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艾滋病(AIDS)病人合并EB病毒(EBV)及巨细胞病毒(CMV)的感染状况,为临床检测、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263例AIDS病人的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EB病毒衣壳IgM抗体(EBV-CA-IgM)、EB病毒衣壳IgG抗体(EBV-CA-IgG),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巨细胞病毒IgM抗体(CMV-IgM)、巨细胞病毒IgG抗体(CMV-IgG),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EB病毒脱氧核糖核酸(EBV-DNA)及巨细胞病毒脱氧核糖核酸(CMV-DNA)。统计分析上述指标在不同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的AIDS病人中表达的差异性。结果 263例AIDS病人EBV-CAIgG阳性263例(100%),EBV-CA-IgM阳性6例(2.3%),EB-DNA阳性83例(31.6%),CMV-IgG阳性263例(100%),CMV-IgM阳性23例(8.7%),CMV-DNA阳性109例(41.4%)。EBV-CA-IgM及CMV-IgM阳性率在不同组CD4细胞计数病人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组病人的EBV-DNA阳性率高于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组(P 0.05),CD4细胞计数50个/μL组病人的CM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CD4细胞计数≥50个/μL组(P 0.05)。结论 AIDS病人合并EBV及CMV感染率较高,在检测特异性抗体的同时应进行病毒DNA的检测以期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AIDS患者肺组织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5例AIDS尸检患者肺门淋巴结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叉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核酸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肺组织中CMV抗原及核酸的表达。结果本组病例中有8例表现为肺部CMV感染。CMV肺炎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及巨细胞包涵体形成;肺部CMV感染常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应用CMV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技术可明确CMV感染诊断。CMV感染者FOXP3阳性标记指数显著高于无感染者;CMV感染者CD4^+,CD8^+淋巴细胞计数略低于无感染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病例AIDS患者肺部CMV感染率较高,可能与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HIV/AIDS合并结核病17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HIV/AIDS合并结核病(TB)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3年06月-2007年12月我院177例HIV/AIDS合并TB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7例患者中,男113例,女64例,年龄(39.8±11.5)岁。死亡31例(17.5%)。TB病原学检测总阳性率为30.5%。89例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患者中,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mm^3的30例(33.7%),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mm^3的59例(663%),6.7%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有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的150例患者中,基线CD4^3T淋巴细胞计数〈50/mm^3占55.3%,CD4+T淋巴细胞计数50~200/mm^3占36.7%,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mm^3占8.O%。结论HIV/AIDS合并TB患者比单纯的TB患者发生活动性TB的危险性增加;HIV/AIDS合并TB患者已经进入AIDS期,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重机会感染,病死率较高;但TB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指标阳性率低,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4.
AIDS并发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并发巨细胞病毒(CMV)性视网膜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观察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AIDS并发CMV视网膜炎的5例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治疗转归.结果 5例CMV视网膜炎患者的9只眼均经眼底散瞳检查确诊.全部患者均为AIDS晚期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3~36/mm3,在确诊CMV视网膜炎时均已合并其它机会性感染.平均年龄29.2±5.1岁.临床症状有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眼底检查有典型的视网膜血管炎,表现为沿血管分布的黄白色病损、黄白色颗粒及视网膜出血,但玻璃体透明或轻微混浊.4例接受更昔洛韦(GCV)治疗的患者病情均得到控制,眼底病变消退,但其中1例视力丧失(失明)无法恢复;1例患者未特殊治疗死于多种机会感染.结论中国CMV视网膜炎的表现和国外文献报道的类似,多发生于晚期AIDS患者,不及时治疗将导致视力丧失,早期诊治非常重要.建议对于CD+4 T细胞计数<50/mm3以及存在眼外CMV感染的AIDS患者,应常规作眼底检查;反之,对于拟诊CMV视网膜炎的所有患者,均应常规筛查血清HIV抗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上海市艾滋病(AIDS)初诊病人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CMV-gB基因分型特征。方法采用随机入组的方式,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诊的AIDS初诊病人的血液,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确诊其是否感染CMV,并对阳性病人用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法进行CMV-gB基因分型。结果在264名AIDS病人中,CMV-gB1型24例(占9.09%),gB2型0例,gB3型8例(3.03%),gB4型1例(0.38%)。CMV-gB基因阴性者与阳性者的CD;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上海地区AIDS初诊病人中,CMV感染以CMV-gB1型为主,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108.4±22.18)/μL时需加强CMV的筛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艾滋病(AIDS)合并卡波西肉瘤病人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选取北京佑安医院200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例艾滋病合并卡波西肉瘤病人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治疗以及疾病转归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7例艾滋病合并卡波西肉瘤病人均为男男性行为者(MSM),年龄中位数为34岁(22~51岁),6例汉族,1例回族。皮肤黏膜均受累,口腔黏膜受累5例,局部淋巴结肿大4例,肺部受累3例,肝脏受累1例,球结膜受累1例。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200个/mm3,其中6例(85.7%)CD+4T淋巴细胞〈100个/mm3。5例病人治疗后病情均好转,其中4例病人应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联合全身化疗,1例病人单用ART,2例病人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 MSM中艾滋病晚期合并卡波西肉瘤的病人,如不进行治疗预后极差,部分病人单独应用ART病灶即可消退,病变广泛者联合全身化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对艾滋病(AIDS)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40例AIDS期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基线和治疗3、6、9、12个月末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肝功能。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检验,显示两组病人观察时间点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丙氨酸转氨酶(ALT)下降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程度,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5);治疗组病人ALT下降程度较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5)。结论中药复方能够提高AIDS期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减轻病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2005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96例AIDS患者,对其中23例CM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学指标、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3例合并CMV感染的AIDs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发热(18例)、咳嗽(11例)、胸闷(9例)、腹泻(8例),13例出现CMV视网膜炎,其中7例以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眼部症状为首发表现.18例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等多种机会性感染.15例(65.2%)CMV血清学阳性,CMV pp65的阳性率为43.5%,特异性CMV IgM抗体的阳性率为30.4%.CMV感染组的CD4+ T细胞数量[14(4,39)个/μl]明显低于非CMV感染组[48(12,128)个/μl],P=0.005;CD8+CD38+T细胞比例高于非CMV感染组.结论 CMV感染多发生于晚期AIDS患者,当AIDS患者的CD4+细胞<100个/μl时,应常规检测CMV pp65抗原和特异性IgM抗体,筛查眼底;若青壮年患者以发热、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就诊,应警惕AIDS合并CMV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汪晶晶  黄少军 《肝脏》2014,(8):607-609
目的研究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治疗前后血T细胞亚群和尿CMV DN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CMV肝炎患儿46例,CMV无症状性感染患儿20例,健康查体婴儿20例,比较3组间尿CMV DNA含量和血T细胞亚群的差异。比较46例CMV肝炎患儿治疗前后血T细胞亚群和尿CMV DNA的水平。结果 CMV肝炎患儿组尿CMV DNA含量明显高于CMV无症状性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5、P〈0.05;t=16.27、P〈0.01)。CMV肝炎患儿组CD4^+T淋巴细胞的水平和CD4^+/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较无症状性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均降低,CD8^+T淋巴细胞水平较其他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MV肝炎患儿抗病毒治疗后,尿CMV DNA含量明显下降,CD4^+T淋巴细胞的水平和CD4^+/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T淋巴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MV肝炎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抗CMV治疗能有效改善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治疗前后监测血T细胞亚群和尿CMV DNA变化对判断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HIV/AIDS患者肿大浅表淋巴结的病理改变与其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方法 对81例HIV/AIDS患者肿大的浅表淋巴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并检测其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CD+4T淋巴细胞<100cells/ul有58例,100~200cells/ul有17例,>200cells/ul有6例.主要病理改变结核病48例,艾滋病相关淋巴结病1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4例.合并浅表淋巴结肿大的结核病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合并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 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的HIV/AIDS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2年12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110例HIV/AIDS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治疗及转归。结果:110例患者中机会性感染49例(44.5%),乙型肝炎病毒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BV/HCV)感染26例(23.6%),HIV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IV-ITP)20例(18.2%),药物相关骨髓抑制7例(6.4%),AIDS相关肿瘤及其他疾病8例(7.3%)。以血小板减少为HIV/AIDS首发临床表现者10例。82.7%(91/110)的患者同时合并其他血液学异常,包括贫血(68.2%)或白细胞减少(58.2%)。81.3%的HIV-ITP患者对激素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敏感,治疗无效或复发者长期抗病毒治疗后血小板缓慢上升。结论:HIV/AIDS患者血小板减少常见病因有机会性感染、合并HBV/HCV感染、HIV-ITP、药物相关骨髓抑制等。HIV-ITP可为HIV/AIDS患者首要临床表现,其根本治疗措施为抗病毒治疗。血小板减少患者常同时合并贫血和(或)白细胞减少,多重血液学异常预示病情严重,需要积极处理原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临床表现特点及预后等。方法回顾性观察了福州市传染病院近20年来收治的艾滋病患者中真菌感染的情况,并对真菌感染者予以抗真菌治疗。结果430例艾滋病患者中并发真菌感染者213例(占49.5%),医院感染55例(占25.8%),院外感染158例(占74.2%)。其中多部位感染者105例(占49.3%)。易感因素为并发结核、慢性肝炎、免疫力缺陷(CD450个/μl),或长期应用抗结核药和抗菌素,以及未及时抗病毒治疗者。结论艾滋病患者并发真菌感染并不少见,医院外感染占多数,真菌性败血症合并肺部真菌感染预后差。关键在于及时发现与治疗,更重要在于预防。  相似文献   

13.
AIDS合并肺部感染1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IDS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确诊的116例合并肺部感染的AIDS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表现及治疗预后。结果最常见的是细菌性肺炎(54例,46.6%),其次是肺结核(40例,34.5%)、肺孢子菌肺炎(14例,12.1%)、马尔尼菲青霉菌肺炎(3例,2.6%)、隐球菌肺炎(2例,1.7%)、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2例,1.7%)和巨细胞病毒性肺炎(1例,0.9%)。死亡12例(10.3%),另有12例(10.3%)因病情加重自动出院。结论肺部感染是AIDS的主要机会性感染,病原学的复杂性导致诊疗更加困难,影像学检查可能有助于诊断。AIDS患者如发生肺部感染,尤其是合并其他并发症时,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艾滋病(AIDS)病人接受奈韦拉平(NVP)治疗的相关肝毒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5-2011年在布拖县接受抗病毒治疗的AIDS病人,出现3~4级肝毒性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接受抗病毒治疗的826例病人中,治疗6个月内出现3~4级肝毒性的22例(2.7%)。基线检查:22例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阳性16例(72.7%),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12例(54.5%),抗-HCV和HBsAg均阳性者8例(36.4%);抗-HCV和HBsAg均阴性者2例(9.1%),分别与抗-HCV阳性、HBsAg阳性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平均为(48.71±29.93)U/L,总胆红素(TBIL)平均为(14.34±8.24)μmol/L。全部使用含有NVP的治疗方案,治疗6个月内出现ALT和TBIL升高,与治疗前基线相比分别平均升高(281.67±213.99)U/L和(88.89±189.4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保肝及用依非韦伦(EFV)或克力芝(LPV/r)替换NVP后,19例(86.4%)治愈,3例(13.6%)好转出院,其中1例(4.5%)出院3个月后死亡。结论艾滋病毒(HIV)合并HCV或/和HBV感染,是NVP发生严重肝毒性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合并HCV感染者危险性大,应避免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1月至2013年6月SLE中合并CVST患者的神经系统表现、全身病情活动度、血栓形成部位、影像学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结果 SLE并发CVST患者13例,占同期SLE住院患者(4540例)的0.29%。女10例,男3例,平均年龄30.5岁。神经系统表现以头痛(1113)、视力下降(713)、意识障碍(513)、癫痫(413)最为常见。脑脊液压力升高9例,其中7例330 mm H2O,脑脊液蛋白升高5例。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提示血栓形成部位常见于横窦(1113)、乙状窦(813)、上矢状窦(413)等,多数(1013)患者为2处以上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平均SLE疾病活动指数为(11.7±2.8)分(不包括CVST)。经脱水降颅压、抗凝、糖皮质激素冲击、免疫抑制剂及地塞米松鞘注治疗,9例患者好转,3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 CVST是SLE的罕见并发症,多发生于SLE活动期,有特殊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脑脊液压力升高等提示,需早期识别、积极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中,应用血清隐球菌抗原筛查隐球菌感染的结果,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在贵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348例HIV/AIDS病人进行血清隐球菌抗原检查,同时检查病人的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对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病人进行血培养、脑脊液(CSF)隐球菌抗原检查、墨汁染色及培养。结果 348例病人中,男256例,女92例,年龄19~77岁,平均(40.50±13.05)岁。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34例,阳性率9.77%(34/348),CD4细胞计数为0~1097个/mm3,中位数56个/mm3。CD4细胞计数≤50个/mm3组146例,50个/mm3组202例。CD4细胞计数≤50个/mm3和50个/mm3组病人阳性例数分别为24例和10例,阳性率为16.44%(24/146)和4.95%(10/20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56,P0.01)。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病人血培养阳性3例,CSF隐球菌抗原阳性27例,墨汁染色阳性22例,CSF培养阳性15例;34例病人中最后确认隐球菌感染33例。所有诊断隐球菌感染的病人血清隐球菌抗原均为阳性。结论 HIV/AIDS病人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率高,血清隐球菌抗原筛查有助于及时诊断隐球菌病,特别是CD4细胞计数≤50个/mm3的病人,推荐普遍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原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根据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对广西A区、河南B县和云南C市3个调查点内符合条件的395例HIV/AIDS病例进行问卷调查,将未治疗原因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调查对象选择的未治疗的原因主要有8种,可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类,其中主观原因占大多数(62.5%),且均排在前6位;第1位未治疗原因是"自觉健康状况良好"(48.1%),该原因在3个调查点中均排在第1位,选择该原因的调查对象大多数(61.1%)没有出现AIDS临床症状,而且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结果也相对较高,在200~350个/μL之间,经统计学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第2位未治疗原因是"经济困难,无法支付路费和检测费"(19.7%),该原因主要出现在广西和云南调查点,河南调查点没有病例选择该原因。结论主观原因成为影响病人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病人,医务工作者需继续加强对病人抗病毒治疗知识的宣传,帮助病人利用科学指标做出正确的判定,而不是仅仅依靠病人的主观判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将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两性霉素B(AMB)+氟胞嘧啶(5-FC)治疗(AMB+5-FC组)和AMB+氟康唑(FLU)治疗(AMB+FLU组)。观察及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经过6周的治疗,49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复查脑脊液墨汁染色及培养均为阴性,死亡11例,病死率为18.33%。2组不同时间段病死率、脑脊液墨汁染色转阴率及培养转阴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为低钾血症,发生率为66.67%,AMB+5-FC组较AMB+FLU组易出现骨髓抑制不良反应。结论 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接受AMB联合5-FC或FLU治疗6周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AMB联合5-FC易出现骨髓抑制不良反应,建议出现外周血异常时,可首先选择AMB联合FLU治疗。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传染病专科医院2008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炎患者16例,平均年龄(37.0±11.6)岁。临床表现以头痛(68.8%,11/16)和发热(62.5%,10/16)等症状多见,巴氏征阳性占37.5%(6/16),81.3%(13/16)患者CD4+细胞计数200/mm3,血液和脑脊液弓形虫抗体TOXO-IgG阳性率均为62.5%(10/16),弓形虫脑炎CT和磁共振(MRI)检查呈双边、多发病灶伴周围水肿,增强扫描示病灶形状以指环状为主。16例患者给予磺胺嘧啶或磺胺嘧啶+克林霉素治疗,其中10例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15例病情缓解,1例因感染性休克死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42例合并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的艾滋病(AIDS)病人随访与临床分析,探讨该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提高对该病的再认识。方法阶段性回顾总结合并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的AIDS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资料,分析AIDS合并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病人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 42例AIDS病人合并新生隐球菌脑膜炎,发病率为3.54%(42/1188),病死率21.43%。大多数病人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结论 AIDS病人并发新生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表现多样,预后不佳。病原学检查是诊断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依据,给予抗真菌药物是必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