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摘要] 目的:本研究探讨SAA1表达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及其预后的相关性,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差异性表达。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7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110例患者和健康体检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50人,不稳定心绞痛组(UA组)32人,稳定性心绞痛组(SAP组)28人,正常组(CON组)30人;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分为发病当天(AMI0组)及入院7天组(AMI7组),对比各组间SAA1指标的差异性。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相关化验检查。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HDL-C及BNP水平与急性心梗组SAA1水平的相关性;同时初步探究SAA1水平与心梗后心功能不全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AMI组SAA1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UAP、SAP、CON组),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UA组SAA1水平明显高于CON组,且高于SAP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47,P=0.009); SAP组与CO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7)。 BNP升高水平同AMI组中SAA1水平具有明确正相关(r=0.421,P=0.045);HDL-C水平同AMI组中SAA1水平具有明确负相关(r=-0.445,P=0.033);而LDL-C及cTnI同AMI组中SAA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r=0.015,P=0.945;r=-0.171,P=0.436)。AMI0组SAA1水平明显高于AMI7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SAA1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与健康人群中存在明显差异。在急性心梗组中SAA1升高水平与BNP呈正相关,提示心梗后心衰风险升高。 SAA1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发病当天及7天后存在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对肺炎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肺炎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时收集同期16例肺炎未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对照组.结果 根据患儿出院时生存情况,36例中存活33例(91.67%),死亡3例(8.33%).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触珠蛋白(HP)和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变化与静脉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和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于巴彦淖尔市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260例,根据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分为血管再通组196例和血管未通组64例;治疗后90 d,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159例和预后不良组101例。比较各组血清HP和ADMA水平,用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后血管未通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用ROC曲线分析血清HP和ADMA水平对治疗后血管未通的预测价值和预后不良的诊断效能。结果 血管未通组血清HP和ADMA水平显著高于血管再通组[(2.10±0.21)g/L vs(1.29±0.31)g/L,(1.68±0.19)μmol/L vs(0.69±0.11)μmol/L,P<0.01];HP和ADMA是ACI患者治疗后血管未通的危险因素(P<0.01);二者联合诊断血管未通的曲线下面积为0.869(95%CI:0.830~0.908)。预后不良组血清HP和ADMA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2....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测定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散射浊度法分别检测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RP水平,同时对梗死组于治疗4周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估预后。结果梗死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轻型〈中型〈重型(P均〈0.05);治疗后4周梗死组CRP异常者总有效率显著低于CRP正常者(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CRP水平显著升高,并与病情及预后有关,据此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卒中复发、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硫化氢(H2S)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0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入院后28 d生存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83例)和死亡组(19例),另选择4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SAA、H2S水平,分析不同预后患者血清SAA、H2S水平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估(APACHE II)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SAA、H2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0. 05);生存组患者血清SAA、H2S水平及APACHE II评分明显低于死亡组(均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血清SAA≥72. 25 mg/L、血清H2S≥69. 28μmol/L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清SAA与H2S水平均升高,高血清SAA与H2S水平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欧巧玲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2):165-16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对病情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8例脑梗死病人(ACI组)、36例腔隙性脑梗死病人(LCI组)和4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血清CRP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其异常率并进行比较。按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对病人进行评分。结果ACI组CRP含量、CRP异常率高于LCI组(P〈0.05);LCI组CRP含量及CRP异常病人NDS评分的改善低于健康组(P〈0.01)。结论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是一种非常凶险的心血管急症,尽管目前在诊断和救治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AAD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由于AAD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疾病,参与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清楚,因此其临床治疗效果有限,死亡率极高。大量研究表明,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作为急性期反应产生的主要炎症蛋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SAA或可成为AAD诊断和治疗的候选靶点。本综述探讨了SAA与炎症反应、血管功能异常、血栓形成、细胞外基质重塑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AAD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10.
血清淀粉样蛋白A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动脉粥样硬化(AS)为病理基础的冠心病是当今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由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可能在AS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急性反应期水平上升极快,并引起所有急性期反应蛋白总量的急剧增加,这种特性使得SAA成为目前最敏感的炎症标志物之一。SAA的血浆浓度变化是否与AS的病变程度相关?1SAA的分子结构、基因表达及代谢SAA主要来源于肝脏,肝细胞是SAA合成部位。人类的某些正常或异常组织中的上皮细胞也能表达某些类型的SAA〔1〕。SAA主要由白细胞介素(IL)-1、IL-6和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2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按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神经功能缺失程度(NIHSS评分)进行分组,将各亚组之间以及与17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8.07±10.23μmol/L比7.40±3.48μmol/L,t=16.86,P<0.001);轻、中、重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为16.76±6.37、20.41±6.01、24.48±6.29μmol/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脑梗死急性期升高,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检测指标,但在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的血清RBP4水平与其早期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8年7月-2010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8例,按入院时的血清RBP4水平,分为RBP4升高组118例,RBP4正常组150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入院当时以及出院(或住院2周)时NIHSS评分,并统计两组患者发生进展性卒中和死亡的例数.以两次NIHSS评分差值>4分为预后良好,NIHSS评分差值<4分为预后不良.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变化,以及发生进展性卒中和死亡的例数.结果 (1)RBP4正常组,早期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高于RBP4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RBP4升高组,发生进展性卒中的例数高于RBP4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早期死亡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RBP4可以作为评判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一种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RP和IL-6与急性脑梗死不同临床类型的关系及其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62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型卒中32例,完全型卒中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入院24h内检测血清CRP与IL- 6。结果进展型卒中与完全型卒中患者血清CRP、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进展型卒中患者CRP、IL-6水平亦均高于完全型卒中患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炎症反应与免疫反应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而CRP、IL-6水平在不同临床类型脑梗死升高程度不同,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新世界》2015,(15)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探讨血糖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作为实验组,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调整血脂、控制血压、营养脑神经细胞、防治并发症及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同时给予降糖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及预后各项数据的差异。结果治疗后比较疗效,实验组45例患者中,治疗显效10例,有效17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60%。对照组48例患者中,治疗显效36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7%,实验组的各项数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该组临床资料经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均低于非糖尿病脑梗死组,且2型糖尿病脑梗死组预后不良明显高于于非糖尿病脑梗死组,经统计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鉴于高血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因此,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对降低脑梗死发病率及改善其预后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肖雅娟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15,36(2)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 (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收治我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为观察组,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根据入院时NIHSS评分进行分组,抽血化验比较血清Cys-C、Hcy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所有患者出院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再次分组,分析入院时血清Cys-C、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长期预后的关系.结果:①观察组和对照组Cys-C(1.18 ±0.22 mg/L比0.78±0.16 mg/L),Hcy(16.82±4.38 μmol/L比8.86±3.32 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ys-C与Hcy呈正相关(r=0.412,P<0.01).②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血清Cys-C、Hcy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3个月后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入院时血清Cys-C、Hcy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P<0.05).结论:血清Cys-C、Hcy共同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的轻重程度,影响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血清胆红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性别及入院时血清胆红素水平的不同分为高胆红素组与低胆红素组,在病程第14天复测血清胆红素,并在入院时及病程第14天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与60例健康者(正常组)比较。结果脑梗死高胆红素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快于低胆红素组,治疗后第14天后高胆红素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低胆红素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变化。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清胆红素升高是人体的一种保护反应,发病时胆红素较高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蓉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10):28-3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3—8月在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6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135例和斑块组211例。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检测其空腹血糖、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阳性率,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年龄大于无斑块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低于无斑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斑块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与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0.141,P=0.01;r=0.142,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二者共同参与了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水平,探讨其与脑梗死急性期病情轻重及早期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对在我院神经科住院的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在48h内的20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CRP水平的测定,对脑梗死组在入院时及发病第7天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CSS)评分及NIHSS评分,按CSS评分将脑梗死分为:轻型脑梗死组、中型脑梗死组、重型脑梗死组,并按入院时及发病第七天进行CSS评分及NIHSS评分的差值将脑梗死分为:好转组、无变化组、恶化组。结果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各组间CRP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病情越重,CRP的水平越高,CRP分别与入院时CSS、NIHSS分值存在相关关系。好转组与恶化组、无变化组与恶化组之间的CRP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好转组与无变化组之间的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CRP分别与入院时及发病1周时的CSS、NIHSS评分差值存在相关关系。结论脑梗死急性期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早期功能恢复有关,CRP的水平越高,提示病情越重、病情恶化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自由基丙二醛(MDA)含量在不同时间段变化及脑心通胶囊的治疗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并设立健康组60名。治疗组给予脑心通胶囊口服。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及比色法动态测定法于1d、3d、7d、14d检测患者血清VEGF及MDA含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脑梗死组各时间点血清VEGF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至病程第7天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至14d仍维持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发病24h内及第3天,MD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第7天及14天,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患者血清VEGF水平在发病3d、14d随着梗死面积增大及病情严重程度而升高,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MDA水平只在发病第3天才与梗死面积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变化(P<0.01)。应用脑心通胶囊干预治疗后血清VEGF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于3d、7d、14d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两组的MDA水平在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清VEGF浓度明显增高,VEGF和MDA共同参与脑梗死急性期血管病理损伤过程,脑心通胶囊干预治疗可增加VEGF含量。VEGF可作为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探讨Hcy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的相关性及Hcy与心脑血管事件相关性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心梗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为脑梗组,体检中心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3组血清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并做组间比较、相关性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心梗组Hcy高于对照组(P<0.05),叶酸、维生素B12低于对照组(P<0.05);脑梗组Hcy高于对照组(P<0.05),叶酸、维生素B12低于对照组(P<0.05);心梗组、脑梗组Hcy、叶酸、维生素B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y水平与叶酸(rs=-0.379)、维生素B12(rs=-0.350)呈负相关(P<0.01)。Hcy水平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OR=1.253,95%CI:1.138~1.380)、急性脑梗死(OR=1.317,95%CI:1.182~1.467)的危险因素,Hcy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更强(β脑梗组0.275vs心梗组0.226)。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升高,叶酸、维生素B12水平降低。血清Hcy水平升高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有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Hcy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