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前瞻性连续登记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起病24 h之内的轻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195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分],收集患者人口学、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入院后完成血栓弹力图检查,按照入院3 d内有无出现END,将入组患者分成END组(60例)与非END组(135例)。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栓弹力图参数与END的关系。结果 195例入组患者中,60例(30.8%)出现END。END组患者血栓弹力图凝血反应时间(RT)和动力时间(KT)明显少于非END组[(4.1±1.1)min比(4.4±1.2)min,(1.3±0.3)min比(1.5±0.4)min,t值分别为3.395、3.093,均P0.01];END组患者RT、KT缩短(RT5 min和KT1 min)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END组[80.0%(48/60)比63.0%(85/135),18.3%(11/60)比8.1%(11/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560、4.305,均P0.05)。校正年龄、性别、糖尿病、吸烟、基线NIHSS评分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RT缩短与END独立相关(OR=1.612,95%CI:1.094~2.376,P=0.016)。结论入院血栓弹力图凝血时间RT缩短对急性轻中度脑梗死3 d内出现END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中血栓最大振幅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出院转归情况分为45例病死组,存活组55例,另选取同时期住院的非急性脑梗死患者35例为对照组,观察受试者入院6 h,治疗第1、3天血栓弹力图血栓最大振幅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血栓弹力图各时点血栓最大振幅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死的影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血栓弹力图各时点血栓最大振幅预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死的效能。结果 3组血栓弹力图最大振幅参数对比,病死组存活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组与存活组入院后各时点血栓弹力图血栓最大振幅均比入院6 h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组对比,病死组各时点均显著较高(P0.001);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栓弹力图血栓最大振幅值增大可能是造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死的影响因素(OR1,P0.05);将各时点血栓弹力图血栓最大振幅作为检验变量,将老年急性脑梗死病死患者作为状态变量,各时点血栓弹力图血栓最大振幅预测病死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5,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其中入院6 h的AUC最高。结论血栓弹力图血栓最大振幅在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死中具有较高的效能,故可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血栓弹力图动态监测,并据此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促进患者病情转归、减少病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浆L-精氨酸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5年9月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内四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0例,根据END发生情况分为END组128例和非END组212例。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影响因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等)、血浆L-精氨酸水平、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梗死体积、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及空腹血糖等。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组患者空腹血糖、基线NIHSS评分及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非END组,基线梗死体积大于非END组,血浆L-精氨酸水平低于非EN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OR=4.198,95%CI(1.364,15.482)〕、基线NIHSS评分〔OR=2.465,95%CI(1.173,15.870)〕、基线梗死体积〔OR=3.886,95%CI(1.324,16.737)〕及血浆L-精氨酸水平〔OR=7.997,95%CI(2.473,6.460)〕是急性脑梗死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血浆L-精氨酸水平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EN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7〔95%CI(0.851,0.942)〕,当其为66.5μmol/L时,灵敏度为0.856,特异度为0.872。结论血浆L-精氨酸水平可作为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END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发病后7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分为END组与非END组,END定义为NIHSS评分较基线水平增加≥3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2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74例(22.6%)发生END,254例(77.4%)未发生END.END组男性、高血压、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脑干或小脑梗死、入院前使用抗高血压药的患者构成比以及入院前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END组(P均<0.05),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高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高于非END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优势比(odds ratio,OR)2.12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40 ~4.325);P=0.02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 2.486,95% CI 1.932 ~6.021;P=0.036)、高半胱氨酸(OR 2.787,95% CI 1.194 ~6.902;P=0.036)和C反应蛋白(OR 3.416,95% CI 1.552~10.650;P =0.032)较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EN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白细胞计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较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END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类严重并发症,可引起肺动脉栓塞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但目前临床上缺乏精准的预测指标,常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再予以治疗,影响康复进程。血栓弹力图是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检测体内凝血状态的一种敏感的方法,能够动态的、全面反映血液凝固至纤维蛋白溶解的全过程,提供患者是否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的证据,为临床评估血栓形成风险、采取预防血栓形成方案等提供临床决策依据。血栓弹力图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监测凝血功能、指导抗凝方案和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等广泛领域。本文从血栓弹力图的基本概念、评估高凝状态价值、与传统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指标对比的优劣势、不足之处以及研究展望等方面对血栓弹力图在预测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中的价值进行整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血栓弹力图(TEG)识别阿司匹林抵抗与阿司匹林敏感,探讨阿司匹林抵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将其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评价其90天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同时对所有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阿司匹林敏感者与阿司匹林抵抗者比较,治疗90天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常规凝血与TEG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糖尿病与阿司匹林抵抗有关(P<0.01).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其神经功能恢复有关,血栓弹力图有助于评价患者是否存在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以1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初入院时、服药2 w进行传统凝血检验及新型多通道血栓弹力图仪检测,出院后随访6个月,记录复发性缺血事件发生率,将其分为实验组(复发缺血事件)和对照组(无复发缺血事件),回顾性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缺血的预测因素。结果初入院时,两组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服药2 w后,对照组两种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实验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血栓弹力图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缺血的预测因素。结论血栓弹力图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缺血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cut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APC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2018年3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PCI患者297例,将其分为END组33例及非END组264例,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及影像特点,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影响因素。结果 END组女性比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中段脑梗死、椎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狭窄和大脑后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E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48%vs29.17%,5.00(3.00,8.00)分vs 3.00(1.00,4.00)分,87.88%vs 55.68%,48.48%vs 30.30%,39.39%vs 15.91%,36.36%vs 15.15%,P0.0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478,95%CI:1.124~5.461,P=0.024)和中段脑梗死(OR=4.444,95%CI:1.450~13.621,P=0.009)是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APCI患者中,女性和中段脑梗死是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 TEG)对老年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形成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59例老年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入院1、3、5、7 d的静脉血,记录TEG和常规凝血试验(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 CCT)的检测结果。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比较DVT组与非DVT组患者TEG和CCT各指标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TEG与CCT各项指标对老年重症患者DVT的预测价值。 结果CCT检测结果显示,DVT组与非DVT组仅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5,P<0.05);TEG检测结果显示,DVT组凝集块形成速度、最大振幅、综合凝血指数均明显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1、2.614,F=13.750;P<0.05);两组患者仅入院第5天的最大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可见临床预测DVT价值较好的指标依次为最大振幅、凝集块形成速度、综合凝血指数和D-二聚体,其敏感度分别为94.4%、50.0%、44.4%、95.1%,特异度分别为48.8%、85.4%、85.4%、33.3%,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2、0.662、0.656、0.651。入ICU第5天最大振幅为67.5,是预测DVT发生的最佳临床诊断界值。 结论TEG预测老年重症患者DVT发生的准确性高于常规凝血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肝病不同阶段凝血功能的改变并探讨其预测短期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18例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另选择无肝胆疾患,无血液系统疾病,未使用干扰凝血的药物,肝功能正常30例作为正常对照。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抽取静脉血4ml,其中2ml送检验科用于行常规凝血试验包括PLT、aPTT、PT-INR等,2ml用于进行TEG检测。并统计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以消化道出血为终点指标,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来衡量常用凝血试验指标和TEG检测指标预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的能力,常用凝血试验指标中INR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699),血小板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小(0.513);TEG指标中α角预测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12),LY30最小(0.624)。采用ROC曲线发现α角预测肝硬化患者短期消化道出血的临界值为44.6,低于44.6短期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灵敏度高达86.67%,特异度为67.96%。结论 TEG可全面反映肝硬化患者凝血紊乱状况,而且TEG检则中的α角较INR、血小板可更准确地预测肝硬化患者短期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具有良好的临床指导价值;α角预测肝硬化患者短期消化道出血的临界值为44.6。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发病4. 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9例,其中男116例,女23例。根据静脉溶栓后是否出现END,将139例患者分为END组(25例)和无END组(11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临床资料包括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血压、前循环梗死比例、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将单因素分析中P 0. 1的参数作为自变量,进一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影响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定义为静脉溶栓后24 h内,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4分或死亡。结果 (1) 139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END发生率为18. 0%(25例)。(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心房颤动、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史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两组患者入院时血压、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IHSS评分值以及前循环梗死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4) END组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比例高于无END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 0%(19/25)比45. 6%(52/114),χ~2=7. 576,P 0. 01]。(5)以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发生END为因变量,以缺血性卒中史、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与非大动脉粥样硬化)为自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OR=3. 517,95%CI:1. 296~9. 547,P=0. 014),缺血性卒中史不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P 0. 05)。结论 TOAST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可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外周血网膜素1表达对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并行溶栓治疗的患者210例,根据溶栓后网膜素1水平分为低水平组70例(网膜素1<150μg/L),中水平组70例(150μg/L≤网膜素1≤200μg/L),高水平组70例(网膜素1>200μg/L),比较3组END发生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网膜素1与END的相关性,用Cox回归分析发生END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网膜素1对END的预测价值。结果 2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 60例(28.6%)。低水平组、中水平组、高水平组END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7%vs 25.7%vs 14.3%,P<0.01),其中高水平组END发生率明显低于低水平组和中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网膜素1与END发生呈负相关(r=-0.635,P<0.05)。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5年4月~2020年4月在马鞍山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56例,患者均于发病<4.5h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24 h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48例(30.77%)和非END...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TEG)的变化。方法采用TEG血栓弹力图仪对6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及60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分别测定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凝固角(ɑ-Angle)、最大振幅(MA)、凝血块强度(G)和凝血指数(CI),并对脑梗死组治疗前24例单发病灶及36例多发病灶各项值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治疗前R值、K值较对照组减少(均P<0.01),ɑ-Angle、MA、G、CI值较对照组增大(均P<0.01),脑梗死患者治疗后R、K、ɑ-Angle、MA、G、CI值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1),脑梗死组24例单发病灶及36例多发病灶各项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血液凝固性异常,TEG对脑梗死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检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以及发病机制。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发展的情况,将入院以后急性脑梗死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设为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组,共32例,即研究组;同时期入院而又没有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共32例为非急性神经功能恶化组,即对照组。统计学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生物化学指标及头颅CT情况,比较两组间的不同。结果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入院时所测的舒张压及收缩压的高低、NIHSS评分在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对于年龄、性别、卒中史、吸烟史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化学指标: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血清蛋白浓度两组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的生物化学指标在两组间的比较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颅CT:发病24 h内CT阳性率研究组46.88%、对照组12.50%,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血清铁蛋白浓度与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及纤维蛋白原正相关,血清铁蛋白浓度升高为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纤维蛋白原以及发病时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血清铁蛋白浓度升高。血压下降致使颅脑内灌注压下降,缺血半暗带增大;细胞毒性反应加剧及炎症反应使神经细胞死亡或凋亡加重都是老年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恶化可能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分析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太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8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END将其分为END组(n=19)与无END组(n=61)。采用CTP检测患者缺血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面积,采用CTA评估患者侧支循环情况。绘制ROC曲线以分析CTP、CTA检查指标及其联合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预测价值。结果 END组缺血区CBF、CBV、TTP面积大于无END组,侧支循环不良发生率高于无END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缺血区CBF、CBV、TTP面积及侧支循环不良单独预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AUC分别为0.742[95%CI(0.615,0.870)]、0.660[95%CI(0.499,0.821)]、0.792[95%CI(0.678,0.906)]、0.696[95%CI(0.544,0.847)],四者联合预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AUC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参数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16例ACI患者为ACI组,常规体检的非脑梗死人群98例为健康对照组。根据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ACI组再分为轻度脑梗组(51例),中度脑梗组(32例)和重度脑梗组(33例)。测定比较各组的TEG参数和血清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变化,并分析TEG参数与血清血小板活化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CI组治疗后TEG的R值[(6.17±1.38)min比(5.26±0.77)min]和K值[(2.39±0.53)min比(1.71±0.58)min]显著降低,α角[(63.27±9.23)deg比(77.45±12.08)deg]、MA值[(55.09±6.38)mm比(77.13±13.25)mm],凝血综合指数[CI,(1.68±0.53)比(2.56±0.87)]、D-二聚体[(0.24±0.07)mg/L比(0.38±0.09)mg/L]及血小板聚集率[PAR,(56.12±6.75)%比(69.17±9.33)%]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不同程度ACI组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R值和K值越低,α角、MA值、CI值、D-二聚体和PAR水平越高,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AR与R值(B=-2.254)和K值(B=-2.286)呈显著负相关,与α角(B=2.536)、MA值(B=2.537)、CI值(B=2.352)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D-二聚体水平与R值(B=-2.276)和K值(B=-2.259)呈显著负相关,与α角(B=2.621)、MA值(B=2.462)、CI值(B=2.647)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TEG参数与血小板活性指标存在较强相关性,TEG对于此类患者的诊断、严重度判断、治疗指导均甚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