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克塞灵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应用克塞灵(降纤酶)治疗发病72小时之内的5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结果示有效率达91.07%,神经缺失功能评分有极显著改善(P<0.001);实验室示血粘度、纤维蛋白原下降,红细胞变性指数增高,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意义(P<0.001或<0.05);不良反应小。作者认为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针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晨钟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针)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水平的影响。方法缺血性脑梗死病人100例,治疗组50例,给予晨钟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针50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1次/d;对照组50例,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qd。病人在用药前1周测定血液流变学及SOD、LPO指标,14d为一个疗程,用药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及上述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SOD、LPO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晨钟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痛有较好的疗效,并有改善其血液粘度及提高SOD水平,降低LPO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 通过分别使用低分子肝素及复方丹参注射液,随机开放性对20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低分子肝素组基本治愈率+显效率79%,总有效率93%;对照组基本治愈率+显效率59%,总有效率76%。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本治愈率+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好,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国产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和开放的试验设计。结果:盐酸丁咯地尔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自觉症状和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1),生活不能自理者由原来的29.2%下降为12.5%,与进口盐酸丁咯地尔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8.3%,结论:国产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对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和提高生活能力有较好疗效,副作用少,与进口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5.
抗血栓新药博洛克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抗血新药博洛克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采用随机抽样,双盲法,按统一方案观察了453例脑梗塞患者。其中口服博洛治疗组303例,对照组150例。结果表明:有效率为93.7%,显效率为73.6%,治疗组织后纤维蛋白原含量,优球蛋白解时间,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功能都有明显转变。  相似文献   

6.
采用茶色素加β-七叶皂甙钠联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80例,观察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结果表明血脂改善率(TC、TG、LDLHDL)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疗效:A组(治疗组)87.5%;B组(β-七叶皂甙钠组)81.67%;C组(对照组)66.67%。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与C组比较、B组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认为茶色素加β-七叶皂甙钠药物合用,具有降低血脂和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藻酸双酯钠(pss)是一种新的类肝素药物,经动物实验及正常人体验证,具有抗凝血、降低血粘度、降低血脂及改善微循环作用,并有明显的红细胞解聚能力;抗凝效价约为肝素的1/3,抗凝持续的时间与肝素相同。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朱发现毒副反应。本组共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288例,总有效率为92%,总显效率62.2%,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表明pss对防治缺血性血管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血液流变学改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机理之一。根据血流变的异常分型特点,对病人进行选择性血液成份稀释,并与全血稀释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取得较满意疗效。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及分组根据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统一制订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全部病例均有叶检查,入院第二天及治疗后一周检查血流变。将147例血流变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分为三组。第一组:选择性血液成份稀释组52例,男34例,女朋例,年龄35-79岁,平均55.6岁。第二组:全血稀释组41例,男叨例,女11例,年龄叨一79岁,平均53.2岁。第…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蛋白C(PC)、蛋白S(PS)与脑血管病(CVD)的关系。方法:检测9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和26例脑出血(CH)患者的血浆蛋白C:抗原(PC:Ag)、总蛋白S(TPS)和游离蛋白S(FPS)。结果:ICVD患者PC: Ag(17%)、TPS(26.6%)、FPS(23.4%)异常降低者多于对照组(2%)(P<0.01)。CH患者PC:Ag(19.2%)异常降低者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17%~26.6%ICVD患者存在PC、PS缺陷;19.2%CH患者存在PC缺陷,多数为继发性缺陷,发现这些患者并区别其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对明确CVD的病因、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LOX5AP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关系。方法本研究共人选北方汉族脑梗死患者220例,同期年龄与性别匹配的对照组191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目的基因扩增和基因直接测序的方法鉴别基因型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差异采用关联分析的方法进行检测。经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校正经典血管病危险因素后,分析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3个ALOX5AP启动子区未报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由这3个位点组成的单体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明确相关,其中Hap Ⅰ是一种保护性单体型,可以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OR 0.54,95%CI 0.408~0.715);而HapⅡ(OR 2.91,95%CI 1.351~6.239)和Hap Ⅲ (OR 18.82,95%CI 2.562~138.38)则作为一种危险因素,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风险。另外,-499和-29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全脑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结论与炎症介质白三烯代谢密切相关的ALOX5AP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脑血管病发展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预测因子及预后模式。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队列研究,对近3年的慢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进行随访调查。结果 发现随访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0%、11.1%、21.0%及42.8%。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家族卒中史、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流速等是影响顸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提示在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工作中,可将高血压、家族卒中史、纤维蛋白原、血浆比粘度、血流速度作为识别高危人群的重要标志,病后长期规律朋。用降压药物及对血液流变学、血流速度异常进行干预是改善慢性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抗凝治疗为主;出血性脑血管病以脱水、降颅压、清除自由基为主。目前甘露醇是达到该疗效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GP I bαKozak序列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聚合链式反应对正常对照组228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组232例进行研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GP I bαKozak序列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Kozak序列C等位基因(TC 33.4%, CC 4.3%)的比例达到37.7%。对照组C等位基因(TC 21.2%,CC 21.8%)的比例为23%,经卡方检验,两组比较, X2=17.378,df=1,P=0.03,具有显著性差异。Kozak序列C等位基因脑栓塞组21.6%;腔梗组28.1%;大面积梗塞组36.3%;对照组与脑栓塞组比较,X2=3.086,df=1,P=0.079,没有显著性差异。与腔梗组比较X2=1.854,df =1,P=0.173,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大面积梗塞组比较X2=4.293,df=1,P=0.038,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I bαKozak序列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光量子疗法是血液疗法的一种,近几年在国内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尤其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国内报导较多’,刘。老年人多有动脉硬化,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光量子疗法的适应症。本文对应用光量子疗法治疗的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对比治疗前后及治疗后近、远期的血液流变学变化。1方法1.1研究对象选用%年12月至对年3月在我科住院进行光量子疗法的资料完整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利例,其中脑血栓形成四例,脑栓塞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推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7例,单纯高粘血症5例。男29例,女15例。年龄cd…  相似文献   

15.
国内近年来着重在脑中风疾病中运用血液流变学的原理进行研究并指导诊断及治疗,特别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上收到很好的效果。我科从1988年至1989年3月共收治40例60岁以上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本文将其中30例伴有血粘度增高者进行临床分析: 一、一般资料年龄:60~70岁20例,71~80岁7例,81岁以上3例。性别:男27例,女3例。发病到治疗时间:数小时~一周不等。高血压9例。临床症状与体征见表。表:30例60岁以上缺血性脑血管病伴血粘度增高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相似文献   

16.
抗磷脂抗体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46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测定血清抗心肌磷脂抗体(aCL),阳性率分别为18.6%和2.2%,差异显著。前者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有吸烟史者略高于后者,但差异无显著性。检查证实aCL阳性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无SLE。本研究提示,aCL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关,对aCL的有关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缺血组织出现不可逆损害前溶解血栓 ,使动脉再通 ,可减少缺血性损害。低分子量肝素可改变血液粘度 ,促进血液流动 ,增加血细胞表面电荷 ,从而增强抗凝聚和抗血栓作用。本文报告我院 3年来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 10 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并与常规治疗组进行对照研究。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从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5月在我院住院 ,符合 1994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并经 CT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筛选研究对象。条件为起病 72小时之内 ,年龄小于…  相似文献   

18.
速避凝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速避凝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盲法、随机抽样,观察78例脑梗死患者,其中治疗组42例,对照组36例。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5.2%,显效率为66.6%,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比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率都有明显改变(P〈0.05)。无一例继发出血。结论 速避凝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好,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及治疗和预防的措施。方法 对4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病人的年龄、性别、既往史、临床表现以及起病形式、治疗转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男性患占60%,65岁以上占82.5%,缺血性脑血管病占90%。提示本病以男性患较多,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与年龄和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成正相关。结论 重视老年人保健,特别是脑血管病的预防,积极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疾病,是预防本病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反复献血者血液稀释状态与动脉压及心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反复献血者127例、高血压病87例、缺血性中风60例进行了血液流变学对照性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和缺血性中风病人的全血比粘度、比浆比粘度、还原比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以女性为著。献血者的血粘度降低,以男性为著;献血者的动脉压在同等血粘度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病人组。血粘度的变动对献血者动脉压的影响小于正常对照组和病人组。结果心脏电生理指标和眼底动脉硬化程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长期血液稀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