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更昔洛韦治疗毛细支气管炎2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11月至2003年2月我科收治毛细支气管炎患儿56例 ,全部病例符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 ,并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年龄为50d至18个月。观察组28例 ,男18例 ,女10例 ;对照组28例 ,男18例 ,女10例。观察组用丽科伟(注射用更昔洛韦)10mg/(kg·次) ,加于5 %GS100ml中静脉滴注1次/d ,连用3~5d ,至喘息症状基本消失 ;对照组用病毒唑10~15mg/(kg·次) ,加于5%GS中静脉滴注1次/d ,连用5~7d ,。两组均用镇静、吸氧、超雾、止咳化痰、激素治疗 ,预防应用抗菌素等 ,合并心力衰竭患儿加用强心剂及酚妥拉明治疗。两组临床症状体征缓解及住院天数的比…  相似文献   

2.
于2005-10—2006-07我们利用ELISA法检测了28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外周血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对象患儿组全部为本院血液科或儿科初诊患儿,符合急性ITP诊断标准。共28例,其中男5例,女23例;平均年龄11岁。采血前4d内无输血及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排除上呼吸道或其他感染。对照组10例,为健康查体者。1.2临床治疗及疗效标准激素治疗一般选用泼尼松1~2mg/(kg·d),部分出血症状严重者给予地塞米松0·3~0·5mg/(kg·d),连用3~7d后,渐减量改为泼尼松口服。其余可加维生素C…  相似文献   

3.
我科1990年1月至1993年12月共收治结核性脑膜炎患儿52例,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13岁。早期21例,中期18例,晚期13例。联合用药分组如下。第1组(早期12例):INH:10~15mg/kg·d静滴,1次/日;RFP:5~10mg/kg·d口服,1次/日;SM:20~30mg/kg·d肌注,1次/日。第2组(早期9例):同上+PZA20~30mg/kg·d口服、2次/  相似文献   

4.
���鲡��Ѫ�������Ƶ�����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对103例川崎病(KD)患儿进行了2~3年的随访研究,初步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2002年4月至2003年8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住院的KD患儿103例,均符合2002年循证医学的川崎病诊断标准,男60例,女43例。其中典型病例84例,不典型病例19例。发病年龄3个月至13岁,80例(77.7%)在4岁前发病,高发年龄为1~3岁。1.2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2个月、3个月、6个月、1年、1.5年、2年进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1.3治疗方案(1)确诊病例尽早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IVGG)1g/(kg·d),1~2d。(2)阿司匹林(ASA)30~50mg/(kg·d),热退3d后逐渐减…  相似文献   

5.
研究对象:选择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自2002年3月至2003年3月收集的入院时有昏迷和频繁惊厥的病毒性脑炎患儿42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文献[1]诊断标准,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1.5~13岁,平均7.8岁;对照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0.8~14岁,平均6.3岁。2组患儿性别比例、年龄、入院时病程及病情轻重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治疗措施:抗炎、抗病毒、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细胞。治疗组则在基础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选用上海莱士血制品公司生产的产品,按400mg/(kg·d),连用5d。研究方法:所…  相似文献   

6.
红细胞多项参数的动态变化对缺铁性贫血治疗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IDA)时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的变化规律,现将观察的21例患儿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男15例,女6例;年龄4个月至5岁,所有病例符合全国制定的小儿IDA诊断标准(中华儿科杂志,1989,3:159)。Hb65g/L~80g/L6例,81g/L~90g/L15例。治疗方法:应用南京第三制药厂生产的速力菲薄膜衣片,每片含琥珀酸亚铁100mg,元素铁35mg。以元素铁5mg/(kg·d)分2次服,待Hb≥90g/L时以元素铁3mg/(kg·d)分2  相似文献   

7.
本文检测了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和γ-干扰素(IFN-γ)的质量浓度,以探讨其在毛支患儿发病中的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研究组为2003年12月至2004年5月在本院儿科住院的毛支患儿30例,起病3~5d,均无心、脑、肾等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诊断依文献[1]标准;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2~22个月,平均年龄10·3个月;确诊毛支后,均给予抗感染、激素治疗,即采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针5mg/(kg·d)静滴,连用3d,同时予对症治疗。正常对照组:选择儿保门诊同期正常体检儿童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3~24个月,平均年龄13个月;…  相似文献   

8.
脑活素、胞二磷胆碱治疗脑性瘫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科于1991年2月~1993年12月应用脑活素与胞二磷胆碱联合治疗脑瘫患儿啊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病例选择共收治78例脑瘫患儿,诊断标准按统一标准[1]。随机分为脑活素、胞二磷胆碱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6个月~8岁,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5个月~9岁,2组情况相似,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性(P>0.05)。2.治疗方法2组均予智能及肢体功能训练,配合理疗,伴癫痫者予执癫痫治疗。治疗组用脑活素(0.2~0.4)mg/(kg·d),胞二磷胆碱10mg/(kg·d…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妥泰单药治疗儿童中央颞区棘波放电的良性局灶性癫(?)(BECT)的剂量与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BECT 20例,均以妥泰单药治疗。根据妥泰目标剂量不同分为两组:A组10例目标剂量为2mg/(kg·d),B组10例目标剂量为4mg/(kg·d),对两组不同剂量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妥泰单药治疗BECT平均疗程11个月,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妥泰2mg/(kg·d)单药治疗BECT有效,并可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
头孢拉啶致肉眼血尿16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我院儿科1996年6月~1998年5月收治16例应用头孢拉啶后导致肉眼血尿患儿,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16例均为应用头孢拉啶(头孢拉啶胶囊,江苏扬子江制药厂,批号:960513,971017。头孢拉啶针剂,深圳市制药厂,批号:960325,971216。)后出现肉眼血尿就诊,用药前均无肾脏病史,2例同时应用妥布霉素。年龄2~10 a,男10例,女6例,上呼吸道感染8例,气管炎5例,肺炎3例,4例伴呕吐,2例应用妥布霉素4~5 mg/(kg·d),qd×3。给药途径:口服7例[剂量50 mg/(kg·d)],2例100 mg/(kg·d);静脉9例[50~100 mg/(kg·d)],1次或2次应…  相似文献   

11.
任同悦  王方 《临床儿科杂志》2002,20(12):737-737
由于小儿自身解剖生理的特点,在术后镇痛过程中易出现呼吸抑制。本文通过曲马多和吗啡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比较两种药物对小儿呼吸的影响。选择80例ASAⅠ~Ⅲ级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年龄6月~14岁,体重9kg~40kg,两组病种一致。A组40例,用曲马多8mg/(kg·d);B组40例,用吗啡0.18mg/(kg·d),通过镇痛泵从静脉持续  相似文献   

12.
我们于1992年10月~1997年10月采用脾动脉部分栓塞方法治疗小儿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2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男4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1:2;年龄8岁~14岁,平均年龄(11±2.06)岁。发病时间6个月~3年,平均(26.4±3.6)月。所有病例均首选肾上腺皮质激素≥1mg~2mg/(kg·d)治疗3个月无效或减量后复发。6例加用长春新硷2mg/(m~2·w)。5例于血小板<20×10~9/L时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80mg/(kg·d)×(2~3)次。暂时BPC上升,停药后1月下降至治疗前水平。BPC14~35×10~9/L,全部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治疗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早期应用地塞米松的合适剂量。 方法  血小板计数 (PLT) <2 5× 10 9/L的患儿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2 0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 ,Ⅰ组地塞米松 1mg/ (kg·d) ,Ⅱ组 2~ 3mg/ (kg·d) ,Ⅲ组 5mg/(kg·d) ,静脉点滴 ,连用 3d ,然后改用强的松 1 5~ 2mg/ (kg·d) ,分次口服 ,疗程 3~ 4周。有 3例曾输血 ,未用血小板 ,静注丙种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从用药第 2天开始每天测定PLT至第 5天。 结果   3组均在 2 4h内停止大出血 ,48h未再出现新的出血点。血小板开始上升的时间为 :Ⅰ组为 ( 4 5± 0 5 )d ,Ⅱ组、Ⅲ组为 ( 2 5± 0 5 )d。至第 5天 ,PLT >5 0× 10 9/L ,Ⅰ组 5例 ,Ⅱ组 19例 ,Ⅲ组 2 0例 (Ⅰ组与Ⅱ、Ⅲ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5 ;Ⅱ、Ⅲ组比较 ,P >0 0 5 ,无显著差异 )。至 3~ 4周时 ,全部患儿血小板都恢复正常。除患儿轻度向心性肥胖外 ,未见其他明显的副作用。 结论  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重症ITP起效迅速 ,效果好 ,首先出血症状减轻或停止 ,以后血小板上升。鉴于地塞米松 2~ 3mg/ (kg·d)效果好于 1mg/ (kg·d) ,而与 5mg/ (kg·d)近似 ,故选用 2~ 3mg/(kg·d)合适。  相似文献   

14.
红霉素合用西米替丁治疗水痘患儿52例,取得满意疗效。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确诊水痘104例,年龄8个月~13岁,发病到初诊时间<2天。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两组临床表现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观察组用红霉素或无味红霉素25mg/kg·d,合用西米替丁15mg/kg·d,静脉给药或口服,3天为一疗程。对照组单用西米替丁,用法同观察组。结果观察组在退热、止痒、  相似文献   

15.
来稿简报     
李志宏、周再康(峰峰矿务局第二医院)5例中男4例,女1例,年龄1~3岁.临床诊断:肠炎2例;菌痢3例.既往均无泌尿系疾病.均应用吡哌酸治疗,剂量:4例30~40mg/kg·日,1例按75mg/kg·日,  相似文献   

16.
必思添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3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为1998年7月至2000年7月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门诊患儿,年龄18个月至6岁,男18例,女12例。诊断符合1987年4月全国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成都会议制定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诊断标准,除外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严重器质性疾病及维生素、锌缺乏症,未接受其它免疫治疗。入选病例均经征求家长意见并同意按本文治疗和观察方法执行。每例口服必思添3个月为1个疗程,每月仅服8d:第1个月每日早、晚各服1粒(1mg),第2、3个月每日晨服1粒(1mg),中间间  相似文献   

17.
我科1985年以来用地塞米松冲击治疗过敏性紫癜34例,其中紫癜型肾炎12例,收到较好疗效。本文观察组34例,对照组36例,均为住院患者。2组年龄、性别相仿,年龄5岁~12岁。观察组合并紫癜型肾炎12例,对照组11例。观察组用维生素C及钙剂、地塞米松1mg~2mg/(kg·d)静点,3d后改隔日1次,9d为1疗程。对照组VitC 2g,钙剂1g,1次/d静点,10d 1疗程。诊断标准按实用儿科学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者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中CD69、CD25及HLA-DR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多色流式细胞仪对31例KD急性期、8例KD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及其活化标志进行了分析,并以17名正常儿童外周血作为对照.KD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4~60个月,平均(26±18)个月.确诊后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丙种球蛋白剂量1g/(kg·d),连续2 d,阿司匹林剂量30~50 mg/(kg·d).丙种球蛋白不反应者(1)重复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加用甲泼尼龙20mg/(kg·d),连续3 d.对照组男9名,女8名;年龄3~84个月,平均(25±18)个月.川崎病自身对照组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1~42个月,平均(30±7)个月.结果KD急性期CD3+T淋巴细胞百分数明显低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早期(CD69+)、中期(CD25+)活化率明显高于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丙种球蛋白治疗后,这些活化标志的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KD组中冠状动脉改变与冠状动脉正常两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及其活化标志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3+T淋巴细胞早、中期活化是KD时心血管组织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托吡酯对癫癎患儿酸碱平衡的影响.方法 31例癫癎患儿均给予托吡酯单药治疗.初始剂量为0.5~1.0 mg/(kg·d),每周加量0.5~1.0 mg/(kg·d),4~8周达治疗量,为4.0~8.0 mg/(kg·d).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行血气分析.结果托吡酯治疗前碱剩余为(-0.77±2.16) mmol/L,HCO3-为(24.0±1.22) mmol/L.服用托吡酯2个月后,碱剩余为(-6.76±1.02) mmol/L,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t=15.63 P<0.01);HCO3-为(16.64±2.30) mmol/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t=13.83 P<0.01).其中1例出现明显呼吸深快,予口服碳酸氢钠治疗,症状消失.余患儿均未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临床表现.结论癫癎患儿在服用托吡酯时可引起酸碱平衡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种疗法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引起的免疫异常性传染病。我院对1998年1月~1999年9月确诊的IM患儿116例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α-干扰素(IFN-α)或病毒唑治疗结果比较。患儿符合以下3项标准:①发热、咽炎、肝睥淋巴结肿大、睑肿等;②外周血中变异淋巴细胞分类≥0.1;③血清EBV-IgM阳性。将116例患儿随机分为IVIG0.2g~0.4g/(kg·d)组28例,IFN-α100万U/d组46例、病毒唑10mg~15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