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血清中25OHD3、白细胞介素-21(IL-21)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1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哮喘组)和75例体检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25OHD3、IL-21水平。比较两组间患儿血清 25OHD3、IL-21水平,对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血清25OHD3、IL-21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哮喘组患儿血清25OHD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不同年龄儿童25OHD3血清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6岁儿童明显高于哮喘组<6岁儿童(P<0.05),对照组≥6岁儿童明显高于哮喘组≥6岁儿童(P<0.05)。哮喘组患儿血清IL-2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L-21、25OHD3水平对急性发作期哮喘诊断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0.61。结论 IL-21、25OHD3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中发挥作用,可作为诊断哮喘急性发作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孕妇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VDR与子痫前期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子痫前期孕妇100例为PE组,另选取同期健康孕妇1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一般资料及VDR基因位点BsmI、ApaI、ForI、TaqI表达多态性差异;再根据孕妇血清1,25(OH)2D3是否低于30ng/ml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PE组孕妇血清1,25(OH)2D3、血钙及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甘油三酯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1,25(OH)2D3水平孕妇中,PE组VDR基因位点中BsmI GG基因型、G等位基因频率及ForI CC基因型、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常1,25(OH)2D3水平孕妇中,PE组与对照组各VDR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痫前期孕妇体内维生素D水平较低,低维生素D水平且BsmI位点GG基因型及ForI位点CC基因型比例较高的孕妇易发生子痫前期。  相似文献   

3.
蒋加雁  李雨  卢岚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4):107-110,113
目的 1α, 25-二羟维生素D [1α,25(OH)2D3]是维生素D信号生物学功能的主要执行者,其血清水平不仅受其前体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调控,还受体内炎性状态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血清1α,25(OH)2D3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124例COPD患者和188名健康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1α,25(OH)2D3及25(OH)D水平,同期收集COP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量(Hb)及白蛋白(Alb)等实验室资料。 结果 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与对照组相比,COPD组中血清1α,25(OH)2D3和25(OH)D平均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为:28.33±5.87 vs 30.58±6.48pg/ml, t=3.108, P=0.002; 25.73±5.44 vs 27.14±5.89ng/ml, t=2.128, P=0.034。根据患者病程分层分析,与稳定期COPD相比,急性加重期患者中血清1α,25(OH)2D3和25(OH)D平均水平亦显著降低,分别为:27.04±4.67 vs 29.17±5.01pg/ml, t=2.377, P=0.019; 24.31±4.22 vs 26.66±4.56ng/ml, t=2.888, P=0.005。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检验COPD组中血清1α,25(OH)2D3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纳入的变量包括血清25(OH)D水平及CRP、WBC、Hb、Alb等血清学指标。结果显示COPD组中血清1α,25(OH)2D3水平与25(OH)D和CRP呈正相关(r=0.291, P=0.002; r=0.352, P=0.004),与Alb呈负相关(r=-0.346, P=0.001),而与WBC和Hb无关(P>0.05)。 结论 COPD患者中血清1α,25(OH)2D3水平与血清25(OH)D、CRP和Alb水平密切相关,并可能影响患者的病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生素D缺乏与老年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2011年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就诊或干部病房住院的老年患者316例为研究对象,年龄>60岁,测量并记录其血压水平,抽取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浆25羟基维生素D3(25-OH-Vit D3)和甲状旁腺素(PTH)水平;根据25-OH-Vit D3水平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50 nmol/L)和维生素D不缺乏组(≥50 nmol/L),对比分析两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PTH及血脂水平;并对维生素D缺乏组25-OH-Vit D3水平与SBP、DBP及PTH水平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维生素D缺乏组与维生素D不缺乏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Ca2+、血浆清蛋白、肌酐清除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缺乏组25-OH-Vit D3水平较维生素D不缺乏组降低,而SBP、DBP、PTH水平较维生素D不缺乏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缺乏组的25-OH-Vit D3水平与SBP、DBP、PTH水平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10、-0.441和-0.581;P<0.05);进一步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缺乏组的SBP(β=-40.258)、DBP(β=19.568)、PTH(β=-12.564)与25-OH-Vit D3有相关性(P<0.05),回归方程为25-OH-Vit D3=35.263-0.126 SBP-12.048 PTH+0.094 DBP,方程F=8.605,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与老年高血压发病相关,适量补充维生素D有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孕早期补充维生素D对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女性的发病率及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5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定期产检的孕早期孕妇,且孕妇血清25(OH)D水平<30ng/ml,预产期年龄≥35岁或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kg/m2,随机分为干预组(n=86)和对照组(n=94)。干预组从孕早期口服1200IU/d维生素D3胶囊,持续服用至孕中期[孕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检查日期];对照组不发放维生素D3胶囊,推荐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孕妇自行服用维生素D3胶囊或含维生素D的钙片。结果 干预组孕早期、孕中期维生素D水平为12.986±5.654ng/ml、31.277±9.85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干预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为24.5%、2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期干预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1h血糖、2h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R-IR)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早期补充维生素D仅可以明显提高孕妇体内维生素D水平,并且几乎可使其达到充足状态,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及糖代谢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住院新生儿25羟维生素D[25(OH) D]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421例住院新生儿,ELISA方法检测血清25(OH) D的水平,并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25(OH) D水平与临床指标如肝肾功能、电解质及心肌酶谱等的相关性。结果 421例新生儿血清25(OH) D水平为15.31±8.36 ng/m1。早产儿(71例)、ABO溶血症(2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15例)、新生儿窒息(14例)、新生儿肺炎(22例)、新生儿湿肺(25例)血清25(OH) D水平分别是13.93±7.60、14.48±8.68、14.84±7.41、16.58±6.56、17.42±9.43、18.71±8.67ng/ml。与早产儿、ABO溶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组相比,正常足月新生儿及新生儿湿肺组血清VitD水平明显升高(P < 0.05)。不同性别、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血清25(OH) D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足月儿血清25(OH) D水平较早产儿明显升高。夏秋季出生的新生儿血清25(OH) D水平较春冬季出生的新生儿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秋季出生的新生儿总蛋白、球蛋白较春冬季出生的新生儿明显降低,而白蛋白/球蛋白较春冬季出生的新生儿明显升高,血钙在秋季出生的新生儿中最高。新生儿血清25(OH) D水平缺乏或不足比率较高,占73.1%。新生儿血清25(OH) D水平与母体25(OH) D水平高度相关(r=0.365,P=0.000);与白蛋白、血钙呈正相关(r分别为0.123、0.221,P=0.009、0.000);与体重、总胆红素呈负相关(r=-0.103、-0.148,P=0.036、0.002);与胎龄、肾功能、心肌酶、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无相关性。结论 不同疾病、胎龄、季节出生的新生儿血清25(OH) D水平不同,住院新生儿血清25(OH) D水平缺乏或不足非常普遍,血清25(OH) D水平与母体VitD水平、白蛋白、血钙、体重、总胆红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刘梁  宋红  周川  李晶晶  冯晓霞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9):2330-2334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患有感染性肺炎的新生儿65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肺炎组34例、重症肺炎组31例;另于同期在本院收集健康新生儿6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25-(OH)D、钙离子(Ca2+)、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感染性肺炎患儿血清25-(OH)D水平与血清Ca2+、PCT、CRP、IL-6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3组血清Ca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清25-(OH)D、PCT、CRP、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轻症肺炎组、重症肺炎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PCT、CRP、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轻症肺炎组,血清PCT、CRP、IL-6水平高于轻症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肺炎患儿的血清PCT、IL-6水平与血清25-(OH)D水平呈负相关(rs值分别为-0.434、-0.315,P<0.05);血清Ca2+、CRP水平与血清25-(OH)D水平无相关关系(rs值分别为-0.053、-0.184,P>0.05)。结论 感染性肺炎患儿的血清25-(OH)D水平较低,且病情较重者的水平更低,监测血清25-(OH)D水平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病情评估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生素D治疗对糖尿病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30只小鼠造模成功后分别记录基线资料并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NVD组)、低剂量维生素D治疗组I(VDI组)和高剂量维生素D治疗组II(VDII组)各10 只。分别在治疗1、3、7、14 天后以 NIH ImageJ 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 光镜下观察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对创面组织中炎症因子(TNF-a、IL-6)行定量分析;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创面MMP 9、TIMP1 mRNA水平。结果:总体来看,三组小鼠创面愈合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VDⅡ组在14d时创面愈合率最高(80.86±1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DⅡ组较VDI组及对照组肉芽组织生长更为明显、表现为较多成纤维细胞和大量新生血管生成、炎性细胞减少。VDII组、VDI组与对照组相比,25(OH)2VitD、TIMP1 mRNA水平升高, TNF-a、IL-6、 MMP 9mRNA水平下降( P <0.01);其中VDII组较VDI组25(OH)2VitD、TIMP1 mRNA升高更明显( P <0.01)且TNF-a、IL-6、MMP 9mRNA水平降低更明显( P <0.01)。结论:维生素D对糖尿病全层皮肤缺损小鼠具有较好的皮肤伤口愈合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维生素D可以通过抑制创面炎症因子TNF-a、IL-6的表达,降低MMP 9mRNA、提高TIMP1 mRNA水平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维生素D缺乏对新疆地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自2016年12月~2017年7月收治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同期7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并进行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25-羟维生素D差异,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与NIHSS评分及脑梗死面积关系,同时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较健康体检组显著偏低(P<0.01);NIHSS评分与25(OH) D3水平呈负相关(P<0.01);与梗死面积不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 D3水平是影响神经功能缺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4,95%CI:0.91~0.97,P=0.001)。结论 血清25(OH) D3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25(OH) D3水平越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越重,可以作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霍洁  王磊  管峥  赵娟娟  吴新萍 《吉林医学》2022,(8):2061-2065
目的:通过检测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了解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情况,为下一步早产儿维生素D的补充提供优化方案,预防维生素D缺乏相关疾病的发生。方法:选取早产儿506例,入院后24 h内采用酶联免疫检测法检测血清25(OH)D值,根据结果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和非缺乏组,通过病例系统回顾性收集母亲和早产儿的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早产儿487例,其中维生素D缺乏早产儿283例,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为58.1%。平均胎龄为35周,男143例(50.5%),其平均25(OH)D水平为(40.78±6.02)nmol/L。春夏出生的早产儿血清25(OH)D为(41.44±5.14)nmol/L,秋冬出生的早产儿血清25(OH)D为(40.12±6.39)nmol/L,两组血清25-(OH)D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极早产儿组中,男和女25(OH)D水平两组有差异;不同出生体重的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略有差异。结论: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仍不低(58.1%),需进一步研究相关影响因素,优化早产儿补充维生素D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蒋加雁  李雨  郑闯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12):121-12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Th17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124例COPD患者和188名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25(OH)D、IL-17A、IL-6、IL-21和IL-23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OPD患者中血清25(OH)D平均水平显著降低(P=0.007),而血清IL-17A、IL-6、IL-21和IL-23平均水平显著增高(P=0.002、0.005、0.001、0.005)。与稳定期COPD患者相比,急性加重期患者中血清25(OH)D平均水平显著降低(P=0.000),而血清IL-17A、IL-6、IL-21和IL-23平均水平显著增高(P=0.002、0.000、0.001、0.007)。与从未吸烟或已戒烟的COPD患者相比,吸烟患者中血清25(OH)D平均水平显著降低(P=0.000),而血清IL-17A、IL-6、IL-21和IL-23平均水平显著增高(P=0.007、0.003、0.006、0.006)。此外,与未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治疗的COPD患者相比,经ICS治疗的患者中血清IL-17A、IL-6、IL-21和IL-23的平均水平均显著降低(P=0.004、0.004、0.040、0.010)。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OPD患者中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与IL-17A (β=-0.164, P=0.002)、IL-23(β=-0.138, P=0.006)、IL-6(β=-0.720, P=0.000)呈负相关。结论COPD患者中血清25(OH)D水平与Th17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密切相关,并且都能影响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曹正  余蓉  薛冰  王建荣 《医学研究杂志》2019,48(12):111-114
目的 探讨骨化三醇[1,25(OH)2D3]对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 pneumonia,MPP)患儿Th17/Treg及相关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9~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50例MPP患儿为实验组,并取健康儿童50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 1,25(OH)2D3、IL-10及IL-17的含量,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Th17及Treg水平。将实验组随机分为维生素D干预组、非维生素D干预组各25例,维生素D干预组儿童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维生素D,2周后再次检测两组患儿外周血中1,25(OH)2D3、IL-10、IL-17含量,Th17及Treg水平。结果 实验组患儿1,25(OH)2D3、Treg及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h17及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治疗后 1,25(OH)2D3、IL-10水平及Treg细胞比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IL-17水平及Th17细胞比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变化程度均较非干预组显著(P<0.05)。非干预组IL-10水平及Treg细胞比率有所下降,1,25(OH)2D3、IL-17水平及Th17细胞比率有所增加,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咳嗽及喘息消失时间均短于非干预组(P<0.05)。结论 MPP患儿存在一定程度的维生素D缺乏及Th17/Treg表达失衡,补充维生素D可改善患儿Th17/Treg失衡及呼吸道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盘状红斑狼疮(DLE)患者维生素D水平的改变,以及补充维生素D治疗DLE的效果.方法 以50例DLE患者和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查体者50例为研究对象,检测维生素D水平.将维生素D水平缺乏或不足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维生素D和安慰剂3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和干预后CLASI评分、TNF-α和IL-2水平.结果 DLE患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健康查体者.经3个月的干预后,治疗组25(OH)D、TNF-α、IL-2和CLASI活动度评分与干预前、对照组干预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LE患者多存在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补充维生素D能够降低疾病活动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水平及其与骨密度、炎性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中高活动度RA患者为病例组(n=120);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n=120)。比较两组骨密度及血清25(OH)D、RANKL、炎性因子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25(OH)D、RANKL与骨密度、炎性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血清25(OH)D低于对照组、RANKL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股骨颈、总髋关节及全部腰椎骨密度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血清TNF-α、IL-8、IL-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患者血清25(OH)D与股骨颈骨密度、总髋关节骨密度及全部腰椎骨密度呈正相关(r=0.374、0.188、0.347,P<0.05),与血清TNF-α、IL-8、IL-17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373、-0.500、-0.352,P<0.05)。病例组患者血清RANKL与股骨颈骨密度、总髋关节骨密度及全部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胡艳  李传应  吴成 《安徽医学》2021,42(2):129-132
目的 探讨辅助性维生素D对牛奶蛋白过敏(CMPA)患儿过敏症状及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60例重症CMPA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游离氨基酸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辅助性维生素D治疗。治疗28天后,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Treg亚群比例水平。结果 治疗28天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80.0%)明显高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25羟基维生素D、IL-10及Treg亚群水平治疗前后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磷酸化p-STAT3/STAT3比值水平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磷酸化p-STAT5/STAT5比值水平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辅助性维生素D联合游离氨基酸治疗CMPA效果优于单一游离氨基酸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早产儿25羟维生素D含量,探讨影响早产儿25羟维生素D含量的主要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9月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和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出生?住院的新生儿,早产儿组50例,足月儿组50例,记录出生时的基本情况,根据不同目的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组别?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早产儿和足月儿25羟维生素D含量,用常规生化法测定钙?磷?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值,定量超声技术测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结果:①出生时早产儿组25羟维生素D含量低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②按胎龄分组,A组(28周≤胎龄≤32周)新生儿血25羟维生素D含量均低于B组(32周<胎龄<37周)?C组(37周≤胎龄<39周)?D组(39周≤胎龄≤42周)(P均<0.01);按出生时体重分组,各体重组血25羟维生素D水平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③早产儿组按孕母是否规律性补充维生素D或钙剂分成规律补充?不规律补充和未补充3组,3组之间血25羟维生素D水平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④早产儿出生时25羟维生素D含量与胎龄?出生体重呈正相关(P < 0.05);足月儿出生时25羟维生素D含量与胎龄?性别?出生体重及出生方式均无显著相关(P >0.05)?⑤早产儿和足月儿出生时血钙?磷?ALP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早产儿组25羟维生素D与ALP呈显著性负相关(P < 0.01);足月儿组25羟维生素D与ALP?钙?磷值均无显著性相关(P > 0.05)?⑥早产儿和足月儿BMD有显著差异(P < 0.01);早产儿组BMD与胎龄?出生体重?25羟维生素D呈正相关(P < 0.05),与ALP呈负相关(P < 0.05);足月儿组BMD与胎龄?25羟维生素D呈正相关(P < 0.05)?结论:①早产儿出生时25羟维生素D含量明显低于足月儿;②早产儿出生时的胎龄?体重以及孕母在整个孕期中是否规律性补充维生素D制剂或钙剂是影响早产儿出生时25羟维生素D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早产儿微量元素、维生素水平与其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入住于我院的23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230例同期于我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对比两组新生儿静脉血微量元素钙(Ca)、镁(Mg)、锌(Zn)、铁(Fe)、铜(Cu)水平和维生素A、25羟基维生素D[25-(OH)D]、维生素E水平,并比较两组新生儿头围、出生体重、身长等生长参数,分析早产儿微量元素、维生素水平与生长参数相关性。结果:早产儿Ca、Mg、Zn、Fe、Cu水平均低于足月新生儿(P<0.05);早产儿维生素A、25-(OH)D和维生素E水平均低于足月新生儿(P<0.05);早产儿头围、出生体重和身长均小于足月新生儿(P<0.05);早产儿Ca、Mg、Zn、Fe水平与其出生体重均呈正相关(P<0.05),Ca、Zn均与身长呈正相关(P<0.05),25-(OH) D水平与其头围和出生体重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早产儿微量元素Ca、Mg、Zn、Fe水平出生体重具有相关性,维生素D与头围和出生体重也有密切关系,早期补充这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产儿生后1个月维生素D水平影响因素,为防治维生素D水平缺乏及不足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20年4月~2022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胎龄≤34周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生后1个月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分为维生素D水平缺乏组、不足组及充足组;并收集相关信息。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筛选出早产儿生后1个月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孕母补钙或维生素D水平时长、孕期有无抽筋、胎龄、出生季节、静脉营养时长及有无新生儿败血症、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胆汁淤积症与早产儿生后1个月维生素D水平有关(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孕期抽筋、胎龄≤32周、冬春季出生、静脉营养时间长是早产儿生后1个月维生素D水平缺乏及不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OR>1);孕母补钙或维生素D≥3个月是早产儿生后1个月维生素D水平缺乏及不足的保护性因素(P<0.05, OR<1)。结论 早产儿生后1个月维生素D水平缺乏及不足现象较普遍;孕母钙或维生素D的补充、孕期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血清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水平与复发的关系,及其对复发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BPPV患者318例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经手法复位治疗,1周后复查确认治疗成功,并随访1年。根据是否复发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复发组(62例)和未复发组(256例)。另取同期该院3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汉化版眩晕障碍量表(DHI)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受试者眩晕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DBP水平,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Pearson法分析血清DBP与25(OH)D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DBP对BPPV患者复发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DHI评分(功能评分、躯体评分、情感评分、总分)、BBS评分>45分的比例、DBP及25(OH)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复发组患者血清DBP及25(OH)D水平低于未复发组(P <0.05)。Pearson法结果显示,BPPV患者血清DBP水平与25(OH)D水平呈正相关(r =0.549,P <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HI评分(功能评分、躯体评分、情感评分、总分)、BBS评分<45分、DBP、25(OH)D是BPPV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BP [R=2.035(95% CI:1.608,2.575)]、25(OH)D [R=1.679(95% CI:1.271,2.218)]是BPPV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结果显示,截断值为665.320 μg/ml时,血清DBP预测BPPV患者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905;敏感性为95.2%,特异性为74.1%。结论 BPPV患者血清DBP、25(OH)D水平降低,两者呈正相关,均是BPPV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DBP对BPPV患者复发具有一定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胎龄<34周早产儿生后血清25-OH维生素D[25(OH)D]水平与早产儿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选取出生胎龄<34周早产儿148例,按照患儿生后24h内血清25(OH)D水平分为维生素D(VD)充足组和VD不足组,两组早产儿在出生胎龄、性别、出生体重、母亲年龄、分娩方式、母孕期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两组间在分娩季节(χ2=4.454,P=0.035)、孕期规律补充VD(χ2=16.698,P<0.0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生率(χ2=4.287,P=0.038)、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χ2=5.792,P=0.016)、新生儿败血症(NS)发生率(χ2=4.001,P=0.045)、住院期间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χ2=4.114,P=0.043)、辅助通气时间(t=7.017,P<0.001)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