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硬化大鼠脊髓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肝硬化对神经系统所产生的影响及肝硬化大鼠在脊髓中NOS量效关系,即肝硬化大鼠脊髓内一氧化氮合酶分布的研究。方法采用NADPH鄄d组化法及LeicaQ500IW图像分析系统对肝硬化大鼠脊髓颈、胸、腰段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进行数量及灰度的测定。结果正常组与肝硬化组分为两个等级:低密区和高密区,低密区灰度定为60,高密区为90,两组Wistar大鼠NOS阳性神经元灰度均为60,差异无显著性。在脊髓灰质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中央管周围即脊髓板层第Ⅹ层和中间外侧核。NADPH鄄d呈色为强阳性,细胞形态多为三角形和梭形,胞核不着色,胞质色深。细胞中等大小,以25μm为主。在脊髓颈、胸、腰各段灰质中间带NOS阳性细胞分布的数量基本相等,没有特异性变化。结论肝硬化大鼠与正常大鼠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在脊髓内是相同的。NOS在脊髓节段的分布特性可能说明肝硬化大鼠低级交感神经的调控与正常无异。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组织内微血管分布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FⅧ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定量观察48例乳腺浸润癌。结果表明: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血管密度为每mm2135.4±47.8个,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血管密度为每mm296.1±31.4个,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同时血管的分布在癌组织旁每mm2142.4±49.5个,在癌肿中央为每mm293.5±28.6个,两组差异亦具有显著意义。结果揭示乳腺癌组织内血管生成与肿瘤的生长及腋窝淋巴结的转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应用微血管造影技术对脊髓损伤后微血管变化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是令人满意的。脊髓损伤后的微血管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外力直接作用的损伤区域,微血管改变最为明显;显影中断、变细或浅淡。血管边缘的毛刺征及钡剂外渗是致伤区血管的主要病变特征;2.髓内边缘动脉系统对压迫区周边白质部有吻合替代作用,脊髓中央区的坏死取决于髓中央动脉系统的血循变化。  相似文献   

4.
传统认为,中枢神经微血管(mVs)之内皮细胞(EdC)间为紧密连结。我们对60只家猪椎管傍近枪伤而截瘫。电镜观察了102个mVs切面,含294个EdC间连结带。一、EdC间连结:(一)连接方法有三种,即1.紧密连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的大鼠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分离大鼠脊髓组织,经剪碎、细胞筛网过滤、Ⅱ型胶原酶消化后接种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FⅧRag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接种的脊髓微血管段呈“短棍样”,培养24 h后有少量短梭形细胞从血管段周围迁移爬出,48 h后逐渐形成“岛屿状”的细胞集落,72 h后细胞铺满皿底,呈典型的单层、“鹅卵石样”、镶嵌式排列生长;细胞FⅧRag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细胞质呈棕红色,表达为阳性。结论:该方法可成功分离培养出活性好、纯度高的大鼠原代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鼠视神经内血管分布规律.方法:用10%明胶-墨汁混合液经心灌注SD大鼠后取出其视神经,OCT包埋,20μm连续切片,Olympus图像处理系统拍照,用Photoshop 9.0 cs对图像进行处理并用Image-J软件进行分析.用Amira 3.1.1软件将二维切片图像重建成三维可视化图像.结果:三维重建及图像分析显示大鼠视神经内血管围绕神经束排列,球后0~5 mm、5~8 mm、8 mm至视交叉的视神经内血管网形度大于0.5的百分比分别为(55.5±2.7)%、(67.4±4.6)%、(76.8±1.7)%.结论:大鼠视神经内的微血管数量多,走行变化大,从球后到视交叉沿视神经轴由横行逐渐变为纵行.  相似文献   

7.
采用HRP追踪法,对成年大鼠膈神经运动纤维的起源和初级传入神经元胞体的位置及在其中枢突脊髓的投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膈神经运动纤维在脊髓标记(膈核)主要分布在注射侧C_3-C_5脊髓节段的前角。隔神经感觉纤维初级传入标记的神经元见于注射侧C_3-C_6后根节,其中C_4标记的细胞数最多。  相似文献   

8.
大鼠脊髓内接受盆腔脏器伤害性刺激神经元的定位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用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大鼠脊髓内接受盆腔脏器伤害性刺激神经元的分布状况。在对照组,仅偶见Fos阳性细胞出现于L6、S1节段脊髓后角(<2个/片),且染色浅淡。将3%福尔马林经插管分别注入膀胱、阴道和直肠造成伤害性刺激时,Fos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100~260个/片,S1),主要出现于L6、S1节段后角Ⅰ层内侧部、后角内侧缘、后连合核和中间带外侧核。少量散在于后角Ⅰ层外侧部、后角外侧缘、外侧脊核和前角背内侧部。为了确定脊髓内Fos阳性神经元是否向上位脑结构投射,将荧光金(FG)注入一侧臂旁外侧核后,给予膀胱伤害性刺激,结合Fos蛋白免疫组化技术,在后连合核和中间带外侧核发现有FG/Fos双标细胞。在中间带外侧核,FG标记细胞与Fos阳性细胞均主要位于核的背侧部,且FG标记细胞多数同时为Fos阳性,FG/Fos双标细胞占FG标记细胞总数的71.2%(37/52),占Fos阳性细胞总数的14.8%(37/250),提示脊髓内接受盆腔脏器伤害性神经元部分投射至臂旁外侧核。为进一步确定Fos阳性细胞在中间带外侧核定位分布特征,采用NADPH脱氢酶反应(显示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与Fos蛋白免疫组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用孕13天(IE13)大鼠胎脑细胞悬液,以慢速注入法移植于同种成年大鼠脊髓白质的侧索及后索、中央管及灰质中。移植后分1天、2周、4周、12周等4组,用光镜检查在脊髓内不同部位移植的胎脑细胞,存活、生长、分化、成熟以及与宿主脊髓嵌合等情况,结果表明:①移植于成脊髓侧索、后索及中央管等不同部位,90%以上移植成功,胎脑细胞的存活、生长、分化极为良好,术后4周形成神经毡样结构,且与多宿主灰质嵌合;  相似文献   

10.
大鼠胎脑细胞脊髓内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是用孕13天(E13)大鼠胎脑细胞悬液,以慢速注入法移植于同种成年大鼠脊髓白质的侧索及后索、中央管及灰质中。移植后分1天、2周、4周、12周等4组,用光镜检查在脊髓内不同部位移植的胎脑细胞,存活、生长、分化、成熟以及与宿主脊髓嵌合等情况。结果表明:①移植于成鼠脊髓侧索、后索及中央管等不同部位,90%以上移植成功,胎脑细胞的存活、生长、分化极为良好,术后4周形成神经毡样结构,且多与宿主灰质嵌合;②灰质内移植组的宿主脊髓灰质损伤严重,神经元多变性、坏死消失;③移植于脊髓不同部位的方法将有助于脊髓前、后以及中央等各种类型损伤的修复,探讨是否有可能建立脊髓内不同移植部位的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正常大鼠大脑皮质额、顶、枕、颞叶的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神经元及NOS阳性终末的分布,尤其注意它们与皮质微血管的关系。方法:采用NADPH-d组化方法。结果:NOS阳性神经元在皮质各层散在分布,数量较少,额、顶叶约半数的NOS神经元直接与皮质血管构成接触,枕、额叶中约三分之一的NOS神经元与皮质血管构成接触。而NOS阳性纤维多且密集成网状,额、顶叶的终末数量明显多于枕、颞叶,其中6%~7%的阳性终末分布至血管壁。结论:大脑皮质内的NOS神经元及NOS阳性终末参与皮质微循环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脊髓P物质受体分布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大鼠脊髓和脊神经节内P物质受体的定位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证明,P物质受体阳性胞体和树突主要密集地分布于脊髓全长的I层;此外,还发现Ⅱ层的外侧部出现少量阳性胞体和树突,来自Ⅱ层的阳性树突穿过Ⅱ层后进入Ⅰ层;Ⅲ ̄Ⅴ和Ⅹ层也可见中等密度的阳性胞体和树突;Ⅵ层和Ⅶ层仅见少量阳性胞体和树突,但胸髓中间带外侧核、骶髓副交感运动核、骶髓后连合核内可见大量浓染的阳性胞体和树突;Ⅷ、Ⅸ层、  相似文献   

13.
大鼠心壁内CGRP阳性肥大细胞定位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甲苯胺蓝染色法,研究大鼠心壁内肥大细胞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样免疫反应物质以及含这类物质的肥大细胞在心壁内的分布.发现部分肥大细胞含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样免疫反应物质.含这类物质的肥大细胞约占甲苯胺蓝染色肥大细胞数的13.5%,细胞直径多在8~15μm,心房后壁多于心室壁,t检验结果表明二者差异显著(P<0.001),这种分布特点与甲苯胺蓝染色的肥大细胞分布相一致.由于对照组均为阴性,排除了假阳性的可能.文中对心壁内这种细胞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荧光显微镜通过改进的封闭式脊髓窗,观察大鼠脊髓背侧软脊膜微循环状态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用8周龄雄性SD大鼠,暴露T9至T11棘突,咬除T10棘突和椎板,暴露硬脊膜;在T9和T11棘突上安装固定器辅助物.用牙科丙烯酸树脂和玻璃片为原料在T10节段安装改进的封闭脊髓窗.采血并离心(2 000 ×g)收集红细胞,将100 μL压积的红细胞用Dil荧光染料(5 mg/L)体外孵育,静脉注射人体内;用罗丹明6G(0.3 g/L)静脉注射,体内标记白细胞.大鼠脊柱用微循环观测椎体固定器进行固定.用动物活体荧光成像显微系统进行观测和记录.结果 通过该系统可以观测大鼠软脊膜上微血管的形态和分布特点、血管密度;可以观测到Dil标记的红细胞在血管内的黏附和流速,观察和记录罗丹明6G标记的白细胞在血管壁的黏附滚动.结论 改进式的封闭脊髓窗和微循环观测椎体固定器,可用于对大鼠软脊膜上微血管进行观察和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跨突触示踪正常大鼠脊髓和脑干内膀胱支配相关中枢,为进一步阐明膀胱功能重建术后中枢重塑奠定研究基础。 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15只,膀胱壁内分三个点共注射GFP-PRV 4.5 μl(1×108 PFU /ml)。注射后不同时间(72、84、96、108、120 h)分别取大脑、脊髓及背根神经节,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结果。 结果 病毒注射后72~120 h,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L6~S1、L1~L2脊神经背根神经节; L6~S1、L1~L2脊髓节段骶副交感核、中间外侧核及后连合核;脑干的巴氏核、中缝巨细胞核、巨细胞网状核、锥旁网状结构、去甲肾上腺素能细胞群A5及A7、蓝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红核腹侧区域。 结论 本实验中标记的相关核团与膀胱存在解剖上的神经联系,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膀胱的支配。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脊髓全横断后脊髓内BDNF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大鼠脊髓全横断后不同时相(3、7、14、21d)脊髓内BDNF表达的变化,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阳性神经元计数,来检测脊髓全横断后不同时相BDNF的表达。结果发现:(1)BDNF免疫阳性产物主要位于腹角运动神经元,胞浆着色;(2)脊髓全横断后脊髓腹角BDNF阳性细胞数3d开始增多,7d达高峰(P<0.05),14d恢复正常(P>0.05)。提示BDNF表达的变化可能与脊髓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胎龄胎儿脊髓神经丝蛋白(NF)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分布和发育变化,为脊髓-脊髓移植选择适宜的胎龄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胎儿脊髓19例,SP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结果:脊髓侧角内NF阳性神经元由中央管向外迁移;前角神经元由外向内迁移。NF阳性神经元密度在胚胎早期逐渐升高,晚期呈下降趋势。NF阳性神经元在胎龄16周时,胞体呈圆形、卵圆形,突起少沙,胞核大,有偏极现象,至32周时胞体呈锥形、梭形、多角形;胞体逐渐增大,胞浆逐渐增多,胞核多位居中央;突起增多。结论:未发育成熟的神经元内也有NF的存在。脊髓内NF阳性神经元密度随胎龄增加而逐渐增加,形态逐渐成熟,提示人脊髓-脊髓移植时以16周胎龄作供体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正> 文章描述了当消除结缔组织成分后作大鼠乳腺微血管的扫描电镜所见的平滑肌细胞、周细胞和血管外面的自主神经丛的形态。根据这些细胞形态的不同可辨认出8段微血管。(1)终末小动脉(外径10—30μm)具有一层紧密排列的纺锤状环走的平滑肌细胞。(2)毛细血管前小动脉(6—12μm)平滑肌细胞排列没前段紧密,细胞有分支并  相似文献   

19.
大鼠脊髓P物质受体定位分布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大鼠脊髓和脊神经节内P物质受体的定位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证明,P物质受体阳性胞体和树突主要密集地分布于脊髓全长的Ⅰ层,此外,还发现Ⅱ层的外侧部出现少量阳性胞体和树突,来自Ⅲ层的阳性树突穿过Ⅱ层后进入Ⅰ层;Ⅲ~Ⅳ和Ⅹ层也可见中等密度的阳性胞体和树突;Ⅵ层和Ⅶ层仅见少量阳性胞体和树突,但胸髓中间带外侧核、骶髓副交感运动核、骶髓后连合核内可见大量浓染的阳性胞体和树突;Ⅷ、Ⅸ层、Onuf氏核、外侧颈核和外侧脊索核也有阳性胞体和树突.灰质内的阳性胞体的树突还伸向前索和外侧索,有时可达脊髓的边缘.此外,脊神经节内也可见少量散在且均匀分布的小型阳性胞体.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在40只大鼠经伺服零测压技术测定的肾脏微血管内压力分布及其ANP的作用均随血管树各段的口径变化而改变。分析小球前各段血管的压力降所占动脉总压降的比例得知:小叶间动脉占总压降的88%。肾小球毛细血管和出球小动脉亦具有较大的压力降。正常对照情况下,肾小球前血管内的压力分布与内径呈直线相关(r=0.869,n=65,P<0.01),其回归方程为平均压()=34.71±0.798×血管内径(D)。给ANP后肾小球前血管内的压力与内径仍呈直线相关(r=0.931,P<0.01),回归方程式为()=38.53+0.765D,其曲线右上移。本文结果提示,肾小球前微血管内压力分布与血管内径密切相关。小叶间动脉的阻力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