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儿科临床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选择口服退热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108例感染性发热患儿随机分为布洛芬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布洛芬组予布洛芬(异丁苯丙酸)顿服,剂量为8mg/kg·次;对乙酰氨基酚组予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顿服,剂量为15mg/kg·次。结果 布洛芬组患儿退热有效率明显高于对乙酰氨基酚组,60min体温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乙酰氨基酚组,且最大作用时间及退热持续时间也较对乙酰氨基酚组长,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儿不良反应轻微,副作用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效果确切,均为儿科理想安全的口服退热药。但以布洛芬优于对乙酰氨基酚,其退热作用更强更快,体温下降更明显和维持时间更长,可作为儿科临床医师第一线的退热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儿科临床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选择口服退热药物提供参考.方法108例感染性发热患儿随机分为布洛芬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布洛芬组予布洛芬(异丁苯丙酸)顿服,剂量为8 mg/kg·次;对乙酰氨基酚组予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顿服,剂量为15 mg/kg·次.结果布洛芬组患儿退热有效率明显高于对乙酰氨基酚组,60 min体温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乙酰氨基酚组,且最大作用时间及退热持续时间也较对乙酰氨基酚组长,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儿不良反应轻微,副作用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效果确切,均为儿科理想安全的口服退热药.但以布洛芬优于对乙酰氨基酚,其退热作用更强更快,体温下降更明显和维持时间更长,可作为儿科临床医师第一线的退热药.  相似文献   

3.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布洛芬和扑热息痛在儿科临床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选择口服退热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108例感染性发热患儿随机分为布洛芬组和扑热息痛组,布洛芬组予布洛芬8mg/(kg·次)顿服;扑热息痛组予对乙酰氨基酚15mg/(kg·次)顿服。结果:布洛芬组60min体温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乙酰氨基酚组(t= 2. 75,P< 0. 01),最大作用时间及退热持续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t= 3. 23、5. 01,P均< 0. 01)。结论: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效果确切,但布洛芬退热作用更强更快,体温下降更明显和维持时间更长,可作为儿科临床医师第一线的退热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感染性发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两种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分析。方法我院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间诊治的522例感染性发热的小儿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1组的290例患者运用布洛芬进行治疗,2组的232例患者运用对乙酰氨基酚进行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1组患者的有效率为92.41%,2组患者的有效率为76.72%,1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优于2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感染性发热患儿运用布洛芬治疗的退热效果明显优于对乙酰氨基酚组,而且临床作用持久,儿科运用布洛芬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李晓琳 《河北医药》2013,35(11):1689-1690
发热症状是儿科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之一,它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小儿的正常身心健康,严重者会对小儿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较大的危害[1]。因此,引起普遍关注,对其及时进行科学、合理地治疗,有利于病情的缓解以及尽快使患儿恢复至健康的状况。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症状[2],能够有效地缓解小儿发热症状。本文将我院200例具有发热症状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布洛芬混悬液(美林)治疗儿童感染性发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选择1:1服退热药提供参考。方法:11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2例,对照组44例,分别给予布洛芬(美林)和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治疗。结果:两组在服药后2h内退热的有效率分别为98.6%、9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纽从服药自3~4h开始体温呈现回升趋势,而治疗组在服药后能雏持7~8h体温不回升,显效率分别为95.8%、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布洛芬混悬液退热作用强,维持时间久。  相似文献   

7.
布洛芬与扑热息痛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直以来,发热是儿科关注的问题,发热程度有助于判断病情,但儿童多因与病情不成比例,轻微疾病即可出现高热,父母常常不了解这一现象,而引起不必要恐慌,随意应用退热药即成为儿科的普通现象[1]。采用何种安全有效的退热药物,值得探讨。我院儿科2000年11月~2004年3月应用布洛芬类药物(临床药物有:上海强生制药公司生产的美林、恬倩口服液等)及扑热息痛类药物(临床药物有:百服宁、泰诺林、静迪等)的情况,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120例全部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儿,发热均在38.5℃以上,男71例、女49例,随机双盲分组,年龄分布无差异,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发热应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18例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发热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3%,B组为96.6%,两组比较统计学无意义(P〉0.05);而两组药物起效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O.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发热采取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3例高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02例和对照组101例。观察组给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混悬剂治疗。观察2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退热效果评分为(2.88±0.17)分高于对照组的(2.62±0.37)分,总有效率98.0%高于对照组的9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体温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不同时段的退热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布洛芬混悬液退热疗效好,作用强,持续时间长,口服方便,不良反应少,可作为儿科退热的常用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比布洛芬混悬液以及对乙酰氨基酚栓在治疗小儿发热时的退热效果,选择治疗小儿发热最有效的药物。方法:选择2013、2014年入住我院的有发热症状的患儿240例,将其随机等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布洛芬混悬液为治疗组,另一组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栓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03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100%,初始平均温度为39.4℃,2h后平均温度为37.2℃;对照组显效37例,有效7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5%,初始平均温度为39.2℃,2h后平均温度为38.1℃。且布洛芬悬混液退热效果持续时间为8h,对乙酰氨基酚栓退热持续时间为2h。治疗组服药后少数有轻微的消化道不良反应,但很快就消失了;对照组的不良反应较治疗组多,消失较慢。结论:布洛芬混悬液的退热作用较强,退热效果持续时间较长,对乙酰氨基酚栓的退热作用较弱,退热效果持续时间较短;布洛芬悬混液副作用较小,在治疗小儿发热时退热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阅读了贵刊2004年第23卷第12期876~878页刊登的《口服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各60例的疗效比较》一文后,深受启示,逐采用此法,于2005年12月—2007年3月对我校医院门诊和住院18 a以上的发热病人100例口服布洛芬(ibuprofen)片与对乙酰氨基酚(parac- etamol)片进行了临床验证,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的:系统评价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儿童感染性发热的疗效和相关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VIP、万方和CBM等电子数据库,查找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比较治疗儿童感染性发热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5年2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由两位评价员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独立进行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后,应用RevMan 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RCT,2 167例感染性发热患儿。试验组给予布洛芬治疗,对照组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儿童感染性发热的效果比较,体温在各个时间点降低的均数差值MD分别为1 h [MD=0.22,95% CI(0.01,0.43),P<0.05],2 h [MD=0.28,95% CI(0.11,0.45),P<0.01],4 h [MD=0.55,95% CI(0.23,0.88),P<0.01],6 h [MD=0.48,95% CI(0.29,0.68),P<0.01],所有时间点的体温降低值布洛芬均优于对乙酰氨基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8,95% CI(0.89,1.32),P>0.05],提示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现有研究证据显示,布洛芬在治疗儿童感染性发热疗效方面要优于对乙酰氨基酚,不良反应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14.
发热是多种疾病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为探讨对儿童高热安全有效药物,笔者于2008年1月-8月,分别应用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混悬液治疗110例高热支气管炎患儿,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WHO建议当小儿肛温高于38.5℃时采用安全的解热药治疗。目前,市场上退热药物品种繁多,而临床上退热药物的选择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为此,我院对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发热患儿分别用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退热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儿童急性发热的退热疗效。方法将在本院儿科门诊和急诊就诊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31例呼吸道感染急性发热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给予布洛芬口服退热;对照组(78例)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口服液退热治疗。记录两组患儿用药前、用药后60min和90min的体温;记录用药90min后腋温降至正常及在治疗期间出现与治疗有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例数。结果两组发热患儿在用药后体温均明显下降,但布洛芬组优于对乙酰氨基酚组;在用药90min后布洛芬组体温恢复正常的患儿比率优于对乙酰氨基酚组;虽然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布洛芬组大汗淋漓比率明显高于对乙酰氨基酚组。结论布洛芬应用于呼吸道感染所致急性发热患儿,退热疗效较好,可以推荐,但对其不良反应仍需重视。  相似文献   

17.
张宁 《中国实用医药》2010,5(19):134-135
目的比较对乙酰氨基酚栓与赖氨匹林注射液静脉注射对发热患儿的退热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发热儿童随机进入对乙酰氨基酚组和赖氨匹林组,观察退热起效时间、临床控制率与有效率,记录8h内所有不良反应。结果赖氨匹林组的临床控制率与有效率均优于对乙酰氨基酚组(P〈0.05)。观察期间无不良反应。结论赖氨匹林解热疗效显著,安全性高,适合儿科临床用于非经口途径给药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布洛芬混悬液在儿科患儿发热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138例高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I组和对照II组,每组各46例。全部患儿均给予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布洛芬混悬液按5~10ml.kg-1.次-1口服治疗,每1ml含布洛芬20mg;对照Ⅰ组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按10~15ml.kg-1.次-1口服治疗,每1ml含对乙酰氨基酚32mg;对照Ⅱ组给予安痛定按2岁以下,0.5~1ml/次;2~5岁,1~2ml/次;〉5岁,2ml/次肌肉注射治疗,观察3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温变化,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4h后体温明显低于其他两组;观察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3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布洛芬混悬液用于儿科患儿退热,具有退热效果好、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经济等诸多优点,可作为目前儿科退热的一种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口服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方法 :将 12 0例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 (腋下温度≥ 39°C)病儿按入院顺序分为布洛芬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 ,每组各 6 0例。布洛芬组男性 32例 ,女性 2 8例 ,年龄 (3.6±s 2 .5 )a ,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或混悬滴剂 8mg·kg- 1。对乙酰氨基酚组男性 35例 ,女性 2 5例 ,年龄 (3.7± 2 .6 )a ,予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或混悬滴剂 15mg·kg- 1。服药后 0 .5 ,1,1.5 ,2 ,4 ,6 ,8h各测腋下体温 1次 ,比较 2组每次体温及退热例数。结果 :服药 1h后 ,布洛芬组体温明显低于对乙酰氨基酚组 ,分别为(38.0± 0 .6 )°C ,(38.5± 0 .5 )°C ,P <0 .0 1。服药2h后 ,布洛芬组退热病例多于对乙酰氨基酚组。布洛芬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 %和 15 % (P >0 .0 5 )。结论 :布洛芬对小儿高热的退热效果优于对乙酰氨基酚  相似文献   

20.
方健 《家庭药师》2012,(11):86-89
小儿退热药,成人有别小孩子发热对于家长们来说似乎已不是难事,通过上网搜索,家长们知道发热是身体清除有害物质的应激反应,发热促使身体新陈代谢加快,体内产生更多的白细胞,从而有利于清除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因此发热不必立即服用退热药,只有在体温达到3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