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血液科  相似文献   

2.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又称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威胁生命的严重疾病,通常伴有发热、血细胞减少、肝脾肿大等临床特征。近年来,随着新的治疗药物的临床使用,尤其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药物诱发噬血细胞综合征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文章总结了几类药物诱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包括免疫治疗药物、化疗药物、抗生素等。其中,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诱发噬血细胞综合征具有较明确的诊疗标准,其他药物诱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疗标准仍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脾切除术对改善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1日HLH患者16例,收集脾切除术前后输注红细胞的人数、次数以及每次输注红细胞的数量,查询输注红细胞前后血红蛋白(Hb)值;计算输注红细胞后Hb(g/L)值变化(△Hb),以及判断输血疗效,计算红细胞输注无效次数。结果:脾切除术前9例患者28次共输注59 U红细胞,△Hb为7.89,红细胞输注无效次数为9次;脾切除术后5例患者10次共输注19 U红细胞,△Hb为12.82,红细胞输注无效次数为0次。行脾切除术后,输注红细胞数量减少、次数下降、疗效上升,红细胞输注无效次数下降。结论:脾切除术可显著降低红细胞输注数量和次数,显著提高红细胞输注疗效,特别对于降低红细胞输注无效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sHLH)疾病再活动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2例sHLH疾病再活动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sHLH患者疾病再活动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主要表现为再次出现初诊时的异常。挽救治疗则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sHLH患者疾病再活动主要发生在初始治疗后6周左右。4例患者存活,平均生存时间为(182.50±40.52)d;8例患者死亡,总体病死率为67%,死亡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4.25±7.09)d。结论:sHLH患者疾病再活动后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患者病情再活动后需重新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再次提高激素用量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sHLH)患者血清中新蝶呤(Npt)及腺苷脱氨酶(ADA)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39例初诊sHLH患者血清及其中10例治疗后获得临床缓解患者的血清和15例健康人的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Npt水平,用速率法测定血清ADA活性.结果 39例初诊sHLH患者血清Npt水平及ADA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Npt:(164.6±90.0)nmol/L比(7.9±3.6) nmol/L; ADA:(117.2±70.2) U/L比(11.6±4.0) U/L;P值均<0.001].10例获得临床缓解的sHLH患者治疗后血清Npt水平及ADA活性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Npt:(17.5±10.9) nmol/L比(170.6±117.9) nmol/L;ADA:(22.5±15.5) U/L比(98.8±52.6)U/L;P值均<0.05].sHLH患者血清Npt水平与血清可溶性IL-2受体(sCD25)及铁蛋白呈正相关(r =0.526、0.507),血清ADA活性与乳酸脱氢酶呈正相关(r=0.646).血清Npt以148.1nmol/L为最佳临界值时,其判断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LAHS)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0%和78.9%;ADA以103.1 U/L为最佳临界值时,其判断LAHS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84.2%;Npt和ADA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94.7%.结论 血清Npt和ADA在sHLH患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Npt和ADA可以为疑似LAHS患者提供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NK细胞活性、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CD25)及糖化铁蛋白在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05年6月至2008年5月继发性HLH疑似病例57例,根据HLH-2004诊断标准分为初诊确诊组、复诊确诊组及排除组,另有正常健康人员25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外周血NK细胞活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sCD25的水平,植物血凝素吸附法检测血糖化铁蛋白水平,比较上述指标在各组中的差异,并比较各项诊断指标在疾病确诊前后的阳性发生率情况.结果 NK细胞活性在初诊确诊组(18.3±5.6)%,复诊确诊组(16.7±6.7)%,明显低于排除组(33.4±6.8)%及对照组(36.6±5.0)%.糖化铁蛋白中位百分比在初诊确诊组(15.4±2.0)%及复诊确诊组(16.9±3.4)%明显低于排除组(40.4±3.0)%和对照组(45.2±2.2)%.而sCD25水平在初诊确诊组(12 916±4328)ng/L、复诊确诊组(12 117±5465)ng/L,明显高于排除组(4728±1482)ng/L及对照组(3841±993)ng/L.初诊确诊组及复诊确诊组患者的NK细胞活性、sCD25、糖化铁蛋白比例在疾病早期即100%出现异常.结论 NK细胞活性减低、糖化铁蛋白比例降低及sCD25水平升高在早期诊断继发性HLH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噬血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由于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过度激活引起的以高细胞因子血症为特征的严重炎症反应综合征.儿童较成人多见,发病率约为1.07/100000[1].根据病因不同,可将HLH分为原发性HLH (primary HLH,pHLH)...  相似文献   

9.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ocytosis,HLH)又称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S),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系统异常激活、增殖,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引起的严重甚至致命的炎症状态[1]。其本身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并发于各种基础疾病,表现为同一高炎症反应的表型。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19岁,因"反复发热1年余"于2014年4月入院.患者于2013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 2℃,伴畏寒,无寒战,伴乏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就诊于外院,查血常规示WBC计数3. 07 × 109/L(3. 5~9. 5 × 109/L,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以下相同),Hb 133 g/L(...  相似文献   

11.
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致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 ,男 ,1 9岁。服役军人。入伍 3d即出现腹泻 ,大便 2~ 4次 /d,呈糊状 ,未见粘液脓血 ,并伴上腹部隐痛 ,有恶心、乏力、头晕和心悸。检查大便常规无特殊。 3个月后因症状未改善于 2 0 0 0年 3月2 3日来院就诊。体检 :体温 36.2℃ ,脉搏 78次 /min,呼吸 2 0次 /min,血压 98/60 mm Hg( 1 mm Hg= 0 .1 33k Pa)。慢性病容 ,巩膜无黄染 ,躯干皮肤散在针尖大小黄褐色色素沉着 ,颏下触及 2枚花生米大小的淋巴结 ,质软 ,活动 ,无压痛。心肺无特殊 ,腹软。肝肋下未触及 ,脾肋下 4cm,质中 ,无触痛。双下肢无浮肿 ,生理反射存在 ,病理反射未引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难治性病毒感染或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中免疫基因突变的发生率、类型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基因测序方法 检测难治性病毒感染或HLH患者是否有原发性HLH相关的PRF1、UNC13D、STX11、STXBP2、SH2D1A和XIAP基因突变,并追踪其临床特点及转归.结果 共25例难治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或HLH患者接受了基因突变筛查,其中13例检测到上述基因突变:PRF1突变6例,UNC13D突变3例,STX11、STXBP2、SH2D1A、XIAP突变各1例;其中6例起病表现为病毒相关性HLH,1例为原因不明HLH,4例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EBV)感染(CAEBV),2例为EBV相关性淋巴瘤.12例未检测出基因突变的患者中,4例为EBV相关HLH,其中1例发展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另8例为CAEBV.结论 原发性HLH相关免疫基因突变是难治性病毒感染或HLH的重要原因,大部分表现为HLH,部分患者以CAEBV或EBV相关淋巴瘤起病.基因检测是明确此类疾病诊断的有力证据.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ype and corresponding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ocytosis (HLH) associated immune gene mutations in the refractory virus infection or HLH of unknown causes.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09 to July 2010, the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virus infection or HLH of unknown causes were screened for the primary HLH associated immune genes mutations by DNA sequence analysis, including PRF1, UNC13D, STX11, STXBP2, SH2D1A and XIAP.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were followed up. Results Totally 25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virus infection or HLH of unknown causes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6 genes and 13 cases were found carrying gene mutations, composing of 6 of PRF1 mutation, 3 of UNC13D, and each one of STX11,XIAP, SH2D1A and STXBP2, respectively. Among the 13 cases with gene mutations, 5 suffered from Epstein-Barr virus associated HLH( EBV-HLH), 1 human herpes virus 7 associated HLH (HHV7-HLH),1 HLH without causes, 4 chronic activated EB virus infection (CAEBV) with 1 progressing to Hodgkin's lymphoma carrying abnormal chromosome of t ( 15; 17 ) (q22; q25 ) and hyperdiploid, 2 EBV associated lymphoma. Among the other 12 patients without gene mutation, 4 suffered from EBV-HLH with 1 progressing to peripheral T lymphoma, 8 suffered from CAEBV. Conclusions Primary HLH associated immune gene mutations are critical causes of refractory virus infection of unknown causes, most patients manifest as HLH,some cases appear in CAEBV and EBV associated lymphoma. DNA sequence analysis is helpful to early diagnosis and correct decision-making fo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3.
Sun XH  Zheng WJ  Zhang W  Zhao Y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10):836-840
目的 通过分析11例自身免疫病(AID)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4年1月-2009年6月住院的AID合并HPS者11例,回顾性分析其发生诱因、各系统受累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 11例AID合并HPS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8例,年龄12 74(30.7±18.3)岁.基础病:斯蒂尔病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例,干燥综合征(SS)、类风湿关节炎(RA)、韦格纳肉芽肿(WG)、克罗恩病(CD)各1例.诱发HPS因素:基础病活动4例,基础病活动并发感染6例,单纯感染1例.11例患者均有高热,其中肝脾肿大8例,淋巴结肿大7例,神经系统受累4例,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4例.实验室检查:血细胞减少11例,肝功能异常11例,高甘油三酯血症5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9例,铁蛋白>500 μg/L 6例,NK细胞活性降低4例.骨髓涂片均见吞噬血细胞现象.经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积极抗感染、静脉人免疫球蛋白(IVIG)支持治疗,5例存活,6例死亡,合并DIC 4例均未存活(r=0.69,P=0.019).结论 AID并发HPS不易与活动性AID鉴别.合并DIC预后差、病死率高.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IVIG对HPS治疗有效,合并感染时加强抗感染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15.
布鲁氏菌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总结布鲁氏菌病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积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资料,比较并发HPS(7例)与未并发HPS(28例)患者在症状、体征、化验检查、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未成年布鲁氏菌病患者(≤18岁)更易并发HPS (P<0.05).与未并发HPS的布鲁氏菌病患者比较,并发HPS的患者更易出现肝大和出血倾向,外周血三系下降更明显,甘油三酯更高,而纤维蛋白原更低(P<0.05).经治疗后,2组的平均好转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使用2种与3种抗生素治疗的好转天数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HPS且病情严重者采取免疫抑制治疗效果好.结论 布鲁氏菌病可并发HPS,外周血三系或两系及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以及甘油三酯升高有助于HPS的诊断.抗菌和早期免疫抑制治疗在布鲁氏菌病并发HPS的治疗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6例表现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临床特点,为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1月收治确诊的6例表现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三系下降及肝脾肿大;免疫球蛋白、甘油三酯、血清铁蛋白、可溶性CD25表达水平的各项平均值均明显升高,血清白蛋白及NK细胞活性均明显下降;细胞因子IL-1β、IL-6、IL-10、IL-18、IP-10、TNF-α以及IFN-γ含量明显升高,但IL-12p70未见明显变化;利什曼原虫抗体均为阳性,骨髓细胞学涂片或培养均可查见利什曼原虫。结论利什曼原虫感染所致的噬血细胞综合征表现复杂,采集流行病学史,明确血液细胞学、骨髓细胞学、免疫学及病原学检查对于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患者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3例成人HPS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实验室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3例中,病因与感染相关17例(51.5%),与非感染相关8例(24.2%),另有8例(24.2%)未找到原发病。16例死亡,病死率为48.5%。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肝损伤,突出表现为LDH和AST明显升高,ALB明显下降,TBIL升高以DBIL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PA下降。但在死亡组和存活组间只有TBIL和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IL(307.3±182.2)μmol/L vs(137.0±153.7)μmol/L,P=0.013;PA(44.5±18.8)%vs(64.9±19.1)%,P=0.004]。结论肝损伤是HPS常见的器官损害,肝损伤程度可能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8.
李保敏  孙若鹏 《山东医药》2000,40(10):52-52
主任医师 :这 1例患儿患有嗜血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曾在多家医院诊治未果 ,确属少见病例 ,值得讨论。现先请简要介绍病历。实习医师 :患儿女 ,11岁。因持续发热 8天 ,皮疹 3~ 4天 ,于 1999年 8月 2 1日收住本院。患儿曾在外院给予抗生素、抗病毒药等治疗 8天无好转 ,仍持续高热不退 ,病情进行性加重 ,频繁呕吐 ,不能进食 ,并出现四肢痛、眼痛 ,面部有红色皮疹。查体 :T38.6℃ ,P90次 /min,R2 8次 / min,Bp13.3/ 8k Pa。急性病容。全身皮肤充血、触痛明显 ,面部渗出性皮疹。双颌下淋巴结肿大。双睑、球结膜充血 ,右侧球结膜有一片状出血。…  相似文献   

19.
7例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是以Ⅱ类非朗格汉斯反应性组织细胞的增殖为特征、伴有吞噬血细胞现象的一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伴全血细胞减少。由于缺乏明确的诊断标记,往往与恶性组织细胞病(MH)相混淆。本文报告7例HPS,其中3例曾误诊为MH,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由于艾滋病(AIDS)和内脏/皮肤利什曼病(VL/CL)在农村和城镇地区流行的扩展,VL/CL和AIDS合并感染的病例日益多见。合并感染极大地增加了利什曼病的传播机会,使患者的症状更趋严重、治疗更加困难。介绍了多年来对合并感染的研究进展,供我国尚有VL/CL流行的省、自治区发现和防治合并感染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