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5):5-9
目的利用磁共振DWI-FLAIR匹配特征分析尤瑞克林治疗脑梗死的用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38例前循环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根据是否联合应用尤瑞克林分为治疗组(n=118)及随机选取的对照组(n=55),治疗组根据用药时机是否为DWI-FLAIR不匹配分为不匹配亚组(n=45)和匹配亚组(n=73);治疗组根据是否符合3个月良好临床结局标准分为良好临床结局组(n=61)和非良好临床结局组(n=57)。收集各组入院时和病程第3个月时的NIHSS评分、mRS评分并对比分析。结果病程第3个月,DWI-FLAIR不匹配亚组的良好临床结局率高于DWI-FLAIR匹配亚组(P0.05),DWI-FLAIR匹配亚组的良好临床结局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治疗组的3个月良好临床结局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WI-FLAIR不匹配是脑梗死3个月良好临床预后的预测因子(OR=0.435,95%CI:0.191~0.993,P0.05)。结论尤瑞克林可有效治疗脑梗死,尤其是对于DWI-FLAIR不匹配的脑梗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8例,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24 h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BI评分、mRS评分,并观察症状性颅内出血、无症状性颅内出血、脑梗死复发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14 d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0 d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BI评分较高,而mRS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90 d内脑梗死复发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症状,整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高艳  刘悦  叶斌 《安徽医学》2023,44(3):245-251
目的 探究年龄、房颤和舒张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根据是否发生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n=20)和非出血组(n=72)。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变量(年龄、房颤和舒张压)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临床预测方程,检测方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的预测效度,用分层回归分析差异变量舒张压在年龄和是否出血转化间的中介效应。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房颤和舒张压存在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1.072,95%CI:1.007~1.142)、房颤(OR=12.980,95%CI:1.701~99.026)、舒张压(OR=1.076,95%CI:1.030~1.123)是rt-PA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曲线下面积(AUC)=0.692,P=0.003,诊断界...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合并心房颤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71家医院3272例静脉溶栓患者的资料。静脉溶栓后24 h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出血表现定义为颅内出血转化。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533例)和未出血转化组(2739例),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心房颤动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结果: 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起病至溶栓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血糖水平、心房颤动患者比例高于未出血转化组(P < 0.05或P < 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独立相关(OR=2.527,95%CI:2.030~3.146,P < 0.01)。结论: 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脑白质疏松(LA)程度与静脉溶栓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CI伴LA患者135例,根据Wahlund改良LA分级量表(ARWMC)评分对脑白质疏松程度进行分组,分为轻度组(n=49)、中度组(n=34)、重度组(n=52),三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于溶栓治疗后3个月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三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溶栓治疗后3个月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ARWMC评分与静脉溶栓治疗后3个月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r=0.45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度LA是溶栓治疗后日常生活生活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3.952,95%CI 1.586-6.443,P=0.001)。结论 ACI患者LA及其严重程度与静脉溶栓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密切相关,了解LA程度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纯静脉溶栓、单纯机械再通与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再通治疗前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n=41),机械再通组(n=28)与联合溶栓组(n=25);静脉溶栓组采用单纯静脉溶栓治疗,机械再通组采用单纯机械再通治疗,联合溶栓组采用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再通治疗。根据预后良好率、死亡率、血管再闭塞率及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三种方式的实际临床效果。结果:静脉溶栓组患者溶栓14 d后NIHSS评分比溶栓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再通组与联合溶栓组患者溶栓治疗3 d后NIHSS评分比溶栓治疗前低(P0.05)。联合溶栓组预后良好率最高(P0.05);机械再通组血管再闭塞率最低(P0.05)。三组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对技术要求较低,机械再通起效较快,血管再闭塞率低,联合治疗起效快,预后良好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入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行静脉溶栓的1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否发生溶栓后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n=33)与非出血转化组(n=146).对可能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头颅核磁DWI-FLAIR不匹配与侧枝循环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AIS患者,发病24小时内完成多序列头颅MR检查,部分患者亦接受DSA检查。若DWI阳性而FLAIR阴性,判为"DWI-FLAIR"不匹配;若二者均阳性,则判为"DWI-FLAIR"匹配。FLAIR像上大血管远端脑表面点状、管状或曲线样血管高信号影判读为"远端血管高信号征(FHV)阳性"。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DSA评估系统对缺血区灌注进行分级,0-2级为灌注不良,3-4级为灌注良好。结果共43例患者入组。其中17例亦接受了DSA检查。FHV预测大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敏感性62%(95%可信区间41%-79%),特异性88%(62%-98%),阳性预测值89%(64%-98%),阴性预测值60%(39%-78%)。在DWI-FLAIR不匹配与匹配组间除了发病至行MR时间外,其他临床特征无显著区别。DSA显示两组间侧枝循环灌注级别无显著差异(卡方确切检验p=0.644,n=17)。结论 FHV可预测近端大动脉闭塞或狭窄。DWI-FLAIR不匹配不足以预测侧枝循环的代偿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1年3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150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发病4.5h内接受标准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24h内头颅CT检查结果,分为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法分析EPVS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结果 150例患者中共有17例(11.33%)发生溶栓后出血转化。两组患者在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即刻NIHSS评分、溶栓前mR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血尿酸、基底节区EPVS评分、半卵圆中心EPVS评分、脑室旁白质Fazekas评分、深部脑白质Fazeka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在校正年龄、溶栓前及溶栓后即刻NIHSS评分等因素后,基底节区EPVS评分(OR=3.623,95%CI:1.029~12.755,P=0.045)、入院时收缩压(OR=1.062,95%CI:1.014~1.112,P=0.011)、血尿酸(OR=1.009,95%CI:1.001~1.016,P=0.022)和脑室旁白质Fazekas评分(OR=4.645,95%CI:1.099~19.633,P=0.037)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基底节区EPVS评分与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密切相关,基底节区EPVS程度越重,发生出血转化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9月~2020年7月份我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57例,均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根据溶栓后是否有颅内出血转化分为出血组(17例)和未出血组(140例),收集两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相关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0):19-22
目的探讨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后,静脉充盈早现现象与颅内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对患者行再灌注治疗后根据患者影像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影像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存在静脉充盈早现现象的患者,40例)与对照组(影像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不存在静脉充盈早现现象的患者,4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并造影剂外渗概率,出血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观察组40例再灌注治疗患者中,30.00%选择血管内治疗,17.50%选择静脉溶栓,52.50%选择桥接治疗;对照组40例再灌注治疗患者中,25.00%选择血管内治疗,20.00%选择静脉溶栓,55.00%选择桥接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的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发生造影剂外渗的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充盈早现对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灵敏性为57.88%,特异性为81.89%,阳性预测值为54.56%,阴性预测值为83.28%。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再灌注治疗后,通过影像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存在静脉充盈早现现象的患者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的可能性较高。早期对静脉充盈早现现象进行检查,其作用较为全面,疾病诊断率更高,有较好的临床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与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2例。动脉溶栓组采用超选择性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神经缺损评分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改良巴氏指数(BI指数)]、近期总体治疗效果、不良事件(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其他系统出血发生与死亡人数)发生率与病死率及远期预后效果等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及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BI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动脉溶栓组NIHSS评分较静脉溶栓组降低更明显,BI指数较静脉溶栓组升高更明显(均P<0.01)。动脉溶栓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及预后良好率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总体出血率明显低于静脉溶栓组(均P<0.05)。2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其他系统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且远期预后较好,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淮北市人民医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5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后是否继发HT分为HT组(n=35)和非HT组(n=520)。查阅2组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心房颤动、体质量指数(BMI)、服用抗凝药物情况、是否吸烟、是否有高血尿酸、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对可能影响HT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H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应用R软件建立预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该模型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HT中的预测区分度,采用rms包绘制校准曲线,检验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准确度。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HT的发生与高血尿酸、高血压、高血脂、性别及BMI无关(P>0.05)。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HT的发生与年龄、心房颤动、服用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选择在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39例和非房颤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溶栓后7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颅内出血转化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结果房颤组患者高龄(≥80岁)、颅内出血转化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均P<0.01);但两组在症状性脑出血、90d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NIHSS评分(OR=0.822,95%CI:0.751~0.900,P<0.01)、肺部感染(OR=5.101,95%CI:1.739~14.959,P<0.01)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90d预后良好存在相关性;年龄(OR=1.096,95%CI:1.006~1.194,P<0.05)与颅内出血转化存在相关性;入院时NIHSS评分(OR=1.285,95%CI:1.061~1.556,P<0.05)是90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90d预后良好、颅内出血转化、病死等均未见相关(均P>0.05)。结论心房颤动所致急性脑梗死的比例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房颤不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溶栓治疗仍能获益,同时不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影像及预后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急性前循环脑卒中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行多模MRI检查。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及动脉取栓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神经影像资料,并评估治疗后结果及3个月预后(mRS评分)。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性别急性卒中患者神经影像及预后差异。结果 100例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女性组(n=50)Tmax>6s体积(65.48±32.15 vs 89.13±34.77;t=9.431,P=0.036)、PWI/DWI不匹配体积(57.14±23.95 vs 77.12±36.73;t=7.569,P=0.044)及低灌注强度比值(HIR)(0.33±0.32 vs 0.37±0.31;t=8.274,P=0.044)低于男性组(n=50);女性组3个月预后良好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组(72.00%vs 48.00%;χ2=6.000;P=0.024)。与静脉溶栓治疗组相仿,动脉取栓治疗后女性组(n=50)Tmax>6s体积(109.35±27.49 vs 127.16±21.55;t=...  相似文献   

16.
农媛  边远  陈圣昌  黄日玲 《西部医学》2022,34(11):1683-1687+1692
探讨发病6 h内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行直接机械取栓治疗与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发病6 h内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10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机械取栓组(直取组,n=64)和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组(桥接组,n=41)。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术后成功再灌注率、术后24 h NIHSS评分及90 d良好功能结局率);亚组研究按溶栓剂不同将桥接组患者分为阿替普酶桥接治疗组和尿激酶桥接治疗组,并分析两组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诊治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成功再灌注率、24 h NIHSS评分、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及90 d良好功能结局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亚组分析显示,溶栓剂并不影响桥接治疗的主要及次要结局(P>0.05)。结论 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和直接机械取栓治疗对发病6 h内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和疗效一致,且尿激酶桥接治疗和阿替普酶桥接治疗的安全性和预后相当(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在医院2015年7月到2016年12月期间诊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抽取72例作研究对象,并参考临床结局Rankin评分分预后良好组(n=36)、预后不良组(n=36),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评估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之间糖尿病病史、起病到治疗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溶栓前收缩压以及年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1);(2)本病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与其溶栓前收缩压、糖尿病病史、溶栓前NIHSS评分以及溶栓前血糖水平相关(P0.05)。结论年龄、溶栓前神经功能缺损等均可作为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独立因素,而缩短患者溶栓时间窗、改善其溶栓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助于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早期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行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溶栓后24 h及病情加重时头颅CT或MRI判断有无脑出血转化,比较脑出血转化组和无脑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房颤、吸烟、发病至溶栓的间隔时间(<3 h或3~6 h)、溶栓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溶栓前血糖、溶栓前纤维蛋白原、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药物类型(rt-PA或UK)。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与溶栓早期脑出血转化有关的因素。结果:本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98例,经溶栓治疗后发生脑出血转化(CHT)15例(15/98)。。CHT组心房颤动患者比率高于无CHT组(40%vs 12%,P=0.015),CHT组溶栓前NIHSS评分高于无CHT组(14 vs 10,P=0.025),CHT组溶栓后收缩压高于无CHT组(161±23 vs 139±20,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OR=1.181,95%CI:1.037~1.346,P=0.012)、溶栓后收缩压(OR=1.079,95%CI:1.031~1.128,P=0.001)与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独立相关。结论: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早期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有溶栓前NIHSS评分和溶栓后收缩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多模式CT指导下觉醒型缺血性卒中(WUIS)病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神经内科就诊,并在急诊多模式CT指导下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WUIS病人28例(观察组);收集同时期发病时间窗<4.5 h的非WUIS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病人30例(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7 d和14 d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及临床疗效和结局。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和临床结局良好率分别为78.57%和75.00%,对照组为83.33%和80.00%,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ib、PLT和hs-CRP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P<0.01),PT和APTT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P<0.01);对照组变化趋势与观察组一致,但2组各时间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出血转化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静脉溶栓后常见并发症,目前缺乏预测出血转化的生物学标志物。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HR)与AIS出血转化存在一定相关性,但SHR是否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有关尚未十分明确。 目的 探究SHR与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32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SHR。根据急性期内复查CT/磁共振成像(MRI)结果,将患者分为出血转化组(n=58)和无出血转化组(n=262)。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根据SHR第三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低SHR组(n=236)和高SHR组(n=84),比较两组出血转化发生率;根据AIS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n=79)和非糖尿病组(n=241),再根据SHR第三四分位数,分别将患者分为低SHR亚组和高SHR亚组,探讨糖尿病对SHR与出血转化关系的影响。 结果 出血转化组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房颤动所占比例及SHR高于无出血转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1.041,95%CI(1.003,1.080)〕、SHR〔OR=3.328,95%CI(1.304,8.491)〕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P<0.05)。高SHR组的出血转化发生率〔29.76%(25/84)〕高于低SHR组〔13.98%(33/236)〕(P<0.05)。进一步调整年龄、基线NIHSS评分、心房颤动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SHR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OR=2.244,95%CI(1.215,4.146),P=0.010〕。糖尿病组中,高SHR亚组出血转化发生率〔36.00%(9/25)〕高于低SHR亚组〔14.81%(8/54)〕(P<0.05);非糖尿病组中,高SHR亚组出血转化发生率〔28.81%(17/59)〕高于低SHR亚组〔13.19%(24/182)〕(P<0.05)。 结论 高SHR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是否患有糖尿病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