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文昌  郑和情 《上海医学》1995,18(10):605-606
  相似文献   

2.
CT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判定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30名肺癌患者的的纵隔淋巴结进行了术前CT-外科手术-病理对照研究,探讨我国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CT图像和摘除淋巴结的长、短径进行评价、同时对阈值进行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3.
<正>恶性肿瘤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常因肺、肝、骨等远处转移而使治疗失败,肺转移在鼻咽癌远处转移中最为常见,鼻咽癌肺转移病灶分布规律及化疗关系如何?笔者作如下探讨。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1998年1月-2010年11月间死亡病例43例,经鼻咽活检,鼻咽CT确诊为鼻咽癌,全部为低分化鳞癌,胸片胸部CT证实肺转移。1.2肺转移灶分布情况外肺野13例,中肺野6例,内肺野2例,中外肺野4例,内肺野+纵隔淋巴结肿大10例,中  相似文献   

4.
王丹  张虎 《中国厂矿医学》1999,12(2):136-137
肺癌是否停在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对临床分期、判断预后及选择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院原发性肺癌病人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的CT与病理村服分析。以了解CT对肺癌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22例均选自我院1992年1月~1997年10月根治手术的肺癌病人.摘除纵隔及肺门淋巴结76组、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32岁~68岁,平均年龄50.5岁。腺癌6例,鳞癌11例.小细胞癌1例.腺鳞癌4例。2.方法攸用美国产98川op卜kLF机.扫描山肺尖至横流连续扫描,层厚1()n。n。,层距1()nlm。以淋巴结直径大于1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1月间收治的病理诊断确诊为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患者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然后使用CT进行检查。结果本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92.75%。结论采用CT诊断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符合率非常高,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和广泛廓清纵隔淋巴结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59例肺腺癌临床资料。全部肺腺癌均按Naruke肺癌淋巴结的分布图施行手术切除,进行广泛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结廓清术。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肺腺癌T分期与N分期的相关性。结果:清除淋巴结1695组。N1转移率8.9%,N2转移率20.1%,N1 2转移率23.9%,跳跃转移45.6%。T1期的N2转移2例。T2以上转移112例。淋巴结转移与T分期有关,但不存在因果关系。结论:T1期肺腺癌早期淋巴转移,所以有必要广泛廓清肺内、同侧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灌注参数与肺腺癌(LUAD)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LUAD患者78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收集CT灌注参数[血容量(BV)、病变相对应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PS)],分析CT灌注参数与LUAD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转移组BF及PS均高于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显示,BV及PS预测LUAD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均有一定预测价值,当各指标取最佳阈值时,可获得最佳预测价值。结论CT灌注参数中BF及PS与LUAD淋巴转移密切相关,对LUAD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肺腺癌是否因淋巴转移而需进行系统性淋巴清扫并寻找预测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198例外周型小结节的肺腺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并对患者的临床因素进行分析,记录曾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ET-CT)检查患者的最大标准摄入值( SUVmax),单因素与多因素进行相应分析,寻找容易使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34例CT影像学类型为纯磨玻璃影患者中无淋巴结转移,混合型磨玻璃影的72例患者中67例(93.1%)无淋巴结转移,只有5例(6.9%)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而表现为实性结节的92例患者中共有29例(31.5%)发生淋巴结转移,P〈0.01,差异有显著性。单因素分析中,肿瘤直径大于1cm,混合性结节及实性结节及CEA〉5μg/L成为重要预测因素。另外通过行PET-CT患者中最大标准摄入值的分析表明,SUVmax〉5时,患者发生淋巴转移的发生率更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对这类患者需要实行淋巴结清扫。结论肺腺癌患者在高分辨CT 纯磨玻璃影的患者淋巴结转移较少。肿瘤直径大于1cm,影像学表现为混合性结节或实性结节,癌胚抗原CEA〉5μg/L,PET-CT检查的SUV-max〉5的情况有淋巴结转移发生,暗示需要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频度、分布范围及特点 ,为广泛廊清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 62例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广泛廊清。结果 纵隔淋巴结 3 60组经病理证实转移 110组 ,转移率为3 0 .6%。结论 术中行纵隔淋巴结广泛廊清 ,才能准确进行TNM分期和减少癌残留 ,达到根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肺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舟山医院胸心外科2015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192例肺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149),观察组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对照组患者无淋巴结转移。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即性别、年龄、吸烟史、原发灶直径、病灶位置分布、病灶肺叶分布、CT征象、病灶CT值、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和长径、肿大的淋巴结数量及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肺鳞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41)、原发灶直径(P=0.018)、病灶位置分布(P=0.005)、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P=0.019)、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长径(P=0.015)可能与肺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02)、病灶位置(P=0.003)和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P=0.009)是肺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性别、病灶位置及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可能是肺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最直接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得出,男性、中央型、病灶同侧纵隔最大淋巴结短径≥0.6cm的肺鳞癌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1.
杨金华  李文献  赵天增 《医学争鸣》2007,28(17):1631-1631
0 引言淋巴结转移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直接影响肺癌的分期和预后,也是术后复发、死亡的重要原因. 我院2004-12/2006-12对58例肺癌患者施行了根治性肺切除及同侧纵隔淋巴结广泛廓清术,结合其术后淋巴结转移分布情况作相关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苏凯  张和平 《中外医疗》2012,31(17):180-181
探讨CT扫描在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分期中的重要意义。笔者在分析胸部淋巴结诊断限度的基础上,按肺癌、乳腺癌、淋巴瘤、食道癌、恶性胸膜间皮瘤不同部位,分析CT扫描对胸部恶性淋巴结站点的定位作用,并得出CT对于导引穿刺是非常有帮助的,PET尤其是PET—CT在检测CT表现正常的淋巴结方面正发挥日益强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贲门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以明确纵隔淋巴结清扫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5月118例左胸入路手术治疗贲门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全组病例共清扫纵隔淋巴结362枚,平均清扫每例淋巴结数(3.1±0.4)枚。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25.4%(30/118),转移度为11.6%(42/362)。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肿瘤是否累及食管下段与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贲门腺癌其分化程度越低,肿块越大(最大直径超过3 cm),浸润越深,食管下端累及越容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临床工作中对这些患者应该常规行纵隔淋巴结清扫(主要是下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腺癌和鳞癌患者根治术后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临床各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经我院手术治疗的140例肺鳞癌和腺癌患者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组织分级等临床病理参数,探讨不同病理参数情况下淋巴结转移的发生规律。结果淋巴结总转移率为46.4%(65/140),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密切相关,T1、T2、T3、T4肺腺癌和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28.6%、43.3%、75%、83.3%(P=0.008);肿瘤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越高,组织分级为I、Ⅱ、Ⅲ级的肺腺癌和鳞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分别为22.2%,42.3%,73.5%(P=0.001)。不同病理类型的非小细胞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肺鳞癌和腺癌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临床分期晚、肿瘤分化程度低的患者需要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必要时需辅以放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T1肺鳞癌及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1肺鳞癌及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方法:按Naruke等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162例T1肺鳞癌及腺癌行肺切除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除术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162例T1肺癌患者中22例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N2淋巴结转移),N2转移率为13.6%(22/162)。瘤体直径≤1.5cm组和1.6~3.0cm组的N2转移率分别为2.8%和22.2%,其中瘤体直径≤1.5cm鳞癌组未见N2转移。T1肺鳞癌及腺癌的N2转移率分别为5.6%和20.0%,差异显著。T1高、低分化肺鳞癌及腺癌的N2转移率分别为4.3%和23.2%,差异显著。结论:T1肺癌中,N2淋巴结转移频度与肿瘤瘤体大小、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相关,且存在跳跃式转移的特点。故针对T1肺鳞癌及腺癌行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术前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因素与食管癌术前淋巴结转移性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6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姓别、年龄对淋巴结的转移性无影响,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的大小、形态、是否聚集、食管癌T分期、淋巴结与肿瘤的相对位置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食管癌术前CT诊断淋巴结转移性,要结合淋巴结形态、大小、聚集、T分期及淋巴结与肿瘤的相对位置多因素考虑.  相似文献   

19.
吕斌  张维  陶磊 《安徽医学》2002,23(3):27-28
目的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9年12月~2001年7月27例肺癌手术切除的患者,术中同时行同侧纵隔淋巴结广泛廓清术,所取淋巴结分别分组、标记、固定,然后石蜡包埋,切片镜下观察.结果本组共廓清纵隔淋巴结172组,其中42组病理证实有癌转移,淋巴结转移阳性率24.4%.分布为肺上叶肿瘤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2.4%,其上纵隔、下纵隔及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47.4%、15.2%和27.3%;肺下(中)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18.8%,其上纵隔、下纵隔及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18.9%、18.8%和37.5%.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十分活跃.在施行肺癌根治切除术时,肺叶或全肺切除同时应加同侧纵隔淋巴结的广泛廓清,才有利于增加手术切除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多参数联合用于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南昌市第一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06例肺癌患者。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前,进行CT平扫、增强扫描及灌注扫描检查,对CT扫描结果进行统计。以术后淋巴结病理诊断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对CT检查相关参数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106例受试者,术后纵隔淋巴结病理诊断结果显示65例患者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61.32%。转移组与非转移组肺动脉血流量(PA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AF)高于非转移组,灌注指数(PI)低于非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F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敏感度为63.40%、特异度为41.50%;BAF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敏感度为75.38%、特异度为87.80%;PI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敏感度为74.82%、特异度为58.54%。结论:针对肺癌患者,应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是否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可为临床治疗肺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