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极低出生体重儿开始胃肠喂养的时间.[方法]将8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早开始胃肠喂养组和晚开始胃肠喂养组,采用同一种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奶粉喂养.记录每日体重、奶量、达足量喂养日龄、住院时间、高胆红素血症、喂养不耐受的情况.[结果]早开始胃肠喂养组胃肠外营养时间20.5 d±7.7 d、恢复出生体重日龄5.6 d±3.2 d、达足量喂养日龄24.2 d±7.2 d和住院时间27.9 d±4.8 d与晚开始胃肠喂养组胃肠外营养时间26.8 d±9.6 d、恢复出生体重日龄10.2 d±4.7 d、达足量喂养日龄36.2 d±13.0 d和住院时间36.7 d±15.8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开始胃肠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27.3%、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29.5%与晚开始胃肠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72.7%)、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5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48 h内尽可能早开始胃肠喂养,有利于其胃肠道功能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获得较理想的体重增长,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自行设计一种重力喂养支架,探讨其在极低出生体重儿鼻饲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44例入住本科室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74例,采用常规间断鼻饲喂养;观察组70例,采用重力喂养支架进行重力喂养。对比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足量胃肠营养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21.43%,对照组为45.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足量胃肠营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重力喂养支架操作简便、安全,能有效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鼻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经胃肠喂养情况对其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并治愈出院的4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病例根据喂养情况分为喂养耐受组与不耐受组。结果 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间出生3周内热卡和蛋白摄入差异有显著性,体重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间开奶日龄、足量喂养日龄、达标准摄入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住院日数,差异有显著性,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期间平均每日体重增长克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应早期喂养,减少喂养不耐受性,早期胃肠道喂养结合静脉营养的营养支持,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是合理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姚银莲  陈杰  赖细芬 《护理研究》2011,25(10):884-885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微量泵持续泵奶喂养效果。[方法]将1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62例,予微量泵持续泵奶;对照组58例,常规3 h间歇自胃管注入奶液。[结果]实验组达到足胃肠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量泵持续泵奶,可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效促进胃肠喂养的建立,缩短住院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产儿开始胃肠喂养的时间.方法:将89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早开奶组47例(≤3d)和晚开奶组42例(>3d),用同一配方奶喂养,记录早产儿住院天数、喂养不耐受情况、达足量喂养的时间.结果:早开奶组住院天数、喂养不耐受比例、达足量喂养时间明显少于晚开奶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早产儿尽可能早期开始胃肠喂养,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微量泵持续泵奶喂养效果。[方法]将1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62例,予微量泵持续泵奶;对照组58例,常规3 h间歇自胃管注入奶液。[结果]实验组达到足胃肠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量泵持续泵奶,可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效促进胃肠喂养的建立,缩短住院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产儿开始胃肠喂养的时间。方法:将89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早开奶组47例(≤3d)和晚开奶组42例(〉3d),用同一配方奶喂养,记录早产儿住院天数、喂养不耐受情况、达足量喂养的时间。结果:早开奶组住院天数、喂养不耐受比例、达足量喂养时间明显少于晚开奶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早产儿尽可能早期开始胃肠喂养,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8例早期开始(〈2天)胃肠道喂养为喂养组,16例禁食(≥5天)予静脉营养为对照组,比较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每天增加体重、住院日期及出现的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喂养组较对照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显著缩短(P〈0.001);每天增加体重、出院体重显著增加(P〈0.001);而出现院内感染、硬肿、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高血糖等并发症显著减少(P〈0.01)。两组呕吐、腹胀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喂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理想的营养供给途径,应尽早开始胃肠道喂养,可以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存活率和存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口服培菲康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在常规静脉营养基础上于生后24 h内开始微量喂养并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培菲康,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营养,患儿生后禁食,3 d后开始经口或经导管喂养.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4例,发生率为11.1%;对照组喂养不耐受13例,发生率为36.1%,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生后第3天血总胆红素水平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口服培菲康能显著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徐州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NICU收治的68例VLBWI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58%。喂养耐受和不耐受两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日龄、达足量喂养日龄及住院天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早开奶组达足量喂养日龄和住院天数较晚开奶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有利于促进VLBWI胃肠功能成熟,提高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口服培菲康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几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在常规静脉营养基础上于生后24h内开始微量喂养并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培菲康,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营养,患儿生后禁食,3d后开始经口或经导管喂养。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4例,发生率为11.1%;对照组喂养不耐受13例,发生率为36.1%,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生后第3天血总胆红素水平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口服培菲康能显著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1):4105-4106
选取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常规鼻饲喂养,观察组进行重力喂养,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开奶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体重最大下降率、口饲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两组开奶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胃管留置时间、达全胃肠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口饲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呼吸暂停、感染、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护理中进行重力喂养可减少新生儿不耐受和并发症,并使其更快恢复出生体重,缩短口饲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不同喂养方法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的效果,探讨适宜的喂养策略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早产低出生体重儿120例,随机分为微量喂养和抚触组(n=40)、微量喂养组(n=40)及对照组(n=40),分别给予不同的喂养方法,比较3组喂养效果.结果 微量喂养和抚触组患儿每日摄入奶量、恢复出生体重的日龄、每日体重增长、停止应用胃肠外营养的日龄、达到足量胃肠道喂养的时间、住院时间、每日大便次数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93.5±32.1)ml/(kg·d),(3.9±2.3)d,(19.1±6.4)g/d,(10.1±3.2)d,(18.2±4.3)d,(22.5±5.8)d,(1.0±0.3)次/d,17.5%,均优于微量喂养组和对照组,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x2分别为20.21,11.19,20.32,19.81,11.65,7.66,21.82,20.55;P <0.01);上述8个指标中,微量喂养和抚触组中各指标除住院时间外均优于微量喂养组,微量喂养组各指标除喂养不耐受率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抚触配合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胃肠道功能,改善胃肠动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危重新生儿30例随机分为早期微量喂养组(早喂组)和晚喂组各15例.早喂组于出生后6~12 h开奶,奶量从0.4~4.0 mL/(kg·d)开始,晚喂组于生后48~72 h或病情稳定后开奶,奶量从10b20 mL/(kg·d)开始.比较2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足量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天数、安静睡眠、烦躁时间.结果:早喂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晚喂组(P<0.05);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足量经口喂养时间、肠外静脉营养时间、住院天数均较晚喂组缩短(P<0.01);2组安静睡眠、烦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缩短全胃肠道内喂养的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总结30例极低体重儿早期胃肠喂养的护理.认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胃肠喂养,能缩短静脉营养的时间,较快的达到足量喂养,体重增长明显.  相似文献   

16.
总结30例极低体重儿早期胃肠喂养的护理。认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胃肠喂养,能缩短静脉营养的时间,较快的达到足量喂养.体重增长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抚触法、非营养性吸吮法联合应用的“三合一”护理法对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肠内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同质胃肠外营养加微量配方奶肠内喂养,对照组同时给予抚触法、非营养性吸吮法辅助喂养;干预组给予“三合一”护理法辅助喂养,即按规定程序将音乐疗法、抚触法、非营养性吸吮法结合进行应用。比较两组喂养效果。结果干预组采用“三合一”护理法,极低出生体重儿恢复出生体质量所用时间(2.9±2.1)d,体质量增长(17.8±7.9)g,胃肠外营养时间为(7.7±3.1)d,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17.4±6.3)d,住院时间(19.6±5.9)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685,9.001,7.061,11.047,17.438,14.225;P<0.05)。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5,P<0.01)。结论“三合一”护理法可以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肠内喂养效果更为优质,有效提高常规抚触法、非营养性吸吮法的作用,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将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入院顺序分成两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早期微量喂养加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实施常规量喂养。观察两组患儿喂养耐受情况、体重、完全达胃肠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及胃管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完全达胃肠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及平均住院日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早期行微量喂养,同时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可提高喂养耐受性,促进胃肠成熟,从而缩短胃管喂养时间及住院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胃液pH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9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住院的8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诊断标准是否发生喂养不耐受,分为耐受组(Feeding tolerance,FT组)与不耐受组(Feeding intolerance,FI组),对两组分娩方式、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及母体身体状况、管饲喂养时间、静脉营养天数、住院天数、胃肠营养喂养耐受情况(奶量、喂养容量、胃液pH值、胃残留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FT组的胃液pH值为2~5,FI组胃液pH值为3~7。极低出生体重儿胃酸酸度较正常新生儿低(P=0.00),FI组比FT组胃液pH值高,均数分别是3.05和4.98。结论喂养不耐受组较耐受组胃液pH值水平增高,极低出生体重儿胃酸度较正常新生儿低,不耐受组胃酸度较耐受组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胃肠喂养最佳间隔时间,提高喂养的耐受性。方法将7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3组,以1 m l为起始剂量,A组23例间隔6 h、B组23例间隔4 h、C组24例间隔2 h喂养1次,逐渐增加奶量至150~1601 ml/(kg·d ),达到全胃肠喂养。结果 A、B、C 三组婴儿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的次数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5),尤其是A组与C组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肠外营养天数、住院天数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以1 ml、间隔6 h启动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内营养,能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降低并发症,是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较理想的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