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菌群与宿主长期共同进化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复杂关系。这些高度多样化、数量庞大的肠道菌群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多种因素所致的肠道菌群数量、相对丰度的改变,均能打破肠道菌群的相对平衡,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而参与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肠道菌群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中均有许多新发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为T细胞亚群失衡所致的免疫调节异常。因此,肠道菌群与AIT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未来,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对进一步研究AIT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优化治疗策略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戴小娜  林进  曹恒 《浙江医学》2017,39(21):1934-1937
类风湿关节炎(RA)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与内外环境因素共同导致其发病。RA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失调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的检测及调节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和治疗作用。本文对RA患者肠道菌群构成与健康人群的差异、肠道菌群失调参与RA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和重建肠道微生态在RA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明确其发病机制,寻找治疗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案迫在眉睫。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可以通过破坏肠道黏膜完整性、促进炎症因子的表达、引起肠道菌群易位等多种机制促进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及进展,靶向肠道微生态可能成为未来治疗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新方式。因此,本文就肠道菌群在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发生及治疗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做一评述,明确目前基于肠道微生态在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发生与治疗中的作用,为未来肝硬化发病机制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多种途径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传统中医药治疗NAFLD的疗效受到认可,中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起到防治NAFLD的作用.本研究综述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中药治疗NAFLD的机制,为临床运用中药治疗NAFLD提供...  相似文献   

5.
以肥胖为中心的糖尿病、高血压和癌症等代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问题。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治疗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肠道微生物菌群可调节能量平衡和糖脂代谢,并调节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肠道微生物菌群很有可能是治疗和防控代谢性疾病的潜在新靶标。本文总结了肠道微生物菌群在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肠道微生物菌群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苏珊  刘平 《北京医学》2022,(7):633-635+639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与年龄高度相关的、以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A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可能会通过增加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 Aβ)沉积、导致免疫炎症、破坏血脑屏障及影响神经递质等途径促进AD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就肠道菌群与AD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AD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与人体各个疾病的关系受到学者们广泛关注,肠道菌群失调与类风湿关节炎(RA)、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恢复正常肠道菌群可能阻止RA进展,甚至改善其症状。传统抗风湿药因其可能存在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或部分RA患者对药物疗效不显著,使得大部分患者病情不能完全缓解,故RA的治疗受到一定限制。目前,关于RA治疗的新方法仍在不断探索中,未来调节肠道正常菌群将为RA的治疗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之间存在双向调节:一方面,肠源性尿毒症毒素(gut-derived uremic toxin, GDUT)直接影响CRF的进展;另一方面,CRF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紊乱,大量GDUT产出。肠道菌群是循环发生的始动因子,肠道微生态紊乱使肠毒素累积,进而引起肠道屏障的破坏,大量肠毒素入血,引发一系列与肾脏相关的炎症、氧化、促纤维化机制反应,导致CRF进展。基于中医药研究现状,查阅相关文献,通过综述硫酸吲哚酚、硫酸对甲酚和氧化三甲胺等主要GDUT影响CRF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中医药治疗基于肠道菌群干预CRF进展的研究现状,为未来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老年化的不断向前发展,骨质疏松及其带来的严重并发症——骨折的发病率也不断提高,已成为威胁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健康问题之一.肠道菌群定植在人体肠道当中,与宿主之间构成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对宿主的代谢及免疫调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不仅对消化系统产生影响,对免疫系统相关疾病也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与骨质疏松的发病、发展关系密切.本研究从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骨质疏松与免疫系统、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肠道菌群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热点,搭建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等相关多学科之间的桥梁,为骨质疏松的菌群治疗、靶点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以肠道炎症和黏膜损伤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其病因复杂,相关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IBD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肠道菌群紊乱、肠黏膜屏障破坏等在IBD的进展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IBD常规内科药物治疗疗效有限且容易出现较大不良反应,因此近年来包括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在内的旨在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新型IBD治疗方法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就IBD的发病因素、菌群与机体、IBD间的联系,粪菌移植治疗IBD的机制及相关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评述,以期为临床治疗IBD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人体最主要的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平衡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联系。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调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脑卒中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从肠道菌群在脑卒中发生中的参与作用、发病机制、外部干预治疗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及药物靶点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与人体多种疾病都密切相关,可直接影响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近年来,随着胰腺疾病研究的不断进展,人们发现胰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讨论了肠道菌群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关系及微生态治疗在胰腺炎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胃肠道疾病,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前,FC的治疗仍依赖于传统方法,如泻剂通便治疗和外科治疗等,但效果欠佳,可对患者肠道自身功能造成破坏。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FC的密切关系逐渐被阐明。FC患者肠道菌群组成较健康人有显著差异,且肠道菌群紊乱参与FC的发生、发展,因此,益生菌、益生元及粪菌移植等微生态治疗逐渐应用于FC的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微生态治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视网膜动脉阻塞为眼科急症,临床多采用溶栓治疗,然而溶栓对时间窗有较高要求,考虑到疾病发现不及时等原因,容易错过时间窗。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数量紊乱,同时在眼科其他疾病中发现肠道菌群可能介导疾病的发生。肠道菌群同样为视网膜动脉阻塞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的发生有相关性。在生理结构方面,眼部血管被认为是脑血管在眼部的分支,视网膜中央动脉为眼动脉的分支,故视网膜动脉阻塞也被认为是脑卒中在眼部的表现。在脑卒中的发病中,现认为肠道菌群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近年来有从肠道菌群入手治疗脑卒中。笔者认为可以从调节肠道菌群入手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中医药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步,中药对调节肠道菌群具有积极作用。故在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时,可以应用对调节菌群有益的中药以调节肠道菌群,进而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因其死亡率和发病率逐渐增高,现已成为全球卫生组织所关注的焦点,仅用传统治疗方法已不能满足对此病的预防和救治。近年研究发现,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肠道菌群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机体肠道菌群的代谢以及稳态进行合理调控,可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及炎症反应,有望成为治疗的新靶点。因此,本文阐述了冠心病与肠道菌群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相关干预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能够为防治冠心病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人体复杂生态系统的构成,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药疾病治疗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与人体肠道菌群的联系紧密,肠道菌群参与中药有效成分的生物转化,中药有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和数量的作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肠道菌群途径将为中医药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目前主要治疗方式有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逐渐被重视,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变化影响人体代谢水平,在对内分泌代谢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肯定,通过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的疗效也在研究中被认可。文章主要阐述PCOS患者与肠道菌群失调之间的研究进展,探讨中医中药治疗PCOS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的可能机制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作为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机体内环境稳态起着关键作用。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变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长期的高糖高脂饮食可改变肠道内微环境,尤其是肠道菌群结构。肠道菌群能调节脂多糖含量和短链脂肪酸的生成。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可诱发机体的低度慢性炎症,导致胰岛β细胞的破坏和凋亡及胰岛素抵抗,从而促进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对肠道菌群的干预可能成为防治2型糖尿病的新靶点。目前有许多基于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的治疗策略,包括益生元、益生菌、肠道粪菌移植、二甲双胍和小檗碱,均对机体代谢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人和动物肠腔内寄生着一群种类和数量都极为庞大的微生物(主要为细菌),总称为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肠道菌群发挥着许多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在受宿主因素影响的同时,也能参与宿主生命活动的调节。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不断涌现,肠道菌群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生物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平衡关系;这种平衡一旦遭到破坏,机体将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本文简要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肠道菌群与生物钟关系的新进展,包括肠道菌群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的节律性,以及肠道菌群活动与宿主生物钟(中枢钟和外周钟)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0.
肺癌是全球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的首位病因,近年来,诸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物群被认为是一种人体微生物器官,其不仅具有影响人体的消化、抗感染等功能,还可通过参与免疫调节、代谢等途径影响人体对肿瘤治疗的反应。此外,微生物和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调节局部及全身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可以影响宿主的局部微环境及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影响肿瘤发生发展和抗肿瘤治疗效果。本文对肠道菌群影响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及其在肺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