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谭丽梅 《中外医疗》2016,(18):72-74
目的:探究宫腔镜手术应用在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8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治疗,试验组给予宫腔镜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等临床指标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试验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等分别为(41.2±26.4)mL、(41.8±21.6)d、(30.1±17.6)min、(9.2±1.5)h,而对照组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等分别为(92.7±28.1)mL、(82.1±28.1)d、(60.3±18.9)min、(28.6±1.8)h。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情况都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镜手术应用在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治疗中具有着并发症少、恢复快、手术时间短及出血少等优势,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临床疗效,值得临床重视并推广。  相似文献   

2.
钟苑仪 《中原医刊》2014,(2):106-107
目的观察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60例,采用宫腔镜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47例0~I型黏膜下肌瘤治疗后的满意率为100%,Ⅱ型患者术后满意率为92.31%。结论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效果显著,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腔镜治疗各种类型的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手术方法、术后疗效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因异常出血发现黏膜下子宫肌瘤22例,行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及术后情况.结果:宫腔镜手术患者手术满意率100%.结论:宫腔镜手术具有不开腹、保留子宫、保存生育能力、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理想选择.但是,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杨凤雄 《微创医学》2010,5(1):87-88
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对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行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52例,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腔镜黏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法,术后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宫腔镜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84例和全子宫切除或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42例(对照组)患者的围手术情况及远期疗效。结果 TCRM能显著减少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P值分别是:0.012、0.024、0.031和0.047),而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未见显著差异(P=0.712)。结论 TCRM与开腹手术具相同疗效,更具有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目前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理想、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90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宫腔镜手术治疗,按肌瘤分类:0型10例,Ⅰ型25例,Ⅱ型55例。术中密切观察各型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并记录其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评估患者临床疗效。结果:0型、Ⅰ型和Ⅱ型黏膜下肌瘤患者均一次性切除肿瘤,手术顺利,各型患者手术效果(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96.00%、98.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和Ⅱ型黏膜下肌瘤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25.06±9.28)min、(62.25±8.31)ml和(32.06±11.06)min、(76.38±10.35)ml]均显著高于0型患者(23.15±10.26 min、45.06±10.26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Ⅱ型黏膜下肌瘤患者手术时间(32.06±11.06 min)和术中出血量(76.38±10.35 ml)均显著高于I型患者(25.06±9.28 min、62.25±8.31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黏膜下肌瘤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黏膜下肌瘤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10.00%、4.00%、3.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宫腔镜下切除术治疗,可有效切除肌瘤,并改善患者症状,且并发症风险较低,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解坤   《中国医学工程》2013,(3):119-119
目的观察并分析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191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宫腔镜电切术组)96例,对照组(传统开腹组)95例,观察术后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9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长(15±8.1)min、平均住院时间(3.9±0.6)d、平均术中出血量(19±3.8)mL、平均术后第(1.6±0.8)月月经恢复正常,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比腹腔镜下黏膜切除术疗效明显,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出血量少,切口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患者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4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15%(50/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9%(4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24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肠道通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5%(2/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31%(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且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董萍 《西部医学》2010,22(11):2162-2163
目的探讨宫腔镜黏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措施。方法对20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行宫腔镜手术治疗方法及护理配合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全部手术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宫腔镜是妇科的一种新型微创手术,利用宫腔镜器械切除黏膜下子宫肌瘤,可以达到不开腹、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可以保留妇女的子宫及生育能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黏膜下子宫肌瘤应用宫腔镜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83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均行宫腔镜手术进行治疗,术中以腹腔镜或B超监护,统计手术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半年随访,统计月经过多、贫血等改善情况。结果:83例患者中98.80%的患者1次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0.06±9.9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3.36±6.59)ml;未发生空气栓塞、大出血、子宫穿孔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3.95±0.89)d;术后随访:1例残留部分病变患者,在术后4个月行2次宫腔镜手术治愈;合并月经过多者96.20%明显改善;合并贫血患者得到纠正。结论:宫腔镜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能改善患者月经过多、贫血等症状,具有一定有效性与可行性,提高手术熟练度,掌握操作技巧是保证手术成功顺利实施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不同类型的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子宫肌瘤患者,联合B超经宫颈镜检查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情况,其中黏膜下子宫肌瘤完全向宫颈方向生长的0型有42例;黏膜下子宫肌瘤部分向宫颈方向生长的Ⅰ型28例;黏膜下子宫肌瘤小部分向宫颈方向生长的Ⅱ型有10例;根据不同的黏膜下子宫肌瘤的类型来采取相应的手术类型,针对0型和Ⅰ型患者采取宫腔镜手术是最为适应的方式,而Ⅱ型患者则需要根据实际的子宫肌瘤的突向来决定手术的方式。结果对各型黏膜下子宫肌瘤采用对应的手术形式后,均一次性完成,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为20~200 mL,术后患者月经量较术前减少,0型治疗有效患者有42例,占100%;Ⅰ型治疗有效患者25例,占89%;Ⅱ型治疗有效患者有8例,占80%;患者贫血情况好转有68例,无变化12例,好转率为85%。结论对不同类型的黏膜下子宫肌瘤采取有针对性的宫腔镜手术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6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蒙俊 《微创医学》2006,1(5):432-433
宫腔镜手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新方法,可在保留子宫、不影响卵巢功能、保存生育能力的同时切除肌瘤,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术式。我院采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共60例,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1年1月至2006年10月经B超或宫  相似文献   

14.
梁秀文  李雪云 《吉林医学》2010,31(27):4657-4658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8例行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的子宫肌瘤患者,对其手术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8例患者一次手术成功,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和血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血红蛋白明显高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发生子宫穿孔1例,随即开腹切除子宫。结论: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治疗子宫肌瘤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并恢复快,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预测分析模型拟合宫腔镜黏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学习曲线,为基层医院开展宫腔镜下黏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学习过程提供参考。方法收集66例行宫腔镜下黏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病人,按照手术时间前后顺序进行编号,通过移动平均法分别根据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拟合学习曲线,将病人分为第一阶段组(第1~20例,A组)和第二阶段组(第21~66例,B组),比较2组病人手术相关指标。结果A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大于B组(P < 0.05~P < 0.01),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月经恢复时间、月经量和术后1个月血红蛋白水平及术后随访妊娠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前20例宫腔镜黏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学习阶段后,手术操作相对稳定,宫腔镜黏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初学者应在前20例手术中严格把握适应证,熟练手术操作,学习处理突发情况,以更好地掌握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因黏膜下子宫肌瘤于本院妇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2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41例.常规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方式,实验组采用宫腔镜手术方式.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子宫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黏膜下子宫肌瘤治疗中宫腔镜电切术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将2017年4月~2018年9月收治的72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36例。常规组患者给予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用时、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黏膜下子宫肌瘤治疗中宫腔镜电切术的应用效果良好,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且术后恢复的速度快,患者的接受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腹腔镜监护下行宫腔镜对体积大、宫腔操作复杂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宫腔镜联合腹腔镜监护下行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31例,其中0型3例,Ⅰ型19例,Ⅱ型9例.肌瘤大小3.5~5.8 cm.结果 各类黏膜下子宫肌瘤均一次手术成功,术中出血量20~250 m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24个月.术后满意率0~Ⅰ型为100%,Ⅱ型为88.9%.结论 腹腔镜监护下行宫腔镜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安全、可靠,是治疗体积大、宫腔操作复杂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刘勘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6,(33):4749-4749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0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术前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宫腔镜检查,均诊断为黏膜下子宫肌瘤,均采取宫腔镜电切治疗。结果30例手术均成功,时间25 min~60 min,膨宫液用量500~3000 mL,术中术后出血20~80 mL,手术无脏器损伤、大出血、宫腔粘连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宫腔镜电切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辅以术中术后酌情使用缩宫素,手术成功率高。与传统手术相比,对患者损伤小,恢复快,且能保留生育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疗效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10.1-2013.9我科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黏膜下肌瘤患者50例,其中,0型38例,I型12例。肌瘤直径1-4cm。突出宫颈外10例,宫腔内40例。结果:无术中大出血、子宫穿孔及水中毒患者。术后3月B超随访,无复发者。结论:使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创伤小,痛苦少,患者恢复快,且可保留其子宫,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