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离散度 (QTd)的关系。方法 :分析 6 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心电图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 (2 4例 )和无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变化。结果 :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及QTcd相比较均有显著增大 ,分别为 77 6± 2 3 4msVS30 8± 2 8 6ms ,6 0 4± 2 7 2msVS2 8 6± 2 2 8ms ,具显著差异性 ,(P <0 0 1)。结论 :早期心肌梗塞者QTd延长反映心肌复极电不稳定性的程度 ,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QTd越大 ,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早期QTd的延长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近期预后及死亡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QT离散度 (QTd)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肥厚程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 2 5例 ,正常对照组 2 4例。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计算左室重量 (LVM ) ,记录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同步 1 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间的QT间期计算QTd、QTcd ,比较QTd、QTcd与左室重量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①肥厚型心肌病组LVM、QTd、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 (分别为 30 5 .2± 94.1 g与 1 50 .6± 32 .8g ;80 .2± 1 6 .5ms与 35 .6± 7.6ms ;86 .4±1 7.5ms与 40 .7± 9.1ms,P均 <0 .0 1 ) ;②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LVM、QTd、QTcd明显高于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分别为 375 .4± 91 .6g与 2 72 .2± 77.3g ;93 .8± 1 5 .8ms与 73 .8± 1 2 .8ms,P均 <0 .0 1 ,98.1± 1 7.7ms与 80 .8± 1 4 .9ms,P <0 .0 5) ;③肥厚型心肌病患者LVM与QTd、QTcd显著相关 ,r分别为 0 .72 4 7和 0 .6450。结论 :肥厚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是导致QTd、QTcd增大的主要原因 ,可作为反映心肌复极弥散程度的指标 ,QTd、QTcd的增加可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春安 《医学争鸣》2002,23(4):367-37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QT离散度(QTd)及校正心率后 QT离散度 (QTcd)的临床意义及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测量分析 92例 AMI患者的 QTd和 QTcd,其中男 62例 ,女 30例 ,年龄 42~ 80 (平均 54.3)岁 ,与 60例无心脏病者 QTd和 QTcd对照分析 ,其中男 39例 ,女2 1例 ,年龄 40~ 75(平均 52 )岁 .结果  AMI入院时 QTd(66± 30 ) ms,QTcd(75± 36) ms明显高于对照组 (39± 1 6) ms,(42± 1 7) ms (P<0 .0 0 1 ) .死亡组 QTd(1 0 5± 2 5) ms,QTcd(1 2 2± 33) ms明显高于生存组 (54± 1 8) ms,(60± 2 0 ) ms(P<0 .0 0 1 ) .QTd≥ 80 ms患者死亡率 62 .5% ,多部位梗死56.3% ,室心律失常 53.1 % ,泵功能 (Killip分级 )≥ 级2 8.3% , - 度房室传导阻滞 1 2 .5%明显高于 QTd<80 ms的 3.3% ,2 5.0 % ,1 1 .7% (P<0 .0 1 ) ,6.7% ,5.0 % (P<0 .0 5) .生存患者出院时 QTd(45± 1 3) ms,QTcd(48± 1 4 )ms较入院时 (66± 30 ) ms(P <0 .0 1 ) ,(75± 36) ms(P<0 .0 5)明显缩小 .且最长的 QT间期 92 %见于缺血区或梗死区导联 ,而最短的 QT间期 95%见于非缺血区或非梗死区导联 .结论 临床上可通过 QTd及 QTcd测量来判断 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 .  相似文献   

4.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评价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将患者分为 3组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Ⅰ组 )、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Ⅱ组 )、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Ⅲ组 )。比较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QTd、QTcd在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 (80 9± 1 5 8)ms与 (92 5± 1 8 4)ms;(59 6± 6 7)ms与 (69 3± 1 9 2 )ms;(49 9± 6 8)ms与(56 1± 1 6 4)ms。 3组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QTcd值的增大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依从关系 (P <0 0 1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及心室晚电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 (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 ,LVH)与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心室晚电位 (ventricularlatepotential,VLP)及室性心率失常 (ventriculararrhythmias,VA)的关系。 方法选择 90例老年高血压病进行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心电图及VLP检查。结果高血压伴LVH时QTd为 (5 8.0 4± 17.13)ms ,VLP阳性率为 30 .30 % ,明显高于无LVH者 (QTd为 47.0 2± 16 .0 9ms,VLP阳性 7.0 0 % ,P <0 .0 1)。同时发现LVH时QTd大于 6 0ms,VLP阳性与VA、密切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伴LVH时如检测到异常长QTd、VLP阳性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及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患者预后和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比较溶栓组(94例)和非溶栓组(32例)患者心脏事件、左室功能、室性心律失常和QTd的改变。结果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溶栓组低于非溶栓组,左室功能溶栓组和非溶栓组分别为(51.8±7.2)%及(36.8±7.0)%,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15±6)%及(26±10)%,d 2 QTd分别为(42.78±14.84)ms及(56.84±19.18)ms。结论溶栓治疗AMI是安全的,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福辛普利与依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离散度 (QTd)及QTc离散度 (QTcd)的影响。方法 :AMI患者分为 3组 :基础治疗组 2 3例 ,基础治疗 +福辛普利 10mg/d治疗组 (福辛普利组 2 8例 )和基础治疗 +依那普利 10mg/d(依那普利组 32例 ) ,并对治疗前和治疗第 8周的QTd、QTc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基础治疗组发病后即刻QTd、QTcd与治疗 8周后相比变化无显著性。依那普利组治疗前后QTd分别为 (80 .7± 36 .8)和(5 9.7± 2 9.1) ,QTcd分别为 (89.6± 38.8)和 (6 9.1± 35 .0 ) ,治疗前后比较P均 <0 .0 5。福辛普利组治疗前后QTd分别为 (78.3± 2 9.5 )和 (6 1.4± 35 .6 ) ,QTcd分别为 (92 .5± 4 1.2 )和 (71.3± 2 8.1) ,治疗前后比较P均 <0 .0 5。结论 :福辛普利与依那普利均能显著降低AMI患者QTd、QTcd。但 2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 QT离散度 (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89例患者同步 12导联心电图。结果 :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42例 ) QTd为 (92± 31) ms,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47例 )为 (6 2± 19) ms,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0 .0 1) ,随 QTd增大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显著增加 (高 )。结论 :QT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血钾浓度与校正QT离散度 (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确诊为AMI的患者 82例 ,于入院即刻抽血测血清钾浓度 ,记录体表心电图 ,测量QTcd ,同时行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检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82例AMI患者血钾浓度平均为 (3.5 1± 0 .6 5 )mmol/L ,低血钾共 36例 ,占 43.9%。低血钾组QTcd平均为 (6 1.3± 15 .1)ms,正常血钾组QTcd平均为 (34 .1± 15 .3)ms。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在低血钾组为 80 .5 6 % ,正常血钾组为 19.5 7%。结论 AMI后早期血钾浓度降低者QTcd明显增大 ,更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不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0.
心室晚电位(VLP)对冠心病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已众所周知。12导联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QTc离散度(QTcd)增大在冠心病患者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有用指标。本文旨在探讨冠心病患者VLP与QTd、QTcd的关系。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50例均系1996年4月~1999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42例,女8例,年龄52~84岁,平均(68±13)岁。按VLP结果分为VLP阳性组和VLP阴性组,每组各25例,除外有电解质紊乱、左束支或右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房扑和正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1.2 方法 VLP的检测,采用ER…  相似文献   

11.
QT离散度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QT离散度(QTd)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关系。方法 通过测量31例高血压病并发LVH,22例高血压病无LVH者及20例正常健康人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QTd及QTcd、并对高血压患者进行QTd、QTcd与LVMI的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各组间QTd、QTcd进行t检验。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QTd、QTcd与LVMI呈正相关(r=0.7756,P<0.01;r=0.7681,P<0.01)、LVH组和非LVH组,正常对照组相比QTd、QTcd显著增加、而非LVH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QTd和QTcd随着LVMI的增加而升高,而决定它们的因素是LVH而不是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48例高血压病人心电图QT离散度,了解高血压病合并LVH时QT离散度的变化。方法48例高血压病人,按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与非LVH组,测量比较两组校正QT离散度,并试以校正QT离散度≥50ms作为LVH诊断指标,考察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LVH组校正QTd较非LVH组增大(P<0.0001)。以校正QTd≥50ms作为LVH诊断高血压并发LVH的特异性达80%,敏感性为87%。结论高血压并LVH,心电图QTd增大,以校正QTd≥50ms作为LVH诊断指标是实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LHV)QT离散度变化及转换抑制剂治疗后QT离散度(QTd)的改变。方法:101例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经用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LVH30例,作为A组;随机取无LVH30例,作为B组,全部病人给予,依那普利或卡托普利治疗6个月,每日测血压、心率,于治疗前,治疗后做超声心动图,24h动态血压及体表心电图检查,结果:(1)LVH组(A组)的QTd和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明显大于无LVH组(B组)(P<0.05);(2)治疗后两组病人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明显下降(均(P<0.05);(3)治疗3,6个月后随左室质量指数(LVMI)下降的同时,QTd和QTcd也明显缩短(P<0.05)。结论:(1)A组QTd、QTcd大于B组,(2)依那普利或卡托普利能明显老年高血压的SBP和DBP,逆转LVH。(3)在LVH逆转及左室功能改善的同时QTd、QTcd亦随之缩小。  相似文献   

14.
对35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入院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QTd)及JT问期离散度(JTd)进行了测定。结果:DCM持续性室速及/或原发性室颤(VT/Vf)患者QTd及JTd均显著高于无VT/Vf组(QTd86.30±24.70ms,41.20±10.60ms,P<0.01。JTd83.50±26.30ms,38.50±12.40ms.P<0.01)。提示:QTd或JTd增大.VT/Vf发生可能性增大。认为;QTd及/或JTd可作为评估DCM近期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 探讨QT离散度对高血压心肌肥厚并发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②方法 随机选取心脏超声诊断为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病人 67例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心肌肥厚并发心肌缺血组 (2 4例 )与单纯心肌肥厚组 (43例 ) ,对两组静态 1 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定的QT离散度值进行对比研究。③结果 心肌肥厚并发心肌缺血组的QT离散度均值较单纯心肌肥厚组明显延长 (t=3 .2 8,P <0 .0 1 )。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对照 ,用QT离散度≥ 70ms作为心肌肥厚并发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 ,灵敏度为 91 .7% ,特异度为 81 .8% .④结论 QT离散度可以作为诊断高血压心肌肥厚并发心肌缺血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射频消融对心率、QT间期及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对心率、QT间期、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时比分析5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者RFCA术前、术后的PP(RR)间期、QT间期、QTd变化。结果 RFCA术后PP(RR)间期明显缩短,心率加快;QT间期随心率加快而缩短;经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QT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RFCA可导致窦性心率加快,对校正的QT间期、QTd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的QT离散度(QTd)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析50例糖尿病并发肾病和[或]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体表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与52例单纯糖尿病患者及5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糖尿病肾病和[或]视网膜病变组的QTd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1)。结论: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可能导致心肌细胞损害影响心室复极,从而使QTd增大。②糖尿病患者QTd增大时,可提示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即QTd可作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对心室肌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测量60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RFCA术前、术后的QTd、QTcd、JTd、JTcd。结果: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RFC术前、术后QTd、QTcd、JTd、JTcd略有延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房侧消融组和室侧消融组 术前、术后QTd、QTcd、JTd、JTc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FCA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整体心室肌复极离散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 (QTd)动态变化及早期再灌注对QTd的影响。②方法 对 34例AMI病人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于溶栓治疗前后同步记录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QTd .③结果 AMI组溶栓治疗前QT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 (t=18.70 0 ,P <0 .0 0 1) ;血管再通组QTd较血管未通组降低程度更大、速度更快 (t=3.46 8,3.473,P <0 .0 1) ,溶栓 3h后QTd较溶栓前即明显降低 (t=4.195 ,P <0 .0 0 1)。④结论 成功的溶栓治疗 ,尽早地恢复血流再灌注 ,可明显降低QTd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