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对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近7年来的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治疗,观察患者临床表现、体重、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的变化,评价营养支持与治疗效果.结果 经肠内营养治疗患者均获痊愈.治疗开始阶段患者有腹泻、腹胀痛,经过调整输注速度后症状缓解.肠内营养2周后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明显增加(均P<0.05);4周时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均较肠内营养前明显增加(P<0.05),且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有利于机体营养状况改善,是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9例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临床资料。结果2例患者于第5d恢复胃动力,其余7例均于1周内恢复,夹闭胃管,进流食,给予拔除营养管后2月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机制较复杂,可能为多因素导致的结果,临床上以肠内营养治疗效果明显同时加以其他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3.
肠内营养在胃瘫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在治疗胃大部切除或腹部大手术后胃瘫的效果。方法 通过肠内营养输注系统,输入肠内营养制剂,观察临床表现及胃瘫恢复情况。并监测营养支持前后血糖,肝功能,血清电解质及其他营养指标及免疫学指标。结果 所有病人均经保守治愈,胃肠功能恢复较快,在治疗过程中血糖,肾功能,电解质均处于正常范围,阻黄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营养支持前后营养指标及免疫学指标均有明显提高。结论 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改善机体营养状况。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是一种治疗胃瘫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的原因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近12年来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及胃肠碘油或稀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经综合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可在术后2-8周内恢复正常。结论 综合保守治疗是治疗胃瘫的有效方法,应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4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瘫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4—12天.均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11—37天恢复并痊愈出院.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是由综合因素引起,体质差、糖尿病、手术创伤大和高龄可能为主要因素,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重要手段.非手术疗法可治愈胃瘫,不应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6.
腹部手术后胃瘫是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功能性疾病,以前曾称为“胃无张力症”、“胃滞留”、“胃潴留”等。近年来也有作者提出以“胃麻痹”冠名或按照英文字面翻译成“胃轻瘫”,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2%~3%的腹部手术患者在术后发生胃瘫[1]。笔者收集我院199  相似文献   

7.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腹部手术后胃潴留的治疗,以12例行肠内营养的患者为治疗组(EN组),10例肠外营养的患者为对照组(PN组),两组患者均按体重每kg给予等额的热卡及氮摄入量,观察两组患者体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状况的变化和医疗费用的差异.结果 营养治疗开始时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无明显差异,而1周后EN组血清前白蛋白较PN组平均提高0.2 g(P<0.05),两周后EN组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则分别比PN组提高0.3 g、0.4 g和0.8×10~9/L(P<0.05);EN组为8~19d,平均治疗时间14 d,PN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11~28 d,平均20d,EN组较PN组缩短6 d(P<0.05);EN组日均治疗费用为(230±56)元,PN组(355±68)元,差异明显(P<0.05).结论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8.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的可能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腹部术后胃瘫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镜、上消化道造影及核素胃排空试验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经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一般可在术后5周内恢复正常。结论采用促动力药物的保守支持治疗是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应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9.
陈红杰 《中原医刊》2011,(15):106-107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3月至2009年11月收治14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采取非手术的综合治疗。应用胃动力药物和小剂量红霉素及中药针剂,并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结果本组14例均经非手术治疗10~40d恢复胃动力而痊愈,无一例手术。结论胃瘫是一种功能性改变,明确诊断后应采取非手术治疗基本可以痊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例手术后胃瘫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后胃瘫发病时间为手术后4d~8d,均行保守治疗治愈。结论:各种腹部手术都可以发生胃瘫,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诊断并不困难,应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注重心理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肠内营养治疗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贺  项和平  张长乐 《安徽医学》2010,31(10):1177-1178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胃排空障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43例腹部手术后胃排空障碍患者中,有13例应用肠外营养(PN组),30例利用鼻肠管或空肠造瘘管灌注瑞素施行肠内营养(EN组)。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时间、胃肠减压量、胃排空障碍恢复时间及术后体质量减轻数,评估肠内营养的疗效。结果经治疗后与肠外营养组比较,肠内营养组术后住院时间平均减少(7.9±2)d,胃排空障碍恢复时间平均缩短(4±1)d,胃肠减压量较PN组明显减少,体重减少较PN组少(3.1±0.1)kg。结论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有利于机体营养状况改善,是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方案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7月~2004年10月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177例的适应证、方式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177例均取得良好的临床营养支持效果。术后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为43h,恢复排便时间平均为51h,整个疗程中病人术后无明显体重减轻。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具有符合生理、安全、简便、并发症少、减少医疗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张兴  米佳丽 《四川医学》2011,32(3):353-355
目的研究腹部外科术后营养不良的患者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支持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营养支持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经腹部外科术后营养不良的患者187例,比较其营养支持前后营养指标的变化及住院天数等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的体重、Hbs、ALB、PA和TRE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N组和EN组、EN+PN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和EN+P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外科术后EN安全、有效,能维护机体代谢平衡,减少或避免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临床诊治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1997年1月~2011年3月行腹部手术患者191例,分析并比较术后PGS在年龄、性别、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术后低蛋白血症、术后低氧血症、术后电解质紊乱等因素间的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术后PGS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发生PGS的患者共17例,发生率为8.9%。②术后PGS发生率在年龄(≥70岁、〈70岁)[6.1%(7/115)、13.2%(10/76)]、手术时间(≥90 min、〈90 min)[14.5%(9/62)、6.2%(8/129)]、麻醉方式(全身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18.8%(3/16)、8.0%(14/175)]、是否合并基础疾病[14.7%(10/68)、5.7%(7/123)]、术后低蛋白血症[14.3%(5/35)、8.3%(13/156)]、术后低氧血症[35.7%(15/42)、2.7%(4/149)]、术后电解质紊乱[35.9%(14/39)、3.3%(5/152)]等因素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PGS发生率在性别[7.6%(8/105)、10.5%(9/86)]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年龄≥70岁(OR=2.218,P〈0.05)、手术时间≥90 min(OR=6.326,P〈0.05)、全身麻醉(OR=5.575,P〈0.05)、合并基础疾病(OR=1.390,P〈0.05)、术后低氧血症(OR=1.475,P〈0.05)、术后电解质紊乱(OR=6.534,P〈0.05)与术后PGS发生相关,且均为危险因素。结论 PGS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的可靠方法,保守治疗为其主要治疗手段,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接受胃肠道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组在胃肠道术后12小时即开始实施肠内营养,对照组在肠道排气后实施肠内营养。比较早期肠内营养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术后营养指标变化和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胃肠道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排气、排便时间差异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无明显肝肾功能及血生化影响。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Enteral refeeding syndrome after long-term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Background Early enteral feeding (EF) may result in fever, elevate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increased serum levels of liver enzymes, and diarrhea. We name the complications “enteral refeeding syndrome”, as a subtype of refeeding syndrome, because they are likely to result from long-term lack of lumen nutri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al refeeding syndrome after long-term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 and the solution for the disease. Methods We collected the clinical data of 100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fistula, who were cured from Apirl 2001 to July 2002. Their fasting time, daily stool frequency, body temperature, heart rate, respiratory rate, levels of transaminases, alkaline phosphatase (AKP), and γ-glutamylcyclotransferase (γ-GT), white blood cell count, and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action syndrome (SIRS) score were recorded before and 1, 3, 5, 10, and 15 days after EF. Student’s t test and analysis of varianc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Results Of the 100 patients, 56 were cured after selective resection of intestinal fistula, 15 were cured by emergency operation, and 29 recovered spontaneously. The levels of AKP and γ-G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on the 3rd day after EF [On the 3rd day after EF, (243.0±121.6) U/L and (177.2±109.9) U/L vs. before EF (181.5±127.5) U/L and (118.4±94.2) U/L, P&lt;0.05], and decreased gradually afterwards. The SIRS scores on the 1st day (1.05±1.08) and 3rd day (0.96±1.11) after EF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EF (0.72±0.84), then decreased to 0.83±0.91, 0.49±0.73 and 0.32±0.60 on the 5th, 10th and 15th days after EF.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diarrhea at 1, 3, 5, 10 and 15 days post-EF were 31, 26, 12, 13, and 7, respectively.Conclusions The longer the TPN lasts, the more severe the enteral refeeding syndrome becomes. Continuous EF is effective for the syndrome.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is useful in preventing it.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祖安 《重庆医学》2008,37(10):1077-1078
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状况及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例胃肠肿瘤患者手术后通过鼻肠管实施早期EN支持治疗,测定患者入院时与EN开始进行后第8天的钾、钠、血糖、尿素氮和谷丙转氨酶等各项生化指标及血清总蛋白、血清清蛋白、血红蛋白等多项营养指标,观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等。结果EN支持前后患者的钾、钠、血糖、尿素氮和谷丙转氨酶等各项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患者的总蛋白、清蛋白以及血红蛋白等也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发生腹泻和腹胀率分别有10%和5%。结论胃肠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是临床胃肠肿瘤术后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和探讨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方法 40例胃肠术后病人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N)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两组,各20例.EN组术后24小时内经鼻肠管输注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TPN组经中心静脉进行,共7天.结果 EN组均完成肠内营养计划,未发生吻合口瘘和腹腔感染.肠功能恢复时间EN组短于TPN组(P<0.01).两组切口愈合情况、住院天数无差异(P>0.05).平均住院费用/药用费用EN组低于TPN组(P<0.05).结论 胃肠术后早期(24小时内)提供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与TPN相比,EN促进肠功能恢复快,住院费用低,具有符合生理、安全、有效、价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