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V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方法 对1975年~1995年12例ARVD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室性心动过速(VT)发作时伴晕厥41.6%、体克50%、充血性心力衰竭(CHF)16.6%、心室颤动(VF)33.3%,VT均为左束支阻滞(LBBB)图形。窦性心律时,右胸前导联T波倒置100%,心室激后波66.6%,心室晚电位(VLP)阳性100%,电生理研究(EPS)碎裂电位50%,诱发VT83%。所有患者心脏均扩大,心胸比率平均0.60,右室内径(RVID)3.8cm、右室流出道(RVOT)4.4cm、伴左室腔扩大1例。平均随访7.2年,VT发作期平均5.6年,缓解期平均9.3年,死亡率50%,猝死占66%。结论 ARVD有家族群集倾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uVT)、猝死(SD)多见,CHF少见,消除诱因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对防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同样重要,本组平均病程可达13年,1例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已随访5年,至今仍存活。  相似文献   

2.
以非入侵性方法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选择适当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提高长期生存率的关键之一.本组包括平均年龄56(37~76)岁的24(男16、女8)例患者,其中冠心病15例,其它器质性心脏病8例,另1例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原有的室性心动过速(VT)反复发作和/或非心肌梗塞性心室颤  相似文献   

3.
生脉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常发生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且随着年龄增加发生率明显升高[1]。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而导致患者猝死。由于患者病史长,长期服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和药物副作用,加之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可致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的抗心律失常治疗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我们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130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1年2月~2005年6月因症状加重住院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30例,其诊断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  相似文献   

4.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室性心动过速(VT)射频消融的疗效。方法 4例ARVC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27~62岁,均有反复头昏、心悸、晕厥或黑矇病史。4例患者症状发作时共出现6种形态的VT,频率为130~210次/分。在三维标测系统(CARTO或EnSite Array)指导下行VT消融治疗。结果 4例患者共行6次手术,其中3次采用CARTO系统,3次采用EnSiteArray系统指导。3例完成消融,随访2~19个月,3例患者均无猝死、晕厥或黑矇发生;2例术后一周内复发,但VT的频率减慢,药物能有效控制,术后5~6个月VT不再发作。另1例患者在放电消融过程中VT的频率加快,形态紊乱,蜕变为心室颤动,紧急电复律后转为窦性心律,终止手术。随访6个月,无VT发生。结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VT的射频消融治疗可改善病人的症状。  相似文献   

5.
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3)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续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心律失常(VA)包括室性早博(VPB),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心室颤动和快室率的VT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目的为终止严重的VA发作,预防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前者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者包括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和导管消融等治疗.本文就VA的治疗策略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不同类型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RFCA)体会。方法:5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14~70(43.21±13.31)岁。除1例为陈旧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5例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外,其余44例均为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43例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采用传统的起搏与激动标测。6例器质性心脏病VT及1例多源室性期前收缩(PVC)在非接触标测系统EnSite3000指导下进行消融治疗。结果:①48例消融成功,2例失败,成功率96%,4例复发。②右室流出道(RVOT)起源的VT和PVC具有典型的心电图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电轴右偏。RVOT的起源点不同,其12导联心电图特征不同,Ⅰ、Ⅱ、Ⅲ和aVF导联呈RR'型,V1~3具有深S波是游离壁起源的特征。ARVC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电轴右偏,窦性心律时V1~3T波浅倒置,心脏核磁或心脏超声心动图见右室心肌运动减弱。③1例ARVC和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CABG术后病例在消融过程中出现心室颤动,经电除颤后继续消融成功。结论:RFCA是一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或心肌病(ARVD/C)的临床特点及分析疗效。方法 分析2000~2007年诊断为ARVD/C 15例入院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点作统计分析,并探讨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 在ARVD/C 15例病例中(7男),年龄为13~61(31±12)岁,首发症状年龄为10~51(28±11)岁;3例有家族史;6例(40%)有晕厥发作史;5例(33%)患者仅有心悸症状;1例常规心电图检查中发现Epsilon波,见于右侧胸导联V2~3,伴有T波倒置;13例(87%)超声心动图结果异常,主要为RV扩大;4例行心脏磁共振(MRI)检查:见右室壁脂肪信号2例,右室壁变薄3例,右心室扩大3例;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接受胺碘酮、β阻滞剂或采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47%的患者(7/15)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3例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复发。4例患者植入植入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 (ICD),其中1例因多次自动除颤,电池耗竭,而更换ICD。结论 ARVD/C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诊断依靠家族史、晕厥发作史、ECG、超声心动图、MRI。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较差,射频消融或植入ICD可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减少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仍是临床极为常见的危重病症 ,一旦并发室性心律失常 ,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 (VT) ,常使病情恶化 ,预后不良 ,其病死率明显增加。因此 ,在纠正心力衰竭的同时 ,能否有效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很重要。本文报告小剂量胺碘酮对CHF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对其生存率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1 998年 2月~ 2 0 0 1年 7月选择 96例CHF心功能Ⅲ~Ⅳ级 (NYHA分级 ) ,左室射血分数 <40 % ;有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 30次 /h ,成对室性期前收缩 ,持续性VT和非持续性VT ;年龄 39~ 72 (…  相似文献   

9.
评价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所起的作用。 4例因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VT VF)住院患者 ,采用ICD和药物治疗 ,并随访 2 1~ 36个月。结果 :4例患者均有室性心律失常再发 ,复发率 10 0 %。在复发心律失常时全部经ICD治疗成功转复窦性心律 ,有效率 10 0 %。对 4例ICD患者随访发现 ,共有 34次持续性VT VF发作 ,相对集中在 8个不同时间段 ,而每个时段都与患者全身状态改变有关。 2例非心律失常源性死亡。结论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有较高的复发率 ,且多数于再次发作时危及生命。服用抗心律失常药能减少VT VF发作 ,但不能完全控制其发作 ,尤其当患者处于各种应激状下时易反复发作。ICD治疗效果肯定 ,对这类高危患者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能有效减少心律失常源性死亡  相似文献   

10.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资料系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C)对54例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5年的随访研究。结果表明,该类患者极少发生危险性心律失常,对临床症状较少者无须积极抗心律失常治疗。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长Q-T间期并发恶性心律失常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长 Q- T间期综合征较为少见 ,常因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现和抢救不及时而死亡。我们自 1 995年以来救治 4例 (2个家系 )长 Q- T间期并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 ,全部抢救成功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 女 ,41岁。发作性晕厥 2次 ,于 1 995年 4月 1 4日入院 ,入院后先后发生晕厥 8次 ,均在白昼。心电图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每次发作持续在 1 3~ 1 7s,心前区叩击及电转复为窦性心律 ,意识随之恢复 ,1 0年前曾有类似发作。 T 37℃ ,P 62次 /min,R2 3次 /min,BP1 50 /90 mm Hg(1 mm Hg=0 .1 33k Pa) ,身高 1 .40 m…  相似文献   

12.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 12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结果。 10例为单腔ICD ,2例为双腔ICD ,通过ICD程控仪调出ICD内储存的资料 ,了解ICD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 ,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2例随访 16 .8± 9.9个月 ,有 8例接受成功的ICD治疗 ,占全部患者的 72 .7% ;2例 5次将快速心房颤动误识别为室性心动过速 (VT) ,1例误将窦性心动过速识别为VT ,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后 1例VT加快 ,ICD识别为心室颤动 ;调整VT识别参数及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进一步随访 ,未再发生类似情况。结论 :ICD能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提高患者生存率 ;随访过程中要及时调整相应参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双腔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DCM)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2 5例DCM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植入双腔起搏器。起搏频率调至 6 0~ 70次 / min,A - V间期在窦房结功能异常者调至 170~ 2 0 0 m s、房室传导阻滞或合并窦房结功能异常者调至 12 0~ 15 0 ms。并继续给予药物治疗心力衰竭 ,对伴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随访观察 0 .5~ 8年。结果  2 4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1例改善不明显。1例窦性心动过缓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 2例窦性心动过缓伴有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术后未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心房颤动、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消失 ,频发室性早搏显著减少。心功能平均改善达 1.5级 (P<0 .0 5 ) ,6 m in步行距离由平均 30 9m增加至 4 17m (P<0 .0 5 )。心排血量 (CO)在初期明显增加 (P<0 .0 0 1) ,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改善 (P<0 .0 1) ,心胸比率、左心室舒张末径(L VEDD)、左心室收缩末径 (L VESD)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3月、6月后心胸比率、L VEDD、L VESD逐渐减小 (P<0 .0 5 ) ,CO、L VEF仍得以改善 ,尤其是在 3月时 L VEF改善显著 (P<0 .0 0 1)。结论 双腔起搏器是治疗缓慢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植入术中不同起搏模式对室性心律失常诱发情况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患者,术中采用3种起搏模式:右心室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和双心室顺序起搏(左心室优先50 ms和80 ms,右心室优先50 ms和80 ms).然后分别从左心室或右心室导线引入最多2个期前刺激,评估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情况.结果 共有15例成功植入CRT-D的患者入选,男11例,年龄49 ~72(61±7)岁.缺血性心肌病7例,扩张型心肌病8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30±0.07.9例患者发生终点事件:5例诱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4例诱发非持续性VT.双心室同步起搏时未诱发持续性VT/VF事件,双心室顺序起搏时有5例诱发VT/VF( P<0.01).结论 双心室顺序起搏模式可能具有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双心室顺序起搏模式下心脏电生理刺激或自发的室性期前收缩对衰竭心脏电生理稳定性的影响需长期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早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山东潍坊阳光融和医院接受SBRT的难治性VA患者5例,其中4例为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VT),1例为频发室性早搏(PVC)。4例患者既往曾接受失败的导管消融治疗,1例存在导管消融禁忌证。通过三维电解剖标测和/或12导联体表心电图确定靶区,采用射波刀进行SBRT,治疗剂量18~25 Gy。评估术后VA负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次数的变化以及放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SBRT平均治疗时间为55 min(32~69 min),平均计划靶区体积(PTV)为55.3 ml(4.1~79.0 ml)。在6周"窗口期"过后,中位数随访3个月(1~12个月),VT负荷较术前减少93.1%(P=0.02),PVC负荷减少77.8%;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的种类术后相较术前平均减少2种;ICD放电或超速抑制的总次数由术前63次降低至术后2次。1例患者复发VT。术后头晕、乏力等轻度不良反应常见,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SBRT用于难治性VA的初步结果显示了其有效性和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Recainam是新近合成的丙脲类化合物,具有Ⅰ类抗心律失常的特性。本试验评价Recainam口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和安全性。受试者为57±11(45~73)岁的11(男10、女1)例慢性频繁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曾经5.3±1.8(3~8)种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者无法耐受,平均室(性)早(搏)至少30次/小时,连续心搏>9次的室性心动过)速者(1例)已除外。本组无一例妊娠,重度心力衰竭,3个月内心肌梗塞,持续性室速史,重度肝、肾、呼吸、内分泌疾患或者其它终末期疾患。第一期试验由11例受试者住院按单盲法进行。试验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4个半衰期、试验第3、6和9日起分别口服Recainam 100、300和500μg、q8h,连续3天。第1、2、5、8、11、12和13日连续记录24  相似文献   

17.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徐楚材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ythmia)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恶化。如室性早搏的频度增加,室性心动过速的速率加快,由非持续性室速变为持续性,由单形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与方法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本文对6例ARVC患者进行了临床和电生理学特点观察和研究。结果 6例患者有室性心动过速(VT)的5例,多形性VT2例。所有患者均表现右心室(RV)扩大,可见到RV局部病变的2例,均没有见到左心室受累和明显的心功能受损。接受电生理学检查的4例患者中,有3例可以由电刺激诱发和终止,电生理标测2例源自RV心尖部,2例源自RV游离壁,与超声提示的RV病变部位有关。3例患者发生过阿斯综合征,其中有2例发生院外猝死,2例猝死病人均发作过多形性VT。结论 ARVC以RV进行性病变伴室性心律失常为特征。射频消融(RFCA)和ICD植入治疗、药物治疗是基本治疗手段,药物治疗以胺碘达隆加β-受体阻滞剂或索他洛尔(Sotalol)为多选,但是单纯的药物治疗并不能防止病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对于有条件的病人应该考虑进行RFCA或ICD治疗。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4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患者,因为反复出现室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无效,而经心内膜起搏标测,在右室心尖部(3例)与右室流出道(1例)找出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灶,用70~100J直流电进行经导管电消融。术中无心包填塞及肺水肿等并发症。术后不再能诱发出临床型室性心动过速。随访半年,其中2例无心律失常出现,另2例分别在1周与3个月后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心律平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 CHF)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 V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 80例 CHF合并 V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均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5个半衰期 ,两组病人抗心力衰竭治疗相同 ,试验组应用心律平抗心律失常 ,对照组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疗程 4周 ,观察临床疗效、室性心律失常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 L VEF)变化。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临床疗效低于对照组 ( P<0 .0 1) ,VA减少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 P>0 .0 5 ) ,对照组 L VEF值增加优于试验组 ( P<0 .0 5 ) ,试验组有 6例出现新的心律失常 ,停用心律平后恢复。结论  CHF合并 VA时不宜应用心律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