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家持续推进资助育人工作和浙江省积极创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调研中职学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校情和受助生情况,提出中职学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富制、富智、富知、富质”四方面策略,并阐述具体实施措施,实现学生思想脱贫、精神脱贫。  相似文献   

2.
中职学校学生年龄偏小,理论基础薄弱、感恩意识欠缺,通过调查当前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完善资助评定流程并提高受助学生感恩意识,强化育人功能,助力资助工作。  相似文献   

3.
李俊兰  郑冬芳 《西北医学教育》2012,20(4):690-691,764
通过探讨帮助被资助对象树立诚信意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通过培养被资助对象的自立能力,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通过关注被资助对象心理健康,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以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的最大效用。  相似文献   

4.
陈素云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0,50(3):257-258,封三
近年来,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在保障型资助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向发展型资助演进,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学资助文化。本文在总结当前大学资助文化实践特点的基础上,提出资助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即构筑学生“他助-自助-助人”的育人回路。只有成功构筑学生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成长回路,资助文化的育人功能才能完整实现,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脱贫。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学生资助工作在经济扶助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高校学生资助中心的定位与目标、工作对象、工作内容都决定了资助育人功能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深刻理解和运用全人教育理念,调整资助中心理念定位、功能设计、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对于指导高等学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新资助政策体系强调要将解决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与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这是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也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努力方向和研究重点。通过对我国高校资助工作育人理念的分析,提出形成经济上的扶助为基础、以精神上的激励为重点、以能力上的提升为目标的立体多元化的经济资助模式,应采取多角度的资助育人措施,焙育资助文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有效资助,对全体学生进行有效教育,提高育人效能。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高校资助工作更需注重资助和育人的双重功能。同时,由于贫困生心理、就业、助学贷款违约等问题的凸显,也要求高校转变资助工作理念。温州医学院结合具体工作积极探索,提出了“不打折、不伤害、不忘记”(简称“三不”)的资助理念并付诸实践,有效地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资助育人的知信行现状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旨在为职业院校面向专业课教师开展资助育人相关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资助育人知信行问卷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资助育人知识、态度、行为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资助育人知识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院校级别、既往是否获得过资助、职务、学历,态度及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既往是否获得过资助。结论 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资助育人态度较积极,但知识尤其是行为水平有待提高。职业院校管理者应根据专业课教师不同特征进行知识培训,通过强化知识、端正态度,改变教师资助育人行为,提高资助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9.
深入研究精准资助育人模式,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以经济资助为基础,构建嵌入式的人文关怀体系,切实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育人。  相似文献   

10.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基本能够得到较好的经济资助,但高校对学生的帮扶却存在重物质资助,轻教育引导的问题。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育人工作的终极目标,应立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需要,通过国家整体帮扶政策制度的完善、高校德育视野下过程育人的强化、困难学生自治组织的积极运作、校企合作帮扶项目的成功驱动等途径,构建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帮扶体系。  相似文献   

11.
国家加大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社会上的企业、团体、个人等也积极参与其中,高校经济资助基本上做到了广覆盖、多方面和全员性,基本上做到不让一个大学生因为经济问题而失学。但是经济上的资助与当今全面育人的理念渐渐脱节,所以资助不仅要在经济上扶贫,更要扶志,针对学生特点展开个性化教育,实现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12.
王文短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X):214-215
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高校贫困学生日益增多,如何解决好贫困生问题.引起了各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我校始终坚持“扶弱帮困,和谐育人”的方针,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完善措施,物质上资助,精神上关注,各部门齐抓共管,不断建立、完善以“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推动了和谐校园的建设.成为学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闪光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完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方法对现行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从贫困生界定、物质资助、精神激励等方面进行剖析。结果现行资助育人体系中存在贫困生界定不合理、重物质资助轻精神激励等现象。结论要量化界定贫困生,建立动态档案,在物质和精神上要给予合理资助,对贫困生“自救”心态和技能给予重点培养。  相似文献   

14.
《西北医学教育》2017,(2):179-18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资助工作体现了教育资源的再分配,是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资助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操作不规范、受助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需要在起点增加投入,过程中完善机制、结果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采取措施,从而构建助困、育人、成才全方位的资助模式,真正体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5.
高等院校的根本职责和使命是育人,因此学校的工作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应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到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环境育人;应改荸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提倡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必趣,做到兴趣育人、研究育人、实践育人;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理念,是以人为本这一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的育人理念,大力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7.
论加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发展,高等学校的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有关情况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当前,学生资助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扶持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高等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为进一步做好我院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现提出实施意见如下。  相似文献   

18.
白云程 《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2):100-100
我们学校提出的校训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其中特别强调的是要有服务意识,要把学生当做主体全面向全体学生.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入。学校体育工作搞得好不好主要在校长。特别是主管校长的支持。我校从计划的制定、实施、负责人、后勤保障以及经费的开支,都开专题会议,在会上讨论,下达学期计划安排.下发各班按计划执行。我校体育经费的开支。逐年增加,使经费统一管理、统一使用。  相似文献   

19.
比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量表得分,剖析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水平的育人环境、认定机制、固有思维因素,提出从家校沟通、认定机制、资助模式、价值引领4方面入手,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20.
袁玉荣  张庆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2):153-154
未成年人是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因此,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学校全体教职工都要有育人的意识和行为,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教师要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都应与德育紧密结合,要从关心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着眼教育,严格要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管理育人,学校各项服务工作都应体现德育功能,全体服务人员应热爱本职工作,以身作则。优质服务,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实现服务育人”。但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思想品德教育往往依靠班主任、学生科、团委的教师,学生违犯了行为规范往往埋怨班主任、学生科教师管理不当,要求不严,埋怨现在的学生难管等,当然学生在上课期同或下课期间违犯了行为规范不是不可以交给班主任或学生科,但作为一名教师,自愿承担起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也是义不容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