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广东省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广东省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方法:采用按蚊密度调查方法和生态习性调查方法在广东疟疾流行区进行传疟媒介普查。结果:广东有个县(市)发现嗜人按蚊,嗜吸人血,兼吸牛血;9-10月份为密度高峰,与疟疾发病高峰相一致。全省绝大多数县发现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的分布,三者均主吸牛血,兼吸人血。子孢子自然感染率嗜人按蚊为0.35%-0.54%,中华按蚊为0.15%-0.93%,微小按蚊为0.23%-5.94%,日月潭按蚊为0.05%。结论:在广东确认自然界有传疟作用的有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其中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是当前广东省疟疾流行的重要媒介,中华按蚊是疟疾传播中起次要作用的媒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南阳市传疟媒介。方法 2005–2017年,选择南阳市唐河县马振扶乡和桐柏县淮源镇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夜间室外半通宵人诱法和清晨帐内捕蚊法进行传疟媒介调查。结果 2005–2017年,南阳市2个监测点室外半通宵蚊帐内人诱法捕获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0.65~22.30只/(人·h),密度高峰为6、7月;仅2008–2011年在桐柏县捕获嗜人按蚊,平均密度为0.03~1.10只/(人·h)。2005–2011年, 南阳市2个监测点清晨帐内捕蚊法捕获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0.08~0.24只/(顶·夜),密度高峰为每年7、8月;仅在桐柏县捕获到少量嗜人按蚊,平均密度为0.01~0.02只/(顶·夜)。结论 南阳市存在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两种传疟媒介,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近年来湖北省主要传疟媒介按蚊季节消长、栖息、吸血和孳生地等生态习性及其密度变化情况,为消除疟疾前蚊媒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7—9月,选择京山县、广水市和随州市曾都区为调查点,采用人工叮咬、帐诱捕蚊和灯诱3种方式进行媒介按蚊密度监测和生态习性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调查捕获的传疟按蚊均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京山县人诱密度成蚊密度7月份最高,为7.50只/(人·h);曾都区帐诱密度8月份最高,为0.18只/帐;广水市灯诱密度7月份最高,为9.67只/夜。中华按蚊幼虫密度在不同孳生地以8月下旬和9月上旬为高。结论湖北省原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区,现已很少发现有嗜人按蚊的存在,中华按蚊幼虫孳生地以稻田为主,中华按蚊幼虫密度和成蚊密度季节消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氟氯氰菊酯浸帐防制疟疾媒介按蚊效果。 方法 在疟疾暴发流行点 ,以 12 .5 %氟氯氰菊酯水乳剂按 15mg/m2 帐面的剂量 ,对居民的蚊帐实施浸泡 ;定时、定点室内晨间帐内、室外人诱和猪舍内捕蚊观察按蚊密度 ;通过疟史调查了解疟疾发病情况。 结果 浸帐后连续 2年居民帐内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密度分别较浸帐前下降了10 0 .0 0 %和 99.93 %。浸帐当年未浸泡居民帐内仍可捕到两种按蚊 ;室外人诱及猪舍内嗜人按蚊密度有所回升 ,但室外人诱该蚊占按蚊的比率显著下降。第 2年后两种捕蚊方法未再捕到嗜人按蚊 ,而中华按蚊则维持较高密度 ,显示浸帐对降低中华按蚊种群数量的效果不佳。疟疾发病率从浸帐前 (1999年 )的 2 1.0 1%下降至 2 0 0 1年的 1.3 8%。 结论 一次氟氯氰菊酯浸泡蚊帐 ,可明显降低嗜人按蚊密度 ,能有效控制疟疾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16-2018年安徽省传疟媒介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及夜间活动规律,为消除疟疾后阶段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2016-2018年,在安徽省105个县(市、区)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和室外双帐人饵全通宵诱捕法开展传疟媒介蚊种监测,比较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捕蚊场所按蚊密度。结果 2016-2018年,安徽省105个县(市、区)中有103个县(市、区)捕获到按蚊,其中灯诱法捕获32 494只、人诱法捕获36 228只。所有捕获按蚊经形态学鉴定均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密度高峰为6-8月,夜间活动高峰为19∶00-23∶00。不同捕蚊场所中,以畜禽棚按蚊密度最高(H = 18.835,P < 0.05)。2016和2017年不同地区中华按蚊密度均存在差异(H = 16.655、11.566,P均< 0.01),淮河以北地区中华按蚊密度较低。结论 中华按蚊在安徽省广泛分布,是当前安徽省最主要的传疟媒介。在消除疟疾后阶段,应加强安徽省媒介监测,在疫点及时采取媒介控制措施,防止出现境外输入性疟疾本地再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广东省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 方法 采用按蚊密度调查方法和生态习性调查方法在广东疟疾流行区进行传疟媒介普查。 结果 广东有 12个县 (市 )发现嗜人按蚊 ,嗜吸人血 ,兼吸牛血 ;9~10月份为密度高峰 ,与疟疾发病高峰相一致。全省绝大多数县发现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的分布 ,三者均主吸牛血 ,兼吸人血。子孢子自然感染率嗜人按蚊为 0 .35 %~ 0 .5 4 %,中华按蚊为 0 .15 %~ 0 .93%,微小按蚊为 0 .2 3%~5 .94 %,日月潭按蚊为 0 .0 5 %。 结论 在广东确认自然界有传疟作用的有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 ,其中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是当前广东省疟疾流行的重要媒介 ,中华按蚊是疟疾传播中起次要作用的媒介  相似文献   

7.
氟氯氰菊酯浸帐防制疟疾媒介按蚊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氟氯氰菊酯浸帐防制疟疾媒介按蚊效果。方法在疟疾暴发流行点,以12.5%氟氯氰菊酯水乳剂按15mg/m^2帐面的剂量,对居民的蚊帐实施浸泡;定时、定点室内晨间帐内、室外人诱和猪舍内捕蚊观察按蚊密度;通过疟史调查了解疟疾发病情况。结果浸帐后连续2年居民帐内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密度分别较浸帐前下降了100.00%和99.93%。浸帐当年未浸泡居民帐内仍可捕到两种按蚊;室外人诱及猪舍内嗜人按蚊密度有所回升,但室外人诱该蚊占按蚊的比率显著下降。第2年后两种捕蚊方法未再捕到嗜人按蚊,而中华按蚊则维持较高密度,显示浸帐对降低中华按蚊种群数量的效果不佳。疟疾发病率从浸帐前(1999年)的21.01%下降至2001年的1.38%。结论 一次氟氯氰菊酯浸泡蚊帐,可明显降低嗜人按蚊密度,能有效控制疟疾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江苏省消除疟疾阶段媒介监测结果,为输入性疟疾在本地传播的风险评估和消除疟疾后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7年每年6-10月,在江苏省媒介按蚊监测点采用半通宵人饵诱捕法、室外全通宵诱蚊灯法诱捕按蚊,进行按蚊种群和密度监测;采用WHO推荐的强迫接触筒法进行杀虫剂抗性监测。结果 2011-2017年,在江苏省7个媒介按蚊监测点采用半通宵人饵诱捕法共捕获中华按蚊5 106只,年均叮人率分别为1.075、0.786、1.057、0.787、0.790、1.797只/(人·h)和1.185只/(人·h);采用室外全通宵诱蚊灯法共捕获中华按蚊28 186只,年均灯诱密度分别为57.950、50.932、14.800、4.405、58.070、72.406只/(灯·夜)和17.145只/(灯·夜)。2012年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DDT和马拉硫磷的敏感性、抗性指数均为R级。结论 江苏省传疟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部分疟疾流行区中华按蚊已对溴氰菊酯、DDT和马拉硫磷产生高度抗性。  相似文献   

9.
湖北嗜人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湖北嗜人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和潜势,为当地疟疾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科学的评价指标。方法选取湖北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较高的随州市府河镇严家畈村为调查点,于2001年7~8月现场调查媒介按蚊的叮人率、经产蚊比例、人血指数和吸血趋性,调查人群疟疾发病率、原虫率以及疟疾患者发病至接受治疗的平均间隔期,收集观察期间的平均气温数据。根据基本繁殖率概念计算以媒介按蚊临界叮人率为指标的传播疟疾阈值。结果嗜人按蚊趋吸人血的比例为92.6%(63/68),在人房的构成比为91.5%(97/106),人血指数是中华按蚊的12.5倍(0.50/0.04),媒介能量是中华按蚊的6.5倍(0.9448/0.1449),实际叮人率是其临界叮人率(0.2823)的3.5倍(0.98916/0.2823)。疟疾发病率为0.65%(12/1844),小学生原虫率为0.51%(1/198)。结论湖北省试点嗜人按蚊的实际叮人率需要降低71.5%,当地由嗜人按蚊引起的疟疾传播将被阻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焦作市消除疟疾后传疟媒介种群及密度情况,为消除疟疾后传疟媒介的控制和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2021年选择焦作市共7个县(市、区)作为传疟媒介监测点,使用诱蚊灯法及人帐诱法开展种群及密度监测,挑选大中型水体环境共20处,采用勺捕法开展蚊虫孳生地调查。结果 7个县(市、区)中除解放区外均捕获有中华按蚊。2020年媒介种群监测共捕获蚊虫8 116只,其中中华按蚊构成比为21.76%,修武县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1 262只),沁阳市捕获中华按蚊构成比最高(40.39%);室内环境中中华按蚊数量多,而室外环境中中华按蚊构成比高;密度监测共捕捉蚊虫802只,平均密度为30.55只/人·小时,其中中华按蚊136只,平均密度为5.18只/人·小时;在稻田环境中捕获按蚊孑孓126条,其余水体未发现。2021年种群监测捕捉蚊虫10 852只,中华按蚊构成比为1.67%,修武县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179只),构成比最高(1.99%);室内环境捕获中华按蚊数量及构成比均高于室外环境;密度监测共捕获蚊虫3 662只,平均密度为130.79只/人·小时,其中中华按蚊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嗜人按蚊传疟作用 ,为嗜人按蚊分布区媒介监测及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在随州市曾都区严家畈村选择 9个自然村应用寄生虫学和昆虫学方法进行调查。估算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和临界叮人率。 结果  2 0 0 1年 7~ 8月居民带虫发病率 0 .6 5 %。小学生带虫率 0 .5 1% ,荧光抗体阳性率 5 .0 5 %。在观察区搜捕到嗜人、中华、微小 3种按蚊。嗜人按蚊密度及组成在人房内占优势 ,平均叮人率 0 .9892 /人·夜 ,吸人血指数为 0 .5 0 ,媒介能量为0 .94 4 8,是中华按蚊的 6 .5 2倍 ,嗜人按蚊临界叮人率为 0 .2 82 3,而实际叮人率是它的 3.5倍。 结论 嗜人按蚊是当地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 ,提示临界叮人率在媒介监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005-2019年贵州省传疟媒介按蚊密度、种群构成及生境分布,为制定全省输入性疟疾传播风险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5-2019年在贵州省分别采用人帐诱法和诱蚊灯法开展按蚊密度及按蚊种群监测,对捕获的按蚊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并计数,并对按蚊生境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9年贵州省传疟按蚊密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江苏省近年来疟疾疫情回升地区媒介按蚊种类。方法采用rDNA ITS2区段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对半通宵室外人饵诱捕法和清晨蚊帐内捕蚊法捕获的现场按蚊进行蚊种鉴定。结果经形态学鉴定和PCR基因扩增,并与实验室模式种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八代按蚊、雷氏按蚊DNA基因比较,现场捕获的按蚊均为中华按蚊。结论中华按蚊仍是目前江苏省疟疾疫情回升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广西残存嗜人按蚊分布区近10年疟疾发病特点、监测结果及其评价,为疟疾防治后期的监测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0-2009年广西嗜人按蚊分布区15个县(市)当地居民发热患者、外出回归农民工、外来人员的疟疾监测资料,分析疟疾感染率和病例分布,对媒介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嗜人按蚊分布区15县共血检常住居民发热患者152.50万人次,病灶点居民5.85万人次,外出回归农民工3.82万人次,外来人口5.45万人次,4类人群血检阳性率依次为0.0079%(120/1 525 031)、0(0/58 502)、0.6902%(264/38 252)和0.1926%(105/54 516);共检出疟疾患者489例,本地感染病例占24.52%(120/489),外出回归感染病例占53.99%(264/489),外来病例占21.47%(105/489).环江县嗜人按蚊占按蚊总数的3.32%(227/6 832),重点人群IFA检测抗体阳性率为0.092%(49/53 112).结论 广西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当地传播病例主要分布在环江、南丹、融水、三江和上思等5县,输入性病例15县均有分布.人群抗体水平与疟疾流行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