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1年~2006年8月)及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库(1994年~2006年6月)中报道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发的癫文献,对其进行分析,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发癫样发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涉及7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既往癫病史、肾功能不全、老年、婴幼儿、剂量过大是诱发癫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1年~2006年8月)及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库(1994年~2006年6月)中报道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发的癫痫文献,对其进行分析,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发癫痫样发作的影响因素. 结果 表明涉及7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既往癫病史、肾功能不全、老年、婴幼儿、剂量过大是诱发癫痫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经典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高效、低毒、广谱,至今仍为抗细菌感染的主要药物。但耐药性的产生,药学研究工作者进行了长期大量研究,以期得到耐酶而高度稳定的优良β-内酰胺类抗生素。随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某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使用及病原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统计分析某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用药频度(DDDs)、总消耗金额、日治疗费用(DDC)和病原菌耐药率.结果 调查期内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最为广泛;青霉素钠的日治疗费用最低,序号比最大;大多数抗生素在调查期内耐药率的差异不显著,但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率.结论 某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强抗生素的监管及用药前的药敏监测以减少抗生素不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5.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红 《上海医药》1995,(5):32-34
近年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成为抗生素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它β-内酰胺类(如: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及氧头孢烯类等)。随着临床上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断应用,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亦呈增长的趋势。此类耐药的一个最重要机理是产生β-内酰酶。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内酰胺环,从而使这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6.
Carumonam     
Carumonam(CRMN)是日本武田制药公司,首次从细菌中发现的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Sulfazecin,为骨架进行化学改造而得到的新的注射用抗生素,结构如附图。该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区别于青霉素类和头孢烯类,被命名为monobactan类抗生素,其中之一还有Aztreonam(AZT)。 CRMN对包括绿脓杆菌在内的革蓝氏阴性菌的抗菌活力,比已有的β-内酰胺类注射剂强,而且其安全性已由毒性试验、一般药理试验、Ⅰ期临床所证实。为用于临床,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202例采用过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者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202例ADR患者中84例患者为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占所有ADR患者的41.58%;ADR累及变态反应患者居多,占45.24%,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少量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引起ADR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青霉素类占40.48%,头孢菌素类占59.52%。结论临床上合理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十分关键,同时治疗时要多注意观察、监测,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复合制剂使用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苏州市某中医医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复合制剂的临床使用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此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统计2005年—2009年该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复合制剂使用的品种、规格、剂型、销售数量和总金额,对金额排序和用药频度(DDD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抗生素总金额的比例逐年增长,2008年达62.48%;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抗生素的总消耗金额比例则先增后减,2008年起呈明显下降趋势;两者金额比值由0.42降至0.13。2005年—2009年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抗生素的品种数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复合制剂金额进入该年度前10位的药物中分别有4,3,3,2,1种;在DDDs进入该年度前10位分别有3,2,2,1,1种。结论:该中医院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抗生素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强抗生素的监管及用药前的药敏监测以减少抗生素不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9.
敖曼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85-686
目的归纳总结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液的配制方法,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资料收集分析,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液的浓度、皮试液的配制进行探讨。结果对不同种类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液的配制方法及步骤进行了相应规范,为护理工作人员带来很大方便。结论合理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液配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剂量必须准确,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共同遵守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断地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0.
<正> 八十年代后期,日本临床上已广泛普及使用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随之而来的临床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了医疗界的极大重视。为此,从1986年12月至1990年1月,日本组织432家医院,花费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临床调查了12种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析了12种病原菌所产生的耐药性,取得了重要成果,下面予以简介。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抗生素抗菌活性参数如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杀菌率都是用活菌计数法进行测定.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氨噻唑头孢菌素类、单环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参数较青霉素类、头霉素类、第一和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较多的优点并且在临床上的优点也很明显.然而,这些参数的定量方法可能还存在一些争论,尤其是细菌对不同的β_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不同的形态学反应,会影响杀菌率和抗生素后效应(PAE)的测定,影响内毒素的释放及接种量效应.  相似文献   

1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本文仅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血液系统的不良影响作一叙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或过敏反应等引起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小板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以及维生素K 依赖性凝血功能障碍等。  相似文献   

1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霍秀敏 《药品评价》2005,2(5):324-326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penicillins)与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以及近年开发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般来说,该类抗生素较为安全,不良反应少,但对特异体质的患者也可发生致命性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致使此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中受到限制。现主要针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性反应的发生机理、过敏反应与药物质量控制的关系、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分子杂质的定义、来源、分类和分析方法,以及β-内…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的发展近况。  相似文献   

15.
舒他西林颗粒剂体内 外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临床抗感染选择药物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其毒性低、显效强的特点始终占有优势地位,过敏问题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及临床检测手段的不断完善亦得到了相应的控制.但近年来,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日益严重,特别是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等临床常用抗生素,据报道常见致病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已达70%.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生β-内酰胺酶,从而水解β-内酰胺抗生素,使之失去抗菌活性.因此合成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以解决细菌的耐药性势在必行.舒他西林即为新开发的氨苄西林与舒巴坦钠综合的酯类药物,舒巴坦钠为不可逆竞争性β-内酰胺抑制剂,与β-内酰胺酶亲和力高于β-内酰胺抗生素,与氨苄西林组成复合制剂保护后者不被破坏,而维持其抗菌活性.舒他西林(sultamicillin)制成颗粒剂具有较好的口感,易于老人和小儿服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院常见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选用该类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我院近三年抗生素药敏资料,将常见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敏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常见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率发生变化。结论:选择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时应该根据本院细菌的药敏结果合理选用,并注意耐药性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7.
头孢菌素、青霉素以及最近发展起来的单酰胺菌素都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般都具有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等特点,因而发展很快。通过对头孢菌素母核、青霉素母核以及单环β-内酰胺母核进行化学结构改造,已合成了大量的衍生物。其中,不少的品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细菌感染化疗方面正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对说来不太稳定,在较激烈的条件下(如遇热等),有可能分解。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半  相似文献   

1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一直是临床抗感染的主要药物,其中较新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及脲基青霉素类因抗菌谱广及改进的药动学性能,因此逐步取代了毒性较大的抗生素。但近来发现某些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产生血液学方面的改变,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它们主要是抑制血小板功能和凝血系统,分别表现为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改变,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长。虽然不是每个病人都会发生药物性出血问题,但对那些具有出血危险因素的病人给予严密监护并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可有助于避免这些药物所致的血液学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处理法无菌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β—内酰胺娄杭生素的最佳无菌检查方法。方法:在薄膜过滤操作中,使用少量青霉素酶,使与残留在滤筒、滤膜上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并使之失活。结果:能有效消除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残留,确保实验质量。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可用于β-内酰胺类抗抗素的无菌检查。  相似文献   

20.
我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442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韩燕  陈娟  韩勇 《中国药房》2006,17(7):528-529
目的: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1年~2005年收集到的442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间共有961例ADR报告,其中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6%;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应促进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的合理使用,并重视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