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直肠癌根治术疗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评价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3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加经肛门内外括约肌同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2cm以内,有18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术前先进行放、化疗。腹部手术施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向下切断骶骨直肠韧带和部分肛提肌达肛门外括约肌环上缘,沿外括约肌环和肠壁(内括约肌)之间再向下分离1—2cm。肛门手术组在癌灶下缘2cm之齿状线下方垂直于肛管长轴切开内括约肌全层,然后沿肛门内、外括约肌环间隙向上游离,与腹部手术组会师。将近端结肠或结肠储袋与肛管或肛管.齿状线行端端吻合。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较好。平均随访12个月,29例患者无复发和转移;1例出现复发和转移,另1例癌胚抗原19.9,但未发现转移灶。结论经肛门内外括约肌同切除直肠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以达到良好的根治性,并保留较好的肛门功能,是一种可选择的根治性保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16例直肠癌病人,行根治术后,即时经Miles手术建立直肠角,以带血管神经蒂的股薄肌移转替代肛门括约肌,在原位重建肛门,保持了肛门的正常位置和排便自控功能,效果满意。原位重建肛门,恢复了括约肌功能,减轻了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直肠恶性肿瘤手术后为恢复肛门功能,行括约肌部分切除加平滑肌肛管成形原位肛门再造术的效果,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6年1月间8例肿瘤距肛缘3~4 cm的直肠癌患者,行括约肌部分切除加平滑肌肛管成形原位肛门再造术,全组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良好。括约肌部分切除加平滑肌肛管成形原位肛门再造术,利用平滑肌特性,在低位直肠癌病例行内括约肌及外括约肌深层合并切除能确保切缘无癌浸润,保持根治性的同时保留肛门,手术可行且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人工肛门括约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便失禁(Fecal Incontinence)是指肛门括约肌不同程度上失去对粪便及气体排出的控制能力。美国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普通人群中高达7.1%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大便失禁虽然不能致命,但却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生活不便和身心痛苦,甚至造成人格变化。为了恢复肛门正常功能,有效控制失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作了多方面的探索,特别是试图通过肌肉移植来重建肛门括约肌功能。虽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手术方式,但肛门功能的恢复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5.
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人工肛门的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一丢掉粪袋,作者对Mile。手术人工肛门技术进行了改进:改经腹直肌切口为正中切口,为人工肛门通过腹直肌创造了必要条件;.恢复结肠S状曲度,为大便成形和定时排便奠定了基础;人工肛门上移并通过腹直肌,借助腹直肌外括约肌功能和腰带的束压作用,防止造搭口粪便外溢。患者术后自动控制排便,不需配带粪袋,生活工作方便。  相似文献   

6.
Kan YF  Liu J  Gao ZG  Qu H  Zheng Y  Yi BQ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9):573-575
目的 探讨经肛门括约肌间直肠切除结肠肛管吻合术(PIDCA)联合术前后放疗和化疗对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02年6月到2004年10月,对19例患者施行该手术。男性11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6岁(41-74岁)。肿瘤分期T,4例、T2 10例、T14例、L1例,肿瘤距离肛缘平均4.4cm(3.5-5.0cm)。经肛门在直视下从距离肿瘤下缘2cm全层切断直肠或肛门内括约肌,通过肛门内外括约肌间隙向上方游离直肠并与经腹完成的直肠游离汇合切除直肠及其系膜,经肛门行结肠肛管吻合,全部患者均未行预防性结肠或回肠造口。结果无手术死亡,吻合口瘘2例(10.5%)。随访时间为3~29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1例盆腔复发,复发率5.3%。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比较满意。结论对经过选择的距离肛缘≤5cm的超低位直肠癌结合术前后的盆腔放疗和化疗,PIDCA术是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较理想、安全的术式,有较好根治性治疗效果,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7.
为16例直肠癌病人,行根治术后,即时经 Miles 手术建立直肠角,以带血管神经蒂的股薄肌移转替代肛门括约肌,在原位重建肛门,保持了肛门的正常位置和排便自控功能,效果满意。原位重建肛门,恢复了括约肌功能,减轻了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8.
肛裂的发生及治疗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85例肛裂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程及肛门括约肌病理组织学研究,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1),20 ̄40岁为本病高发期,病程长短变异较大(总体变异系数VC=162.72%),肛门括约肌病变率与肛裂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1)肌门括约肌纤维化程度与肛门狭窄程度亦呈正相关(r=1)。避免损伤肛门括约肌是预防肛裂及肛门狭窄的重要措施,改善括约肌弹性,手术松解病变的括约肌以扩大肛门出口功能是治疗肛裂及  相似文献   

9.
重建内外括约肌原位肛门再造术治疗低位直肠癌11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一种新的重建内外括约肌原位肛门再造术治疗治疗治疗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重建内外括约肌原位肛门再造术,原位肛门再造采用结肠折叠重建内括约肌,耻骨直肠肌两断端交叉缝合重建外括约肌,结果:110例行此手术,1例术后死亡(死于冠心病),3例术后再次手术改为腹壁造瘘术,106例完全成功,根据席式再造肛门术后节便功能评定四分法评定节便功能,优69例,良25例。一般12例,结论:采用Mile′s根治术后,重建内外括约肌1期原位肛门再造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较为理想,符合生理的术式,患者乐于接受,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施行了30例经耻骨直肠肌内侧间隙低位直肠癌切除术。该术式腹部操作同Mikes术,会阴部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口,经耻骨直肠肌内侧间隙与腹部手术会师,保留了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切除了直肠和部分肛管,操作简便,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排便功能良好,初步远期疗效满意.若适当掌握手术指征,该术式可为部分距肛缘3.5cm以上低位直肠癌在保留肛门及良好排便功能的同时得到根治的一种可取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肛瘘手术对直肠肛门反射影响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的变化。方法:用直肠肛管测压法检测30例正常人和37例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曲线的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EASCP),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IASDP),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与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的压力差(PD),直肠肛门反射时间(RART)包括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时间(RACRT)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时间(RAIRT)。结果:30例正常人均能导引直肠肛门反射,37例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的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EASCP),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IASDP),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与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的压力差(PD),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时间(RACRT),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时间(RAIRT),直肠肛门反射时间(RART)除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时间外均明显小于正常组,两组间有极显著的差异(P<0.05~0.0001);直肠肛门反射、直肠肛门收缩反射的等级比例正常人与肛瘘患者手术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5)。结论: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的直肠肛门反射、直肠肛门收缩反射、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均比正常人明显减弱,尤其是术后患者。从直肠肛门反射及反射时间和直肠肛门反射定性的等级比例等指标说明肛瘘患者病变时与肛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及术后括约肌损伤高度相关,亦可能是肛瘘患者术后引起排便障碍而致气体或液体,甚至是固体失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直肠癌根治术后股薄肌移转肛门成形1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16例直肠癌病人,行根治术后,即时经Miles手术建立直肠角,以带血管神经蒂的股薄肌移转替代肛门托约肌,在原位重建肛门、保持了肛门的正常位置和排便自控功能,效果满意,原位重建肛门,恢复了括约肌功能,减轻了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进的内外括约肌在原位肛门整形重建术中的应用及其手术效果。方法:改进包括:①肛门内括约肌改进为双层双环肌套;②肛门外括约肌改进为股薄肌采用“围巾式”环绕结肠末端一周,其远端剖为两条,一条缝合固定于耻骨韧带;另一条缝合固定于骶尾韧带,即为肛门外括约肌重建和外括约肌浅部和深部的重建。结果:38例术后肛门外形及功能和远期生活质量、生存率均更为满意。术后随访总优良率达94.73%;远期生存率达76.32%。结论:低位直肠癌Miles术后,同时行改进的内外括约肌原位肛门整形重建的效果是可行的,更接近正常的肛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4.
我院2012年行痔瘘手术患者996例,其中发生术后尿潴留58例,发生率5.82%。现将术后发生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如下。1尿潴留原因1.1心理因素患者自身对手术的恐惧导致精神过度紧张引起尿潴留。1.2疼痛因素肛门部的疼痛和损伤引起膀胱颈与尿道括约肌痉挛而产生反射性排尿困难以致尿潴留;由于手术中牵拉过度,挤压损伤较多,可引起术后肛缘水肿,致使肛门括约肌痉挛而出现疼痛;或肛内填塞物过多,肛外敷料压迫过多过紧,引起肛门自律性收缩,使肛门疼痛加重,进而使膀胱颈与尿道括约肌痉挛,引起排尿困难,造成尿潴留。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肛瘘手术方式。方法:经肛门括约肌一次切开高位肛瘘瘘管之内盖,直视下完整切除瘘管、内口及其周围坏死组织。括约肌断端旷置,缝线标记或缝挂在切口上。术后近期观察括约肌回缩、肛门失禁情况、长期观察肛瘘复发情况。结果:全组无大便失禁,无肛瘘复发。结论:经肛门括约肌高位肛瘘切除术具有手术野显露好,切除彻底,复发率低和不影响肛门排便自控功能的特点。是高位复杂性肛瘘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6.
肛管内括约肌主要维持肛管内静息压并是防止肛门泄漏的主要肌肉,肛管内括约肌的退化或断裂特征性地引起被动性肛门失禁或污粪。尽管使用抗腹泻药物可以改善某些病人被动性污粪,但这不是绝大多数病人长期满意的治疗。过去恢复肛管内括约肌功能连续性的方法包括皮瓣充填肛管缺损或采用胶原、自体脂肪、聚四氟乙烯注射治疗,泌尿外科同样注射胶原或硅胶加强膀胱颈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2月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采用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的24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手术疗效及患者术后肛门括约肌自主控制功能。结果一期手术治愈率为66.7%(16/24)。术后单纯括约肌间切口感染2例,经局部应用亲水性纤维含银敷料换药后愈合;4例括约肌间切口感染且内口与肛管内相通,经直接切开后愈合;完全失效2例,其中1例因术后症状持续而行挂线治疗,另1例术后7月复发。临床总治愈率为91.7%(22/24)。术后随访6~44(中位数16)月,克利夫兰肛门失禁评分结果显示,患者均无肛门括约肌自主控制功能下降。结论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是一种治疗复杂性肛瘘安全有效的保留括约肌手术。  相似文献   

18.
正肛瘘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后遗留的慢性病理性窦道,以肛周流脓,疼痛,感染为主要特征,一般不能自愈,即使外口愈合也只是暂时性的,多再次复发,必须手术治疗,但是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术后经常并发肛门功能失调和肛门失禁等症状,从而影响手术治疗的整体效果。临床中对于肛门括约肌是否保留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临床研究显示,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完整性是患者肛门功能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肛瘘手术治疗中如何最大限度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直肠下段癌患者探求一种避免腹部永久性肠造口的手术方法,我们对113例患者行手术治疗,腹部手术操作同Miles术,会阴部手术在齿状线下方切口,保留部分外括约肌,将结肠与肛门吻合。结果显示,本组患者5年生存率达61.1%(69/113),术后排便功能良好占62.8%(71/113),手术并发症占14.2%(16/113)。结果表明,对于没有条件施行超低位前切除或经肛门局部切除的直肠下段癌患者,或因某种原因拒绝腹部肠造口的患者,可选用腹会阴切除并会阴部肛门再造术。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肛周脓肿一期根治、肛门括约肌重建术的治疗效果,将肛周脓肿患者60例随机分为埘照组(单纯一期根治术)和试验组(一期根治、肛门括约肌重建术)各30例.比较两组术后疗效。结果显示,对照组平均创向愈合时问为(22.3±3.1)d,试验组为(10.4±2.1)d(P〈0.01);术后感染病圳,对照组无,试验组1例(P〉0.05);术后对照组使用度冷丁止痛6例,试验组使用度冷丁5例(P〉0.05);术后1个月对照组有4例肛门漏气、1例漏液,试验绀无漏气、漏液现象(P〈O.05)。结果表明,肛周脓肿一期根治、肛门括约肌重建术能叫显缩短疗程,有助于肛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