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2478例等待肾脏移植受者的HLA体液致敏状态的观察,进行移植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的研究及其与肾脏移植的关联。结果显示,PRA是移植前受者是否致敏的指标,与淋巴细胞毒的不相合呈正相关,PRA≥30.00%的受者接受CDC阴性移植肾仍然全部发生超急排斥,而PRA阴性受者仅为12.46%。  相似文献   

2.
采用PRA STAT技术筛选肾移植受者特异性抗HLA抗体(sHLA IgG)。将128份血清分成4组,包括首次移植术前及术后一个月、肾功能稳定期和移植肾失功再血透者。按PRA STAT酶联检测试剂盒要求操作。抗体特异性的确定根据阳性结果的反应格局综合判断。结果表明所有样本的测定结果其有效性均符合试剂盒要求。本法操作简捷、耗时4h;结果重复性好、批内与批间差异(CV)均<5%;PRA STAT百分比<80%的致敏者其抗体特异性可以确定。临床应用显示:再次移植者致敏率高达75%,显著高于首次移植者(188%);术前及术后sHLA IgG抗体的监测对移植效果具有预测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病人发生移植排斥反应及感染时,血清可溶性HLA抗原水平会出现变动。组织学方法确诊前约10d,血清sHLA抗原即可达正常水平的2-5倍,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且受应用免疫抑制剂的种类和剂量影响。移植病人体内还存在供体器官释放或脱落的sHLA抗原,后者可与抗HLA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存在于血循环中。因而,检测移植病人血清sHLAⅠ类抗原水平,将有助于临床上对移植排斥反应的监护和估  相似文献   

4.
当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病人发生移植排斥反应及感染时,血清可溶性HLA(sHLA)抗原水平会出现变动。组织学方法确诊前约10d,血清sHLA抗原即可达正常水平的2~5倍,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且受应用免疫抑制剂的种类和剂量影响。移植病人体内还存在供体器官释放或脱落的sHLA抗原,后者可与抗HLA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存在于血循环中。因而,检测移植病人血清sHLAⅠ类抗原水平,将有助于临床上对移植排斥反应的监护和估计移植物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背景: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排斥反应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对移植物功能恢复可造成严重影响,是移植物早期丢失的主要原因。 目的:分析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排斥反应早期诊断和防治的意义。 方法:选择接受肾移植后规律随访的受者296例,其中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受者26例,阴性受者270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动态监测肾移植受后外周血中的群体反应性抗体和供者特异性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穿刺活检组织中C4d的沉积及浸润淋巴细胞表面分子标记,按Banff 2005标准结合临床相关指标诊断急性体液排斥反应。 结果与结论:26例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受者中6例(23%)移植后发生了急性体液排斥反应,270例阴性受者中19例(7%)发生了急性体液排斥反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发生急性体液排斥反应的患者中22例(88%)外周血清中检测到供者特异性抗体,271例无急性体液排斥反应的患者中仅1例检出供者特异性抗体,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急性体液排斥反应受者中C4d阳性率为80%,未发生急性体液排斥反应的患者C4d阳性率仅为6.7%,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肾移植后早期监测群体反应性抗体和供者特异性抗体水平,通过穿刺活检观察移植肾组织中的C4d沉积情况,可及时诊断急性体液排斥反应,有效改善移植物功能并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关键词:肾移植;供者特异性抗体;急性体液排斥反应;C4d;利妥昔单抗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8.005 中图分类号: R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225(2012)18-03249-06  相似文献   

6.
器官移植中良好的供受者间HLA配型对预防移植肾早期排斥和移植肾的长期存活具有重要意义.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参与,特别是肾移植术后产生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因此本文对肾移植供受者HLA分型和DSA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和近期肾功能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了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肾移植的128例患者,男性88例,女性40例;最大年龄63岁,最小年龄20岁.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受者HLA体液免疫致敏状态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肾移植受者同种异体HLA抗原致敏后体液免疫状态与术后排斥反应及移植物存活率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应用One Lambda混合抗原板(LATM)通过ELISA筛查受者术前血清中的HLA-IgG抗体,对阳性血清进一步用抗原板(LAT1240和LAT1HDS)检测抗体阳性率及其特异性;并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进行HLA基因分型。在1 297例肾移植受者中,HLA-IgG抗体阳性者165例,其中I类抗体阳性126例,II类抗体阳性90例,51例同时存在I类和II类HLA-IgG抗体,抗体阳性率>50%的高致敏受者94例。所有受者术后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抗体阳性组受者的急性排斥发生率与阴性组受者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然而抗体阳性组受者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组受者(P<0.001)。抗体阳性组受者的1年、3年和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5%、88%和80%;与抗体阴性组受者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女性受者中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受者(P<0.001);再次移植受者中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初次移植受者(P<0.001)。抗体阳性组受者的供受者配型明显优于抗体阴性组受者。HLA-IgG抗体是反映受者体液免疫致敏状态的敏感指标,供受者间良好的HLA配型能显著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和改善移植物存活。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肾移植术后研究群体反应抗体与移植肾排斥外,主要组织相容性Ⅰ类相关链A抗原(MICA)抗体也处于研究的热点.MICA基因是MIC基因家族的一员,包括MICA、B、C、D、E、F、G这7个成员,MICA距HLA-B位点最近.在某些肾移植术后抗HLA抗体阴性的患者排除细胞性排斥的情况下仍发生急性排斥,甚至亲属肾移植供受者HLA抗原全相配的患者仍发生急性排斥,因此推断可能有其他抗体参与了移植肾排斥.  相似文献   

9.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介导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因素,良好的组织配型是肾移植患者长期存活和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多次输血、生育史、再次移植的受者受到同种HLA免疫致敏可产生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reactive antibody,PRA)。PRA是一组特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有多种类型,包括HLA-A、B、C、DR、DQ等抗体[1],是造成超急性和加速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丢失的危险因素之一。PRA水平的高低更直接地影响移植肾的近期存活率。因此,将抗体筛选技术应用于器官移植实践,对减少移植后排斥反应,提高移植成功率和移植…  相似文献   

10.
背景:国内外有关预防高致敏受者肾移植后发生超急性、急性排斥反应提高人肾存活率取得满意效果,然而临床对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阴性既往致敏受者肾移植后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研究则罕见报道。 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的既往致敏受者肾移植后早期发生严重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机制,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既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择21例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术后早期发生严重急性体液性排斥的首次肾移植患者,动态分析移植后14 d内反映急性体液性排斥的相关指标,包括IgG型抗HLA抗体,病理苏木精-伊红染色、C4d及细胞表面分子原位检测。 结果与结论:21例患者既往均有输血或妊娠史;18例患者移植后第7天抗HLAⅠ类IgG抗体阳性率>80%,11例于移植后第7天抗HLA Ⅱ类IgG抗体> 80%;5例女性患者于移植后第5~8天发生移植肾破裂,抗HLAⅠ类和Ⅱ类IgG抗体均>96%;21例受者均检出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13例(61.90%)供、受者存在HLA-A2和HLA-A11的错配并产生对应DSA,包括5例移植肾破裂受者;病理组织形态学均有不同程度急性损伤,免疫组化可见管周毛细血管区(PTC)C4d沉积,原位染色CD34(+)、CD68(+)、CD4(+)。提示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监测不能完全反映受者的预致敏状态;移植后早期监测群体反应性抗体可预测和诊断既往致敏受者急性体液性排斥的发生;C4d、CD68(+)作为其的辅助诊断指标,可提高诊出率;HLA-A2和HLA-A11在既往致敏受者是高危致敏基因。  相似文献   

11.
<正>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特异性抗体补体与移植排斥反应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有相关性吗?肾移植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背景:应用灵敏的技术可以检测到致敏肾移植患者体内低水平抗体,但是即便如此临床上依然无法完全检测出全部抗体。目的:探讨抗供者特异性抗体对致敏肾移植受者的临床意义及其在预测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肾移植术前常规检测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试验和群体反应性抗体,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者(PRA≥10%)检测抗供者特异性抗体,其术后临床结果与抗供者特异性抗体阴性患者做比较。结果与结论:在379例接受肾移植的患者中,55例患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10%,这些患者中75%曾有过致敏史。其中20例检测出抗供者特异性抗体,这些阳性患者肾移植术后更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和移植肾存活率低下等。结果提示抗供者特异性抗体的存在与移植物失功、排斥反应有显著相关性。而体内仅存非抗供者特异性抗体的患者移植效果相对好。对于淋巴细胞毒试验阴性但体内抗供者特异性抗体阳性的肾移植患者,术后需要更积极地监测免疫功能和调整免疫抑制方案。  相似文献   

13.
背景:提高移植后排斥反应风险预报的准确性,可为移植后个体化使用免疫抑制剂提供参考。 目的:寻找一种能定量分析供受者间免疫反应强度的方法来预测急性排斥反应。 方法:对同种异体尸肾移植的患者115例采用前瞻性分析,用ELISPOT法检测移植前分泌γ-干扰素的供者特异性活化T细胞的频度,观察随访期内有无急性排斥及肺部感染,并观察HLA错配与急性排斥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115例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肾移植受者中有2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供者特异性活化T细胞频度高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P < 0.01),而HLA-I、II及总的错配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通过移植前对产生γ-干扰素的供者特异性活化T细胞频度的检测,可预测急性排斥反应,对潜在供者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4.
人类白细胞抗原 (HumanLeukocyteAntigen ,HLA)是由HLA基因复合体所编码的产物 ,HLA基因复合体是调节人体免疫反应和异体移植排斥作用的一组基因 ,位于第六号染色体的短臂上。HLA抗原与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密切相关。若供受体移植抗原  相似文献   

15.
肾移植供受者DR4-DRB1 等位基因的分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HLA-DRB1等位基因的分型配合,因为相配的肾移植植,其稳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移植肾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方法我们合成了一对DR4特异性引物,对DR4阳性的肾移植供受者的DNA样品进行PCR扩增后,将PCR产物分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SacⅡ,AvaⅡ,HinfⅠ,HaeⅡ,HphⅠ和Mnl进行酶切。  相似文献   

16.
晏群 《医学信息》2000,13(2):91-94
HLA是一类复杂的人类遗传多肽性系统,其研究工作在医学实践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HLA-I类抗原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组织排斥应答的主要抗原,同时对细胞毒T细胞起约束作用,HLA-I类抗原除了以膜抗原形式存在于细胞膜表面外,目前也已从人类的血清和淋巴液,尿液及乳汁中检出,称为可溶性HLA抗原。本文综述了sHLA-I分子的分泌、结构、检测,在免疫调节及在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感染等生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更好地识别造成移植肾排斥的特异性抗供者HLA的IgG类型同种抗体,对Flow-CDC方法应用于肾移植及其临床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对96例等候肾移植受者同时进行PRA、NIH-CDC和FloW-CDC实验,并观察其中34例接受NIH-CDC阴性肾移植术的受者近期移植效果。结果FloW-CDC和NIH-CDC两种实验方法的阳性率[27.8%(42/151)和17.3%(26/15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6,P〈0.05)。另外,PRA阴性受者其NIH-CDC和Flow-CDC均为阴性,阴性吻合率为100%;在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34例受者,其中20例PRA阴性受者接受了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供肾,移植后未发生排斥,移植肾功能迅速恢复;13例PRA阳性的致敏受者接受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供肾的,1例发生急性排斥经治疗后逆转,12例无排斥移植肾功能良好;1例PaA阳性再次移植受者接受了NIH-CDC阴性而Flow-CDC阳性的供肾,移植后第2天出现少尿,10d切除移植肾。结论Flow-CDC方法是一种能够识别具有补体结合能力的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的交叉配型技术,比经典的NIH-CDC方法具有更敏感、可标准化、快速等优点,对预示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方面更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术后产生的抗体与移植肾排斥反应密切相关,并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近年来非HLA 抗体在肾移植 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尽管对非HLA 抗体的研究并不全面,然而实验及临床研究均发现针对某些非HLA 抗原诸如血管紧张 素1 类受体、基底膜聚糖、自身抗原等产生的抗体能够影响移植肾急性及慢性排斥反应的进程。非HLA 抗体影响移植肾排斥 反应及存活的潜在机制是目前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针对肾移植领域主要的非HLA 抗体做一综述,并阐述其对移植物 的致病机制。鉴别出非HLA 介导的移植肾抗体性排斥反应的免疫表型,有利于为治疗移植肾抗体性排斥反应提供新的靶点, 并为提高移植物的长期存活提供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受者术前HLA特异性抗体筛查(附3 50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预致敏的人白细胞抗原特异性抗体(HLA)是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对肾移植受者术前进行HLA特异性抗体检测和分析,以评价其致敏状态.方法:1998年至2007年于我院等待肾移植的受者共3 500名.2000年3月前694名受者采用补体依赖微量细胞毒性试验(CDC)进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之后2 806名受者改为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对致敏受者HLA抗体多样性和特异性,以及致敏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CDC方法仅能检出抗HLAⅠ类IgG抗体,而ELISA可检出抗HLAⅠ类和Ⅱ类抗体.CDC方法所检出的病人血清PRA阳性率比ELISA方法检出的阳性率低.而且,ELISA能分别检出抗HLA-A、B、CW、DR和DQ抗原的抗体20种、37种、8种、14种和7种.抗HLA-A2、24、68、23、32;B27、56、57、7;DR7、4、9、13、17、12;CW1、2、6、4、8 等位基因产物的抗体频率较高.这些抗HLA抗体与华南地区人群HLA抗原分布不尽一致.不同性别PRA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以输血致敏为主,女性以输血、妊娠致敏为主.结论:采用ELISA方法能较为准确地检出抗HLA特异性抗体.避免供受者间常见高频抗体相应的HLA位点的错配和减少输血是减少抗HLA抗体的产生,以提高移植物存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肾移植患者急性排异后的肾功能恢复与HLA配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术后的急性排异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反复发生急性排异,将导致慢性排异的发生或不可逆的肾功能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关于急性排异的发生与供-受者HLA抗原配合关系的研究,国内所见报道尚不多。本研究对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异的患者进行了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