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宏文  华军益  叶武  毛威 《浙江医学》2008,30(2):150-15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房颤的并发症血栓栓塞,尤其是栓塞所致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脑栓塞是房颤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是指除各种原因导致的瓣膜及其附属结构损害造成的房颤之外的其他各类房颤,可使脑卒中发病率增加5~6倍。  相似文献   

2.
黄秀兰 《广西医学》2005,27(9):1464-1465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大多数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快速型房颤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休克、心力衰竭等,房颤还是血管栓塞的主要原因。因此尽快恢复正常窦性心律十分重要。本文观察静脉注射普罗帕酮与西地兰治疗阵发性快速型房颤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韩锐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2):1402-140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急、变化快、反复发作,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增加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及时转复为窦性心律可增加心搏量,改善心功能,防止心房内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使房颤患者明显获益。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5年3月-2008年3月收治的58例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逐渐增加,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2%-4%,75岁以上人群超过10%。房颤是导致病人心功能下降和心悸等症状的主要原因,同时房颤伴发的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是导致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对于持续性和阵发性房颤病人,转复窦性心律是理想的治疗目标。而对于永久性房颤及老年人持续性房颤,无法转复窦性心律时,近期的循证医学试验证实,有效控制心室率也可以获得与转复窦性心律相似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快速型心律失常。多种器质性心脏病如风心病、冠心病、心肌病等均可导致房颤,此方面研究较多,但高血压合并房颤的研究较少。随着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近年来渐增多,此方面的研究报道亦逐渐增加。本研究观察分析了20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的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等相关资料,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左房扩大及房颤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近年来患病率逐年上升,预计到2050年我国80岁以上的房颤患者就将达到708万。房颤可增加死亡、导致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等,还会引起心悸、乏力等症状。其治疗目标是:预防血栓栓塞、控制心室率和纠正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且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房颤可引发脑卒中、肺栓塞等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随着研究开展,关于房颤的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渐深入,本文结合近年房颤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总结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研究现状,阐明房颤折返机制、心房重构、炎症学说、分子遗传学等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房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郦娜 《新疆医学》2010,40(7):60-61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主动性快速房性异位心律。房颤病人可产生心悸、头晕及胸部不适等症状,可诱发并加重心力衰竭,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病残或死亡。PAf可增加血栓栓塞的发病风险。PAf的发生除与本身基质有关外,其触发机制在其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广运  陈国桢 《实用新医学》2007,8(12):1082-1084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可导致脑卒中和心力衰竭,是其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大多数均处于血栓前状态(Piethrombotic state,PTS),而这一血栓前状态正是导致房颤患者易于发生脑卒中的原因,血栓前状态的形成是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小板激活、凝血及纤溶机制紊乱等多系统失调的病理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存在着较明显的内皮系统的损伤,这一损伤可能是导致房颤患者血栓前状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刘维平 《医学文选》2005,24(5):761-762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紊乱,多见于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房颤的危险因素包括脑卒中、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有30%的房颤发生在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房颤最严重的临床后果是栓塞和心衰,房颤可使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3~4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增加3倍,死亡的危险性增加1.5~3倍。房颤可根据病程、  相似文献   

11.
李永玲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9):1212-1214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特点是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的电活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导致患者心绞痛、低血压、休克或心功能不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尤为重要的是可以导致血栓栓塞、脑卒中等临床后果,其发生率在近几十年内持续增加[1],因此,现在认为房颤是一种恶性心律失常。1房颤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害根据我国资料,中国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67%,估计我国目前约有800万以上[2]患者,其中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在所有房颤患者中,瓣膜性、非瓣膜性和孤立性房颤比例分别为12.9%,65.2%和21.9%,中国部分地区房颤住院病例调查发现房颤相关因素中,老年为58.1%,高血压为40.3%,冠心病为34.8%,心衰33.1%,风湿性瓣膜病23.9%[3],房颤对患者主要危害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也是房颤患者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非瓣膜病性房颤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是无房颤者的5倍~7倍,而瓣膜病性房颤的脑卒中比例比窦性心律者高17倍。心衰患者中房颤发生率增高,使心功能恶化,其死亡率显著高于不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长期快速房颤还可致房颤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4],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房颤)是导致就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1〕,也是最常因原发性心律失常诊断而入院治疗的心律失常〔2〕。它的发病率随器质性心脏病的出现和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可达5%〔3〕。在众多的心律失常可以得到根治或有效治疗的今天,房颤仍在继续导致心功能不全、缺血性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值得重视。目前临床实用的房颤分类为①急性房颤:发病48小时内;②初发房颤:发病48小时至7天;③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AtrialFibrillation):房颤发作能自行终止(至少一次),发作持续时间常<48小时;④持续性房颤(P…  相似文献   

13.
杨平 《医学文选》2006,25(4):720-720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是以无序的心房激动伴随其后发生的心房机械功能退化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在美国因心律失常急症就医病例中,房颤占34.6%。房颤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大逐渐增高。房颤会导致有效的心房收缩丧失,心室率极快而不规则,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河南医学研究》2008,17(2):130-130
Black等报告,绝经后妇女严重房颤不良事件(定义为导致住院、致残或致死性事件)危险的增加与每年静脉注射1次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相关。但是,与这种药物注射有关的全部房颤不良事件危险却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15.
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和方法。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将房颤分为五种类型:初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持久性房颤、永久性房颤等,但临床上往往可以见到无明显基础疾病的房颤,即孤立性房颤。  相似文献   

16.
心房纤颤(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的快速、不规则的激动,它可以导致运动耐力降低,促发心力衰竭,会引起脑卒中等血栓和栓塞事件,会增加基础心脏病的病死率,如何减少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复发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家满  吴平生 《当代医学》2009,15(13):28-29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危害老年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临床危险因素的增加,房颤的发病率和流行性正在迅速增加。由于存在亚临床房颤,临床所见房颤只是冰山一角。周自强等对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房颤总患病率0.77%,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性较女性更常见,与国外情况相当,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是危害人类生存健康的常见临床心律失常疾病,可导致心衰、卒中、猝死等并发症。随着药物治疗弊端的显现及消融介入技术的成熟发展,导管消融术目前已成为房颤治疗的一线选择,但术后房颤复发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对近几年预测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指标作一综述,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我国目前已有房颤患者约800-1000万[1]。房颤最主要的危害之一就是因血栓形成、脱落,导致动脉系统栓塞。其中脑动脉栓塞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最易发,也危害最大。因此,脑卒中预防是房颤治疗的主要目标。传统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通用疗法就是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但是,目前临床中使用率低、患者依从性差、且有出血风险增加等弊端。临床  相似文献   

20.
1906年荷兰学者和美国学者先后描述了一种心律失常,称为“心房纤颤”。此后随着心电图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心脏手术后发生房颤可以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有证据表明术前使用过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术后房颤发生率较低,然而在讲究循证医学的今天,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才能让人信服。最近意大利的Patti教授等在《循环》杂志上(Circulation,2006,114:1455-1461)发布了阿托伐他汀减少心脏手术术后心律失常研究结果(atorvastatin for reduction of myocardial dysrhythmia after cardiac surgery,ARMYDA-3),结果显示术前服用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体外循环支持下择期心脏手术患者的术后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