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该文探讨颅内外血管狭窄对首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96例首次发作TIA的患者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根据是否有颅内外狭窄,将其分为颅内外血管狭窄组(狭窄组)142例和无颅内外血管狭窄组(正常组)54例,比较两组3月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TIA再发率和病死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118例频发TIA患者分为血流动力学型组78例、微栓塞型组40例,对两组临床资料、颅内外动脉血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房颤与心脏卵圆孔未闭微栓塞型组较血流动力学型组明显增多(P<0.05);血流动力学型组颅内外动脉血管轻、中度狭窄4例,重度狭窄或闭塞74例,稳定型斑块68例,易损斑块10例;微栓塞型组轻、中度狭窄36例,重度狭窄或闭塞4例,稳定性斑块9例,易损斑块31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频发TIA患者中以血流动力学型为主.血流动力学型频发TIA颅内外血管多存在重度狭窄或闭塞,而微栓塞型频发TIA颅内外血管狭窄以轻中度为主,但颈动脉斑块多为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本院进行诊断治疗的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9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分析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观察组发作时间、发作频率与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血管阻塞患者发作时间≥60 min者比例低于重度、中度及轻度狭窄患者,发作频率≥3次/w者阻塞及重度狭窄者比例高于中度及轻度狭窄患者(均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均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是脑梗死最重要的预警信号,也是预防脑梗死的关键时期.有效控制TIA的危险因素,可预防和控制其发作和进展.文章对TIA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例);按不同发作频率分为:频发TIA组(123例)与非频发TIA组(77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0岁组(63例)、50~70岁组(112例)和〉70岁组(25例)。对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计算动脉狭窄率,比较各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本研究共175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7.5%(175/200)。颅外动脉狭窄为173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53.2%(92/173),而颅内动脉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多,占39.3%(95/242)。颅内、颅外狭窄动脉比约为1.4:1(242/173)。②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多于VB-TIA组(P=0.001),而VB-TIA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多于CA—TIA组(P=0.006)。但二者间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③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01)④200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高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发作频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76例已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TIA患者分为单次发作组与多次发作组(发作频率≥2),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临床特征与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76例患者中67例(88.2%)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病变,在189支病变血管中以颈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最高,达29.1%(55/189)。两组比较,血管狭窄与闭塞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多见于多次发作TIA组。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多次发作TIA患者应尽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血管性病因及病变程度,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观察TIA发作频率,用事件相关电位和简易智能量表评价患者认知功能。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与TIA发作频次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结果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TIA发作次数、N2、P300潜伏期和波幅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均有统计学差异。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TIA发作频次增加、认知功能障碍程度逐渐加重(P均〈0.05)。结论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狭窄程度越重,认知功能障碍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其局灶性神经症状持续时间小于24h。文章对TIA的症状,诊断方法,危险因素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对本病的处理方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预后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TIA患者64例,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7 d脑梗死组16例、30 d脑梗死组9例和无脑梗死组39例,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和影像检查,分析影响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脑梗死组比较,7 d脑梗死组和30 d脑梗死组患者的ABCD2评分明显增高,颈内动脉狭窄或软斑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弥散加权成像阳性合并大血管狭窄或软斑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后短期脑梗死的发生与ABCD2评分、弥散加权成像阳性及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就诊时间延迟也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新概念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血管病的一个特殊类型,其诊断的规范决定合理的治疗。TIA是一种综合征而并不是独立的疾病,复杂的发病机制决定治疗的个体化,TIA的不同特点是预后的重要决定因素。在急性期不能及时区分TIA和脑梗死的时候,急性缺血性恼血管综合征足一个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血管造影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和分布,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101例,1周内行主动脉弓上造影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造影,明确有无脑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及分布。结果 101例患者中有82例137支血管狭窄。其中血管狭窄程度≥70%为70支,占51.1%,血管狭窄程度50%~69%为40支,占29.2%,血管狭窄程度<50%为27支,占19.7%;颅外段狭窄占46.7%,颅内段占53.3%,颅内、外病变血管比例为1.14:1;颅外段狭窄动脉中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常见,占25.5%,而颅内段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占29.2%;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大脑中动脉病变最常见,占40.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椎动脉颅外段病变最常见,占28.0%。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确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方案的选择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选择素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内皮素1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TIA患者67例,根据病变、手术复杂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38例)和B组(29例),所有患者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6、24 h,2周测静脉血浆P选择素、vWF、内皮素1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比较,TIA患者术后1、6、24 h,2周P选择素、内皮素1明显升高,术后1、6、24 h vWF明显升高;A组患者术后1、6 h P选择素和vWF明显升高,术后1、6、24 h内皮素1明显升高;B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P选择素、内皮素1明显升高,术后1、6、24 h vWF明显升高。与A组比较,B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内皮素1明显升高,术后1、6、24 h vWF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P选择素、vWF、内皮素1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有一定程度的激活,并与病变程度、手术复杂程度有关;术后监测对患者危险分层、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可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实用性与准确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住院的TIA患者299例,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颈动脉狭窄组(A组)186例,颈动脉轻度狭窄组(B组)76例,中度和重度狭窄或闭塞组(C组)37例,采集一般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价颈动脉预测狭窄模型对TIA患者颈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 A组、B组、C组年龄、性别、已婚、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TIA、吸烟、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舒张压及HDL-C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对A组、B组、C组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415(95%CI:0.346~0.484)、0.475(95%CI:0.398~0.552)、0.728(95%CI:0.639~0.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对C组预测敏感性较A组、B组更高(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对TIA患者颈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较高,此模型的使用效能较高,值得在脑卒中防控措施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ltack,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l0例伴或不伴脑梗死病史的TIA患者为TIA组,另选其他科室住院患者5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颈动脉采用血管外超声测定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形成,以及测量血压、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等。结果TIA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间年龄、血压、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尿酸、血糖、纤维蛋白原无显著差异。伴脑梗死的TIA患者与无脑梗死的TIA患者比较,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TIA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颈动脉超声可作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性敏感性指标,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对斑块形成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动脉狭窄位置和狭窄程度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TIA患者1 51例进行ABCD2评分,根据ABCD2评分分值分为3组:低危组60例,中危组64例,高危组27例。分析患者脑血管形态学特点与各组的关系。结果 DSA显示,151例患者中,25例为正常血管,126例血管狭窄的患者检出216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3组患者血管狭窄位置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相关侧大血管中,低危组患者正常血管的比例明显高于高危组,轻度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危组和高危组,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比例明显低于中危组和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症状相关侧大血管中,低危组患者正常血管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危组和高危组,高危组患者中度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和无症状侧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随ABCD2评分的增高而表现出升高趋势(P<0.01)。结论前循环TIA患者的ABCD2评分能够反映患者前循环血管的狭窄程度。ABCD2评分高的前循环TIA患者应重视血管形态学检查。  相似文献   

1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被认为是脑梗死的危险预警信号.为了快速筛选出高危TIA患者,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从而预防卒中,文章就影响TI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目前较为常用的预后评价量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内动脉狭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与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41例频发TIA患者(TIA组)及25例单纯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对照组)进行检查,TIA组按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个亚组:无狭窄组9例,轻度狭窄组11例,重度狭窄组21例,结果①TIA组32例(78%)患者有颈内动脉狭窄,以颅外段狭窄居多.其中严重狭窄21例(5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②内动脉狭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小于无狭窄患者,差异有显著意义,③8例一过性黑矇患者出现于颈内动脉狭窄组,且均为重度狭窄。结论颈内动脉狭窄可能是频发TIA的主要病因,伴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频发TIA症状持续时间短,一过性黑矇可能预示颈内动脉严重狭窄。  相似文献   

18.
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11例抖动型TIA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表现为1侧肢体或单肢反复抖动发作,其中2例抖动发作时伴随抖动肢体不自主运动。MRI检查提示3例有大脑中动脉(MCA)分水岭区梗死。血管检查提示8例有抖动肢体对侧MCA中度狭窄,6例有抖动肢体对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的串联狭窄。CT灌注显像及MRI灌注成像显示抖动肢体对侧MCA区低灌注。脑电图检查未见癫痫波。患者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或适当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抖动型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造成MCA分布区脑血流的低灌注有关,增加血流灌注可使发作减少或停止。  相似文献   

19.
刘迪  涂明义  郭宏伟  皇甫留杰  郑明 《内科》2014,(2):158-159,14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0例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脑动脉颅内段、颅外段病变分布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阴性13例(10.83%),动脉硬化性改变24例(20%),血管狭窄或闭塞78例(65%),非动脉硬化性改变5例(4.17%),其中烟雾病3例,动脉夹层2例。颈内动脉系统的TIA以颅内段血管狭窄或闭塞为主,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以颅外段血管狭窄或闭塞为主。结论颅内段血管狭窄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颅外段血管狭窄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建议TIA患者早期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