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淑华 《内蒙古中医药》2014,(18):F0002-F0002
留置胃管常临床上应用广泛,经胃管鼻饲可为昏迷病人或不能经口进食等病人提供营养、热量及胃内给药治疗疾病,是促进病人尽快恢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另外,还可以通过抽吸胃液,了解胃液的性质和量,观察病人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有效的胃肠减压可降低胃肠压力,减轻腹胀,促进切口愈合,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恢复,对胃肠道、胆道手术来说,术前留置胃管还能有效减少麻醉中及手术后的并发症,对术后恢复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胃肠减压是利用负压吸引装置,通过导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降低胃肠道内压力和张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措施。腹部手术术前留置胃管,以减少肠胀气,增加手术的安全性。术后可吸出胃肠内气体和胃内容物,降低压力,减轻腹胀,减少缝线张力和切口疼痛,促进切口愈合,并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道功能的恢复[1]。在护理工作中,尤其是在普外科的临床护理中常常会遇到因各种原因造成堵塞的情况,使胃液不能顺利地从胃内抽出体外,由此产生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甚至影响切口的愈合和疾…  相似文献   

3.
张玉玲 《内蒙古中医药》2011,31(24):178-178
留置胃管常用于胃肠营养支持和胃肠减压。经胃管鼻饲为昏迷或不能经口进食病人提供营养、热量及胃内给药,是促进病人恢复的主要方法之一,还可通过抽吸胃液,了解胃液的性质和量,观察病人有无消化道合并症;有效的胃肠减压可降低胃肠压力,减轻腹胀,促进切口愈合,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胃肠减压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更是普外科患者非常重要的诊疗措施,在普外科应用极为广泛。胃肠减压是利用负压吸引装置,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降低胃肠道内压力和张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措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赵丽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8):169-170
目的:探讨胃肠减压术引流患者胃内积液、胃肠道内积气及减轻腹胀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280例患者行胃肠减压术的护理方法与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插管深度在55~65厘米之间时,在插管前十五厘米内用剪刀多增加三个椭圆侧孔,直径0.5*0.8厘米,多吸出的胃液引流量逐渐增多,患者的腹胀情况也明显减轻,而且与常规插管深度在55厘米以下,未增加侧孔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取合理的插管深度与孔洞的胃肠减压与有效的临床护理,能够加快患者功能的恢复,保证胃肠减压的顺利完成,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胃肠减压术是外科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其目的是引流胃内积液及胃肠道内积气,降低胃肠道内压力和张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胃肠减压是将胃管经鼻腔插入胃内,通过引流胃肠液或气体达到减轻胃肠道压力,使胃肠道得以充分休息,等待功能的恢复。收集我科2006年以来外科胃肠减压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留置胃管在外科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留置胃管是基本护理操作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洗胃、胃肠减压以及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操作之中。特别在颅脑损伤、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不仅是胃肠内营养支持的通路,而且是病情观察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减轻术后患者腹胀,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吻合口及腹部伤口的张力,利于其愈合,减少并发症,有时可作为吻合口的支撑管。但如果操作不当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危险因素,致不良后果。笔者2000-2004年,对695例外科住院留置胃管患者进行护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胃肠减压是将胃管经鼻腔插入胃内,通过引流胃肠液或气体达到减轻胃肠道压力,使胃肠肌肉得以休息,等待恢复功能。普外科临床工作中,胃肠减压是常见的护理操作。合理科学的护理,对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结合临床护理工作实践,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笔者将自己的经验结合文献对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围手术期处理作一简介。1 手术前处理大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除非不能耐受手术 ,否则都是手术的绝对指征。术前努力改善内环境的状态、充分的肠道准备及控制并发症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前准备的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不超过 12小时 [1]。1.1 胃肠减压 :有效的胃肠减压 ,可以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 ,减轻腹胀 ,降低肠腔内压力 ,减少肠腔内细菌和毒素 ,改善肠壁血循环 ,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有少数患者可通过有效地胃肠减压变急诊手术为限期手术 ,使术前准备更加充分。1.2 纠正…  相似文献   

11.
普外科患者行胃肠减压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减压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更是普外科患者非常重要的诊疗措施,在普外科应用极为广泛.胃肠减压是将胃管经鼻腔插入胃内,通过引流胃肠液或气体减轻胃肠道压力,使胃肠肌肉得以休息,等待恢复功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胃肠减压是将胃管经鼻腔置入胃内,使胃肠道的内容物在负压作用的吸引下流出,减轻胃肠道内的压力,缓解腹痛、腹胀,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采取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主要用于胃肠道手术前后及腹腔脏器严重损伤等。然而在临床护理及操作过程中常遇有胃管不畅的情况,通过总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相似文献   

13.
谭秀平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2058-2059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术后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采用足三里穴位按摩和肾俞穴厚朴贴敷治疗方法,观察胃肠道术后患者胃肠排气、肠蠕动情况。结果中医干预组其术后腹胀明显减轻,肠鸣音恢复快,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较非干预组有明显效果。结论足三里按摩和肾俞穴厚朴贴敷有助于胃肠道术后患者胃肠排气,促进肠蠕动,防止肠粘连,可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张雪英  刘杰  黄倩 《河北中医》2011,33(1):137-138
胃肠减压是将胃管经鼻腔插入胃内,吸出胃内积液及胃肠内气体,减轻腹胀,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胃肠减压是妇科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术前、术后常规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术前给予胃肠减压是防止手术麻醉过程中呕吐、误吸,增加手术操作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胃肠减压术是外科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其目的是引流胃内积液及胃肠道内积气,减轻腹胀及缝合口张力,利于切口的愈合.胃肠减压术适用于各型肠梗阻病人;胃部疾病需要排出胃内容物者,胃、食管、肠管手术后以及腹腔内或腹膜后的手术,引起暂时性肠麻痹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干预预防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肠麻痹的疗效。方法将6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常规手术腹腔镜探查、修补、清洗、引流。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保留灌肠、芒硝敷脐、针刺等,观察胃肠道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胃肠减压每日引流量和胃肠减压解除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后,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预防肠麻痹,可明显促进术后恢复,缩短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7.
改良胃肠减压术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减压术是利用负压吸引原理,将胃肠道积聚的气体和液体吸出,以降低胃肠道内压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伤口愈合和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适应证:急性胃扩张,胃、十二指肠穿孔,腹部较大型手术后机械性及麻痹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新营养管理模式在患者胃肠术后快速康复的应用效果探究。方法:将2017年11月~2019年3月间在医院消化内科行胃肠手术的106例患者纳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进行胃肠术后常规护理办法,观察组进行新营养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停止输液时间、住院恢复时间等术后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停止输液时间及住院恢复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体重下降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讨论:新型营养管理模式明显加快了患者胃肠术后康复速度,有利于患者胃肠道行使正常功能,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8例胰头癌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患者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分析胰头癌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的原因,配合医生运用胃肠减压、肠内营养、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中医中药等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结果经上述各项有效措施8例胃瘫患者胃肠功能均在术后24~50 d间完全恢复,痊愈出院。结论有效的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及正确的饮食指导、应用中医中药等是促进胃瘫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减压的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到2014年120例胃肠减压患者的病例资料,对置管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对胃肠减压患者施行有效的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结论:胃肠减压患者施行有效的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