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分娩方式和新生儿体重的影响,为孕妇体质量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天津市第一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顺利分娩的GDM孕妇124例,对孕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妇孕前BMI将其分为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及肥胖组,比较并分析各组孕妇的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结果肥胖组剖宫产率为81.25%,显著高于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过低组顺产率为43.75%,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低体重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孕妇的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均与孕妇孕前BMI有一定关系。孕妇孕前BMI≥28会增加剖宫产率及巨大儿发生率,对新生儿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为改善GDM孕妇的妊娠结局,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应对孕前BMI过高的孕妇给予积极治疗,将BMI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妇肥胖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单胎初产妇3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孕妇体重指数(BMI)分组。孕前肥胖组33例,孕前体重正常组327例;产前肥胖组204例,产前体重正常组156例;按孕期体重绝对增加值分组分为≤10kg(A组)、10.5~15kg(B组)、15.5~20kg(C组)、20.5~25kg(D组)、>25.5kg(E组)共5组。以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为观察指标对各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孕前肥胖组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与孕前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肥胖组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与产前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3组分别与A、B两组比较,巨大儿、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控制孕期体重,避免肥胖,可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2003~2012年汉中市南郑县足月单胎活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足月单胎活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布及相关因素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分析2003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在汉中市南郑县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足月单胎新生儿出生体重,记录其出生体重及孕妇年龄、孕周、职业、居住地理位置、不同年度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2012年收住孕38~42周孕妇8 469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布在1 700~5 100 g,平均(3 241.89±399.81)g,平均出生体重随孕周增加而增重(P<0.001);26~35岁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重较高,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重于女性,在平川丘陵地区居住的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体重较在山区居住的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体重重,产次为2~3次的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体重较产次为1次和产次为4次的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体重重(P<0.001),农民与职工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各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2003、2012和2011年较重。结论: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性别、居住地理位置、产次、年度及孕妇年龄有关,与孕妇职业无关,新生儿出生体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体重指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360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205例产前BMI≥28者为产前肥胖组,156例产前BMI<28者且孕期体重增长≤15kg为产前体重正常组。分析两组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产科并发症有无差异性。结果:肥胖组孕妇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切口延期愈合、产科并发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避免肥胖,可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妇体质对母儿及分娩的影响。方法:对632例单胎、足月妊娠、无内外科合并症的孕妇自妊娠13周前开始至分娩定期测量体重、身高、计算体重指数(BMl),观察不同BMI组的妊娠并发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结果:孕前BMI≥28及分娩时BMI≥30者羊水过多发生率显著增加:分娩时BMI≥25以上特别是BMI≥30者及整个孕期体重增长≥20kg、整个孕期BMI增长在7以上者孕妇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均显著增加。结论;孕前体重指数过重和孕期体重增长过多是妊娠并发症、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根据本资料分析孕期体重增长应控制在20kg以内、孕期体重指数增加应控制在7以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孕前不同体重指数对阴道分娩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5月在我院住院并进行阴道试产的初产妇975例,按照孕前体重指数分为低体重组(BMI<18.5)93例、正常体重组(18.5≤BMI<23)604例、超重组(23≤BMI<25)176例、肥胖组(BMI≥25)102例,观察孕前BMI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1)孕前肥胖组的妇女的第一产程时限、第二产程时限明显长于其它组的妇女,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三产程时限在不同孕前BMI组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2)随着孕前BMI的增长,孕妇的剖宫产率逐渐增加,各组间剖宫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肥胖组妇女的剖宫产率为33%。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妇女的阴道助产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妇女的镇痛分娩比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肥胖组妇女的分娩镇痛率显著高于其它BMI组的妇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间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孕前BMI的增加,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率也增加,其中以肥胖组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例最高为17.6%。各组妇女发生肩难产的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转入新生儿监护的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中以正常体重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NICU转入率最低,为27%,而以肥胖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NICU转入率最高,为35%。结论孕前肥胖导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延长,同时会增加剖宫产率、镇痛分娩率、分娩巨大儿的比例以及新生儿转监护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BMI及孕期BMI增幅对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单胎初孕妇360人作为研究对象,产前BMI≥28为肥胖组、产前BMI28为正常组及孕期BMI增幅4为Ⅰ组,4≤BMI≤6为Ⅱ组,6为Ⅲ组。以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为观察指标,对各组进行随访。结果:产前肥胖组剖宫产、新生儿体重明显增加(P0.05);孕期BMI增幅≥4孕妇剖宫产增加、孕期BMI增幅6孕妇巨大儿明显增加(P0.05)。结论:产前BMI及孕期BMI增幅与妊娠结局有关,控制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可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孕前不同体重指数对阴道分娩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5月在我院住院并进行阴道试产的初产妇975例.按照孕前体重指数分为低体重组(BMI〈18.5)93例、正常体重组(18.5≤BMI〈23)604例、超重组(23≤BMI〈25)176例、肥胖组(BMI≥25)102例,观察孕前BMI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1)孕前肥胖组的妇女的第一产程时限、第二产程时限明显长于其它组的妇女,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三产程时限在不同孕前BMI组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2)随着孕前BMI的增长,孕妇的剖宫产率逐渐增加.各组间剖宫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其中肥胖组妇女的剖宫产率为33%。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妇女的阴道助产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妇女的镇痛分娩比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肥胖组妇女的分娩镇痛率显著高于其它BMI组的妇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间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孕前BMI的增加,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率也增加,其中以肥胖组妇女分娩巨大儿的比例最高为17.6%。各组妇女发生肩难产的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转入新生儿监护的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中以正常体重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NICU转入率最低,为27%,而以肥胖组妇女分娩的新生儿NICU转入率最高,为35%。结论孕前肥胖导致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延长.同时会增加剖宫产率、镇痛分娩率、分娩巨大儿的比例以及新生儿转监护率。  相似文献   

9.
黄春燕 《药物与人》2014,(5):116-117
目的:探讨孕妇BMI的变化对新生儿体重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013年期间在我院定期做产检和分娩的足月孕产妇156例,测量并计算孕妇在孕前和产前体重指数,并随访至孕妇分娩后,记录孕妇的分娩方式和胎儿的体重,利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探讨孕妇BMI变化对胎儿体重和分娩结果的影响。结果:孕妇体重指数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有正相关性,即BMI越大,新生儿体重也越大,因此发生剖宫产率和巨大儿的几率也越大。结论:孕产妇的BMI增幅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合的BMI值才有利于优化妊娠结局,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变化、胎盘重量与新生儿出生体重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讨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因素,为孕期体重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推进我市孕期合理体重增加模式的构建,降低低体重儿、巨大儿及妊娠期、分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方法收集2016年5月—12月间在高安市中医院住院分娩单胎活产且保健手册记录完整的产妇120例,通过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分析不同孕前BMI组,孕期体重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盘的差异及关系。结果按美国医学研究所推荐的体重控制自身体重的孕妇占54.16%,体重增加不足的孕妇占18.33%,体重增加超标的孕妇占27.5%。随着孕前BMI指数增加,孕妇体重增加逐渐降低,新生儿体重、胎盘重量均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盘重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胎盘重量大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体重高于胎盘重量低的孕妇。结论孕前BMI指数越低孕期增重越容易增长不足,孕前BMI指数越高孕期体重增长越容易超标。孕前BMI指数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故控制好孕前BMI指数可减低巨大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南汇区流动孕妇不同孕前、产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低体重儿发生的关系。方法对在本院产检或转入本院产检并在本院分娩的485名单胎流动孕妇,通过计算其体重指数(BMI),包括孕前、产前BMI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按孕前BMI〈18.5(消瘦型),18.5≤BMI〈23(均衡型)。BMI≥23(肥胖型);产前BMI〈26.26≤BMI〈32.BMI≥32:BMI△〈5,5≤BMI△〈8,BMI△≥8分别分成3组.分析不同孕前、产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情况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低体重儿发生的关系。结果孕前、产前(BMI)及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关系.即孕前、产前BMI及BMI△越大,新生儿出生体重越重;与巨大儿发生呈正相关关系,即孕前、产前BMI及BMI△越大,巨大儿的发生越多;与低体重儿发生呈负相关关系,即孕前、产前BMI及BMIA越大,低体重儿的发生越少。结论孕前、产前BMI及孕期BMI△三者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屁著的影响。孕期应加强产检.合理营养与适当的营养控制,避免过多的能量摄入.指导合理运动。积极控制胎儿体重.使孕妇获得满意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与孕期体重增长对孕妇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和治疗GDM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进行分娩或产前检查的2 069例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妇孕前BMI大小分为A组(BMI18. 5 kg/m2)、B组(18. 5 kg/m~2≤BMI≤24. 0 kg/m~2)、C组(BMI24. 0 kg/m~2) 3组。对3组孕妇妊娠期内体重增长及GDM发病进行观察统计,并对各组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研究观察的2 069例孕妇中有197例出现GDM,发病率为9. 52%。且3组孕妇GDM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即C组最高,B组次之,A组最小,初步表明孕妇GDM的发病率随着孕前BMI的增加而升高。(2) A、B、C 3组孕妇中体重增长≤9 kg GDM发病率显著低于体重增长9 kg孕妇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提示孕期体重增加会增加孕妇GDM。(3) A组孕妇低体重胎儿、流产率高于B组、C组,B组孕妇正常产率高于A组、C组,C组孕妇剖宫产率、巨大胎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A组、B组,且各组中体重增长9 kg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体重增长≤9 kg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孕妇孕前高BMI及孕期体重增长过快会显著增加孕妇GDM的发病和增加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出现。因此控制孕妇孕前和孕期体重增长在正常范围,可降低孕妇GDM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使得孕妇获得良好的妊娠、分娩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人体质量指数(BMI)孕妇分娩新生儿的体脂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采取择期剖宫产术分娩的77例单胎、足月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分娩前的BMI值,将其分为肥胖组(n=28,BMI≥30.0 kg/m2),超重组(n=33,25.0 kg/m2≤BMI<30.0 kg/m2)及正常组(n=16,18.5 kg/m2≤BMI<25.0 kg/m2)。采集孕妇分娩前空腹外周静脉血及分娩时新生儿脐静脉血各5 mL,分别对孕妇及新生儿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及血脂水平进行检测。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t,对3组孕妇一般临床资料,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体脂率,孕妇孕期血糖、血脂水平,孕妇分娩前及新生儿FPG、FINS及血脂水平,进行总体及两两比较。对于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体脂率的相关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分娩孕龄)。进一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推导新生儿体脂率相关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3组孕妇年龄、身高、孕期增重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①3组孕妇孕前体重及BMI、分娩前体重及BMI,以及新生儿体脂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肥胖组这5项指标最高,正常组最低。3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肥胖组及超重组孕妇晚孕期FPG水平分别为(4.8±0.7) mmol/L、(4.7±0.4) mmol/L,均分别高于正常组的(4.3±0.4) mmol/L,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8)。3组孕妇早、中、晚孕期其余血糖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肥胖组孕妇分娩前血清FINS及游离脂肪酸(FFA)水平显著高于超重组,血清FINS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肥胖组及超重组孕妇分娩新生儿的FPG水平均分别高于正常组,并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相关性分析结果:新生儿体脂率与孕妇分娩前体重、孕妇晚孕期血清TG水平、孕妇分娩前血清FFA及FINS水平,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均呈正相关关系(r=0.461、0.535、0.414、0.541、0.703,P=0.009、0.002、0.028、0.003、<0.001),而与孕妇早孕期血清HDL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378、P=0.047)。多重线性回归方程为,新生儿体脂率=-5.431+0.004×新生儿体重+0.231×孕妇分娩前血清FINS水平。 结论肥胖孕妇分娩新生儿存在较高体脂储备,孕妇胰岛素抵抗(IR)是导致新生儿体脂率升高的重要原因。对肥胖孕妇进行孕期体重控制,并且监测其孕期血糖、FINS及血脂水平,可以有效预防新生儿肥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沈阳地区孕妇体重增长情况,探讨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沈阳市10个区、县(市)2010年9~10月在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孕妇保健手册》的孕妇3 203例,自制调查问卷对孕妇整个孕期分4~7次不等进行体重等指标测量,同时追踪其妊娠结局,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MI)越大,其新生儿体重越大;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呈正的直线相关。结论:孕前低BMI孕妇若在孕期体重赶上增长,就能分娩出正常体重的新生儿;而孕前高BMI孕妇则必须减少孕期体重增长,才能分娩出正常体重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非选择性剖宫产的关系。方法选取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1日于解放军五三七医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3231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孕妇身体健康,无相关家族遗传疾病史和妊娠期合并症,均为初产、单胎妊娠。按照孕妇孕前BMI将其分为低BMI组(n=671)、正常BMI组(n=1845)和高BMI组(n=715);按照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值,又将其分为≤9 kg组(n=331),(9~18)kg组(n=1755)和≥18 kg组(n=1145),分别比较两种分组方式的三组新生儿中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和非选择性剖宫产率,并分析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中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和非选择性剖宫产率的关系。各组受试对象年龄、相关家族遗传疾病史和妊娠期合并症、产次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三组孕前BMI不同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低BMI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孕前高BMI组巨大儿发生率高,非选择性剖宫产率随孕妇孕前BMI降低而降低。三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不同,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则巨大儿发生率增加;孕妇孕期体重增加越少,非选择性剖宫产率则越低。结论孕妇孕前BMI过高和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可导致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非选择性剖宫产率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探天津地区不同孕前BMI双胎孕妇妊娠期增重趋势和各妊娠期推荐增重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天津市分娩且有完整产检的1 346例健康双胎孕妇数据,按照孕前BMI分为体重不足组(BMI<18.5,n=117)、标准体重组(18.5≤BMI≤23.9,n=783)、超重组(24.0≤BMI≤27.9,n=320)、肥胖组(BMI≥28.0,n=126)。绘制各组孕妇的妊娠期体重增长曲线,按P25~P75计算不同组别双胎孕妇妊娠早、中、晚期适宜增重范围,分析孕前BMI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结果 孕前BMI与年龄呈正相关(r=0.06,P<0.05),与分娩孕周呈负相关(r=-0.12,P<0.001),双胎之间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0.69,P<0.001)。四组孕妇妊娠期适宜增重范围分别是:体重不足组20.27(17.00~24.24)kg,标准体重组20.95(16.64~25.66)kg,超重组16.94(13.39~20.62)kg,肥胖组16.44(11.29~21.79)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前BMI与双胎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初步得出我国北方城市天津不同孕前BMI双胎孕妇在妊娠早、中、晚期的适宜增重范围及增重速度,为现有指南中缺少的孕前体重不足组双胎孕妇的妊娠期增重范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的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变化对分娩结局的影响,为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地区妇幼保健机构2015—2022年收治的GDM孕妇479例,依据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低体重组84例、正常体重组269例和超重及肥胖组126例;依据孕期体重增加情况进一步分为增重不足组83例、增重正常组303例和增重过度组93例。比较不同孕前BMI组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并对体重增加与不良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随着孕前BMI的增加,孕妇体重增加过度者比例呈上升趋势,不同组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42,P <0.05)。随着孕期体重增加幅度的上升,孕妇妊娠期高血压、早产、产后出血、巨大儿和新生儿低血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不同组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幅度与孕前BMI有关,孕期体重增加幅度越大,不良分娩结局发生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8.
孕妇体质指数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孕妇体质指数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选取单胎初产妇360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按照孕前和产前体质指数(BMI)分组,孕前肥胖组33人,孕前体重正常组327人;产前肥胖组204人,产前体重正常组156人.对妊娠结局、新生儿出生体重等进行调查并进行组间分析比较.结果 孕前肥胖组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前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肥胖组剖宫产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与产前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产前体重增加值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相关(P<0.05).结论 加强围生期保健,控制孕期体重,可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李丽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1):4899-4900
目的:探讨肥胖孕妇与剖宫产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南通市妇幼保健院足月分娩的孕妇470例,均因社会因素行剖宫产术,根据孕妇体重指数(BMI)分为3组,孕前肥胖组(孕前BMI≥25)120例,产前肥胖组(分娩前BMI>28)100例,正常体重对照组(孕前BMI 17~24,孕期体重增加<15 kg)250例,比较3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孕前肥胖组孕妇术后病率、切口脂肪液化、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肥胖组孕妇剖宫产麻醉时间、开腹至娩出胎头时间、术后病率、腹壁切口脂肪液化、血栓性疾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孕妇剖宫产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0.
朱慧  杨茵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1):1478-1480
目的:探讨妊娠期乙型肝炎对围产儿的影响。方法:观察280例乙型肝炎孕妇所生新生儿的Apgar评分、出生体重、新生儿黄疸、羊水胎粪污染、胎儿宫内窘迫情况,以119例正常孕妇所生新生儿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型肝炎孕妇所生新生儿的Apgar评分、出生体重、羊水Ⅲ度污染、胎儿宫内窘迫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均P<0.05),羊水Ⅰ度与Ⅱ度污染及新生儿黄疸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妊娠期乙型肝炎对围产儿生长发育和出生时状态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