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新疆多民族地区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紧急救治伤员的存活率,减少伤残率,降低死亡率的措施和策略。方法本文以近几年成功处置的两起典型突发事件紧急救治为例,从救治过程,以及优化救治流程,重视突出院内二次检伤分诊、妥善安置、尊重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阐述了应对方法。结果不但大大提高了救治流程反应时间,累计接诊伤员179例,在医院各科室通力配合、全力救治下,无一人因病情判断处理不当出现意外,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完善的应急预案是基础;科学、合理的急救流程能够显著提高急救效率;快速分诊在救治环节中至关重要;积极把握少数民族地区应急救援的特点必不可少,适时开展心理治疗的更是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河南省3次重大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经验。方法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迅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紧急救援中心,公安、消防和医疗急救人员共同参加现场急救,保持通讯和道路通畅,维持现场秩序,现场急救后,迅速将伤员顺利转运到医院。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牧治专家迅速赶赴现场和救治伤员的陕院,指导急诊手术和重症峪护治疗。结果3次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共死亡217例,95例伤员被送入院治疗,其中危重伤员22例。仅2例死于多器官衰竭,其余93例康复出院。结论河南省的急救站均依托实力较强的医疗机构,从而构成一个急救站网,可伞天候、全方位、高效率地应对突发事件,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GH)在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应急医学救援中的异同,探讨应急医学救援体系从“汶川”到“芦山”的转变,旨在为今后的灾难医学救援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对比分析GH在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收治伤员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民族构成、伤员流、来院时间分布、伤情分类、转归及医疗费用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两次地震救援中一线和二线医院收治方案、上级专家巡诊会诊模式、二级职能科室在医学救援中的职能转变、公共信息平台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变化。结果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伤员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民族构成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在伤情分类、医疗费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统计学意义。芦山地震“伤员流”峰值时间较汶川地震时显著提前,伤员转归较汶川地震好。国家级、院级专家会诊巡诊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伤员的救治效率,另外,二级职能科室参与医学救援过程的模式使应急救援过程更加有序、合法。结论在汶川地震医学救援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芦山地震医学救援中,GH从地震伤员的分类救治、空中转运、各级专家检诊模式以及医院二级职能部门的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提出应急救援遵循“变应急为常态、变无序为有序”的基本原则,极大地提高了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4.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立即启动了紧急医疗救援预案,对急诊流程进行应急调整优化。在15min内将病员56名,包括6名重症患者和4名正准备入院的患者转移至安全空旷地带继续治疗;10min内开始救治成都市内地震伤员。地震后1h内医疗救援队即驱车赶赴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市参与救治伤员。建立临时分诊台和眼科、产科急诊室。简单外科处理如包扎、固定和化验、X线检查、B超检查等辅助检查在急诊室进行。对一些病例进行心理干预。地震发生后6h内,救护车出车56次,转运伤员182名;急诊科收治创伤患者268名,清创缝合179名,石膏固定52名。院内无伤员死亡。笔者认为,原来的急诊预案缺少有关地震的内容,应予补充。  相似文献   

5.
针对“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大批人员受伤,解放军昆明疗养院四七八医院紧急医疗队参加了火车长途转运伤员工作,探讨火车长途转运中的医疗卫勤保障经验。转运中遵循选送分类、急救卡运用的救治原则。通过对转运伤员的呼吸道管理、循环系统管理、骨折管理、护理管理、心理护理等方面的有效实施以及组织指挥的合理运用。医疗队行程1160公里,历时21h,安全顺利的转运了247例伤员。无1例伤亡。大批量伤员的长途转运,完善的急救医疗物资准备,对伤员进行分类选送,各系统的分级管理和组织严密,统一指挥是成功转运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四川汶川地震伤员救治中院内医疗资源的配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共派出5支医疗队前往汶川地震灾区救援。通过快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指挥部,组建针对伤员救治的各类医护和后勤保障组、组建“震区伤员心理干预小组”等措施,对院内医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先后共收治灾区转运伤员161例,对27例在入院时存在不稳定心理因素的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救治。161例伤员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7.
地震现场急救能力探讨:汶川大地震有关文献分析总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200多篇关于汶川地震的文献,包括涉及现场急救的文献20多篇,总结了现场急救的经验教训。汶川地震后最先到达现场的医疗队需要处理的问题是心跳呼吸骤停、严重颅脑损伤、气胸、活动性出血、骨折,地震次13搜救出来的幸存者均有中重度脱水。2d以后到达的医疗队接诊伤员90%以上为骨科伤员。地震现场开始时秩序混乱,专业、高效的救援力量有限。榆伤分类不及时、不准确,有限的医疗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重症伤员不能及时得到救治。重症颅脑损伤和挤压综合征是急救现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实行三级救治:一级救治(现场急救)、二级救治(前方医院救治)、三级救治(后方医院救治),实施快速检伤分类,救援队应携带便携的CT机、生化仪、血液透析仪,搭建有针对性的急诊手术平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6年内77批435例批量伤员急救的组织与管理,分析批量伤救治与演练经验,建立并不断完善预案,预案内容包括制定应急响应级别、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采取分区救治模式、明确各级各类人员职责、采用便捷有效的通讯方式等。经多次实践,形成了较完善的批量伤接诊预案,预案应具备较强操作性,同时做好抢救前准备工作、定期培训与演练也是确保预案实施的重要条件。对于批量伤员救治,建立和实施预案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提高对批量伤员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群体烧伤伤员紧急空中转运及医学救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群体烧伤病员的空中远距离转送及医疗救援的方法。方法对2006年武警森林部队大兴安岭林区的35例烧伤患者,从现场救治、医疗转送到院内救治保障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卫勤保障按准备、检伤分类、现场急救、空中转送、后续治疗阶段逐步展开。全部伤员1h内现场完成自救互救,并通过直升飞机及救护车转送到当地的医院进行急救;24h后,由专机护送转北京治疗,空中飞行距离约1600km。35例烧伤患者,全部为男性,平均年龄24.06岁,烧伤面积在4%~65%,平均烧伤面积为16%,轻伤6人占17.14%,病重26人占74.29%,病危3人占8.57%。35例患者都合并吸人性气道损伤,重度吸人性损伤16人占45.71%,中度吸入性损伤19人占54.29%。全部伤员均治愈出院,无1例死亡。结论森林火灾群体烧伤,大量合并气道吸人性损伤,现场急救非常困难;加强检伤分类与前接后送的管理,是群体伤员救治过程中防止混乱的基础;空中快速转运到后方医院接受最有效的专科治疗,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空中医疗转送的医疗与护理具有独特性,但是相对安全;利用军队医疗转运力量及医疗救治力量实行跨军兵种卫勤力量的统筹使用,可以增强应急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10.
紧急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建设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紧急医疗救援机制是社会危机处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急医疗救援应建立在短期内出现大量伤患者时,多部门参与的、以降低伤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为目的的社会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应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急救网络、急救通讯、急救装备,急救队伍,还应建立相关法律体系以提高应急能力。应在紧急医疗救援的各个环节及有效衔接上提高应急能力,并通过培训与演练予以强化、提高。急救组织和应急人员在紧急医疗救援的各个环节及有效衔接上应急能力是急救网络应急系统医疗救援能力发挥更大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车祸现场急救是每个从事院外急救工作医务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它与院内的医疗工作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患者病情紧急、伤员伤情复杂、且现场意外情况多,医务人员稍有不慎,便可能影响到伤员及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甚至引发医疗纠纷.笔者结合多年来的车祸现场医疗救护工作经验,对存在的一些常见的隐患进行分析,探讨防范措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2010年8月7日深夜至8日凌晨,甘肃省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重大损失,灾害救援过程中,由于当地医疗资源严重损坏,所有伤员在脱离灾害现场后进行急救处理,经清创、固定、补液等初步处理后,全部后送到就近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进行救治。了解特大泥石流灾害伤病发生、发展规律,总结医疗救治经验,为今后应对此类灾害,制定针对性的救援预案,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医务人员、准备相应的药品及医疗耗材提供参考资料;本文就这次特大泥石流灾害全部后送伤员的伤情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总结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在煤矿群体伤害中所实施的救治,为今后工业事故医疗救护提供依据。方法①快速反应,形成救援团队,三支医疗救援队在接到通知后30min内陆续赶到灾难现场;②分工合作与救治有序,检伤分类,现场抢救与送院治疗有序配合;③启动应急机制,领导高度关注与协调,从中央、省到地方的领导亲临现场,有效地调集人力、物力资源。结果146例伤员送院,抢救及时,无1例上井伤员死亡。结论应急机制的及时启动,院外、院内有序分工,积极有效的救治可大大降低灾难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受伤部位最多在头面部,其次为胸腹部。受伤性质最多为钝器伤,其次刀伤。事件发生后,自治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动员卫生局、消防、交通、急救中心和军队,武装警察等医疗机构。建立了有关领导责任制和每日定期报告机制。紧急调动全市医疗资源,设立多个专科的医疗急救小组。指定几家医院救治受伤的群众和暴徒。抢救工作进展有序有效,但规范化的反恐医学救援体系有待建立;反恐医学救援能力较弱,如通讯系统滞后,医学救援监测预警系统不完善,医疗储备物资不足等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包括院外急救和院内急诊,院外急救由急救中心承担,院内急诊由急救网络医院承担.为明确急救网络医院,健全方便快捷、优质高效、功能完善的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实现院外和院内急救一体化,提高救治能力和水平,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03]82号)"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市,根据需要选择若干综合医院急诊科纳入急救网络,负责接收急诊患者和紧急救援中心转运的伤病员,提供急诊医疗救治,并向相应专科病房或其他医院转送"[1],〈云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急救网络医院设置指南的通知〉(云卫发[2009]344号),结合〈卫生部关于印发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50号)[2]的要求,制定急救中心网络医院设置指南与评估细则,探讨急救中心网络医院的评估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卫生行政部门在第一时间启动一级应急预案,全省各级医疗卫生人员迅速投入到紧急大救援中,医疗紧急救援相关数据信息的统计和报送,为医务人员的及时调配、伤员的紧急救治、10015名伤员省外大转运、康复治疗、卫生防疫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但也看到,医疗紧急救援在应急状态下的相关数据信息的建立、统计和报送工作还存在着重复统计、多头统计和数据统计口径不统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院外急救医学中,抢救患者的关键是第一时间段的抢救。短则以分秒计算(如心跳呼吸骤停,窒息等),长则以小时计算(如创伤救治中强调的“黄金一小时,心梗患者的急诊”)。在院外发病的急危重患者,病情危重,急需医疗救治,对于这些危重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因此,院外急救医疗、院内急诊抢救往往是救治成功的关键,也是院内后续治疗的基础,争取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为院内的进一步急救赢得时间,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并减少致残率。有文献报道,急危重患者死于原发病不足10%,多由于抢救时机延误并发症加重而死亡,实现院外急救与院内治疗协作,建立院外、院…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武警四川总队医院迅速接受救援任务,在短时间内先后派出5批16支医疗队奔赴重灾区执行救援任务。面对震后通讯不畅、应急卫勤保障信息化装备缺乏、信息情报收集不全等不利局面,紧急启动《卫勤保障信息化处理预案》,依托卫生信息网络系统构建抗震救援信息化保障模式。通过“军字一号”、“军字二号”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对灾区情况进行现场报道,随时发布各类急救、防疫、心理干预等专题信息,使官兵了解和掌握了应急救治、疾病预防及地震灾区自我保护知识。为地震后开展医疗救援、疾病防治、伤员救治、灾区防疫等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社会与经济迅猛发展,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我国面临各种灾害的威胁,沿海地区台风、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006年8月10日17:25,超强台风“桑美”正面袭击浙江苍南县,给苍南大地带来空前灾难,“桑美”台风是新中国成市以来登陆祖国大陆最大的台风灾害事件。本次台风造成受伤人数2484例。死亡193例,失踪11例。苍南广大医务人员发扬救死扶伤、连续作战精神,2484例伤员均得到及时救治,其中2013例轻伤员经急诊清创、缝合、对症治疗后24h内离院;收住院伤病员471例,其中危重患者94例,手术治疗156例,3d内出院216例,4~7d出院145例,8~10d出院65例,10d以上出院45例,均为临床治愈,无1例院内死亡。应对重大突发灾害事件,建市完善的应急医疗体系,实行院外、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强化急救演练,多部门协调配合,是降低灾害事件所致伤员死亡率和伤残率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温州“7.23”动车事故伤员院前救治的成功经验,为今后类似重大突发事故伤员的救治提供借鉴作用。方法回顾本次动车事故院外医疗机构有序、高效的组织开展伤员医疗救治工作,分析各阶段的主要做法和特点。结果根据重大事故伤员救治分阶段开展工作。第一阶段为院外医疗包括接警、调度救护车辆和现场伤员处置;第二阶段伤员转送;第三阶段院外与院内实现无缝交接,伤员及时、快速被转往医院收治。结论温州“7.23”动车事故伤员救治中,院外急救工作出色,“急”、“救”特点表现突出,对伤员成功救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