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高发病率和较差预后为老龄化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由于早期临床干预可以改善其预后,故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该病早期诊断的神经影像学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血管瘤的CT、MRI及DSA的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2例颅内静脉血管瘤的CT、MRI及DS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5例,年龄8-72岁;12例分别或并行CT、MRI及DSA检查。结果12例颅内静脉血管瘤均为单发;6例(50%)位于幕下小脑实质内,6例(50%)位于幕上额叶(3例25%)、顶叶(3例25%)脑实质内;患者临床症状轻微,多为合并其他病变检查时偶然发现;CT、MRI及DSA的影像比较,CT平扫为阴性,CT增强扫描与MRI平扫呈特征性表现,即树枝征,DSA静脉期可见典型表现蛇头征。结论MRI是颅内静脉血管瘤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非手术治疗是中晚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选择适宜的影像学检查方式,有利于及时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远期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本文针对各种影像学方法评价非手术治疗肺癌效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CDFI(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成像CTA--CT血管造影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  相似文献   

5.
~(18)F-FDG PET-CT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8F-FDG PET-CT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07例乳腺癌患者静脉注射18F-FDG行全身PET-CT显像。结果:107例中发现骨转移22例,阳性率20.6%,其中无骨痛患者发生骨转移4例;单发转移9例;多发转移13例。发现骨转移灶的部位依次为胸廓(61处)、骨盆(41处)、脊柱(39处)、四肢(8处)及头颅(4处)。随乳腺癌术后回访年限的增加,骨转移阳性率增加。结论:18F-FDG PET-CT可早期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对于病情评价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MRI弥散加权成像和PET/CT扫描在肿瘤检查应用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肿瘤是现代社会人类健康面对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早期发现肿瘤和准确对肿瘤分期是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关键。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多种医学影像成像设备和技术,比如:CT、MRI、超声波、SPECT、PET和PET/CT已经被用于肿瘤早期诊断、临床分期和疗效监测中。这些先进的基于不同成像原理基础上的医学影像技术各有其独特性能和相应的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肿瘤性肝灌注异常(HPD)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发生率、影像学形态特征以及与动-门脉瘘、门脉癌栓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可能发生机制。方法对780例肝细胞癌患者中出现肿瘤性肝灌注异常50例的临床资料、双期CT表现、动态MR增强及肝动脉造影进行回顾性分析,肿瘤性灌注异常的影像诊断标准为:CT、MR增强动脉期表现为病灶周围肝实质楔形或不规则形一过性强化,门静脉期恢复正常,肝动脉造影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周围肝实质一过性染色,门静脉期恢复正常。结果780例肝细胞癌中出现肿瘤性灌注异常50例(6.4%),伴发门脉癌栓者HPD的发生率较不伴发门脉癌栓者高(P<0.01);伴发动-门脉瘘者较不伴者高(P<0.01)。结论肿瘤性灌注异常现象的出现与伴发肝癌动-门脉瘘、门脉癌栓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MRI及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局限性Castleman病的影像资料,其中CT检查20例,MRI检查3例,18F-FDG PET/CT检查5例.结果:13例位于腹部,8例位于胸部,3例位于颈部,3例位于盆腔,1例位于左侧上臂.CT检查20例,平扫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晰锐利,5例伴钙化,4例见卫星灶,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明显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3例病灶周边可见粗大、扭曲血管影;MRI检查3例,与肌肉信号相比T1WI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18F-FDG PET/CT检查5例,平均SUVmax 3.63:±0.89.结论: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MRI及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MRI与PET-CT对早期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经增强CT初筛的疑似早期胰腺癌患者68例的影像及病理学资料,其中MRI组42例,PET-CT组26例。比较分析两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MRI组病理提示恶性35例,良性7例,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为86.8%、50.0%、94.3%,PET-CT组共26例患者,病理提示恶性24例,良性2例,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为95.8%、66.7%、95.8%。结论 MRI与PET-CT诊断早期胰腺癌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PET-CT在心脏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并危及生命的疾病之一,其诊断的金标准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但由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和潜在的危险性,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多排螺旋CT(MSCT)采用多排探测器,可实现亚秒级多层扫描,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明显提高,为冠状动脉病变的无创伤性检查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对于CKD的早期诊断和疾病监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肾脏穿刺活检是CKD诊断的金标准,而影像学检查是CKD无创评价的重要方法。CKD的影像学评价方法主要有超声、CT、MRI,传统的影像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肾脏形态学改变、继发性肾脏病变、肾脏血管情况等。近年来出现的多种新型成像手段使得CKD发生发展过程中肾脏组织灌注、氧合、纤维化等病理生理改变的观察成为可能。本文针对CKD影像学评价进展进行综述及展望,为未来成像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18F-FDG PET/CT显像,对原发恶性黑色素瘤5例、原发灶未明的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6例及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不全)切除40例,分别研究PET/CT诊断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及转移瘤的应用价值.结果 5例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病灶均异常摄取FDG, SUV 3.52~14.76,其中2例示区域淋巴结转移并经病理确诊.3例原发灶未明的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经18F-FDG PET/CT检出原发灶,原发灶检出率18.75%,其中2例示远处多发转移;另2例患者临床体检发现原发灶,18F-FDG PET/CT未见原发征象.40例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不全)切除患者中,18F-FDG PET/CT诊断原发灶残留8例,经病理确诊5例,准确率62.50%;18F-FDG PET/CT示区域淋巴结转移7例,病理确诊5例,阳性预测价值 71.43%;18F-FDG PET/CT 示远处多发转移14例,远处转移率35.00%(14/40);40例患者中,2例因PET/CT显像降低临床分期,11例提高分期,18例患者治疗方案改变.结论 18F-FDG PET/CT在恶性黑色素瘤准确分期方面有较大临床价值,但在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寻找原发灶的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治疗方案主要取决于其分子分型,目前临床主要通过组织活检进行分型。分子影像学和多模态影像技术现已可于分子和细胞水平显示乳腺癌疾病进程。本文就分子影像学用于早期诊断乳腺癌及其分子分型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淋巴结是重要的周围淋巴器官,具有阻止和清除细菌、毒素、异物和癌细胞等物质的生理功能.淋巴结的病变主要有炎症、反应性增生、转移瘤及淋巴瘤四类.人体许多疾病的发展可引起淋巴结结构、形状、大小、功能及代谢等方面的异常改变.无创而准确的检出及判断病变淋巴结的性质,一直是影像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淋巴结进行了解剖、功能与代谢等多方面的影像学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本文就淋巴结影像学研究状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间隙内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位于颈动脉间隙的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发生于颈动脉间隙的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CT、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其中颈动脉体瘤8例,神经鞘瘤8例.6例颈动脉体瘤和5例神经鞘瘤患者接受CT平扫;所有患者均接受MR平扫和增强扫描;4例颈动脉体瘤和2例神经鞘瘤患者接受DSA检查.结果 CT表现:①6例颈动脉体瘤为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呈与周围肌肉组织等密度改变;2例累及颈静脉孔者可见颈静脉孔扩大,边缘不规则、虫蚀状骨质破坏.②5例神经鞘瘤为卵圆形或梭形软组织肿块影,呈与周围肌肉组织等或低混杂密度改变;2例累及颈静脉孔者可见颈静脉孔扩大,边缘光整,无骨质破坏.MRI表现:8例颈动脉体瘤呈分叶状,边界清楚,纵向生长,有特征性血管流空信号,分离并包绕颈内、外动脉,动脉管径正常,增强扫描明显强化.8例神经鞘瘤呈梭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纵向生长,呈混杂信号,分离颈动、静脉,血管管径变窄,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DSA表现:4例颈动脉体瘤呈明显肿瘤染色,2例神经鞘瘤呈轻度肿瘤染色.结论 根据颈动脉间隙内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可对二者进行准确鉴别.  相似文献   

16.
李明华  李梅 《磁共振成像》2010,1(6):411-414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包括无创性(如多普勒超声、CT和MRI)和有创性(如DSA、血管内超声、血管内MRI)检查,每种检查方法各有优缺点,无创影像学评估易损斑块的比较研究有利于优化影像学检查技术。多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CT结构密度成像(CT增强扫描)、功能成像(CT灌注成像、PET-CT代谢显像)对肝细胞癌的病变范围的显像价值。方法 25例肝细胞癌均行CT增强扫描、CT灌注成像及PET-CT检查,根据PET-CT结果分为代谢阴性组和代谢阳性组,计算两组CT增强扫描面积与实际面积差(D1),CT灌注面积与实际面积差(D2),同时计算代谢阳性组PET-CT代谢面积与实际面积差(D3)。结果代谢阴性组10例,D1(2.95±1.41)cm2,D2(0.69±0.41)cm2。D1、D2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代谢阳性组15例,D1(6.51±4.76)cm2,D2(1.27±0.89)cm2,D3(0.80±0.55)cm2,D1和D2、D3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2和D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显示肝细胞癌病变范围与实际病变范围存在一定的差距,CT灌注成像、PET-CT代谢显像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病变的实际范围,对于临床手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甲状腺癌的无创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有:超声成像,放射性核素显像,计算机体层扫描成像,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甲状腺癌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的低回声结节,无声晕,内部可见微钙化,浸润周围组织,可伴有淋巴结转移.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内部粗大纡曲的血流信号.放射性核素显像:常用的药物为99Tcm和131I .静态成像恶性病变多为"冷结节",动态成像时,病灶于14~18 s显影,16 s时为高峰.计算机体层扫描显像:起作用主要是确定肿瘤的范围以及对周围组织的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情况.甲状腺癌表现为不规则的密度灶,边界不清,中心可出现坏死,50%~75%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磁共振成像:在T1 加权像上恶性病变与正常组织信号相似,T2加权像为高信号.传统成像方法不能很好的区分良恶性病变,应用67Ga增强后可改善这一不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61例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并与同机CT相比较。所有病例最后确诊依据手术或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多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确诊,随访时间>5个月。结果:在61例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中,胰腺癌48例,良性病变13例。18F-FDG PET/CT对胰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76.9%、95.1%、94.1%、100%。胰腺癌病灶平均SUV 4.5±1.9与胰腺良性病变平均SUV 2.3±2.5两者差异显著(P=0.001)。48例胰腺癌确诊时18F-FDG PET/CT发现36例胰腺癌病灶侵犯毗邻组织。在胰腺癌患者中,24例(50.0%)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25例(52.1%)存在远处脏器或/和组织转移。结论:18F-FDG PET/CT在胰腺癌的诊断、临床分期中有重要价值。18F-FDG PET/CT应作为CT诊断胰腺癌的一种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