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比直视下顶泌汗腺微创剔除术与CO2激光治疗腋臭的疗效.方法:(1)手术法:腋窝顶部顺皮纹方向切2~2.5 cm长小切口,行局部浸润麻醉.在皮下脂肪浅层以腋毛分布范围及周缘1.0 cm范围作梭形分离,翻转皮瓣,修剪浅层脂肪至全厚皮肤再暴露大汗腺,用眼科剪在5倍放大镜下紧贴真皮逐一剔除.(2)激光法:皮下浸润麻醉.对准腋毛区的毛囊,行CO2激光照射以破坏大汗腺.应用统计分析对两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经临床观察,随访6个月至2年.手术法有效率100%,激光法有效率86.96%.结论:直视下顶泌汗腺微创剔除术对腋臭治疗的疗效优于CO2激光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腋后线小切口在腋臭剥离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对76例患者根据腋毛区的大小、形态选择M型或W型切口,采用直视下修剪皮瓣侧顶泌汗腺腺体的方法进行手术。结果:73例(96.05%)切口达甲级愈合,90%以上患者异味消除。结论:腋后线小切口具有切口隐蔽、剥离彻底、术后愈合快、瘢痕小等优点,M型或W型切口的选择,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加以决定。  相似文献   

3.
张晖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0):1336-1337
目的:比较梭形切除和皮下修剪两种方法治疗腋臭的效果。方法:130例腋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梭形切除组65例,横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组65例,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皮下修剪组痊愈率(100.0%)明显高于梭形切除组(77.0%)(P<0.05),并发症发生率(4.5%)明显低于梭形切除组(50.8%)(P<0.05)。结论:皮下修剪组切除皮瓣较小,无张力愈合,疤痕较小,并发症少,痊愈率较高,是治疗腋臭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如何在腋臭根治术中既能避免术后影响患者上肢功能,又能达到美观效果。方法 先沿腋窝中央皮肤褶皱处设计手术切口线,切开皮肤后,剪除腋毛区域及周围1cm皮肤上的脂肪组织、顶泌汗腺及毛囊,修剪成仅含皮肤全层和真皮下妞管网的超薄皮瓣,最后缝合切口结果72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切口瘢痕不明显,上肢活动自如.术区皮肤柔软,腋毛稀疏,腋窝不再有异味。3例患者术区愈合延迟,换药后愈合结论本手术切口小,术后切口瘢痕不明显,术区皮肤柔软,可达到患者美容要求。手术并不切除腋窝皮肤,术后患者上肢功能不受影响、而且手术在直视下破坏顶泌汗腺,手术彻底,操作简单,术后效果满意。本法缺点是术区毛囊破坏,腋毛脱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微切口腋臭根治术的疗效。方法 48例腋臭患者采用超微切口腋臭根治术治疗,行肿胀麻醉,顺皮纹作超微切口,非直视下修除汗腺,术毕加压包扎。结果 48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8个月。38例痊愈1,0例有效,切口愈合好,瘢痕不明显,腋窝外形不改变。结论超微切口腋臭根治术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及微创的特点。而手术中需注意剥离的层次、范围及皮下修剪的程度,术后稳定的固定及正确的换药,可明显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梭形切除皮瓣易位法和横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法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美容效果.方法应用梭形切除皮瓣易位法治疗腋臭40例,应用横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法治疗腋臭102例,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梭形切除皮瓣易位法和横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法的临床疗效有效率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5%和15.7%,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后者的美容效果优于前者.结论横皱襞小切口皮下修剪法治疗腋臭,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美容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腋臭方法.方法:在肿胀麻醉下,取腋窝皱襞小切口,长约6mm,在真皮下分离达设计范围边缘,修剪真皮基底的脂肪组织、毛囊、顶泌汗腺(大汗腺)腺体及部分导管,注意保护真皮下血管网,冲洗吸除剥离腔隙内残留的游离组织后,缝合切口.加压包扎.结果:本组200例中,195例切口1期愈合切口瘢痕细小不明显,腋毛生长明显减少.治愈率97%.结论:本术式是一种微创、简便、安全、疗效确切,美容效果良好的腋臭治疗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切口剪刮治疗腋臭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 腋窝后壁做1个约0.5 cm~1 cm的微小切口,自腋浅筋膜浅层游离皮瓣后紧贴皮下修剪清除皮下脂肪组织、汗腺组织及毛囊,联合交替使用刮匙搔刮皮下.2011年—2014年10月,随机选取100例腋臭患者进行疗效观察,改进组50例,对照组50例.结果 与对照组的相比,改进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疗效明显提高.结论 改进后的微切口剪刮术可有效去除腋部顶泌汗腺,并发症少,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微创手术易为患者接受,便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三种方法治疗腋臭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群  张景波  董红昌 《吉林医学》2007,28(5):662-663
目的:探讨治疗腋臭的3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使用腋毛区梭形皮肤切除术、S形切口皮下剥离术、小切口皮下修剪加搔刮术治疗腋臭,同时观察3种手术方法对腋臭的治愈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3组治愈率无显著差异(P>0.05),在术后疤痕牵拉、局部皮肤坏死、切口裂开等并发症方面,小切口皮下修剪加搔刮术优于梭形皮肤切除术及S形切口皮下剥离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皮下修剪加搔刮术治疗腋臭具有切口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愈后无明显疤痕等优点,是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与传统S形切口比较,探讨耳周V形切口在腮腺浅叶切除术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需行腮腺浅叶切除术的患者40例,抽签法随机分成V形和S形切口组,每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及随访的各项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在手术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腮瘘、面瘫、耳周麻木感、面部凹陷、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术后3个月疤痕评分和术后1年复发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形切口组在术后6个月外观满意度评分优于S组,手术时间略长于S形切口组(P均<0.05)。结论 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应用V形切口,不增加手术并发症,略增加手术时间,但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加电灼联合破坏大汗腺治疗腋臭的疗效。方法采用沿腋皱襞平行微创切口直视下剪除真皮下大汗腺,同时应用电灼破坏皮下大汗腺的手术方法对47例腋臭患者进行治疗。结果47例患者术后外观美,效果满意。结论采用微创结合电灼破坏大汗腺的手术方法治疗腋臭,方法可行,疗效可靠持久,并发症少,且能保持腋部正常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发性腋臭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11年3月间144例198侧腋臭复发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针对不同复发原因和病理性组织改变采用相应的保留皮肤微创手术方法进行治疗,198侧中,腋下皮瓣存活良好、切口愈合良好,瘢痕不明显。腋下散在表皮坏死5例;血清肿1例;无异味残留、局部感染及上肢功能障碍。结论对于复发性腋臭行保留皮肤微创大汗腺剥脱术仍是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保留真皮下血管网腋臭腺体剥脱术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保留真皮下血管网行腋臭腺体剥脱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改进手术方法。方法回顾2002年3月至2008年3月352例采用保留真皮下血管网行腋臭腺体剥脱术恢复情况,并对其所产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352例中无异味腋下皮片存活良好、切口愈合良好314例;腋下散在表皮坏死26例;皮片部分坏死3例;术后血肿7例;血清肿6例;异味轻度残留7例;局部感染0例。上肢功能障碍0例。结论通过对保留真皮下血管网行腋臭腺体剥脱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和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GCDFP-15在腋臭微创手术后大汗腺残余组织中的表达,判断手术是否彻底或吸刮过度的情况。方法:收集284例(双侧)腋臭微创手术刮出物标本,同时随机提取术后双侧腋窝0.2 cm×0.2 cm皮肤组织,用GCDFP-15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判断微创术后大汗腺残留情况。结果:吸出物中均含有大量大汗腺并表达GCDFP-15,表达率100%,小汗腺不表达GCDFP-15;提取皮肤组织中有143例可见大汗腺导管,128例表达GCDFP-15(P〉0.05),29例有可疑大汗腺残留,GCDFP-15标记3例为阳性(P〈0.01)。结论:GCDFP-15在腋臭微创手术后残余大汗腺中有特异表达,可作为判断微创手术效果的病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小切口单纯大汗腺破坏术治疗腋臭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潍坊市人民医院美容整形科200例门诊手术治疗的腋臭病例,从临床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经过小切口单纯大汗腺破坏术后,96.55%腋臭患者臭味消失,所有患者局部臭味均能显著减轻。有并发症的病例经恰当的处理均得到较满意的效果。结论小切口单纯大汗腺破坏术是治疗腋臭的有效方法,该法创口小,瘢痕不明显,但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是该手术成功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腋皱襞小切口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同时分析腋窝大汗腺的组织学结构,进一步明确大汗腺的分布层次及范围,指导手术治疗。方法:选取39例腋臭病人,均采用腋皱襞小切口手术治疗(A组),分离范围超出腋毛范围0.5cm,选取腋窝皮肤松弛的病人在腋窝中央和腋毛外缘0.5~1.0cm处切取其皮肤组织,深度均至脂肪层,送病理行组织学分析,观察大汗腺的层次、范围等。另回顾性分析30例病人采用肿胀麻醉下大汗腺搔刮术治疗腋臭(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与腋皱襞小切口治疗腋臭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A组总有效率达97.44%,B组总有效率达80.00%,A组治疗效果优于B组(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送检标本病理切片显示均检测出大汗腺,其集中分布于真皮深层、真皮脂肪交界区和脂肪浅层内。距离腋毛边缘0.5 cm处有少量大汗腺组织,边缘1.0 cm处无大汗腺组织,脂肪深层未观察到大汗腺组织。结论:腋皱襞小切口治疗腋臭术后疗效可靠,术后复发率低于肿胀麻醉下大汗腺搔刮术,但术中应注意修剪大汗腺的深度及广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尿素通道蛋白(UTs)在正常人和尿毒症患者中皮肤及汗腺细胞表达情况。方法切取尿毒症及肾功正常者腹部
皮肤及腋臭患者的大汗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免疫荧光法检测汗腺组织中UTs的表达特征,定量分析UTs在尿毒症及
对照组间表达的差异。结果UTs在人皮肤基底层细胞及大、小汗腺组织中均有表达。N-UT-A1、UT-B1蛋白亚型在尿毒症组的
小汗腺细胞中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UT-A1蛋白亚型在两组间的表达差异不大(P>0.05)。结论人
皮肤基底层细胞、小汗腺细胞及大汗腺细胞中均表达UTs,且UTs在尿毒症患者的小汗腺中表达比正常人更高。
  相似文献   

18.
朱格非  麦慧  戴新菊 《微创医学》2012,7(2):109-111
目的探讨微波照射治疗对以腋横纹为切口的皮瓣法腋臭切除术后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将来院就诊的80例门诊腋臭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均行腋横纹皮瓣法腋臭切除术。实验组术后3 d开始微波照射术区,每日两次,共3 d;对照组术后用常规的方法治疗。统计各组愈合时间及术口Ⅰ期愈合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实验组愈合时间平均为7.1 d,切口Ⅰ期愈合率95.0%;对照组愈合时间平均为10.8 d,Ⅰ期愈合率78.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微波对腋横纹皮瓣法腋臭术后患者的术口进行创面照射,可促进腋部术口愈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是腋臭患者术后有益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9.
许多外科方法被引入治疗腋臭。但已有报道伤口愈合出现许多问题,包括血肿、血清肿、皮肤坏死和严重的瘢痕形成。超声能量通过空化作用液化汗腺,并在同一能量级别对血管和神经产生极小的影响。采用超声外科抽吸治疗,可有效去除大汗腺而只形成少许瘢痕。超声外科抽吸器提供了一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汗腺剥脱的同时注意保护浅层毛囊对预防腋臭术后皮片坏死的效果。方法根据腋毛区范围大小,在腋窝中部顺皮肤皱襞分别设计1~2条长2~3 cm的切口,皮下分离腋毛区及区外1 cm区域,去除汗腺,尽量保护浅层毛囊,保留真皮下血管网,切口间断缝合,皮片引流,弹性绷带适当加压包扎。结果本组共51例102侧,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现切缘糜烂及皮片坏死,随访0.5~1年,瘢痕不明显。结论汗腺剥脱的同时注意保护浅层毛囊可有效预防腋臭术后皮片坏死,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