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在尖锐湿疣(CA)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CA和15例正常包皮中VEGF、TGF-α和CD34表达。结果CA中VEGF和TGF—d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包皮(P〈0.001);CA中VEGF、TGF-α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86.7%,正常包皮中则为40%、26.7%,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A中微血管密度比正常包皮明显增多(P〈0.01),且CA中VEGF、TGF-α蛋白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CA中VEGF和TGF-α表达上调,可能促进血管生成,参与CA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尖锐湿疣(CA)组织中Surviv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8例尖锐湿疣组织和25例正常包皮组织中Survivin,VEGF及CD34的表达.用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微血管内皮细胞染色,计算MV...  相似文献   

4.
黑素瘤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人黑素瘤中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黑素瘤组织中的VEGF、bFGF的表达;利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染色,对肿瘤MVD进行计数和分析。结果:42例黑素瘤组织中,表达VEGF32例,bFGF29例,两指标均表达25例,VEGF与bFGF的表达呈正相关,VEGF、bFGF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色素痣组织不表达VEGF、bFGF;黑素瘤MVD明显高于色素痣。结论:MVD随着VEGF、bFGF表达的增强而增加,VEGF和bFGF在促进黑素瘤血管形成和促进肿瘤转移方面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HIF-1α与VEGF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同时研究两者在银屑病血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32例进展期寻常型银屑病和2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HIF-1α与VEGF蛋白的表达,同时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20例正常对照组皮肤组织中HIF-1α,VEGF在表皮表达弱或几乎无表达,但在皮脂腺、毛囊、汗腺可见强表达,32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HIF-1α,VEGF均在表皮全层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银屑病患者皮损中HIF-1α,VEGF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并均与MVD值呈显著正相关(r=0.743,P0.01;r=0.759,P0.01);银屑病皮损中VEGF的表达与HIF-1α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681,P0.01);结论银屑病皮损组织存在HIF-1α与VEGF蛋白的过表达,两者在促进银屑病新生血管生成中具有协同作用,可能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尖锐湿疣皮损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法检测VEGF、bFGF在35例尖锐湿疣皮损、1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包皮)中的表达与分布。结果 VEGF、bFGF在尖锐湿疣皮损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皮肤组织(P<0.001)。尖锐湿疣皮损中VEGF、bFGF阳性细胞遍及表皮全层,但VEGF呈现以基底层、棘层细胞显著表达,到颗粒层表达减弱的模式,而bFGF呈现基底层低表达,从棘层到颗粒层表达逐渐增强,空泡细胞表达最为显著的模式。结论 尖锐湿疣皮损中VEGF、bFGF的过量表达在促进真皮微血管生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尖锐湿疣皮损中TGF-β1和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检测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而尖锐湿疣是一种由人乳头瘤病毒所致的良性肿瘤。我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尖锐湿疣皮损中TGF-β1和VEGF的表达以及真皮乳头层的微血管密度(MVD),分析TGF-β1、VEGF和真皮乳头层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探讨TGF-β1、VEGF在尖锐湿疣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发现最强烈的血管通透因子,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心、肺、脑等诸多组织和细胞中以及病理状态下的心肌缺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皮肤过敏性疾病、皮肤肿瘤、皮肤血管性疾病等.通过检测VEGF的表达以探讨相关皮肤疾病的发病机制,观察病情进展,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银屑病患者皮损和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银屑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①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5例银屑痛患者皮损、非皮损和10例正常人皮肤中VEGF的表达情况;②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5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15例正常人血清中VEGF的表达.结果 ①VEGF主要表达于银屑病皮损的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乳头血管内皮及真皮上层部分浸润的炎症细胞内.非皮损部位少量表达,而在正常人表皮中几乎不表达;皮损组有20人以上的患者染色级别在++以上,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皮肤,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皮损组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静止期银屑病患者血清中VEGF表达比正常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可能与银屑病病理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FGFR2蛋白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状态。方法:采用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技术对22例银屑病皮损和19例正常人皮肤的bFGF及其受体FGFR2及血管内皮标记因子CD34的表达状态,并根据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结果:bFGF和FGFR2免疫组化阳性反应在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皮损的表皮基底层和棘层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P〈0.01);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皮损真皮浅层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正常人,该处微血管bFGF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且与微血管密度(MVD)呈正相关,P〈0.01,而FGFR2在银屑病真皮浅层微血管和正常人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FGF可能通过FGFR2作用在基底层和基底上层,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起一定作用,bFGF亦可能在银屑病真皮浅层微血管异常增殖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沉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荷人裸鼠皮肤鳞状细胞癌(鳞癌)移植瘤中观察肿瘤生长,探讨靶向VEGF小发夹核酸(shRNA)的作用.方法 生物合成靶向人VEGF基因的shRNA干扰真核表达质粒(psilencer-VEGFl -shRNA、VEGF-s1;psilencer-VEGF2-shRNA、VEGF-s2),同时合成含随机靶序列的阴性对照表达质粒(psilencer-Target-off-shrank,T-off).将构建的质粒分别转染于筛选的人皮肤鳞癌细胞株(A431),获得稳转细胞株.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稳转细胞株中VEGF mRNA和VEGF蛋白的表达.用稳转细胞株制备荷人皮肤鳞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裸鼠体内肿瘤生长,6周后(20d)处死裸鼠进行肿瘤病理学研究,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瘤组织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CD34蛋白的表达.应用stata 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转染VEGF-s1和VEGF-s2的A431细胞中VEGF mRNA表达分别为27.85±3.95和24.69±2.83,表达量显著低于未转染组(54.06±6.38,t值分别为6.05和7.29,P值均<0.01);VEGF蛋白表达分别为32.67±2.52和29.27±1.10,亦显著低于未转染组(52.85±2.23,t值分别为8.04和11.53,P值均<0.01).用转染VEGF-s1和VEGF-s2的A431细胞制备荷人皮肤鳞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裸鼠肿瘤体积分别为( 192.50±10.90) mm3和(203.67±3.21) mm3,明显小于未转染组(272.00±21.07 mm3,t值分别为5.80和5.55,P值均<0.01);裸鼠肿瘤重量分别为(0.05±0.03)g和(0.13±0.04)g,与未转染组(0.25±0.02 g)比较明显减轻(t值分别为9.60和4.64,P值均<0.01);裸鼠肿瘤细胞中VEGF蛋白表达率分别为52.00%±2.00%和56.67%±3.06%,PCNA阳性率分别为37.01%±2.41%和33.94%±3.25%,CD34阳性血管数分别为2.05±0.07和1.72±0.10,与未转染组(70.00%±2.00%、72.11%±3.02%和4.01±1.27)比较,均显著降低(P值均< 0.01).各项指标中,转染VEGF-s1和VEGF-s2组间、未转染组和T-off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向VEGF基因的shRNA能有效抑制A431细胞和荷人裸鼠皮肤鳞癌移植瘤中VEGF的表达,导致肿瘤生长受抑,肿瘤恶性表型减弱.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光化学疗法(PUVA)对银屑病患者皮损中微血管密度(MVD)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用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34抗体免疫组化法检测银屑病患者PUVA治疗前后皮损中的MVD,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PUVA治疗前后血清VEGF的水平。结果:银屑病患者PUVA治疗前的MVD明显高于治疗后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银屑病患者PUVA治疗前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结论:PUVA可能通过抗血管新生作用来治疗银屑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银屑病患者皮损血管生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VEGF、bFGF及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皮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VEGF、bFGF的表达及MVD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VEGF与bFGF在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VEGF及bFGF可能引起银屑病患者皮损处血管增生,VEGF与bFGF在银屑病微血管增生过程中发挥正性调节作用且具有协同促进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分化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用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0例皮肤鳞癌标本(其中高分化鳞癌34例,低分化鳞癌16例,伴有淋巴结转移14例)中MMP-2、VEGF表达.结果 MMP-2、VEGF主要表达在癌巢中心,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72%;二者在低分化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者(P<0.05),且其表达越高,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5).结论 皮肤鳞癌中MMP-2和VEGF表达与其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银屑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干细胞因子(SC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KGF)水平,探讨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变化.[方法]寻常性银屑病患者20例,进行期10例,静止期10例,银屑病皮疹面积和严重程度(PASI)范围为0.6 ~ 22.8,平均10.97.健康对照组20例为骨髓象正常者.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一核细胞,通过贴壁法培养骨髓基质细胞.收集传3代后继续培养72h的骨髓基质细胞及上清液,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标志,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TNF-α、TGF-β1、KGF和SCF的表达水平.银屑病组和对照组间各检测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细胞因子与PASI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倒置显微镜下,银屑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骨髓基质细胞形态无显著差异,90%以上表面抗原CD29高表达,而CD34、CD45及HLA-DR表达为阴性.银屑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TNF-α(22.93±10.11μg/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35.73±15.15 μg/L,两组比较,t=3.14,P<0.05),SCF表达水平(76.80±16.19 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9.86±22.41μg/L,两组比较,t=2.74,P<0.05),而KGF、TGF-β1的分泌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银屑病患者组SCF、TNF-α、KGF、TGF-β1分泌水平与PASI无相关关系(P值均>0.05).[结论]银屑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TNF-α、SCF存在异常,表明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扁平苔藓皮损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与血管形成及凋亡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和TUNEL法检测32例扁平苔藓患者皮损和20例脂肪瘤皮肤石蜡标本HIF?1α、VEGF和P?Akt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同时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HIF?1α、VEGF和P?Akt在32例扁平苔藓组皮损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HIF?1α表达部位为细胞核,VEGF和P?Akt表达部位为细胞质,高于对照组HIF?1α、VEGF和P?Akt(-~++)的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扁平苔藓组皮损处MVD为(21.27±6.54)个/高倍视野(×200),对照组MVD为(10.26±1.10)个/高倍视野(×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07,P<0.01)。扁平苔藓组表皮层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指数(72.81%±9.234%)显著高于对照组(28.16%±3.4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31,P<0.01)。扁平苔藓皮损中HIF?1α、VEGF和P?Akt的表达水平间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5,0.453,0.455,均P<0.01)。HIF?1α、VEGF和P?Akt的表达与MVD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21,0.646,0.671,均P<0.01)。结论 HIF?1α及其下游靶基因VEGF、P?Akt在扁平苔藓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埃兹蛋白(ezrin)在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上皮瘤、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36例皮肤鳞状细胞癌、27例基底细胞上皮瘤和20例脂溢性角化病、10例正常人皮肤中埃兹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埃兹蛋白在正常人皮肤、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上皮瘤、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0.0%,25.0%,66.7%和91.3%,除脂溢性角化病组外,各肿瘤组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 = 40.061,P < 0.01)。埃兹蛋白表达水平与皮肤肿瘤良恶性、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级及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7,0.80,0.89)。COX回归显示,埃兹蛋白表达水平是皮肤鳞状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结论 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上皮瘤、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埃兹蛋白阳性表达水平与皮肤肿瘤的良恶性、皮肤鳞状细胞癌病理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生存素、环氧合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尖锐湿疣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PowerVision法对60例尖锐湿疣组织、21例正常包皮组织中生存素、COX-2、VEGF蛋白进行检测,根据CD105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来测定尖锐湿疣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生存素在尖锐湿疣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6.67%,正常包皮组织中为9.52%;COX-2在尖锐湿疣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3.33%,正常包皮组织中为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生存素、COX-2在两组的阳性表达强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VEGF在尖锐湿疣组织、正常包皮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均为100%,但两组阳性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锐湿疣组织的MVD值(16.38±5.46)明显高于正常包皮组(0.62±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生存素、COX-2与VEGF蛋白表达两两之间,生存素与MVD,COX-2与MVD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生存素、COX-2、VEGF在尖锐湿疣组织中表达程度均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1,TGFβ1)在尖锐湿疣(condylomaacuminatum,CA)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可能作用。方法:观察并定量计数27例CA病变组织的血管数,应用逆转录(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和TGFβ1的表达情况,同时以17例正常包皮组织作为对照。结果:CA组织的血管数比正常包皮组织明显增多(t=5.059,P<0.01);VEGF和TGFβ1的mRNA在C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880±0.054、1.136±0.145;而二者在正常包皮组织内表达水平分别为0.448±0.095、0.784±0.085(P<0.05);VEGF和TGFβ1在CA组织除角质层外的表皮全层细胞均有强表达,正常包皮组织中为弱表达,且主要位于基底层细胞;VEGF和TGFβ1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792,P<0.001)。结论:CA组织细胞可产生并分泌较多的TGFβ1和VEGF,两者可能与CA组织中的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非侵袭性基底细胞癌(non-invasive basal cell carcioma,NIBCC)与侵袭性基底细胞癌(invasive basal cell carcionma,IBCC0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tumoral microvascular density,TMVD),并探讨两者在BCC生物学行为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4例BCC石蜡标本组织(17例非侵袭性,17例侵袭性)中的VEGF、Von-Willebrand因子表达。结果:在NIBCC与IBCC中,VEGF的表达水平中度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89);IBCC的TMVD高于NIBCC(P=0.019);两者的TMVD、VEGF呈正相关(rsl=0.667,P=0.003;rs2=0.582,P=0.014)。结论:本实验中VEGF尚不能做为衡量BCC恶性度的指标,TMVD是衡量BCC侵袭性的较好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