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肠轴作为神经系统和胃肠道间进行沟通的双向神经体液信号交通系统,其介导的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在炎症性肠病(IBD)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对脑-肠轴主要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内分泌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系统)、肠神经系统(神经递质、肠道细胞)及肠道菌群,主要的解剖学组成、信号传导进行总结梳理,并对各组成部分在肠道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常见的一种胃肠功能紊乱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脑-肠-菌轴(BGMA)在其病理生理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脑-肠与肠道菌群交互障碍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等途径影响胃肠道运动、感觉、分泌等功能,进而引起排便异常。天枢穴具有疏调肠腑、理气行滞、健脾和胃、调神的功效,为针灸临床治疗FC的要穴。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天枢穴对该病的影响机制可能与调节BGMA有关,包括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正常化,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调,调节脑肠肽的分泌以及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过度表达等。该文从BGMA角度探究脑-肠轴、肠道菌群与FC的发病关系,总结探讨天枢穴治疗FC的内在机制,以期为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指导。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在多种疾病中具有特征性改变,并参与疾病的发生与进展。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功能性便秘存在相关性,且肠道微生态制剂对功能性便秘具有治疗作用。本文从功能性便秘的肠道菌群改变、发生机制、与“脑-肠-菌”轴的关联及肠道微生态的治疗等方面,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阐述肠道菌群与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肠道菌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备受关注,肠道和中枢神经之间存在双向通信系统即"肠-脑轴",沿着"肠-脑轴"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肠道菌群至少可通过迷走神经、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途径参与脑功能的生理和病理进程,但如何动态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及代谢功能,进而维持正常脑神经功能甚至防治脑神经退行性疾病仍面临巨大挑战。中医药能促进肠道菌群的自我恢复,维持肠道正常微生态平衡,这为动态调节肠道菌群提供了重要的操作手段。本文就肠道菌群影响脑神经功能途径的研究进展及中医药在这一领域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影响脑神经功能机制,拓展对脑活动调控机制的认识,探索中医药对肠道菌群调节的作用机制及途径,为防治脑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肠道菌群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菌-肠-脑轴是肠道菌群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途径.而肠道菌群也是神经免疫系统发育和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作为一条双向通道,菌-肠-脑轴主要通过神经免疫系统等方式连接肠道菌群与大脑,且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能起源于肠...  相似文献   

6.
安荣  丁维俊  韩佩玉 《海南医学》2014,(17):2569-2572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涉及肠道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肠道炎症和免疫反应、精神心理因素等。近年来,脑-肠-菌轴(BGMA)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引起重视,上述的发病因素均可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方式整合到脑-肠-菌互动框架中进行描述,而且肠道菌群在IBS疾患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从BGMA的组成及其异常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全球患病率约为12%,现代研究表明,在脑-肠轴环节中脑肠肽的异常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本文从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5-羟色胺、神经肽Y、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胆囊收缩素等脑肠肽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入手,对近年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应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8.
刘莉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8):1388-1391
焦虑抑郁是由于不良情绪引起机体出现应激反应而导致的躯体性障碍,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心理、生理症状并存的疾病,是当代社会最常见的心理疾病。该病不仅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 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序列识别技术及肠道宏基因组学的成熟,肠道微生物的作用被广泛认识和重视。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交流,由内分泌、免疫、肠道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精心协调完成。因此,肠道又被称为是人体的“第二大脑”。既往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作为微炎性反应状态的启动者,其介导的肠道稳态失衡,进而导致“菌-肠-脑”功能紊乱,在焦虑抑郁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具体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作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肠道可以分泌数十种不同的信号分子,多以肽类为主。而分泌到体循环中的肠肽可与免疫细胞和迷走神经末梢上的同源受体结合,从而实现间接的肠脑沟通。因此,本文就肠肽作为菌-肠-脑轴的信号分子对焦虑抑郁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焦虑抑郁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来改变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已成为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热点, 维护良好的肠道菌群可能是未来焦虑抑郁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是脑-肠轴信号传导的关键调节因子,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神经元、内分泌、代谢和免疫通路,从而促进肠道和大脑之间的持续双向交流。这种大脑和肠道之间的持续双向交流被定义为脑-肠轴。目前认为脑-肠-微生物轴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调控脑-肠-微生物轴可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功能性疾病,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揭示,也无有效治疗方法。粪菌移植是将粪便细菌从健康个体移植到接受者体内,本质是通过调控脑-肠-微生物轴以治疗疾病,是目前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主要针对肠道微生物群、脑-肠-微生物轴紊乱对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影响以及粪菌移植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研究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丁希芝  李鹏 《西部医学》2024,36(4):619-624
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是老年手术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麻醉、精神、老年等专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交互关联,称为肠-脑轴。肠道菌群在肠-脑轴中发挥核心作用,其稳态对神经认知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就肠道菌群紊乱与PND的密切关系、手术和麻醉过程对肠道菌群稳态的破坏、以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PND的干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脑-肠轴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消化道动力与内脏感觉异常为主的消化系统疾病,伴有多种症状叠加或相互转换,有难治愈、反复发作等特点,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研究发现,FGIDs的发生与脑-肠轴异常密切相关。脑-肠轴在FGI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该文主要总结脑-肠轴在FGIDs中的作用,并对脑-肠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失眠患者的人数显著增加,逐渐成为各年龄段均常见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健康。临床发现原发性失眠患者常常会导致其他系统疾病的发生,如精神系统、消化系统等,脑-肠-菌轴在原发性失眠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原发性失眠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心肾不交证,交泰丸为治疗心肾不交证的常用方剂及药对。因此文章将研究脑肠轴、肠道菌群与原发性失眠的病理关系。基于上述病理关系将从交泰丸对机体神经系统、脑肠肽、肠道菌群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的调控作用,既为探讨交泰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作用机制,也为丰富交泰丸的治疗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调控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用来描述胃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复杂网络关系的“脑-肠”轴应运而生。它是基于肠道菌群的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种双向信息调节通路,在人体健康和疾病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抑郁症是区别于简单情绪障碍的一种持续时间长并且反复发作的慢性精神疾病。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够通过“脑-肠”轴对宿主的应激反应、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该文基于肠道菌群综述了抑郁症的研究现状和机制,旨在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重度抑郁症是高度异质性的精神疾病,具有复杂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遗传倾向、环境因素以及生物系统在重度抑郁症的发病中起作用.肠道菌群作为胃肠道生态系统共生的微生物,可通过肠-脑轴双向交流信息系统与宿主相互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重度抑郁症的发病相关.本文就肠道菌群与重度抑郁症的关系及在重度抑郁症治疗中作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发病与脑-肠轴(brain-gut axis,BGA)的功能失调紧密相关。脑肠 肽(brain gut peptide,BGP)作为脑和胃肠道中双重分布的肽类,是BGA的重要因子。FD在中医学归属“胃脘痛”“痞 满”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脑肠上下相通、互相联系形成脑肠互动,因而肠功能受到脑的调控,与西医的BGA理论相 吻合。中医学者通过实验研究、临床方药治疗和临床非药物疗法证实调节BGP和/或BGA可减缓FD的临床症状。尽管中 医在治疗FD方面具有独特疗效,尚不能验证中医对FD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仍需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验证。  相似文献   

16.
酒精依赖(Alcohol Dependence, AD)是以精神和躯体依赖为特征的临床慢性脑疾病,脑肠轴是一种通过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将胃肠道与大脑联系起来的神经-内分泌网络系统。本文通过综述酒精依赖的内涵、酒精依赖的发生与脑肠轴的关系、酒精依赖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基于脑肠轴与酒精依赖的发生机制,进而阐述益生菌调控脑肠轴治疗酒精依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与患者的功能康复、生活质量、社交回避及高死亡率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调控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研究的深入,微生物-肠-脑轴应运而生。在中医古籍中记载了脾肾二脏象影响肠腑生理功能,现代研究也发现脾肾与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因此,本文立足于微生物-肠-脑轴,结合中医经典“脾肾互赞”理论阐述脾肾脏象与肠道菌群及卒中后抑郁之间的关系,为中医从脾肾论治卒中后抑郁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实现“脑病肠治”。  相似文献   

18.
何屹  余刚  郑鹏  王昊天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9):1020-1023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脑黑质致密部α突触核蛋白的异常聚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在大脑之外(包括肠神经系统)也有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微生物-肠-脑轴是将大脑和肠道功能整合的双向信息交流系统,肠道与大脑之间主要依靠神经通路、内分泌途径以及免疫途径进行信息交流。肠神经系统可能作为α突触核蛋白播散的渠道,通过迷走神经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因此有学者认为PD发病最初可能起源于肠道。本文就近年来针对肠脑轴在PD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综述,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PD的可能发病机制以及解释部分临床表现,并可能为P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前认为肠道菌群广泛参与人体的营养、代谢和免疫等生理活动并能使整个人体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机体处于稳定、健康状态,它们在保持人体健康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被发现与几十种疾病息息相关。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代谢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其他器官相关的身体功能,他们之间形成了“轴”,如肠脑轴、肠肾轴、肠皮轴、肠心轴等。大量研究证实肠脑轴主要与神经与精神疾病有关,其中肠道菌群可能是精神分裂症防治的有效靶点,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防治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潜在方法,故而本文主要就肠道微生物对精神分裂症的肠脑轴作用机制及对治疗的影响做出综述。  相似文献   

20.
心肾不交证是抑郁症临床中常见的中医证型之一,以心火亢盛、肾精亏虚为重要的病机特点。脑-肠轴是实现大脑和肠道之间中枢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两大系统功能整合的重要通道,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西医学认为脑-肠轴是抑郁症发生发展的媒介,中医学则将抑郁症的病机演变责之于心肾及相应的脏腑。文章从脏腑关系探讨并阐释抑郁症心肾不交证与脑-肠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