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04例艾滋病病人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消化道症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皮疹为最常见的艾滋病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疲倦、脱发、失眠、脂肪分布异常、四肢肢端麻木、血细胞减少为较常见的不良反应,而胰腺炎、皮肤色素沉着和乳酸性酸中毒则为较少见的艾滋病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临床医生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可能发生的常见不良反应及较少见的不良反应要有一定了解,在对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告知病人,让病人对所服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所了解并能正确认识,使病人在以后的长期治疗中有更好的依从性,以减少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人抗病毒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为探索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23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不良反应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5.4%,以胃肠道反应(69.9%)、疲乏(52.8%)等一般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与性别、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各种器官损害以及代谢障碍的不良反应均有不同发生率,未发现与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关系。结论在进行艾滋病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应探索心理护理措施以预防一般性不良反应,亦应加强肝、肾、骨髓、神经等器官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后的药物不良反应特点和治疗情况,提高抗病毒治疗的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建立信息档案的艾滋病患者,进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后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治疗情况。结果:共有病例792例,使用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奈韦拉平、依非韦伦、司他夫定、替诺福韦、克力芝。药物不良反应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占,其他依次为骨髓抑制、肝损害、疲倦、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药疹、脂肪重新分布、外周神经炎、视力改变、脱发、皮肤干燥、肤色变黑、血淀粉酶升高、高乳酸血症。结论: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年龄、是否合并其他感染、免疫状态、用药方案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农村籍AIDS/HIV患者的治疗情况。通过70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其他资料进行情况的对比,根据观察治疗的第0、3、6、9、12、18个月患者的CD 4+T淋巴细胞和临床中的一些事项,进行系统的分析,了解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服用抗病毒药物后结果显示,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伤、胃肠道反应、过敏等,主要发生在用药的第1个月,按照医嘱行为服药6个月后很多艾滋病患者的CD 4+T细胞有非常明显的提升,这说明药物提高了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抑制了病毒的复制。结论艾滋病患者只要有很好的依从性,按时用药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生活质量,在对各方面提高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治疗期间对不良反应的理解和认识,并做好积极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换药原因,为安全合理的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2年1~12月在我院进行抗病毒治疗后患者换药原因.结果 138例换药者的换药原因,以贫血最为多见9例(28.3%),其次分别为消化道症状25例(18.1%),药疹21例(15.2%),头晕多梦15例(10.9%),高乳酸血症11例(8.0%),耐药10例(7.2%),肝功能异常8例(5.8%),脂肪转移4例(2.9%),妊娠4例(2.9%)和末梢神经炎1例(0.7%).结论 在抗病毒药物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消化道症状、药疹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针对相应情况及时更换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邓州市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点2003-2010年的224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相关部门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和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艾滋病患者以采血(浆)传播为主,大多是20~49岁的青壮年人群,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农民所占比例较大,已婚人员较多,主要集中在农村.治疗前的主要症状是持续或间断发热(>38℃,>1月) 和持续性腹泻(>1月),CD4中位数为85个/mm3.在治疗过程中死亡病例的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明显低于仍存活患者,并且主要症状的发生率也高于存活者.结论 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HIV感染者的随访和CD4检测工作,及时将符合抗病毒治疗标准的病人纳入抗病毒治疗体系,达到降低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总目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保证这一特殊群体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成人抗病毒药物治疗儿童艾滋病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用成人抗病毒药物治疗儿童艾滋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提高对资源有限地区艾滋病儿童抗病毒治疗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例艾滋病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探讨用成人抗病毒药物治疗儿童艾滋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用成人抗病毒药物治疗儿童艾滋病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结论:在资源有限地区,用成人抗病毒药物治疗儿童艾滋病是安全、有效的,明显延缓了疾病进程,降低了机会性感染和病死率,明显提高了艾滋病儿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云南省德宏州艾滋病患者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后90 d内的药物不良反应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德宏州2004年7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年满16周岁且在治疗后90 d内至少有一次随访记录的全部艾滋病患者纳入研究进行分析。结果共有3 01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35.8±9.9)岁,61.2%是男性,55.4%为少数民族,已婚或同居者占71.4%,55.0%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75.1%职业为农民;感染途径以经异性性传播为主,占67.0%;主要治疗方案为司他夫定(d4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53.9%)和齐多夫定(AZT)+3TC+NVP(33.4%)。基线评估时相关实验室指标无异常的患者在治疗开始后90 d内,药物不良反应以转氨酶升高(49.0%)、白细胞减少(32.0%)、贫血(23.6%)、消化系统症状(25.8%)和皮疹(10.6%)为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较长者、少数民族患者、使用含AZT或依非韦伦(EFV)的治疗方案以及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较低的患者贫血发生率较高;而女性、年龄较长者、汉族、使用含AZT或NVP的治疗方案以及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较低的患者较易发生白细胞减少;男性、年龄长者、文化程度较低者、使用含d4T的治疗方案以及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的患者转氨酶升高发生率较高。结论云南省德宏州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90 d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患者人口学特征、基线免疫状态和用药方案有关。临床医生应针对患者特征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应熟悉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处理。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方案及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统计,世界上目前约有3860万HIV患者。我国估计现有65万HIV感染者,其中艾滋病患者7.5万人。艾滋病的治疗多采用综合治疗:抗HIV病毒治疗、预防和治疗机会性感染、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支持疗法及心理方面的关怀,其中以抗病毒治疗最为关键。前文已介绍了常用的艾滋病治疗药物,本文重点介绍一些抗病毒治疗方案及其相关的不赵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宝鸡市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以来进展情况,评估治疗效果,为我市艾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5-2010年所有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信息,分析治疗情况和效果。结果自2008年开始,宝鸡市纳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病例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截至2010年底,累计治疗39例,死亡7例,在治29例。在治病例有82.76%在确诊HIV抗体阳性后1年内开始抗病毒治疗,截至2010年底在治病人有55.17%治疗不足1年,20.69%已治疗1~2年。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患者的CD4计数平均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多数病例治疗后较治疗前CD4值升高100~199个/uL。死亡病例死因均为艾滋病相关疾病,85.71%在治疗后半年内死亡,57.14%在治疗前CD4值低于50个/uL,结核病患病率高。结论加强随访监测,早期诊断和适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是提高艾滋病患者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县2006年4月1日至2007年8月30日对9例艾滋病病人开展了抗病毒治疗。现将治疗情况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长期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和换药原因.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收治的543例免费抗HIV治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采集治疗前和治疗后每隔6个月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543例患者随访中位时间为36个月.总体依从率为98.0%,治疗90个月后患者的病毒载量在检测不到水平者占94.0%,CD4+T细胞计数由基线时161个/mm3增长到治疗90个月时437个/mm3(P<0.001).换药主要原因包括骨髓抑制、耐药、皮疹、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结论 抗HIV治疗具有持久的良好效果,在选择药物时应根据药物的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妥善处理换药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6例艾滋病患者使用免费抗病毒治疗,适时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血糖、血酯、CD^+4细胞,病毒载量等,定期随访观察临床疗效,药物副作用。结果:脱失治疗11例,死亡8例,停药1例,其余86例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CD^+4细胞上升,病毒载量下降。结论: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有确切疗效,积极治疗机会性感染,确保病人95%以上的依从性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毒副反应。方法选择运城市某县595例纳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病例,采用回顾性队例研究方法。结果595例抗病毒治疗患者中男328例,女267例,平均年龄(42.2±9.28)岁。已婚占72.1%,农民占90.6%,既往有偿采供血占54.4%,2004年之前确诊为HIV占53.6%。有毒副反应病例占56.5%,以轻度肝功能异常和轻度贫血反应较多,没有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毒副作用。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传播径途、确诊时间、初次治疗方案等类别的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结论目前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的毒副反应是较轻的,在临床上可以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最新的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文献和综述加以总结。结果:艾滋病经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HIV/AIDS病人的免疫力可以恢复,并能够对抗机会性感染。结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命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人们开始考虑艾滋病治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3年10月至2008年4月5年抗病毒治疗的病人,统计分析其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体质量、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生存状况指标的变化,以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艾滋病病人经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治疗2~3年后与治疗前基线相比,平均增长150/mm3以上;病人治疗1年后,体质量增加明显,各种机会性感染症状体征发生率由治疗前的94.57%下降到7.61%;病人生存率提高,维持治疗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82.46%和61.54%.结论 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艾滋病病人生存状况和生命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符合治疗条件的病人应及早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接受中国现行一线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艾滋病(AIDS)患者,在治疗1年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以及耐药性产生情况.方法 在治疗6月、12月时对入组患者检测CD4+T淋巴细胞水平、血浆病毒载量(VL)和基因序列测定,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 入组患者治疗后CD4+平均值明显上升,VL明显下降.治疗12月时有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现行一线药物抗病毒治疗效果良好.加强服药依从性管理,可减少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海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HIV/AIDS)参加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在治与脱失的现状,分析治疗脱失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选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抗病毒治疗子模块中海南省2005—2022年启动ART治疗的HIV感染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4 286例研究对象,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脱失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4 286例研究对象中,男性3 718例(86.7%),性别比为6.55∶1;未婚者占58.4%;年龄为(39.68±13.17)岁;同性性传播占49.8%;WHO临床分期Ⅰ期占84.3%;治疗方案含依非韦伦(efavirenz, EFV)方案占71.7%。共随访19 677.44人年,总体脱失率为0.80/100人年,开始抗病毒治疗第1年内脱失率为21.10/100人年。Cox回归分析显示,开始治疗时间为2016—2022年(AHR=2.40,95%CI:1.40~4.10... 相似文献
20.
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3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艾滋病感染者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合并机会性感染、抗病毒治疗等特点。方法:回顾浦北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009年~2011年340例抗病毒治疗的概况。结果:艾滋病感染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性传播及吸毒所致,合并症多见丙肝及乙肝感染者,以农民居多。结论:目前艾滋病感染主要是性及吸毒传播,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为多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