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分析早期强化姿势控制训练对伴有高血压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伴高血压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训练组(n=52)和联合训练组(n=52)。两组患者均给予早期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训练组在常规训练组基础上给予强化姿势控制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4周后分别采用FugI-Meyer运动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表(MBI)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步行能力差异,并分析治疗后两组的差异。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FMA、BBS、MBI评分和FAC分级均显著提高(P均<0.001),且联合训练组FMA、BBS、MBI评分显著高于常规训练组(P<0.001),但治疗后联合训练组FAC分级较常规训练组无显著性差异(P=0.199)。结论 早期康复能明显改善伴有高血压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强化姿势控制训练对其运动功能提高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颈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和头颈部训练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头颈部训练),两组均连续训练6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Motricity指数下肢肌力(MI-L)积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MI-L积分、BBS评分和FMA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周、6周后两组的MI-L积分、BBS评分和FMA评分均显著升高,且6周后的显著高于3周后的(P均=0.001)。与常规康复训练组治疗后6周比较,头颈部训练组治疗6周后的MI-L评分[(59.45±10.12)分比(72.88±11.43)分]、BBS评分[(36.67±7.78)分比(45.39±8.11)分]和FMA评分[(21.46±4.85)分比(24.72±5.09)分]升高更显著,P均0.01。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中结合头颈部训练可有效增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肌力,改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性平板步行训练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卒中后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患者40例,按病例号奇偶数分为平衡训练组和常规训练组,每组20例。常规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传统的平衡训练,平衡训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任务性平板步行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下肢稳定性指数、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起立-行走"计时(TUGT)、最大步速和步长、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评分(FMA-L)、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分(FAC),综合评定患者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衡训练组与常规训练组比较,稳定性指数(分别为6.5±1.3、8.5±2.1)、BBS评分[分别为(49±4)、(34±3)分]、TUGT[分别为(13.5±3.2)、(22.3±2.8)s]、最大步速[分别为(60±23)、(50±21)m/min]、最大步长[分别为(54±12)、(42±11)m]、FMA评分[分别为(31±4)、(24±5)分]、MBI评分[分别为(81±14)、(70±11)分]及FAC分级评分[分别为(4.31±0.39)、(3.21±0.19)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应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任务性平板步行训练对卒中后患者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1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改良康复组和常规康复组,12周后比较两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和6min步行距离(6MWD),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结果:12周后两组FMA、MBI、BBS、6MWD均明显增加,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明显降低(P均0.05);与常规康复组比较,改良康复组FMA[(53.23±5.13)分比(60.67±5.67)分]、MBI[(57.83±6.11)分比(69.93±6.74)分]、BBS[(41.45±4.12)分比(50.53±4.56)分]、6MWD[(179.46±24.62)m比(211.34±26.71)m]增加更显著,SAS[(50.75±2.56)分比(41.11±1.53)分]和SDS[(51.34±3.35)分比(40.78±2.11)分]得分降低更显著(P均0.05);生活质量上,两组治疗后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个维度积分上均较康复前明显提高,且改良康复组提高更显著(P均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平衡功能,改善患者抑郁和焦虑等情绪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强化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7月—2012年12月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卒中后偏瘫患者43例,按接诊时奇偶数将患者分为强化训练组(22例)和常规训练组(21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次/d,45 min/次,5 d/周,共治疗4周;强化训练组每天增加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1次,20 min/次。比较两组训练前,训练后2、4周的Fugl-Meyer量表(FMA)中下肢部分(FMA-L)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的差异。结果 (1)与治疗前比较,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FMA-L、BBS评分均呈逐渐提高趋势,而TUGT测评时间呈加快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训练前及训练后2周,两组各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4周后,强化训练组FMA-L、BBS量表评分,TUGT测评时间分别为(21.2±4.6)分、(19.4±2.6)分、(44.8±10.1)s;常规训练组分别为(18.7±3.3)分、(17.4±2.8)分、(57.6±7.7)s,两组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较常规康复训练能更明显改善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随着强化训练时间的延长,其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减重步行训练在卒中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开展减重步行训练(Partial body we ight supporttreadm ill train ing,PBW STT)对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病程在3个月内、偏瘫肢体B runstrom分级≥Ⅱ级的稳定性卒中患者128例,随机分为PBW STT组(67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促进技术进行康复训练;PBW STT组在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PBW STT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表、简式Fugl-M 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独立功能评定量表(FIM),评定两组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对照组治疗前FAC、FMA和FIM评分分别为0.42±0.23、17.1±5.2和35.3±3.8,治疗后为2.5±1.3、23.6±7.3和67.9±9.2,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BW STT组治疗前为0.36±0.13、16.7±6.2和35.1±3.4,治疗后为3.8±1.4、39.3±7.6和90.1±10.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后FAC、FMA评分比较差异亦有极显著性(P<0.01),FIM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能够独立步行者分别占42.6%、55.7%(P<0.05);PBW STT组为32.8%、83.5%(P<0.01)。治疗后对照组与PBW STT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在传统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减重步行训练,能更大程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肢体训练方案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继发偏瘫病人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继发偏瘫病人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5例)和干预组(75例),分别给予正常肢体训练方案和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反馈性介入训练方案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简式Fugl-Meyer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6 min步行距离(6MWT)及10 m步行时间等指标。结果干预组干预后FMA评分、BBS评分及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及本组干预前(P0.05);干预组干预后6 MWT和10 m步行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及本组干预前(P0.05)。结论早期应用强化肢体训练方案可提高老年急性脑梗死继发偏瘫病人肢体运动能力,并增加运动耐力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MotoMed踏车有氧训练配合常规疗法对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综合诊疗中心收治的老年AIS偏瘫患者102例,失访3例,将99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50例及MotoMed组49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MotoMed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MotoMed踏车有氧训练。比较2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表(FMA)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分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LVEF、运动持续时间(ED)、峰值摄氧量及血清消退素E1(RvE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水平,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估日常活动能力。结果 2组治疗前BBS评分、下肢FMA评分、FAC分级、ED、峰值摄氧量及血清RvE1、Nrf2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后(P<0.05),MotoMed组治疗后BBS、下肢FMA评分、FAC分级、ED、峰值摄氧量、LVEF及血清RvE1、Nrf2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P<0.01)。M...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Medline、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0年6月。选择等速肌力训练干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511例研究对象;(2)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评分、屈肌峰力矩(PT)评分、伸肌PT评分、总功(TW)、起立-步行试验(TUGT)测试得分、6MWD、步行速度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而10m步行时间和MAS评分与常规康复训练效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偏倚分析显示发生偏倚的可能性小。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康复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制性塑性训练模式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上肢功能、躯体平衡功能以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病人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神经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运动再学习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强制性塑性训练模式,应用简易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量表分别评估训练前及训练1个月后两组病人的躯体功能恢复效果;并比较两组训练早期、远期的依从性情况。结果训练前两组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1周时,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依从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训练2周、1个月时,观察组SDS、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训练1个月时,观察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性塑性训练模式不仅有助于恢复脑卒中偏瘫病人的上下肢运动功能和躯干平衡能力,还能够缓解其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等速运动锻炼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学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82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以等速运动锻炼,随访6个月后,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比较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测平衡功能;比较两组6 min步行距离及10 m步行时间;采用改良Ashworyh量表比较两组肌张力变化。结果观察组MBI评分、FMA评分及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10 m步行时间小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前肌张力差别不大,观察组治疗后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等速运动锻炼能够有效提高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对于降低患者的肌张力、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力定型原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训练中的应用。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应用动力定型原理进行步行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训练前及训练2个月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定运动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步行能力,Ba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期、FAC、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两组间Brunnstrom分期运动功能评分、FAC及M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应用动力定型原理进行步行训练,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9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康复组和联合训练组(在常规康复组基础上接受等速肌力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以角速度60°/s、120°/s伸屈时肘伸肌、肘屈肌峰力矩(PT)、总功(TW)、平均功率(AP)。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FMA评分、MBI评分、以角速度60°/s、120°/s伸屈时肘伸肌及肘屈肌PT、TW、AP均显著升高(P均=0.001),治疗后两组MAS评分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常规康复组比较,联合训练组治疗后FMA评分[(49.28±6.73)分比(56.79±6.24)分]、MBI评分[(59.92±9.33)分比(70.14±9.39)分]、以角速度60°/s、120°/s伸屈时肘伸肌:PT[60°/s(17.25±3.66)N·m比(21.48±4.21)N·m,120°/s(10.74±3.80)N·m比(15.69±4.21)N·m]、TW[60°/s(165.74±20.51)J比(194.67±23.55)J,120°/s(209.67±25.28)J比(258.76±26.72)J]、AP[60°/s(11.28±3.35)W比(15.42±4.14)W,120°/s(11.58±3.65)W比(17.83±3.74)W]升高更显著(P均=0.001),以角速度60°/s、120°/s伸屈时肘屈肌:PT、TW、AP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可显著促进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Thera-Band弹力带抗阻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住院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Thera-Band弹力带抗阻力训练。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病人的康复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2组病人FMA、BBS、TUGT、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MA、BBS、TUGT、MBI评分改善更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病人采用Thera-Band弹力带治疗,能够提高病人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病人的步行和平衡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组织蛋白CatS、Sestrin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的影响。方法:我院的126例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均分为丹红治疗组(接受丹红注射液治疗)与联合治疗组(在丹红治疗组基础上接受核心肌群训练),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运动力指数(MI)、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_(mean))、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血清CatS、Sestrin2、GFAP水平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丹红治疗组(95.24%比80.95%,P=0.013)。治疗后,与丹红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BBS[(42.78±6.46)分比(48.84±6.84)分]、FMA评分[(26.78±2.65)分比(29.98±3.67)分]、MI[(66.41±11.00)分比(71.70±11.55)分]、V_(mean)[(50.04±2.73)cm/s比(53.29±3.53) cm/s]升高更显著,TUGT[(31.71±6.58)s比27.13±5.77)s]、RI[(0.62±0.06)比(0.51±0.06)]、PI[(0.84±0.17)比(0.77±0.11)]、血清CatS [(57.45±11.89)pg/L比(45.49±9.75)pg/L]、Sestrin2[(12.27±1.53)ng/ml比(11.27±1.64)ng/ml]、GFAP水平[(6.58±2.33) ng/ml比(5.00±1.54)ng/ml]降低更显著,P均0.01。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核心肌群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肌力和躯体平衡,促进神经修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虚拟现实技术(VR)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现随机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给予常规功能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则在功能康复训练上应用VR进行康复治疗,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评定(MWS)、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表(FMA)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治疗前,两组MWS、BBS及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FMA评分、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MW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VR进行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SET)在脑卒中偏瘫并膝关节反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并膝关节反张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SET;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膝过伸次数、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功能评分、10 m步行时间,干预前及干预2、4周后患侧腓肠肌、股直肌、股二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干预后步行功能改善效果。结果 (1)两组患者干预前膝过伸次数、BBS评分、FMA下肢功能评分、10 m步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膝过伸次数少于对照组,BBS评分、FMA下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10 m步行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时间与方法在患侧腓肠肌、股直肌、股二头肌iEMG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方法在患侧腓肠肌、股直肌、股二头肌iEMG上主效应均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2、4周后患侧腓肠肌、患侧股直肌、患侧股二头肌iEMG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步行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ET可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并膝关节反张患者膝关节反张症状,改善患者肢体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增强患者下肢关键肌肉肌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脑血管病偏瘫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62例和对照组64例,试验组在肌张力不低下的条件下早期进行科学的步行训练,对照组需具备患肢能够支持3/4以上体重、站立平衡>3级、患肢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踝关节背屈功能的3个条件后进行步行训练。2组在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2个月及发病后1年分别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Ba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后1个月、2个月及发病后1年FAC、BBS、MBI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训练后2个月比较,试验组发病后1年FAC、MBI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训练后1个月、2个月及发病后1年FAC、BBS、MBI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张力恢复正常的偏瘫患者,尽早开始科学的步行训练能有效提高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尤其远期康复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颈部运动模式对慢性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与平衡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2月到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1例慢性脑卒中患者。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训练组(50例)和PNF组(51例,在常规训练组基础上加用PNF颈部运动模式训练),疗程为4周。测量比较两组训练前后躯干损伤量表(TIS)各维度分及总分、Berg平衡量表(BBS)得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时间。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4周后两组TIS各维度分及总分、BBS得分均显著升高,TUG时间显著缩短,P0.05或0.01;与常规训练组比较,PNF组训练4周后静态坐位平衡得分[(5.20±0.83)分比(5.90±0.70)分]、动态坐位平衡得分[(7.35±0.67)分比(7.86±0.72)分]、协调得分[(3.85±0.76)分比(4.67±0.73)分]、TIS总分[(16.80±1.50)分比(18.43±1.60)分]和BBS得分[(37.40±3.45)分比(40.10±3.27)分]升高更显著,TUG时间[(16.84±3.22)s比(15.18±1.83)s]降低更显著,P均0.01。结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颈部运动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慢性脑卒中患者的躯干控制与平衡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化简易家庭任务导向性训练在卒中偏侧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行门诊康复训练的卒中偏侧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慢性期患者30例,根据采取的康复治疗方式,将30例患者分为一般康复训练组(15例)和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1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3次/周的康复医学科门诊日常康复指导和2 h/d的强化性家庭康复训练,共训练4周。(1)一般康复训练组采用常规家庭康复训练,包括斜板站立、站起-坐下、弯腿-伸腿、站立位前后迈步训练以及保护下进行步行训练。训练频次为2 h/d,5 d/周。(2)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在家庭康复中,将"迈步"动作精简分解为踝关节外翻、屈髋屈膝踝关节背屈、伸髋伸膝踝关节背屈三个动作进行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TUG)测试的差异。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FMA-LE评分比较,组别及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3.64,P 0.01)。一般康复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FMA-LE评分分别为(20±4)、(21±4)分,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FMA-LE评分分别为(22±4)、(25±6)分。两组治疗前FMA-L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治疗后,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优于一般康复训练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两组患者治疗后FMA-LE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2)两组治疗前后BBS评分比较,组别及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375.69,P 0.01)。一般康复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BBS评分分别为(45.3±1.0)、(46.4±1.3)分,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BBS评分分别为(46.8±1.4)、(49.7±1.2)分。两组间BB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两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3)两组治疗前后TUG比较,组别及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9.56,P 0.01)。一般康复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TUG分别为(20.0±7.1)、(19.3±7.5) s,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TUG分别为(20.9±1.6)、(16.9±1.2) s。两组间TU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一般康复训练组治疗前后TU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治疗后TUG较治疗前缩短,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强化性简易家庭任务导向性训练和强化性家庭一般康复训练均有助于改善卒中偏侧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慢性期患者的下肢基础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运动控制能力;强化性简易家庭任务导向性训练对下肢基础运动功能的改善略优于强化性家庭一般康复训练;两种训练方式在平衡功能和步行速度方面的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