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测定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时尿含量,间接推算体内滞留量,为临床诊断、防护,及医学规程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分别收集病人24h和48h尿量,用加样器采样1ml,在甲功仪测定100s,并计数。按下列公式计算尿中131I含量,GBq(mCi)=标准源浓度/标准源计数/×(lml尿样计数/标准源的计数)×尿量(ml)。结果 40例131I治疗的甲癌病人,口服剂量不同,而24h、48h尿中131I排量基本相同,24h为82%,48h为94%,24h体内滞留量为18%,48h滞留量为10%。结论甲状腺癌131I治疗和甲亢131I治疗一样,是否可以在门诊治疗?甲癌131I尿中含量测定为远距离转移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癌共分4种类型,即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临床上乳头状癌较为常见,约占甲状腺癌的50%~80%,常为单发预后较好;滤泡癌约占甲癌的10%~20%,常为单发,年龄较大,易经血行转移骨和肺,很少淋巴转移,预后较差;髓样癌占甲状腺癌6%~10%有散发性家族史;未分化癌生长迅……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甲状腺癌转移灶患者大剂量^131I住院治疗期间的心理应激及初次治疗与多次治疗患者心理应激的差异。方法: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译定的SCL-90。在同样条件下测评甲状腺癌伴发转移灶大剂量^131I治疗患者进行自测,并给予评分.然后比较初次治疗组别患者、多次治疗组别患者与全国常模之间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SCL-90总分及各项单项分均高于常模标准;(2)初次治疗组SCL-90各项指标均高于多次治疗组,除了强迫和恐怖外其余项目初次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多次治疗组。结论:两组患者都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尤其是初次治疗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后唾液和汗液中的放射性活度变化,为降低控制放射性污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5例接受131I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口服3.70~5.55 GBq(100~150 mCi)131I胶囊后,收集2~48 h的唾液、汗液标本,使用一体化多道分析器测量其放射性活度并进行评价。结果 15例患者在131I治疗后2、4、8、24、48 h测得的唾液放射性比活度的平均值分别为(553.58±478.94)×104、(484.72±431.76)×104、(389.78±254.63)×104、(141.15±104.83)×104、(53.23±49.8)×104 Bq/g;测得的手掌汗液排泌的131I放射性活度高于额头、左颈、前胸、左腋窝,并且随时间推移,患者体内131I经汗液排出的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在131I治疗后唾液和汗液中有一定放射性活度的131I,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潜在的放射性污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诊断剂量131I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放疗中是否存在顿抑现象.方法 随机将甲状腺切除术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30例分为两组,每组15例,A组放疗前(14.8±0.2)MBq 123I诊断性全身核素扫描;B组放疗前(74.0±0.3)MBq 131I诊断性全身核素扫描.诊断扫描后24h应用3.7GBq 131I放疗.6~8个月后再次核素扫描判断残留组织一次完全去除率并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甲状腺球蛋白.结果两组患者无论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治疗时间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疗残留组织一次完全去除率A组13例(86.7%),B组14例(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甲状腺球蛋白水平达到正常低限A组12例(80%),B组11例(7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1I作为诊断性核素并不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残留组织术后放疗一次完全去除率,不存在顿抑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导致的免疫变化.方法 选取2017年1-6月DTC术后患者74例,其中清灶组42例,清甲组32例.人源甲状腺癌(TC)8305C经过剂量率为200 cGy/min的直线加速器照射4 min后制备TC新型诱导性瘤苗,以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掺入法及流式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31I治疗甲状腺癌的防护措施.方法 96例行131I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实行多方面的防护,即患者的管理,医务人员的防护,病室环境的防护,周围人群的防护.结果 96例行131I治疗的患者效果良好,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均得到有效保护.结论 131I治疗是提高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治疗措施,做好131I治疗期间的防护对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传琼  崔邦平  代文莉  胡伟 《海南医学》2012,23(23):143-144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进行131I治疗的辐射防护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避免出现放射性污染事件,患者服131I后,按要求在放射性核素病房隔离,达到安全剂量方可解除隔离.隔离期间医护人员通过可视对讲系统指导患者生活习惯,避免排泄物污染,减少不必要的辐射,密切观察放射治疗反应,关注隔离期间患者的心理健康.患者出院后指导患者采取辐射防护措施,随访患者出现的近远期并发症.结果 本研究对采用131I治疗的68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起到了较好的护理防护作用,未出现放射性污染事件,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时制定完整的护理干预计划,可减少患者和公众的医疗辐射,早期发现并发症并积极预防,配合医师保证治疗计划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心理干预提高甲状腺癌131I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心理问题,正确认识和面对该治疗,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方法 对165例实施甲状腺癌根治术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在隔离治疗的全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通过各项心理干预措施及时解决患者的各项心理问题.结果 通过心理干预,患者对疾病和治疗有了充分的认识,用乐观的态度和坦然的心情面对生活,心理状态良好.结论 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配合治疗,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疾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131I首次“清甲”的疗效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确诊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经手术治疗后行^131I治疗,然后按手术方式、术后治疗时间^131I的剂量进行分类,观察首次“清甲”的疗效。结果“清甲”成功率:甲状腺全切88.5%,次全切除44.4%;“清甲”时间术后1~2个月92.7%,1年以上50.0%;^131I剂量2.96GBq为47.6%,4.44GBq为82.8%。结论DTC治疗应以甲状腺全切及颈淋巴结清扫为首选治疗方式,术后1~2个月为^131I“清甲”最佳时机,首次“清甲”^131I剂量以4.44GBq(120mci)为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的路径和措施。方法:对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住院患者在131Ⅰ治疗期间进行系统、有效的健康教育。结果:40例均能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预防和减少了131Ⅰ治疗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患者满意度97%。结论: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有利于保障131Ⅰ治疗的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的病痛,提高肿瘤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131I 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已有50余年的历史,尽管此疗法利弊一直存在争议,但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对^131I 治疗的研究。我们分析131I 清甲、清灶治疗以及对局部复发和(或)转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等方法和结果,时^131I 治疗并发症的风险性做出尽可能中肯的评价。^131I 清甲治疗的优点包括:①提高血清TG测定的特异性水平;②提高全身碘扫描诊断复发和(或)转移性疾病的灵敏度;③使治疗效果最大化;④131I 清甲治疗后的全身碘扫描能够辅助诊断全身其他部位转移的、在清甲治疗前无法实施碘扫描或者清甲治疗前碘扫描无法诊断的病灶。^131I 清灶治疗的潜在优点包括降低复发率以及降低因未知的微小病灶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病灶造成的患者死亡率。^131I 治疗复发和(或)远处转移病灶的潜在优点是降低复发率和降低特异性疾病的死亡率和(或)疼痛。^131I 清灶治疗的不良反应和风险与恶性肿瘤一样,最常累及的器官及系统如眼/鼻、唾液、肺、胃肠、造血系统以及生殖系统。虽然人们对^131I 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效果的争议从未停止,但是它的疗效和风险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这对医生和患者在选择是否进行^131I 治疗时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3.
张然  夏俊勇  姚晓波  罗玲玲  刘学公 《安徽医学》2013,34(12):1829-1831
目的 探讨甲状腺球蛋白(Tg)联合治疗剂量131I全身显像(131I-WBS)在已行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中监测肿瘤复发或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66例接受甲状腺全切或大部切除并已行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治疗的DTC患者,进行血清Tg测定和治疗剂量的131I全身显像.结果 对DTC复发或转移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Tg分别为78.7%、84.2%和80.3%;131I-WBS分别为85.1%、100.0%和89.4%;Tg联合131I-WBS分别为91.5%,84.2%和89.4%.结论 血清Tg测定联合治疗剂量的131I全身显像在已行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治疗的DTC患者病情评估中有互补作用,对监测复发和转移病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131I清除剩余甲状腺的作用,探讨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107例甲癌术后患者,清除剂量131I3.70GBq。间隔3个月后伴有淋巴结、肺和骨转移的患者给予131I5.55-9.25GBq。3个月后颈部剩余甲状腺显像与周围本底相比未见摄碘为成功清除;131I甲状腺显像阴性,血清Tg<0.5μg/mol,TgAb阴性为转移灶治愈标准。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个月行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检查,同时检测血清甲状旁腺素、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及染色体。结果:107例成功清除76例,清除率71.0%。31例中癌转移灶患者治愈15例(48.4%);有效12例(38.7%);无效4例(12.9%)。清甲剂量组和转移灶剂量组治疗前后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均无显著性变化。治疗前后甲状旁腺功能无明显变化。治疗后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明显增高,出现多种染色体畸变型体。结论:DTC术后131I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清除剩余甲状腺组织,降低DTC复发率;而且治疗DTC转移灶疗效好,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辅以术后放射碘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01例甲状腺癌病史分析,采取临床路径模式进行护理,监测病人术前身体状况,观察术后及放射碘治疗并发症,给予相应预防及治疗并提出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健康相关行为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癌患者在围术期采取临床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可有效减少护理相关并发症,并有利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6.
蔡冠虎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8):1018-1019,1030
目的 评价小剂量131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近期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 160例有131碘治疗适应症的甲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实验组采用平均剂量为5 mCi131碘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平均剂量为10mCi131碘进行治疗.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T3、T4、FT3、FT4、TSH的改变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情况.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T3、T4、FT3、FT4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TSH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并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治疗完成后6个月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显著性(x2=5.33,P<0.05). 结论 小剂量131碘治疗甲亢有效,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刘永  宋长祥  陆武  杜鹏 《海南医学》2011,22(24):93-95
目的评价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分化型甲状腺癌^131Ⅰ治疗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49例,于^131Ⅰ治疗后5-7d行SPECT/CT全身平面显像(WBS)和局部断层融合显像,诊断结果与病理或其他影像检查及临床随访结果对比,分析其灵敏度及准确率。结果平面显像发现异常摄碘疑诊为转移灶40处,灵敏度、准确率分别为76.09%(35/46)、68.63%(35/51);断层显像发现异常摄碘诊断为转移灶45处,灵敏度、准确率分别为93.48%(43/46)、89.58%(43/48)。结论DTC患者^131Ⅰ治疗后,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转移灶的效能明显优于平面显像,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DTC术后转移的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DTC)术后伴残留/复发转移性淋巴结的18F-FDG PET/CT和131I显像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131I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分析DTC术后伴残留/复发转移性淋巴结、并在131I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显像和131I治疗后扫描(131I-WBS)患者,根据2种显像结果将转移淋巴结分为18F-FDG PET/CT阳性(18F+)和阴性(18F-)组,以及131I-WBS阳性(131I+)和阴性(131I-)组。采用2015 ATA指南将131I治疗疗效分为疗效满意(excellent response, ER)组和非ER组。采用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数据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imulated thyroglobulin, sTg)对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DTC术后伴残留/复发转移性淋巴结患者80例,其中男28例、女52例,年龄(43.25±13.59)岁。18F+和18F-患者分别为64(80.0%)和16(20.0%)例;131I+和131I-患者分别为29(36.3%)和51(63.7%)例。18F+和131I-患者多伴原发灶BRAF基因突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11.025,P=0.039、0.001)。DTC术后转移淋巴结131I治疗后,ER和非ER组患者分别为14/80(17.5%)和66/80(82.5%),与ER组比较,非ER组淋巴结转移患者往往表现为18F+和131I-,且sTg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5、13.152,Z=-3.141,P=0.047、<0.001、0.002)。sTg预测131I治疗效果的最佳阈值为23.52μg/L、曲线下面积为0.793(95%CI: 0.68~0.88)、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72.7%。结论DTC术后FDG代谢增高、131I摄取不佳的残留/复发转移性淋巴结多见于原发灶伴BRAF基因突变的患者;FDG和131I这种代谢特点、BRAF基因突变以及高sTg血症是DTC残留/复发转移性淋巴结131I治疗效果欠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