狭窄率减少有统计学差异[(35.27±3.84)vs.(27.02±2.69), P<0.05];斑块处fractalkine、TLR4的表达在高脂饮食组升高[(3.24±0.96)vs. (10.69±2.11)、(1.29±0.57) vs (9.32±1.02)],经阿伐他汀干预后表达均下降[(10.69±2.11) vs (5.73±1.30)、(9.32±1.02) vs (3.32±0.51),(P<0.05)] 结论 在apoE-/-小鼠AS斑块内,fractalkine和TLR4呈协同性表达,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分子机制,并在AS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方法探讨冠状动脉代偿性扩张与脂质代谢异常关系.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单支局限性病变的患者40例,测定基础血脂,并通过血管内超声了解病变部位是否发生代偿性扩张并确定斑块性质.结果同无代偿性扩张组相比,代偿性扩张组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较高(5.33±0.68对4.72±0.85,P<0.05),软斑块所占比例较大(65%对30%,P<0.05),两组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及斑块负荷无明显差异.结论高胆固醇血症有利于血管发生代偿性扩张,病变部位斑块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刘伶  王风  林英忠  徐广马  卢志红 《广西医学》2003,25(11):2107-2109
目的 :研究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内斑块形态的分析 ,以及斑块形态、血管重塑与患者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2 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和 17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 ,定性分析斑块形态和性质 ,测量冠状动脉病变处和近远端参考血管的外弹力膜横截面积 (EEMCSA)、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和面积狭窄率。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以软斑块多见 (6 4 9%和 2 9 6 % ,P <0 0 5 ) ,稳定性心绞痛则以纤维斑块更常见 (5 5 6 %和 2 3 5 % ,P <0 0 5 )。EEMCSA :前者为 (14 74± 1 2 3)mm2 ,后者为 (13 4 9± 1 4 8)mm2 (P =0 0 0 4 )。斑块面积 :两组分别为 (11 0 9± 0 94 )mm2 和 (10 10± 0 88)mm2 (P =0 0 0 3) ,而管腔面积和面积狭窄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12和P =0 36 6 )。正性重塑在前者更多见 (5 8 8%和 2 3 5 % ,P <0 0 5 ) ,而负性重塑在后者较常见 (2 5 9%和 5 5 5 % ,P <0 0 5 )。结论 :冠状动脉病变的成分及血管重塑与冠心病临床表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估轻中度狭窄的颈动脉血管重构模式,探讨血管重构模式与颈动脉斑块在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发展中的关系.方法 纳入经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且斑块≥2 mm发生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的患者32例,进行高分辨磁共振斑块成像.根据斑块的信号、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判定斑块的稳定情况;同时测量斑块最厚层面、远端及近端参考点的总管腔、管壁面积,计算出管壁标准化指数、重构指数(remodeling index,RI)、斑块负荷及斑块大小.RI≥1.05为正性重构(positive remodeling,PR),RI<1.05为非正性重构(non-positive remodeling,non-PR).比较PR组与Non-PR组测量指标的差异,并对重构模式与斑块易损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检出55个颈动脉斑块,PR组与Non-PR组在总管腔、管壁面积、管壁标准化指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负荷及斑块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重构模式与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2,P>0.05).结论 轻中度血管狭窄早期以PR为主,重构模式与斑块的易损性无正性相关,斑块自身成分的变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至关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模型,探索药物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手术结扎前降支建立大鼠心肌I/R模型,20只Sprague-Dawley ( SD)大鼠随机分入I/R+NAD+组(n=10)和I/R+NS组(n=10),通过血清肌钙蛋白(cTn-I),TTC染色检测心肌损伤程度, TUNEL染色用于检测缺血区域凋亡信号。结果 成功建立大鼠I/R模型,I/R+NAD+组大鼠血清cTn-I水平显著低于I/R+NS组[(10.01±3.26)ng/ml vs. (57.17±14.83)ng/ml, P<0.01]。TTC染色结果显示: I/R+NAD+组大鼠心脏梗死体积显著低于I/R+NS组[(68.06±16.04)mm3 vs. (11.42±9.65)mm3, p=0.02]。TUNEL染色结果显示: I/R+NAD+组大鼠心脏梗死区域凋亡信号显著低于I/R+NS组。结论 NAD+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保护作用,而其具体保护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罪犯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点.方法 对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4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应用IVUS观察冠脉罪犯病变处的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同时测量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A)、管腔面积(LA),计算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偏心指数(EI),并观察血管重构情况.结果 ACS患者冠脉病变处以软斑块为主(69.4%,34 /49) , SA患者冠脉病变处以硬斑块为主(77.1%,27/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S组不稳定斑块、内膜破裂和血栓形成病变占总病变的57.2%,与SA组(8.6%)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同时两组患者斑块面积[(11.26±3.92) mm2 vs (9.43±3.98)mm2],斑块负荷[(65.67±11.74)% vs(57.34±11.18)%],偏心指数(0.33±0.22 vs 0.59±0.24)相比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1);而且,ACS患者主要以正性重构为主(59.2%),而SA患者主要以负性重构为主(57.1%),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02).结论 在ACS组不稳定斑块及内膜破裂、血栓形成、血管正性重构发生率明显高于SA组,IVUS检查是在体观察粥样斑块的良好手段,并可以指导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患者的主动脉斑块(aortic plaque,AP)发生、分布情况、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于金华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22例ESUS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胸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检查,观察AP的发生分布情况及斑块特征。根据有无斑块及斑块特征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n=126)、AP组(n=71)和主动脉复杂斑块(aortic complex plaque,ACP)组(n=25)。分析AP的危险因素及三组患者的脑梗死临床表现差异。结果 纳入222例ESUS患者,共检出259枚AP,42枚ACP,斑块分布以近端降主动脉最常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均是ESUS患者发生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心脏瓣膜钙化均是ESUS患者发生AC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无斑块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显著低于AP组(P<0.05),无斑块组和ACP组患者的入院时NIHSS评分、前循环脑梗死病灶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ESUS患者中AP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分布于近端降主动脉,ACP往往多发。年龄的增加、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及心脏瓣膜钙化与ACP形成独立相关。与无斑块的ESUS患者相比,有ACP的患者通常卒中症状更严重,其脑梗死病灶多分布在左侧大脑半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