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们用重组干扰素α-2b(rIFNα-2b)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11例。现将治疗方法与结果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我院1996-05~1998-07收治RITP11例。诊断按1987年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 相似文献
2.
1998年~2000年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加用干扰素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取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3例CITP是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例,均符合第二届全国血栓与止血会议拟定标准.男6例,女7例,年龄22岁~70岁,病程3 d~20 a.其中初治病例3例,10例为反复发作病例,曾多次接受过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春新碱等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寻求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一个经济、有效且不良反应小的治疗方案。方法 A组:在常规应用地塞米松0.5mg/(kg.d)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按400mg/(kg.d)静滴,连用5d;B组:在常规应用地塞米松0.5mg/(kg.d)的基础上给予α-干扰素5万U/kg.次,肌注每周3次,连用12周。结果 B组(干扰素组)显效与A组(丙球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高度显著性,A组(丙球组)进步与B组(干扰素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良效、无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明显差异。结论 B组(干扰素组)在治疗ITP预后好,认为是最佳方案,治疗中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俞发舟程叶根1张广民(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合肥230032)中国图书分类号R453.9;R98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我们采用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治疗小儿慢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糖皮质激素加小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将28例ITP患儿,分为3组,单用糖皮质激素8例(A组),泼尼松1.5~2.0 mg&;#8226;kg 1&;#8226;d 1,分3次,po;糖皮质激素加小剂量IVIG 200 mg&;#8226;kg 1&;#8226;d 1 12例,共5 d(B组);糖皮质激素加大剂量IVIG 400 mg&;#8226;kg 1&;#8226;d 1 8例,共5 d(C组);观察3组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和控制出血时间.结果;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B组与C组疗效相仿.结论;糖皮质激素加用小剂量IVIG治疗ITP疗效确切,且较经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α干扰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注射液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9月门诊收治的7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注射液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用药的基础上联合使用α干扰素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儿的血液指标。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的治疗后的BAFF、PAIgG、PAIgM、PAIgA低于对照组,PLT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α干扰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注射液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小儿时期最多见的出血性疾病 ,多为急性型 ,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敏感 ,约 7%~ 10 %病例转为慢性 ,症状迁延反复。我们从 1997年开始应用α- 2 b干扰素为主治疗小儿慢性 ITP(CITP) 15例 ,取得较好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CITP 15例 ,男 10例 ,女 5例 ;年龄 5岁~13岁 ;病程 7个月~ 2年半。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血象及骨髓象确诊 ,入院时 BPC为 (15~ 2 0 )× 10 9/ L,先后用过泼尼松、地塞米松、长春新碱及硫唑嘌呤等治疗无效。1.2 治疗方法 :α- 2 b干扰素每次 10万 u/ kg,皮下或… 相似文献
9.
陈君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91,(2)
本文报道用α干扰素治疗1例顽固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引起严重出血致死。患者女性,56岁,1984年出现紫癜及鼻出血,早在26年前曾诊断为ITP,经短期类固醇及其后的脾切除治疗有效,直到这次疾病复发前,未作进一步治疗。当她的病情成为顽固性时,用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其后 相似文献
10.
11.
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出现为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一是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调节形成并持续产生抗血小板的自身抗体;二是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加速破坏血小板。发病率约为5~10/10万人口,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有升高趋势。临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好发于儿童,后者多见于成人,本病多见于女性,用皮质激素和(或)脾切除等常规治疗完全缓解率可达60%~70%,如经足量皮质激素和(或)脾切除无效者称为难治性ITP(RITP)。常用治疗方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中心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把资料完整的43例患儿分为三组,A组为长春新碱组,B组为干扰素组,C组为丙种球蛋白组。回顾性对比研究三种疗法的疗效。结果A、B、C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8.5%、90.9%、91.7%。经χ2检验,A组与B组之间(χ2=6.99,P<0.05),A组与C组之间(χ2=7.67,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B组与C组之间(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干扰素、丙种球蛋白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患儿易耐受,是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较理想的治疗方案。长春新碱疗效次之,且不良反应大,只在一些难治性病例应用。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仍以糖皮质激素常用,不同结构的皮质激素类药物作用强度不同,我们对19例血小板显著减少且出血症状较重的ITP患者相继给以甲基强的松龙及强的松治疗,起效快,副作用少。1临床资料11病例1993年10月~1997年1... 相似文献
15.
16.
我院血液科于1999年12月-003年1月应用静脉丙球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82例,并与单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ITP进行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仁池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0):868-86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网状内皮系统破坏血小板过多从而造成血小板减少[1,2]。尽管脾脏切除术是目前为止唯一可能"治愈"本病的方法[3],药物治疗仍然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慢性特别是难治性ITP是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α-干扰素应用于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住院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15例,应用α-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1次/d,共12d为1疗程,之后300万U,皮下注射,每周2次,维持〉2个月。观察血小板计数,PAIgG,T细胞亚群,肝肾功能等。结果15例患者中显效5例(30%),良效8例(50%),进步1例(10%),无效1例,总有效率90%。结论α-干扰素应用于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尤其是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输注治疗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约为3 7% ,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目前认为妊娠合并ITP者血小板<5 0×10 9/L应放宽剖宫产指征。围术期血小板输注,可防治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保证母婴安全,但过多输注既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又浪费血源,且可增加输注的不良反应。因此,掌握围术期血小板输注的时机及用量尤为重要,本文就此作一探讨。对象和方法一、对象:本院2 0 0 1~2 0 0 2年收住患者8例,年龄2 0~31岁,平均2 5岁,均为初产妇;6例为初治,2例曾接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0 4·kg 1·d 1×5d)治疗未奏效;… 相似文献
20.
<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的治疗(ITP)是儿科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抗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关于其治疗近年来有不少新进展。1肾上腺皮激素,常常作为首选药物,其作用机制为①降低血管脆性;②抑制抗体产生,使血小板抗体浓度下降;③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特别是脾脏中的巨噬细胞对血小板吞噬作用;④抑制内皮细胞产生抗血小板物质(前列腺素)。激素对急性IT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