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控制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治疗中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控制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10年来曾在我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638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并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结果入选病例中,正常血压节律者占23.57%(151/638),异常血压节律者占76.43%(487/638);其中非杓型占48.43%,反杓型占26.49%,超杓型占1.41%。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年龄≥80岁是异常血压节律的危险因素,而服用利尿剂则降低血压异常节律的危险(P<0.05)。性别、靶器官损害、糖尿病及其他降压药物对血压节律均无影响(P>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应重视血压节律的监测。对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患者,选用利尿剂可能是较好的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科近10年来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资料,旨在观察治疗中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控制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1资料与方法连续收集近10年来曾在我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638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151例)、非杓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治疗达标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住院治疗并治疗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对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3组:杓型血压组(n=48)、非杓型血压组(n=91)和反杓型血压组(n=73)。比较各组间基础资料、血压监测数值、生化指标及靶器官损害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杓型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杓型血压组比较,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患者的年龄[(78.96±6.86)vs(82.59±5.85)vs(75.75±7.43)岁]更高、体质量指数(BMI)[(25.23±3.57)vs(25.01±3.76)vs(22.43±2.62)kg/m~2]更大、有脑血管病史(17.6%vs 35.6%vs 14.6%)的患者更多、夜间平均收缩压[(123.04±15.67)vs(137.19±19.11)vs(111.31±12.30)mm Hg(1 mm Hg=0.133 k Pa)]和夜间平均舒张压[(64.88±8.02)vs(69.18±9.76)vs(61.38±7.48)mm Hg]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杓型血压组比较,反杓型血压组患者的肌酐清除率[(57.59±12.89)vs(48.59±13.86)ml/min]显著降低(P0.05)。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患者中有颈动脉斑块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杓型血压组(90.1%vs 97.3%vs 72.9%,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95%CI:1.35~5.95,P=0.006)、BMI(95%CI:1.43~5.91,P=0.003)、颈动脉斑块(95%CI:1.25~5.12,P=0.010)为影响杓型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压治疗达标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仍存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及老年医学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65例,按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年龄≥80岁)94例、老年组(60~79岁)90例和60岁组81例,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血压节律、3个时段(24h、昼间及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的特点。结果高龄老年组和老年组杓型血压发生率、24h舒张压、昼间舒张压、昼间平均压、夜间舒张压明显低于60岁组,反杓型血压发生率、24h脉压、昼间脉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脉压明显高于60岁组(P0.05,P0.01);高龄老年组杓型血压发生率及24h、昼间、夜间舒张压明显低于老年组[13.83%vs 26.66%,(66.17±7.39)mm Hg(1mm Hg=0.133kPa)vs (70.39±10.96)mm Hg,(66.90±7.55)mm Hg vs (70.88±11.68)mm Hg,(64.10±8.14)mm Hg vs (68.27±11.86)mm Hg,P0.05,P0.01],24h、夜间脉压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P0.01),昼间收缩压变异明显高于老年组和60岁组,24h收缩压变异高于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24h平均压明显低于60岁组(P0.05)。结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表现出血压节律异常、脉压增大、血压变异性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是我国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约占10%~20%,是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和长寿的重要因素,也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的发展,无疑为防治高血压病提供了无创、简便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门诊或住院病人接受ABPM检查者中,经询问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均符合WHO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按1993年WHO分期标准,Ⅰ期21例,Ⅱ期26例,Ⅲ期13例。60岁(含60岁)以上者  相似文献   

6.
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10002)瓮新新,赵小芳,林修功高血压患病率随增龄而增加,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应用可提供详尽、准确的血压数据。我们观察了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ABPM,现报道...  相似文献   

7.
老年高血压120例动态血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高血压 2 4h动态血压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年龄≥ 6 0岁高血压病者 (老年组 ,12 0例 )及年龄在 4 5~ 5 9岁高血压病者 (对照组 ,12 0例 )实施2 4h动态血压监测 ,对 2 4h白天、夜间及血压变化曲线进行对照研究 ,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 ①老年组 2 4h收缩压、舒张压均增高 ,与对照组无差异 :老年组单纯 2 4h收缩压增高为主 ,两组间差异明显 ;老年组收缩压、舒张压昼夜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②老年组血压变化曲线以非杓型为主。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了解老年高血压 2 4h的血压变化规律 ,从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方法 入选的高血压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和中年对照组(年龄<60岁).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状态下动态血压参数的变化情况,动态血压昼夜异常发生率及舒张压<60 mmHg的发生率.结果 平均舒张压老年组均低于中年组(P<0.05);全天、日间、夜间平均脉压老年组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老年组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舒张压<60 mmHg的发生率老年组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治疗状态下有舒张压过低、脉压大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高血压是影响80岁以上老年人(又称老老年)主要疾病的重要背景基础或危险因素。1991年全国血压普查的结果.≥75岁年龄组,男、女高血压患者分别达42%与51%,而关于老老年高血压的研究资料为数不多。动态血压监测(ABPM)可提供24h或更长时间的多个血压测值,较偶测血压有更好的重复性,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程度、波动、夜间及睡眠时血压等。本文采用ABPM监测老老年高血压患者24h血压变化,观察研究老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了解和掌握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BP)波动特点。方法:分析707例虱的ABP测量资料,比较高血压病人和血压正常值的ABP以及ABP与诊室血压(CBP)之间的异同。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的ABP主要表现为收缩压(SBP)和脉压(PP)升高,高血压患者和血压正常者的24小时ABP波动曲线类似,均呈双峰双谷状。结论:大动脉顺应性下降是SBP和PP升高的原因,老年人24小时ABP的波动特性可能是其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肾功能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慢性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对已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测定24h动态血压,以血清肌酐(SCr)代入简化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FR),以GFR60mL·min-1·1.73m-2设为肾功能不全组(男性40例,女性5例),与GFR≥60mL·min-1·1.73m-2、年龄、性别匹配的45例比较。结果:1.2组患者年龄相近,(77.0±6.1)岁vs(76.9±5.5)岁,P0.05;SCr、G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0例中非勺型血压71例占78.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45vs33/45,χ2=1.668,P0.05。3.肾功能不全组平均舒张压(DBP)、日间舒张压(dDBP)、最高舒张压(DBPmax)、舒张压波动幅度(△DBP=最高舒张压-最低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脉压(PP)及夜间脉压(nPP)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DBP降低与nPP增加为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941(95%CI0.894~0.991)和1.043(95%CI1.006~1.081)。4.GFR与DBPmax、△DBP正相关,与PP、nPP、nSBP负相关,在控制年龄因素后相关性依然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BP与DBPmax显著正相关,r=0.820,P0.01,而与最低舒张压(DBPmin)无相关性。结论: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对照人群明显有增加的PP和降低的DBP水平。其nPP的增加和△DBP的降低与肾功能损害有关。降压治疗的老年患者,PP(尤其nPP)的增加和△DBP的降低可能对GFR下降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监测高血压患24小时动态血压的意义。方法:应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记录正常组(35例),高血压1级组(103例)、2级组(78例)、3级组(60例)对象的动态血压,并作对照分析。结果:241例高血压患的动态血压监测显示,高血压患1、2、3级组的夜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下降率分别为16%/13%、9.7%/7.4%、1%/2%;夜间高血压下降程度为1级>2级>3级(P<0.001)。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正确评价高血压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夜间血压下降率可作为评价靶器官受损状况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与血清电解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的血压变化与血清电解质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85例 EH患者和 30例正常人进行动态血压、偶测血压和血清电解质检查 ,比较血压各参数与血清 K 、Na 、Na / K 比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EH患者 2 4h平均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 ,日间平均 SBP、DBP,夜间平均 SBP、DBP与血清 K 浓度呈明显负相关 ;与 Na / K 比值呈明显正相关 (均 P <0 .0 1) ;偶测血压与血清 Na 、K 浓度和 Na /K 比值之间无相关性 (P >0 .0 5 ) ;2 4h、日间、夜间平均 SBP与血清 Na 浓度均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在EH患者中 ,血清 K 、Na / K 比值是全日血压的决定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动态血压监测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0例血压正常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NIDDM组的24h平均舒张压(9.8±1.2kPa)、白天平均舒张压(10.0±1.2kPa)、夜间平均舒张压(9.5±1.2kPa)均比对照组(分别为8.8±1.0、9.1±1.0、8.1±1.1kPa)明显升高,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百分率均明显降低,昼夜节律消失。有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眼底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高。提示随着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及夜间血压持续升高,可能导致肾病变及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动态血压与微量白蛋白尿之间的关系。方法:(1)用放免法测定99例高血压患的尿微量白蛋白,根据有无尿微量白蛋白将高血压患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和无微量白蛋白尿组;(2)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微量白蛋白尿组与无微量白蛋白尿组相比,其收缩压明显升高,脉压明显增大(P<0.01)。结论: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可能与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6.
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是否有靶器官损害分为单纯高血压组(A组),合并心脏损害组(B组),脑损害组(C组),肾损害组(D组),多脏器损害组(E组),对各组动态血压值、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及血压负荷值进行分析。结果合并脏器损害组的动态血压值、血压负荷值较单纯高血压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1),在多脏器损害组中收缩压变异性明显增大(P〈0.01);靶器官损害组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明显增多(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对预测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和指导合理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老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动态血压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老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147例,均行动态血压监测及心电图检查.根据静息心率的数值将患者分成4组:RHR≥80次/min为1组,70次/min≤RHR≤79次/min为2组,60次/min≤RHR≤69次/min为3组,50次/min≤RHR≤59次/min为4组.比较四组之间的一般临床资料、常规生化指标和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各组比较:总胆固醇3组>1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1组>其余三组;24h平均DBP 1组(67.11±8.55)mm Hg>3组(61.47±8.34)mm Hg,1组>4组(61.79±7.77)mm Hg;白天平均DBP 1组(67.29±8.95)mm Hg>3组(62.22±8.48)mm Hg,1组>4组(61.53±8.44)mm Hg;白天SBP负荷1组(40.61±32.57)mm Hg>2组(33.16±33.36)mm Hg>3组(23.00±26.26)mm Hg>4组(20.87±27.22)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4h平均DBP、LDL-C为静息心率的影响因素.结论 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与全天平均DBP、LDL-C有着密切的联系,故在诊疗中应予以重视,以期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及心脑血管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各指标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200例老年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其中45例无靶器官损害为EH对照组,155例并发心、脑、肾及多器官损害分别为心损害组(48例)、脑损害组(35例)、肾损害组(38例)、多器官损害组(34例),分析各组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结果:与EH对照组比较,心损害、脑损害、肾损害、多器官损害组的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24h(64±13/53±12)%比(73±13/73±14)%比(77±12/74±11)%比(79±13/78±13)%比(85±12/86±13)%,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10.6±0.6/10.7±0.6)%比(5.5±0.5/7.8±0.6)%比(5.4±0.5/7.6±0.5)%比(4.3±0.5/6.9±0.4)%比(1.8±0.5/3.0±0.5)%%,P<0.01或P<0.001],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24h血压变异性(9.2±2.1)mmHg比(12.2±2.3)mmHg比(12.5±2.4)mmHg比(12.9±2.1)mmHg比(13.2±2.9)mmHg,P<0.05或P<0.01)];多器官损害组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较心、脑、肾损害组明显升高(P<0.05),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P<0.05或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者的血压负荷值明显升高,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血压变异性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9例高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根据糖负荷后2h血糖(2hPG)水平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糖耐量减低(IGT)和新发现2型糖尿病(NDM)三组,对三组间动态血压参数和糖代谢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GT组24h舒张压负荷显著低于NGT和NDM组(P〈0.05),24hDBP和nDBP显著低于NGT和NDM组(P〈0.05)。NDM组非杓型和反杓型的血压节律发生率明显高于NGT组(P〈0.01)。NGT组的杓型和超杓型血压发生率分别为21.21%和9.09%,明显高于NDM组。NDM组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NGTIG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脉压增大与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显著相关,非杓型血压与胰岛素抵抗(IR)显著相关。结论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心率变异性(HRV)以及高血压患血压昼夜节律正常与异常患HRV的变化,了解高血压患心率变异性改变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用时域分析法对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进行了检测,并与100例血压正常组进行对照。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与血压正常对照组相比,代表心率总变异程度的SDNN、SDANNI和SD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