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立足于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的《医学启源》,对有关“暑热”类方剂的服药护理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并由此发现张元素立足病机关键确立服药方法、用方服药尊古不泥古、关注小儿用药护理等特点,为进一步认识与挖掘易水学派学术思想,丰富与完善中医用药护理内涵提供一定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中医药学发展史上,易水学派不仅在脏腑辨证与用药体系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还对于中医方剂的用药护理的内涵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该文立足于易水学派开山祖师张元素的《医学启源》,对有关“风”类方剂的用药护理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并由此总结出张元素中医方剂用药护理方法具有“助药力”“护正气”的两大基本特点,为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中医用药护理内涵提供了一定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元素创立的易水学派是中医重要学派之一,学术影响深远,为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笔者立足于张元素的《医学启源》,对有关“湿土”类方剂的服药护理方法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湿土”类方剂的主治、剂型、送服溶液、服药时机、服用量、注意事项等方面全面梳理其服药护理特点,为脾失健运所致的水饮停聚诸证提供中医用药护理的理论依据,以期丰富与完善中医方剂服药护理之内涵。  相似文献   

4.
探讨易水学派弟子罗天益在易水学派药性理论及东垣治疗脾胃病益气升阳用药法度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出用药重在甘辛温补,并在临床上加以灵活运用。罗天益在施用温补的同时,慎用寒凉,并反对滥用下法。  相似文献   

5.
运气学说是中医整体观念组成部分,对中医学术流派产生及理法方药运用有着深远影响。本文从易水学派四大代表医家对运气学说运用着手,探讨运气学说指导意义。易水学派将运气学说中太过不及、生克制化、顺时而为、标本中气理论用于阐释病机、理解脉理、确立治法、因时选方、择时用药、预判转归等多个方面,产生了脏腑辨证、运气方药、中土论、阴火论、阴证论等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6.
金元时期疫疾广泛传播,易水三家对疫病论治做出了或隐或现的贡献。前人对易水学派的研究多从脏腑辨证入手,但对疫病论治的整理探析较为少见。通过收集张元素、李杲和王好古三位易水医家所处年代的气候特点、社会思想乃至学术观点等相关信息,剖析探查易水学派论治疫病经验。易水先师张元素以“古方今病不相能”立论,高屋建瓴构造论治金元疫疾的初步认知;张氏高足李杲身逢“大头天行”和“壬辰之变”,详细鉴别外感与内伤的不同,搭建“阴火”模型及气火失调理论;易水传人王好古总结易水治疫经验,提出内伤三阴理论,丰富三焦寒热证用药,成为抵抗疫病的中坚力量。梳理易水学派治疫经验,整理金元时期易水论疫思路,或对临床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易水学派研究的特征及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纳入1980年1月至2014年12月易水学派相关研究文献,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以关键词为基础对易水学派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并对关键词词频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925篇,入选关键词17 253个,独立关键词3529个。将关键词分类汇总,出现频次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病症(2503)、古代医家(2393)、治法治则(2090);从各类前10位高频关键词占比分析,古代医家(85.37%)和学派学说(83.86%)占比最高,而病症占比(14.50%)最低。研究最关注的病症是脾胃病、内伤疾病以及虚证症状,最关注的医家是李东垣和张介宾,最关注的学说是阴火学说和脾胃学说。年度词频相关系数较高(r0.7)的关键词涉及了易水学派中重要的著作(《脾胃论》)、重要的医家(李东垣)、重要的理论(阴火、相火)、重要的治则治法(甘温除大热、温补、升阳法)以及重要的方剂(升阳散火汤)。结论易水学派研究内容及所涉病种广泛,当前研究集中于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其在中药理论、用药规律、组方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8.
张元素为易水学派的开山祖师,其弟子李杲、王好古、罗天益等继承其学术思想,形成易水学派独特的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后代医家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在易水学派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命门学说,重视脾肾,形成了温补学派。易水学派的学术思想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安艳秋 《中医研究》2011,24(6):F0003-F0004
易水学派以金代张元素为始祖,因张元素家居易水(今河北省易县)故名。易水学派有突出的创新思想特点,其注重致病的内因,创立了脏腑辨证及其遣药制方的体系,强调因病、因时、因境施治,重视扶正祛邪。自金至明清,易水学派师承授意,代有薪传。自张元素后,李杲、王好古、罗天益、赵献可、张介宾等继往开来,其中明代赵献可对易水之学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眼于易水学派医家学术理论传承与发展脉络,对张元素“行经”理论的起源、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文献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行经”理论最初形成于《医学启源》,是指导风证治疗的原则与方法之一,且用药上强调随经用药与宣发升散,而不拘于“引经药”;该理论适用范围经李杲得以扩大至对肝肾湿热之淋证的治疗,但对于“行经”之药的认识则与“引经药”相混,这可能是导致该理论被淹没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梳理易水学派医家现存著作中有关“行经”理论的描述,将该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进行深入阐释;并从临证与用药的角度分析了“行经”理论的内涵。因此,本研究可为进一步理解易水学派学术理论传承与“行经”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易水学派论治冠心病撷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涵  张明雪 《光明中医》2010,25(5):771-773
易水学派是金元时期活动于北方的重要学术流派,以重视脾胃元气为基本学派特点,在脏腑辨证、脾胃学说、阴证学说、三焦寒热辨治等方面均有建树。本文介绍了易水学派对冠心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等方面独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在中药学、针灸学和脏腑辨证等方面均有深厚造诣。易水学派逐渐分化出补土派、补肾派,并且走入宫廷,广泛渗入到宫廷医学的多个临床学科中,成为宫廷医学流派的思想主流。经过后世历代宫廷御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创新和发挥,将易水学派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李东垣先生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创立了“脾胃学说”,作为易水学派代表性医家,其学术传承是易水学派乃至燕赵医学流派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学术思想及传承对于指导中医临证大有裨益。本文以东垣学术特点及其方药运用为线索,对比后世医家丰富和发展其学说的相关例述,以及东垣在枳术丸等方剂上的发挥,承其师,补其全,以此研究从发现医家“不全”到后世医家“补全”的中医传承模式,以期对中医学派传承研究与学习提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河间学派是形成于金元时期以刘完素为代表的中医学流派之一,经其门人后学的不断丰富发展,理论体系逐渐完善,成为中医学七大流派之一。河间学派虽传承久远,门人弟子众多,脉络庞大,但从方剂配伍理论出发研究其传承脉络的文献记载尚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河间学派方剂配伍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阐述其学术思想、用药配伍理论,进而解读河间学派的传承脉络、金元时期的医学争鸣,从而丰富方剂配伍理论,为河间学派传承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金元时期,张元素以脏腑辨证和杂病内伤辨治为主要学说特点创立了易水学派。易水学派学术影响深远,研习者众多,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薛己多被现代人作为温补学派的医家研究,常常忽略其在易水学派中的作用和贡献。薛己继承易水前人的脏腑辨证思想和脾胃学说,强调明确疾病病位及固护脾胃阳气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发展了肾命学说,提出脾统血的学术观点,对后世医家完善肾命学说起到了启发和引导的作用,且促进了温补学派的产生。故通过对薛己著作思想的研究,探究薛己对易水学派学术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王好古,字进之,古赵州人(今赵县),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易水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少时与李东垣同学于易水张元素,张氏殁后,王好古又师从李东垣,自谓得师不传之秘,成为易水学派承前启后的一位名医.[1]  相似文献   

17.
论易水学派的本草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水学派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他们对药性的研究颇有心得,创立了药物归经、升降浮沉等学说,并且在临床用药上有诸多发挥,对我国本草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在遣药治方学上独创了“引经报使”理论,并确立了十二经引经报使药。后世医家多推崇这一理论,并延用至今。但张氏对引经药的认识仍有不够完美或不够合理的一面,如忽视引经药的副作用及引经药不够全面,另外对引经药不用补益品、有些方剂不需引经药等没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易水学派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他们对药性的研究颇有心得.创立了药物归经、升降浮沉等学说.并且在临床用药上有诸多发挥.对我国本草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综合分析人参败毒散的方义及易水学派在脾胃系疾病中的风药运用,认为逆流挽舟法与易水学派中风药的使用一脉相承,其实质就是用风药治疗脾胃系疾病,取其升阳、化湿、胜湿、疏肝等健运脾胃的作用以止泻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