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案情简介 患者杨某,女,60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3个月,于2012年3月15日在A院行胃镜检查示“食道癌可能”。病理报告示:鳞癌。2012年3月17日入住A院普外科,4月10日在全麻下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主动弓上吻合术”。4月28日(术后18d)初步诊断为吻合口瘘,并告病危及给予外科一级护理。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32岁,住院号为021221。因人工流产术后大量阴道流血于2006年3月24日入本院。病史采集:2001年、2003年分别行剖宫产术,术后工具避孕,其间曾药物流产1次。平素月经周期约为40^+d。末次月经为2006年1月25日。2006年3月9日外院腹部超声检查提示,宫内孕约6孕周,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曾少量阴道流血1d,未见孕囊排出。3月23日外院再次超声检查,结果同前。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54岁,2008年3月无诱因出现左鼻腔分泌物带血,偶有头痛,左眼溢泪,无其他不适,曾先后多次到外院眼科、耳鼻喉科就诊,行鼻窦CT检查均诊断为慢性鼻窦炎、慢性泪囊炎,予以抗炎治疗,未能治愈.2010年3月12日到威海市立二院耳鼻喉科就诊,查体行双侧鼻腔及鼻咽部黏膜光滑,慢性充血,中鼻道有少许粘涕.鼻窦CT提示双侧筛、上颌窦低密度影,以慢性鼻窦炎收入院行鼻内窥镜下筛、上颌窦开放术,术中所见:开放左侧前筛及扩大左侧上颌窦自然开口后,均发现有黑褐色息肉状物,触之易出血,遂取组织送病理,术中快速病理报告为恶性黑色素瘤,因恶性黑色素瘤范围较广,肿物前界到筛泡前壁,向上距筛顶1 cm,上颌窦内壁、前壁、后外壁受累,行左侧鼻侧切除术,切除筛、上颌窦病变组织、毗邻黏膜及骨质,术中发现肿物边界距左侧眶内壁纸板约0.5 cm,切除左侧眶内壁骨板,完整保留眶筋膜,左侧上颌窦上壁未受累,予以保留.  相似文献   

4.
全小肠切除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全小肠切除大鼠模型。方法;保留距Treitz韧带及距回盲部1cm的小肠,切除中间段全部小肠,行空-回肠端端吻合术。术后行肠内营养(EN)10天。结果:40只大鼠中术后生存率1周为100%,4周为58%,8周为30%,12周为25%,与预实验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该全小肠切除大鼠模型创建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5.
小肠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小肠功能衰竭的理想方法,我院于2010年6月实施1例全小肠移植手术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38岁,为车祸行全小肠及右半结肠切除术后的短肠综合征患者.车祸前体质量约为80 kg,入院时为42 kg(肠切除后16个月).  相似文献   

6.
吻合器痔固定术后重度直肠狭窄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30岁,因“吻合器痔固定术(PPH)后排便困难6个月”于2005年3月22日入院。患者于2004年7月23日因“混合痔”在外院采用国产吻合器行PPH手术。手术记录记载术中吻合器击发过程中直肠黏膜未完全切割,吻合口出血,量约200ml,用2—0可吸收线边切边缝,8字缝扎止血,重新缝合1圈。术后抗炎止血换药治疗,住院20d出院。病理诊断:直肠黏膜慢性炎症。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38岁.住院号170975。因“腰痛9个月,腹痛、腹胀2个月”于2005年10月14日在解放军452医院妇产科住院。月经初潮13岁,平素月经量中,色红,周期为(3~4)d/(32~34)d。病史采集:2003年在外院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无病理资料;孕2产1,儿体健。2005年7月因“盆腔包块”在外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一直径约为8cm肿瘤,  相似文献   

8.
294例全胃切除病人术后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病人术后营养支持。方法:1994年5月至1997年5月行全胃切除的病人113例(A组),术后主要依赖肠外营养;1997年6月至1999年3月行全胃切除的病人86例(B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1999年4月至2001年5月行全胃切除的病人95例(C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而且总热量摄入减少。结果:各组病人术前及术后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无显著差异,B组及C组病人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及营养支持费用显著少于A组病人,而C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费用又显著低于B组病人。结论:全胃切除病术后合理的肠内营养有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不仅减少医疗费,而且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例因肠扭转、肠坏死行小肠大部分切除,并2次发生肠穿孔修补后剩余小肠仅55cm而严重营养不良,经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基本得以代偿的病人进行探讨。具体做法是:术后第1阶段:1周内完全禁食,主要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抗感染治疗。第3天开始完全胃肠外营...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报告例1男,26岁。1986年12月因肠扭转广泛坏死,在外院行大部小肠切除术,残存小肠30cm。术后持续腹泻,进行性消瘦,于1987年7月转入我院,诊断为短肠综合征、营养不良,至1995年12月,病人先后8次住我院接受总计482d(平均6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石性胆囊穿孔致腹壁外瘘及十二指肠内瘘的发生机制和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年来收治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均行一期手术,其中2例患者行胃次全切除+胆囊切除+胆石清除术,3例患者行胆囊切除+瘘管切除术,6例患者行胆囊切除+小肠切开取石术+瘘口修补术,2例患者行胆囊切除+经瘘口取石术+瘘口修补术,4例患者行胆囊切除+瘘口修补术.术后患者全部康复,无一例死亡.结论胆囊穿孔致内外瘘是胆石症的严重并发症,熟悉其发病规律,恰当的辅助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原则是切除胆囊、清除结石、切除瘘管、修补十二指肠瘘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胆石性胆囊穿孔致腹壁外瘘及十二指肠内瘘的发生机制和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年来收治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均行一期手术,其中2例患者行胃次全切除+胆囊切除十胆石清除术,3例患者行胆囊切除+瘘管切除术,6例患者行胆囊切除+小肠切开取石术十瘘口修补术,2例患者行胆囊切除+经瘘口取石术+瘘口修补术,4例患者行胆囊切除+瘘口修补术。术后患者全部康复,无一例死亡。结论 胆囊穿孔致内外瘘是胆石症的严重并发症,熟悉其发病规律,恰当的辅助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原则是切除胆囊、清除结石、切除瘘管、修补十二指肠瘘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确诊13例,其余均误诊,误诊率达67.5%(27/40).40例均手术治疗,10例良性肿瘤均行肿瘤及局部肠管切除,恶性肿瘤行根治性切除24例,姑息性切除3例,捷径手术3例.术后近期死亡1例,余均出院.结论 原发性小肠肿瘤少见,容易误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超声及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肠镜在不明原因小肠大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7例不明原因的小肠大出血患者,术中行全小肠结肠镜检查,结合快速冰冻切片,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给予相应外科处理。结果 全组17例患者均明确了出血原因和部位,十二指肠球部以下至屈氏韧带出血5例,空回肠出血12例;病理检查小肠恶性肿瘤4例,小肠良性疾病13例;行小肠壁部分切除术2例,部分小肠切除吻合术11例,根治性小肠切除吻合术4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1年无术后复发出血。结论 术中结肠镜检查对不明原因小肠出血诊断快捷、确切,尤其适用于不允许进行较长时间、较复杂检查的小肠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肠镜在不明原因小肠大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7例不明原因的小肠大出血患者,术中行全小肠结肠镜检查,结合快速冰冻切片,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给予相应外科处理.结果 全组17例患者均明确了出血原因和部位,十二指肠球部以下至屈氏韧带出血5例,空回肠出血12例;病理检查小肠恶性肿瘤4例,小肠良性疾病13例;行小肠壁部分切除术2例,部分小肠切除吻合术11例,根治性小肠切除吻合术4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1年无术后复发出血.结论 术中结肠镜检查对不明原因小肠出血诊断快捷、确切,尤其适用于不允许进行较长时间、较复杂检查的小肠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16.
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手术时机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63例手术治疗的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就诊时即诊断为肠绞窄坏死,行肠切除吻合术;55例非手术治疗无效后手术治疗,行肠粘连松解术47例,坏死肠管切除吻合术5例,小肠内固定术2例,肠短路吻合术1例.62例治愈,1例术后第3天死亡.41例随访0.5~9年,7例复发,经非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应结合影像学资料动态观察病情,及早发现肠绞窄征象,准确把握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2002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25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黑粪、血粪、腹痛、腹部肿块.肿瘤部位:17例位于空肠,5例位于回肠,3例位于十二指肠.25例患者的诊断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免疫组化CD117(+)24例,CD34(+)15例.22例患者术后随访6~78个月,5例术后复发,其中1例于术后1年死亡,其余均存活.结论 小肠间质瘤诊断依赖于病理诊断,手术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患者张某,男性,88岁,由于肠梗阻反复发作5年,经住院确诊为回盲部肿瘤,遂行肿瘤根治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瘤已浸润到升结肠浆膜及后腹膜并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周围淋巴结肿大,小肠广泛呈膜状粘连.分离粘连的小肠,行肿瘤根治右半结肠规范切除淋巴清扫术.用29毫米合器行回结肠端侧吻合,60毫米闭合器封闭结肠残端.手术过程顺利,历时3小时.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已进食.无不适主诉,痊愈出院.术后病理证实为回盲部淋巴瘤.  相似文献   

19.
花兰  黄健  张丽娟 《中国医师杂志》2003,5(9):1296-1296
1 病历摘要女 ,3 3岁 ,因剖宫产 +子宫次全切除术后 2d ,下腹胀痛 1d ,于 0 2 .6.2 8.转入我院。患者于 6月 2 6日清晨因“孕 3 4+周、先兆早产、疤痕子宫”于外院行剖宫产术 ,术中因子宫收缩欠佳、产后大出血改行子宫次全切术。术中见左侧后腹膜血肿 ,膀胱左侧角裂伤约 1 5cm ,行血肿清除 +膀胱修补 +造瘘术 +腹腔引流。当日下午 ,患者感下腹胀痛 ,以左侧为甚 ,且逐渐加重 ,腹腔引流管引流出约 3 0 0ml淡红色液体。行腹部穿刺抽出淡红色血性液体约 10 0 0ml ,急转入我院。患者曾于 1999年行剖宫产。入院查P 10 4次 /min、BP 10 0 / 60mm…  相似文献   

20.
据统计,肝胆外科手术病人中60岁以上者中有一半以上存在中到重度营养不良。选择25例肝胆外科术后老年患者,对比分析行肠外营养支持和常规补液治疗的临床效果和生化改变。对象和方法选择肝胆外科术后老年病人25例,随机分组。其中行胆囊切除术3例,胆囊切除加部分肝组织切除术1例,胆总管切开加T管引流术11例,胆肠吻合术5例,胆囊切除、小肠部分切除加肠吻合术1例,脾切除加责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例,肝叶切除术1例。实验组13例,男性5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5.4岁。对照组12例,男性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4.9岁。实验组于术后第1日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