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1):21-24
目的分析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临床应用的研究。方法选择本院心内科2015年2月~2016年11月8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利伐沙班2.5 mg每日2次口服进行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低分子肝素0.4 mg每日2次腹壁皮下注射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的治疗效果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并发症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析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使用效果。结果实验组发生心绞痛发作2例,再发心肌梗死1例,心律失常2例,发生率12.5%,对照组发生心绞痛发作1例,再发心肌梗死2例,心律失常1例,发生率10.0%,两组患者用药后的心脑血管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发生牙龈出血1例,鼻腔出血1例,总出血率为5.0%,对照组发生牙龈出血2例,鼻腔出血1例,总出血率为7.5%,两组患者用药后总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有效、安全。同时给予加强用药宣教、病情观察及并发症出血处理,可安全有效地应用药物,有利于患者的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在肺栓塞患者抗凝治疗中应用利伐沙班或华法林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74例肺栓塞患者,依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4例,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40例,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8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困难、发绀以及胸痛等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氧分压以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较治疗前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5.00%,低于对照组(2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肺栓塞患者应用利伐沙班的抗凝治疗效果优于华法林,前者更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并迅速缓解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抗凝药是通过抑制或阻断机体生理性凝血机制的某些环节而遏止血液凝聚的药物,临床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传统口服抗凝药可同时干扰凝血机制中的多个靶点,以华法林为代表。尽管华法林在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效果明确,但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医患双方的积极性。与传统口服抗凝药物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ew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是通过抑制凝血酶促反应中特定凝血因子的路径预防和治疗血栓,主要包括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利伐沙班、啊哌沙班、依杜沙班、Ⅲ期临床研究中的贝曲西班),NOACs具有起效快、代谢迅速、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与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较少、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二级预防等疾病的治疗中。因此NOACs得以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其适应证、剂量的调整及范围、如何优化个体用药等实际问题,使得NOACs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为需要抗凝的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以下就NOACs的药物特性及临床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希望可以为临床规范使用NOACs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陈夏欢 《吉林医学》2012,33(21):4646-4647
<正>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人类致残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血栓的形成是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房颤时心房血栓、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2]。抗栓治疗则是这些疾病预防策略和抢救治疗的核心,其中抗凝治疗则是抗栓治疗的关键之一[3-5]。目前传统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用于心房颤动术前抗凝治疗术中无活化的凝血时间(ACT)监测下每千克体质量100 U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利伐沙班用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接受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患者98例,包括阵发性房颤45例,持续性房颤53例.根据患者术前服用抗凝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利伐沙班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方法 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1例,口服利伐沙班;对照组31例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2组均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调脂稳定斑块等治疗,出院前予复查头CT、DWI与原片进行比较;对比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记录出血不良事件.结果 出院查体2组神经系统均无新发症状及阳性体征.观察组有2例(6.45%),对照组有3例(9.68%)出现后循环供血区无症状性点状梗死灶.CT 均未发现异常高密度.观察组、对照组非重要器官出血发生率均为3.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利伐沙班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1病例介绍患者男,59岁,因"左下肢肿胀30 h"于2012年5月23日入院。既往有"直肠癌"病史半年。2012年4月16日在北京301医院行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给予乐沙定及5-FU化疗1个疗程后,出现左下肢胀痛,以左小腿为著,局部皮温高,活动后肿痛加重,休息后略有减轻,即收住院。入院查体:T 37.2℃,BP 120/89 mmHg,心肺无异常,腹软,左腹部可见结肠造瘘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肺栓塞抗凝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对血气指标、D-二聚体(D-D)、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82例APE患者,采用随机数值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予华法林钠片,观察组予利伐沙班片治疗,疗程均为4个月.于治疗结束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前瞻性观察评价利伐沙班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32例,采用15 mg、20 mg两种剂量利伐沙班予以抗凝治疗.随访1年,观察卒中、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主要研究血凝指标变化、出血相关因素.结果:发生2例栓塞事件,无大出血事件,小出血事件22例.出...  相似文献   

11.
程艳秋 《河北医学》2016,(4):618-620
目的:研究探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流程联合利伐沙班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各50例分别分为利伐沙班组(实验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对照组),比较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及其他情况.结果:利伐沙班组的患者中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2%).低分子肝素组的患者中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为10%),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61,P<0.05).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两组患者的术后显性失血量、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的变化值及失血总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通过护理流程联合利伐班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改进利伐沙班的合成工艺,满足产业化生产的要求。方法: 以(S)-N-(2,3-环氧丙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和4-(4-氨基苯基)-3-吗啉酮为原料,经过缩合、环合、水解、酰化等反应,最终合成利伐沙班。结果: 研究以甲磺酸代替原专利中的盐酸合成利伐沙班中间体4-[4-[(5S)-5-(氨甲基)-2-羰基-3-唑烷基]苯基]-3-吗啡啉酮甲磺酸盐,对于路线中的水解、酰化和最终的精制产品的步骤进行了优化,使产品的收率达到96.86 %。结论: 优化后的工艺改善了原研路线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以及可行性,更加满足产业化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利伐沙班抗凝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采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80例非瓣膜性持续性或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则应用利伐沙班治疗,比较2组术后凝血、抗凝功能的变化。结果 2组术前血红蛋白、血小板、尿素氮、谷丙转氨酶、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Hb下降2例,PLT下降1例,房颤复发5例;对照组ALT上高2例,PLT下降3例,房颤复发7例,2组检测指标异常发生率及房颤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仅为2.5%,低于对照组的15.0%,2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采用利伐沙班作抗凝治疗,可降低栓塞所致出血事件发生率,提高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利伐沙班是一种口服抗凝药,可直接抑制活化的X因子。现已证实,利伐沙班可预防骨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目前,相关药厂正着手评价利伐沙班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更确切地说,评估利伐沙班能否用做依诺肝素治疗的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采用利伐沙班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未用药组和用药组,其中未用药组30例,未预防性使用任何药物;用药组30例,术后服用利伐沙班。分别于第7、14天,对两组患者行患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DVT形成情况及两组术后DVT发生率。结果未用药组30例中,2周内8例DVT阳性,DVT发生率26.7%;用药组30例中,1例DVT阳性,发生率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无利伐沙班不良反应。结论利伐沙班可显著降低THA、TKA围手术期及术后DVT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黄芳芳  汤云霞  翁少翔 《浙江医学》2018,40(11):1199-1201,1225
目的利用食管超声对高龄心房颤动伴血栓形成患者经不同强度华法林与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后作血栓检出率及安全性比较。方法选取确诊有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非瓣膜性高龄房颤(75~80岁)患者54例,随机分为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组(低强度组),标准强度华法林抗凝组(标准强度组),利伐沙班抗凝组(利伐沙班组),每组18例。观察期为12个月。比较3组患者左心房血栓检出率、血栓栓塞事件率及严重出血发生率。结果12个月时低强度组左心房血栓检出率22.2%,标准强度组检出率22.2%,利伐沙班组检出率16.7%,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6.7%,标准强度组发生率为11.1%,利伐沙班组发生率为11.1%,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华法林组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6.7%,标准强度华法林组为27.8%,利伐沙班组为11.1%,低强度组与利伐沙班组比较,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强度组的出血发生率高于低强度组以及利伐沙班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低强度华法林与利伐沙班抗凝在高龄房颤伴血栓形成的患者治疗中,两者治疗左心房血栓的疗效确切,出血风险无增加,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综合征~([1])。根据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可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 ST-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ACS)。Yeh等~([2])研究发现,1999年后STEMI短期病死率呈逐渐下降趋势,STEMI患者  相似文献   

20.
刘梅军  许轶洲 《浙江医学》2017,39(11):936-939
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相互并存、相互影响,增加卒中风险。尽管维生素K拮抗剂和华法林对于心房颤动卒中的预防有着明确的疗效,但本身的使用也受到很多限制。近年来,先后有4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投入临床使用,给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带来新的选择。本文就心房颤动与心力衰竭的关系、NOACs对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卒中预防的疗效及风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