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 000ms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 690例中长RR间期〉2 000ms者,统计导致长间期的各类病因和心电图改变。结果长RR间期的总发生率为11.71%(315/2690),40岁以上的患者占87.4%,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多见,导致长间期的心电图改变主要为窦性停搏20.63%(65/315),房颤伴长RR间期16.51%(52/315),房早未下传15.87%(50/315),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15.87%(50/315),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1.11%(35/315),逸搏及逸搏心律10.79%(34/315),二度窦房阻滞6.35%(20/31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27%(4/315),三度房室传导阻滞0.63%(2/315),短暂全心停搏0.95%(3/315)。结论动态心电图是长RR间期有效且安全的检测方法,熟悉导致长RR间期的各类心电图及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 针对动态心电图中出现≥2000ms的长R-R 间期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评价动态心电图对长R-R 间期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提高其对各类病因诊断的正确性.②方法 选取3000 例动态心电图中检出100例长R-R间期≥2000ms者,分析其导致长间期的各类原因和心电图改变情况.③结果 长R-R间期发生率3%(100/3000),50岁以上患者占80%,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梗死常见.引起长R-R间期心电图改变原因从上至下依次是房性早搏未下传27 %(27/100).二度Ι型房室传导阻滞15%(15/100).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13%(13/100).显著性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12%(12/100).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7%(7/100).④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长R-R间期的检测安全且有效,通过对能引起长R-R间期的病因分析、各类心电图改变的正确诊断,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率和治疗率.  相似文献   

3.
张昆 《中外医疗》2014,(12):181-182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000 ms进行临床分析,并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其鉴别和诊断的方法,以此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该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显示长RR间期1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导致长RR间期的病因和心电图变化。结果长RR间期的总发生率为7.05%(141/2000)。其中病因为高血压65例,冠心病43例,心肌梗死13例,糖尿病10例,心肌疾病4例,慢性肺源性疾病6例。导致患者发生长RR间期变化的相关原因为:窦性心动过缓伴心率不齐、房性早搏未下传、高度房室阻滞等。其中房性早搏未下传、二度 I 型房室阻滞、二度I伴II型窦房阻滞、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等的发生率均在10%以上。交界性早搏、窦性停搏和三度房室阻滞等的发生率低于10%。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及时探查长RR间期的相关病因,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有效减少临床意外的发生。对于长RR间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测手段,可以帮助临床鉴别和诊断长间期的病因等,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进行分析.探讨常见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问期≥2.0ms者,统计导致长间期的病因和相关心电图改变.结果 有相关心、脑血管病史者长R-R间期、逸搏、逸搏心率、停搏的发生率高于无心、脑血管病史者.结论 长R-R间期的发生率与心、脑血管病有相对应关系,对临床药物使用、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到的30例房颤伴>2.0s长R-R间期者进行相关分析,对心室率低于60次/min患者行重复检查动态心电图,统计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年龄、阵次、平均心率及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房颤病例中伴长R-R间期发生率高龄患者高于低龄患者。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比较频繁。结论:房颤时凡心室率较慢,平均心室率<60次/min,长R-R间期出现次数明显增加并与睡眠不相关,出现室性或交界性逸搏或伴交界性逸搏心律,出现头晕或晕厥病史者,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男女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为明确诊断重复检查动态心电图对了解房颤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及指导临床用药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阻滞.方法 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生活记录,把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与睡眠相关组(A组)及非睡眠相关组(B组).结果 共106例患者,A组75例(70.8%),B组31(29.2%).A组和B组发生长RR间期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5.17±9.57、7.21±0.93、6.79±1.23和203.14±39.86、34.79±7.56、27.39±6.13,B组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 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比率高,为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心房颤动(房颤)合并R—R间期大于1.5秒或逸搏及逸搏心律较常见。本文对38例房颤复律前后动态心电图(Holter)和监测心电图进行分析,评价房颤合并长R—R间期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意义,并且探讨临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临床研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8月‐2014年8月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 s)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长RR间期发生时间、频次和症状的规律。结果男性患者房颤长RR间期发生率要高于女性患者,长RR间期发生频次夜间要明显多于白天,大多数房颤长RR间期患者心室率在60次/min以下,且心室率越低,长间期发生频率越多;房颤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RR间期次数更多,持续时间更长。结论对于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能够直观地看到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长度和频次,结合心室率与长RR间期的关系和临床病史有助于诊断患者是否有房颤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能,尽早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48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心房颤动48例合并长RR间期的患者检测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结果以及发生时间和症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房颤病例中伴长R-R间期发生率男性患者略高于女性患者.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时间比较频繁.室性逸搏或交界性逸搏多出现于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后.结论:房颤时凡心室率较慢,有长的R-R间期>2.5 s,且长R-R间期出现次数明显增加并与睡眠不相关,又出现头晕或晕厥病史者,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频发的持续性较长的长R-R间距,同时伴有脑缺血的症状,以及减慢心室率药物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而该药物又不能停用则都是起搏器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阻滞。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生活记录,把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与睡眠相关组(A组)及非睡眠相关组(B组)。结果共106例患者.A组75例(70.8%),B组31(29.2%)。A组和B组发生长RR间期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5.17±9.57、7.21±0.93、6.79±1.23和203.14±39.86、34.79±7.56、27.39±6.13,B组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比率高,为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11.
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动态心电图分析时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对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统计长RR间期发生总阵次及昼夜发生频度。结果,共40例患者,发生1.5s以上的长RR间期共1875次,其中夜间发生1296次,占69.1%;昼间发生579次,占30.9%,发生频度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时,应结合长RR间期发生的频度、发生时间,结合临床和病史,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及病窦可考虑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永久性心房颤动(AF)合并长RR间期的患者,通过射频消融恢复窦性心律后的心电图变化情况,探讨AF合并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射频消融术前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观察窦性心律心电图的PR间期,分析术前动态心电图各项参数与术后PR间期的关系。结果424例AF行射频消融的患者中,合并长RR间期者43例,其消融前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80.5±13.1)次/分、最快心率(133.2±27.7)次/分、最慢心率(52.7±9.7)次/分,≥1.5秒的长RR间期的中位数435次/24h。消融术后平均PR间期(0.18±0.04)秒,9例PR间期延长(0.24±0.03)秒,无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合并≥1.5秒的长RR间期是心房颤动患者的常见临床现象,其产生机制主要是房室结的隐匿性传导和生理性干扰,而并非病理性的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12岁,脑外伤入院,查体:BP105/75mmHg,心界不大,心率50次/分,律不齐,常规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同步Ⅰ、Ⅱ、Ⅲ导联)示:P-R间期及R-R间期逐搏缩短,而后R-R间期突然延长,发生1次P-QRS-T波群的脱落,有时脱落后,出现一次房室交界性逸搏,心电图诊断:a.窦性心律;b.窦房、房室双重性文氏现象;c.房室交界性逸搏。讨论脑外伤病人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常可发现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并不齐、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心电图改变,但像上述的同时合并窦房、房室双重性文氏现象却不多见。此类心电图异常的脑外伤患者,既往无心脏病史,痊愈后其异…  相似文献   

14.
黄赛银  袁琳 《吉林医学》2004,25(6):89-89
患者男,59岁。因胸闷不适就诊,临床诊断为冠心病,2002年12月25日住院治疗。人院时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进一步做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有以下特征①缓慢的窦性心律伴不齐,平均心率56次/min,间断出现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伴房室交界区性(交界性)逸搏(R’),后者与窦性下传的心室波(R)形成长R—R’联律间期(也称逸搏前间歇、逸搏间期),未见交界  相似文献   

15.
50例房颤伴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心房颤动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易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危害。由于房颤时P波消失,R-R间期绝对不齐,因此在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常发现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R-R间期≥1.5秒),逸搏及逸搏心律。以往多认为是房颤合并Ⅱ度、高度甚至是Ⅲ房室传导阻滞。现对我院2005~2009年共收治的260例房颤患者中的50例持续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以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32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保华 《当代医学》2010,16(22):97-9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时是否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方法收集门诊及住院病人心房颤动伴≥1.5s的长R-R间期者32例,连续记录24h动态心电图,统计1.5s以上的长R-R间期发生时间及频度,最长R-R间期,心房颤动时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及平均心率,阵发性心房颤动在监测同时记录到窦性心律时的房室传导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共出现≥1.5s的长R-R间期386次,其中白天56次,夜间330次,心房颤动时最快心率100~180(平均120±25.5)次/min,最慢心率50~60(平均55±4.5)次/min,平均心率60~96(平均70±6.5)次/min,24h最长R-R间期1.5~3.0s,转复后29例房室传导正常,2例仅P-R间期延长,1例在夜间偶见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并显示长R-R间期大多(90.3%)发生在夜间11时至次日凌晨6时的睡眠状态。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时,如果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不要轻易做出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可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的表述,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RR间期>1.5秒)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方法 对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54例阵发性房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依据患者当天的生活日志进行分析,把长RR间期出现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睡眠相关组(Ⅰ组)和非睡眠相关组(Ⅱ组).结果 分析54例患者相关资料,Ⅰ组38人,Ⅱ组16人,Ⅱ组发生长RR间期>0.20秒人数明显高Ⅰ组(P<0.01),且Ⅱ组人均出现长RR间期>1.5秒次数明显高于Ⅰ组(P<0.01).结论 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与睡眠无关时,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49岁,因胸闷心悸3天来院就诊.体检:血压110/70mmHg,心率80bpm.心律不齐,心界不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心电图同步记录为II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波,频率83bpm,上条R2.5.下条R3提前出现,ORS室上性型,其前或后见窦性P波因房室干扰下传受阻,联律问距明显不等,上条P10,下条P8下传受阻,貌似II度房室传导阻滞,下条R8在长间歇后出现,QRS为室上型,其前有窦性P波,PR间期0.10S,此为交接区逸搏.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2.显性及隐匿性房室交接区早搏致房室干扰,后者引起伪II度房室传导阻滞,偶见交接区逸搏.  相似文献   

19.
韦振东  赵红 《广西医学》2007,29(2):267-26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时无法诊断Ⅰ°房室阻滞(AVB).近年来,房颤时Ⅱ°AVB的诊断亦受到质疑[1],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证实房颤患者房室传导的情况.本文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房颤伴长R-R 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作进一步分析,以探讨其合并房室阻滞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第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文氏现象于1899年已有报道。其心电图特点是指在一个心室漏搏后的第一次搏动时,其 P-R 间期比较短,嗣后每一个搏动的P-R 间期都逐渐增长,直至最后 P 波不能传入心室,发生心室漏搏。此后,这种现象又循环地重复出现。所谓文氏现象变异型,P-R 间期的改变和 QRS 波漏搏或传导之间的关系,与上述典型文氏现象差别较大,有时也易与第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第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Ⅱ型混淆,另外在产生的机制、病因及预后等方面,也有某种程度的不同。因此从心电图上识别这种文氏现象的变异型,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