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降低CT辐射剂量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极有益的诊断信息,但CT的过度使用也使辐射风险加大。如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辐射剂量成为当今的焦点。本文就降低CT扫描辐射剂量的技术和方法及一些新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钝性脾损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非增强扫描对钝性脾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非增强扫描并经手术及临床确诊的41例钝性脾损伤。结果脾脏包膜下血肿12例,脾内血肿16例,脾撕裂伤19例,脾粉碎8例,伴有腹腔积血30例。无假阳性,3例假阴性,CT非增强扫描诊断脾损伤敏感性92.7%,特异性100%,准确率92.7%。结论CT非增强扫描能够较好的显示钝性脾脏损伤的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CT在钝性脾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6例钝性脾损伤病人进行CT检查并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中完全性破裂28例,中心破裂5例,包膜下破裂3例.CT表现为脾内血肿,脾撕裂,包膜下血肿,脾周血肿及腹腔积血.同时发现肝、肾、胃、十二指肠、腰椎、肋骨等多发性损伤.31例手术,5例保守治疗.结论CT扫描能正确估计钝性脾损伤的损伤范围和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CT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外伤性脾破裂的CT表现和手术记录结果或保守治疗复查。23例均为平扫,脾破裂23例;并脾包膜下血肿5例;并腹腔积血3例;并发症11例。结论:典型CT征象:(1)脾形态失常、实质密度不均,脾包膜下血肿及腹腔积血。同时脾破裂有较多并发症;(2)CT增强扫描在脾破裂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螺旋CT     
螺旋CT(SpiralorHelicalCT)是一种新型CT,它是传统的常规CT的继续和发展,其设计有很大改进。于1989年开始应用于临床,近几年发展迅速,大有普及之势。它与普通CT一样,有X线管球、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计算机等。而冠以螺旋一词是指X线源围绕人体长轴旋转的同时,床位向机架内持续移动。其结果是X线管球沿人体的长轴按螺旋轨迹旋转,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快速获得体积数据。例如,常规胸部扫描,每扫一层要屏气一次,完成全部层次的扫描要屏气二十次左右。而螺旋CT则只需一次屏气就可以完成胸部的全…  相似文献   

6.
空泡征的CT-病理再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小肺癌内空泡征的病理基础、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直径≤3cm的97个恶性结节、27个良性结节进行了病理与CT的对照研究。结果:在恶性病例中,CT图像上显示空泡征占36%(35/97),证实了空泡征的病理基础是肿瘤内未被癌组织取代的含气肺组织,未闭细支气管,肿瘤坏死及肺泡癌中的含气腺腔。结论:CT检查在显示空泡征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头颈部多层螺旋CT辐射剂量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我国头颈部多层螺旋CT扫描剂量.资料与方法 发出头颈部CT扫描参数剂量调查表到国内7家东芝64层螺旋CT用户.查阅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期间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和实用放射学杂志三大杂志有关头颈部多层螺旋CT论文并测算其剂量.结果 东芝64层螺旋CT扫描:头部平均毫安秒为189.4 mAs、CT剂量指数(CTDIvol)为47 mGy;鼻窦95 mAs、22.5 mGy,眼眶为74.3 mAs、17.9 mGy,颌面部为100 mAs、22.5 mGy,颞骨144.6 mAs、44.7 mGy,颈部131.3 mAs、16.3 mGy.其他螺旋CT为头部平均毫安秒为280 mAs;鼻窦为100 mAs,眼眶200 mAs,颌面部为200 mAs,颞骨196.7 mAs,颈部220 mAs.结论 我国头颈部多层螺旋CT检查条件剂量不规范、不统一,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胸部CT扫描过程中检查床位置偏离中心定位时床位高低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仿真人体模型胸部在7个不同检查床高度进行扫描,对比偏离中心程度与扫描参数、图像质量、辐射剂量间的差异。结果:从最低床高至最高床高,管电流时间乘积、CTDIvol与DLP不断下降,与检查床高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P<0.001),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管电流时间乘积(r=-0.98)、CTDIvol(r=-0.977)、DLP(r=-0.974)。不同检查床位置图像的CT值与标准CT值偏差具有统计学差异,上胸气管旁(F=35.37,P=0.00)、上胸背部(F=72.15,P<0.001)、中胸心脏(F=4.06,P=0.014)、中胸背部(F=72.46,P<0.001)、下胸肝脏(F=3.15,P=0.036)、下胸背部(F=19.23,P<0.001)。在上胸背部、中胸背部、下胸背部,当检查床位置偏离中心越大时与标准CT值偏差越大。检查床位置越低时CT值比标准CT值越小,检查床位置越高时CT值比标准CT值越大。上胸背部(F=9.28,P<0.001)、中胸背部(F=4.13,P=0.014)、腹部背部(F=4.37,P=0.011)的图像噪声在检查床位置偏离中心时具有统计学差异,且随检查床从最低到最高依次增大,在检查床位置最高时达到最大值。结论:检查床位置的高低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位置偏高对CT值测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较大,位置偏低会导致辐射剂量增加。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CT的广泛应用,它的高辐射剂量及由此带来的放射防护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为此,本文通过探讨CT检查中不同器官表面在防护前后接受X线照射剂量的变化对比,为患者的防护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1.
Spontaneous splenic rupture after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 is a rare, potentially fatal complication of IM, occurring in 0.1–0.5% of patients with proven IM. It usually occurs several weeks after the onset of symptoms, but may, rarely, be the initial manifestation of the disease. The patient is usually examined as an emergency due to severe abdominal pain and a falling hematocrit. The radiologist should be aware of the pathologic conditions involving the spleen which may lead to its spontaneous rupture. Electronic Publica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CM-Dil标记的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植入放射损伤骨骼肌后的病理学改变,探讨ASCs对兔骨骼肌放射损伤的修复影响.方法 64只新西兰兔单侧臀部予9 MeV电子线单次照射80 Gy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SCs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每组32只,照射24 h后照射侧分别肌肉注射1 ml含5×107/ml标记后ASCs的PBS悬液和1 mlPBS缓冲液,未照射一侧作为各组正常对照.分别于照射后1、4、8和26周收集各组实验动物肌肉标本.观察标记后ASCs在骨骼肌组织中的分布及迁移,分析骨骼肌损伤病理学分级,观察4和26周时肌组织超微病理结构改变.结果 标记后的ASCs能在损伤部位迁移.ASCs组受照射骨骼肌组织病理损伤分级较PBS组在照射后1、4、8、26周显著减低(U=11.5、12.0、11.0,P<0.05).ASCs组26周时再生肌细胞数(27.01土9.36)显著高于PBS组(5.23 ±4.23)(t=15.12,P<0.05).ASCs组4和26周肌原纤维损伤程度较PBS组轻,26周ASCs组肌细胞肌间隙可见肌原纤维状结构增生.结论 ASCs能减轻受照射骨骼肌的病理组织学损伤,促进肌卫星细胞的代偿增生、再生肌组织,可能是修复骨骼肌放射损伤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新西兰兔骨骼肌高剂量照射放射损伤模型,研究病理改变.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8只新西兰兔分为照射组和对照组.照射组给予9 MeV电子线一次性照射单侧臀部80 Gy,分别于照射后1个月及6个月时取照射区骨骼肌组织,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 照射后1个月:光镜下肌细胞变性及坏死,肌间出血明显;电镜下肌细胞内见变性的肌原原纤维肿胀,明暗带结构不清,坏死区呈电子密度深浅不一的无定形区,线粒体肿胀、空泡变性.照射后6个月:光镜下肌细胞变性及坏死较1个月时明显,坏死区可见核碎裂,部分肌间血管管壁增厚、管腔闭塞,神经纤维退行性变,肌间纤维组织增生;电镜下变性区肌丝大量丢失,肌节萎缩,无定形坏死区范围增大,核内染色质减少、边集,胶原原纤维增生明显,线粒体异常增生.结论 9 MeV电子线一次性照射80 Gy照射兔骨骼肌后,骨骼肌细胞线粒体损伤、肌间血管及神经损伤可能是促进肌细胞及变性坏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高海拔地区成年人脾脏正常大小CT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量了115例高海拔地区(2260—3000m)正常成人脾脏大小,提出其b值上限不超过12.6cm,t值上限不超过6.2cm,I值上限不超过12.1cm的标准。用肋单元计数以不超过7个为妥,高原居民脾脏增大为机体对缺氧所致的一种代偿性改变,并随海拔递增,脾有渐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neoplasms can be a challenge for both clinicians and radiologists. As a result of their infrequent occurrence, they invariably present difficult problems i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These problems are reflected mainly in the delayed treatment and a very poor prognosis for such malignant tumours. Their morphological changes, however, shown in enteroclysis and CT, correlate almost perfectly with the lesions identified in the gross pathological specimens. This ability to accurately image a small intestinal neoplasm, independently of its size, anatomical localization and growing tendency, represents a major improvement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se neoplasms. This paper, based on a large series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neoplasms, focuses on the recognition of their detailed radiological appearances when evaluated by enteroclysis and 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使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探讨正常肝脏、胰腺、脾脏的碘含量特征,建立正常肝脏、胰腺、脾脏的碘含量参考值。方法:对54例非器质性疾病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双期增强扫描。使用Siemens Dual Energy-Liver VNC 图像处理软件对动脉晚期、门静脉期0.7 mm图像进行分析处理。测量肝脏、胰腺(胰头、胰体、胰尾)、脾脏及腹主动脉(腹腔干开口的上一层面)的含碘值,并计算标化含碘值(nIC )。结果:正常肝脏在动脉晚期和门脉期的 nIC 值分别为0.10±0.09和0.40±0.09;正常胰腺各部位在动脉晚期的nIC 值分别为0.29±0.32(胰头)、0.29±0.31(胰体)和0.28±0.35(胰尾),在门脉期分别为0.49±0.21(胰头)、0.46±0.17(胰体)和0.46±0.16(胰尾);正常脾脏在门脉期的 nIC 值为0.02±0.05。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组间正常肝脏、胰腺和脾脏nIC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不同部位nI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扫描期相肝脏nI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 扫描可获得正常肝脏、胰腺、脾脏的碘含量,可为肝脏、胰腺及脾脏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常成人脾脏大小的CT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测量正常成人脾脏大小的方法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无引起脾脏增大因素的CT检查者241例。测量计算正常成人脾脏的体积、最大平面面积和脾门平面面积。对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122例男性和119例女性的脾脏体积分别为139.13±53.64 cm3和122.52±50.46 cm3(P=0.014);最大平面面积分别为27.74±8.22 cm2和25.08±6.75 cm2(P=0.007);脾门平面面积分别为25.67±8.12 cm2和23.34±6.55 cm2(P=0.015)。随着年龄的增大,脾脏的体积、最大平面面积和脾门平面面积均有缩小趋势,但各年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脾脏的体积与最大平面面积、脾门平面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在0.839和0.758以上。结论:正常成人脾脏的体积与最大平面面积、脾门平面面积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后两者可用于临床评估脾脏的大小。脾脏大小与年龄、性别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放射性肝损伤的生化指标、CT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半肝放疗10、15和20 Gy组,放疗后3个月内监测肝功能、凝血功能,放疗后第3个月观察肝脏CT影像及病理变化特点。结果 20 Gy 组死亡3只,余组无死亡;10和15 Gy 组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于放疗后1个月起明显升高,碱性磷酸酶(ALP)放疗后下降,纤维蛋白原(FbgC)、凝血酶时间(TT)于放疗后1周升高显著,2周恢复至正常;CT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静脉期全肝广泛强化,肝内静脉显影不清,延迟期造影剂消退快;病理表现为随放疗剂量加大,肝静脉闭塞征、肝纤维化和胆管损伤表现越明显,同一放疗后肝脏照射区损伤较非照射区略重。结论 半肝放疗20 Gy死亡率明显增高,10和15 Gy后可引起肝功能改变及凝血功能一过性改变;CT表现为增强扫描显示强化减弱,肝静脉显影不清;随放疗剂量加大放射性肝纤维化、肝静脉闭塞征等表现加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急怀脾损伤的CT表现特点,提高定位、定性、定量诊断的正确性。材料与方法:总结分析30例急性脾损伤的CT表现与手术所见对照研究。结果:脾我膜下血肿26便,占86.7%;腹腔积血28例,占93.3%;脾实质内血肿6例,占20%;单发性脾撕裂伤20例,占66.7%;多发性脾撕裂伤6例,占30%;复合性器损伤5例,占16.7%。结论:CT能确定脾损伤的存在及其损伤范围,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