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四川省疟疾流行情况与媒介按蚊种群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省疟疾经40年防治,其流行发生了很大变化。它既反映了防治效果,也反映了与媒介的关系。目前96.8%的病便分布于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其中55.5%的病例又集中在嗜人按蚊在人房按蚊组成中比例较高的少数县,它仅占总县数的7.5%。结果显示疟疾流行与媒介按蚊种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疟疾经40余年防治,其流行发生了很大变化。它既反映了防治效果,也反映了与媒介的关系。目前96.8%的病例分布于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其中55.5%的病例又集中在嗜人按蚊在人房按蚊组成中比例较高的少数县,它仅占总县数的7.5%。结果显示疟疾流行与媒介按蚊种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核福建省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区的疟疾防治效果。方法1988年起对该类区的疟疾与媒介实行监测;1998-2000年按照卫生部/WHO的课题,选择建阳市童游镇和邵武市水北乡实施纵向监测。每年在疟疾流行季节(7~10月),组织专业人员,捕捉原嗜人按蚊村人房(帐内)按蚊,鉴定蚊种并计算密度;对发热者采血镜检疟原虫。结果对原该蚊分布的263个和2个村的纵向观察3年,均未再捕到嗜人按蚊。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者从1988年的1315例降至2001年的3例。结论福建省抗疟措施有效,防治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媒介按蚊地理分布与疟疾流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历年来媒介按蚊调查结果和疟疾流行情况,将四川省疟疾流行区划分为:①中华按蚊分布区;②中华接蚊、嗜人按蚊分布区;③嗜人按蚊分布争议区。讨论了媒介披蚊不同地理分布、喀人按蚊在人房中所占不同比例对疟疾流行程度和防治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核福建省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区的疟疾防治效果。 方法  1988年起对该类区的疟疾与媒介实行监测 ;1998~ 2 0 0 0年按照卫生部 WHO的课题 ,选择建阳市童游镇和邵武市水北乡实施纵向监测。每年在疟疾流行季节 (7~ 10月 ) ,组织专业人员 ,捕捉原嗜人按蚊村人房 (帐内 )按蚊 ,鉴定蚊种并计算密度 ;对发热者采血镜检疟原虫。 结果 对原该蚊分布的 2 63个和 2个村的纵向观察 3年 ,均未再捕到嗜人按蚊。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者从 1988年的 13 15例降至 2 0 0 1年的 3例。 结论 福建省抗疟措施有效 ,防治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发现嗜人按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后期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后期流行病学特点和简化疟疾监测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广东省有嗜人按蚊分布的12个市,县作为观察点,每个市,县重点抓“三热”病人血检,现症病人根治和媒介按蚊监测,对输入性病例疫点不作任何处理,只进行现症病人根治;对原发和输入继发病例除现症病人根治外,病人家属需进行假定性治疗。结果 广东省12个嗜人按蚊分布区的市,县,4年居民平均血检率为0.54%,疟原虫平均阳性率为0.35%,血检数量虽然由人口总数的5%减少至0.54%,但每年疟疾年发病率都是稳中有降,没有暴发流行点出现,广东省嗜人按蚊吸血习性通过加权校正,吸人血比例为68.2%,吸牛血比例为31.8%。4年所发现的1678例疟疾病例均呈散发性,平均每个疫点仅1.14个,各病 列之间无必然联系,结论 在广东省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后期,疟疾的监测方法完全可以简化为只进行“三热”病人血检和现症病人根治,血检数量为人口总数的0.5%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后期流行病学特点和简化疟疾监测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广东省有嗜人按蚊分布的 12个市、县作为观察点。每个市、县重点抓“三热”病人血检、现症病人根治和媒介按蚊监测。对输入性病例疫点不作任何处理 ,只进行现症病人根治 ;对原发和输入继发病例除现症病人根治外 ,病人家属需进行假定性治疗。结果 广东省 12个嗜人按蚊分布区的市、县 ,4年居民平均血检率为 0 .5 4 % ,疟原虫平均阳性率为 0 .35 % ,血检数量虽然由人口总数的 5 %减少至 0 .5 4 % ,但每年疟疾年发病率都是稳中有降 ,没有暴发流行点出现。广东省嗜人按蚊吸血习性通过加权校正 ,吸人血比例为 6 8.2 % ,吸牛血比例为 31.8%。 4年所发现的 16 78例疟疾病例均呈散发性 ,平均每个疫点仅 1.14个 ,各病例之间无必然联系。 结论 在广东省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后期 ,疟疾的监测方法完全可以简化为只进行“三热”病人血检和现症病人根治。血检数量为人口总数的 0 .5 %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了解南阳市传疟媒介。方法 2005–2017年,选择南阳市唐河县马振扶乡和桐柏县淮源镇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夜间室外半通宵人诱法和清晨帐内捕蚊法进行传疟媒介调查。结果 2005–2017年,南阳市2个监测点室外半通宵蚊帐内人诱法捕获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0.65~22.30只/(人·h),密度高峰为6、7月;仅2008–2011年在桐柏县捕获嗜人按蚊,平均密度为0.03~1.10只/(人·h)。2005–2011年, 南阳市2个监测点清晨帐内捕蚊法捕获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0.08~0.24只/(顶·夜),密度高峰为每年7、8月;仅在桐柏县捕获到少量嗜人按蚊,平均密度为0.01~0.02只/(顶·夜)。结论 南阳市存在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两种传疟媒介,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拜虫杀对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毒杀效果。方法采用拜虫杀10、15、20mg/m2(有效成分)浸泡棉纱布和尼龙纱布,以实验室饲养的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为试虫,进行击倒力、致死力和持效观察。结果采用拜虫杀10、15、20mg/m2浸泡两种材料蚊帐,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接触药帐后的半数击倒时间(KT50)在3.98~7.30min之间,被击倒的蚊虫恢复饲养24h,死亡率均为100%;接触药帐3min,恢复饲养24h,蚊虫死亡率均>90%;杀虫剂浸泡过的蚊帐悬挂180d后,对媒介按蚊的击倒力仍在8.57~16.31min之间,且恢复饲养24h,死亡率仍为100%。结论拜虫杀对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有很强的杀灭效果,持效可达180d以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嗜人按蚊发育与繁殖情况,为疟疾流行病学及适时灭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温度为16、19、22、25、28、31℃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室饲养嗜人按蚊的卵期、幼虫、蛹期和生殖营养周期,计算不同温度下的全发育历期。结果嗜人按蚊在16℃时不能完成全发育周期,在温度为19、22、25、28、31℃时,全代发育时间分别为31.62、23.83、16.00、14.69d和13.89d。结论在温度范围为16~31℃时,嗜人按蚊的发育期随着温度升高而缩短,结果是否符合其他地区的嗜人按蚊种群,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05-2019年贵州省传疟媒介按蚊密度、种群构成及生境分布,为制定全省输入性疟疾传播风险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5-2019年在贵州省分别采用人帐诱法和诱蚊灯法开展按蚊密度及按蚊种群监测,对捕获的按蚊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并计数,并对按蚊生境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9年贵州省传疟按蚊密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稻田使用化学农药对嗜人按蚊种群分布与疟疾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历史调查证实为嗜人按蚊分布的浙江(1987年,杭嘉湖地区的湖州、德清、安吉、长兴、余杭、萧山和嘉兴等7县的11个调查点)、四川(1987年,乐山的沐川、峨嵋、夹江和沙湾,及宜宾地区的兴文、长宁、筠连和高县等8个县10个村)和广西自治区(1983年,河池地区环江县川山公社的社村、何顿和白丹等3个村)的16个县共24个村作为调查点,用半通宵室内人饵诱捕和清晨全部人房蚊帐搜捕法,调查嗜人按蚊密度和种群比例。收集当地历年按蚊调查资料、疟疾发病率资料、单双季稻种植面积和稻田化学农药使用量情况,分析嗜人按蚊种群密度和疟疾发病率的变化与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关系。结果浙江省杭嘉湖地区调查点以种植双季稻为主,至1973年农药使用量为45 kg/hm2,是20世纪50年代的50倍;嗜人按蚊密度逐年下降,至80年代末11个调查点均未发现嗜人按蚊;疟疾发病率降至1/万以下。四川省乐山和宜宾地区调查点以种植单季稻为主,60年代开始稻田使用化学农药,70~80年代初期农药使用量平均为8.6 kg/hm2,嗜人按蚊密度(86.2%)与60年代初(82.2%)比较无明显变化(χ2=0.63,P>0.05);80年代中期以后,农药使用量逐渐增加,至2000年及以后的使用量均约为18.18 kg/hm2,嗜人按蚊密度逐年下降。至2010年调查点未发现嗜人按蚊;全县无疟疾病例报告。广西环江县以双季稻为主,60、70和80年代初期稻田用农药量分别约为1.79、5.13和7.68 kg/hm2,80年代初嗜人按蚊密度为52%(1747/3 392);2000年以后平均稻田农药使用量达20.38 kg/hm2,嗜人按蚊密度明显下降。2008年后,在人房已较难捕获到嗜人按蚊,年平均发病率下降至0.14/万。结论农耕制度的改变和稻田高剂量使用化学农药,在一定程度上可破坏嗜人按蚊的孳生环境,使其分布范围缩小,数量减少或"消失",削弱了其传疟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PCR-RFLP技术鉴别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依据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rDNA的ITS2区段基因特征 ,建立一种新的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基因鉴别技术。方法 对不同地区的嗜人按蚊、可疑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样本通过采用特异性ITS2 引物PCR扩增 ,限制性内切酶RsaI和HinfI消化 ,以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进行PCR -RFLP基因鉴别。 结果 不同地区嗜人按蚊rDNA的ITS2 基因PCR扩增产物能被限制性内切酶HinfI酶切 ,并显示一条 4 5 0bp的酶切DNA条带 ;中华按蚊的ITS2 基因PCR扩增产物则能被限制性内切酶RsaI酶切 ,并显示 4 0 0bp和 2 0 0bp两条酶切DNA条带 ;辽宁可疑嗜人按蚊的PCR -RFLP结果与嗜人按蚊相同而广东珠海可疑嗜人按蚊的PCR -RFLP结果与中华按蚊相同。结论 依据rDNA的ITS2 区段基因特征建立的PCR -RFLP技术可用于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基因鉴别。采用该PCR -RFLP基因鉴别技术发现辽宁可疑嗜人按蚊的基因与中国大陆的嗜人按蚊属同种 ,而广东可疑嗜人按蚊的基因与中华按蚊属同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在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体内发育的差异。方法在我国间日疟流行区分别采集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病例的血样,采用体外人工膜饲感染系统在实验室同时体外人工感染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在感染后7~9 d和14 d分别解剖蚊胃和唾液腺,并检测蚊体内的卵囊和子孢子数。结果临床发作期间日疟原虫感染中华按蚊的卵囊阳性率和阳性蚊比率、子孢子阳性蚊比率和感染度均低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感染,临床发作期间日疟原虫感染嗜人按蚊的子孢子阳性率、阳性蚊比率和卵囊阳性蚊比率均低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感染,而子孢子感染度则高于间歇期疟原虫感染。结论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体外人工感染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卵囊和子孢子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全国疟疾监测点疫情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江苏省疟疾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方法根据疟疾发病情况,选择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睢宁县官山镇、铜山县棠张镇、泗洪县天岗湖镇、盱眙县仇集镇和宜兴市张渚镇作为疟疾监测点,调查居民疟疾发病情况、疟疾症状及防蚊措施、按蚊密度及叮人率等相关因素。结果2006年调查15个行政村,7 921户,27 903人,蚊帐拥有率为20. 29%;蚊帐使用率为34. 32%。2005年在清晨50顶蚊帐内捕获中华按蚊750只,平均叮人率为每夜0.17只/人;2006年在清晨50顶蚊帐内捕获中华按蚊1 927只,平均叮人率为每夜0. 38只/人。血检6 089人,平均血检率为2. 72%,检出疟原虫阳性29人,平均阳性率为0.47%。结论发热病人血检数量较少和镜检阳性率较低,中华按蚊密度增高是江苏省淮北地区出现疟疾疫情反复酌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焦作市消除疟疾后传疟媒介种群及密度情况,为消除疟疾后传疟媒介的控制和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2021年选择焦作市共7个县(市、区)作为传疟媒介监测点,使用诱蚊灯法及人帐诱法开展种群及密度监测,挑选大中型水体环境共20处,采用勺捕法开展蚊虫孳生地调查。结果 7个县(市、区)中除解放区外均捕获有中华按蚊。2020年媒介种群监测共捕获蚊虫8 116只,其中中华按蚊构成比为21.76%,修武县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1 262只),沁阳市捕获中华按蚊构成比最高(40.39%);室内环境中中华按蚊数量多,而室外环境中中华按蚊构成比高;密度监测共捕捉蚊虫802只,平均密度为30.55只/人·小时,其中中华按蚊136只,平均密度为5.18只/人·小时;在稻田环境中捕获按蚊孑孓126条,其余水体未发现。2021年种群监测捕捉蚊虫10 852只,中华按蚊构成比为1.67%,修武县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179只),构成比最高(1.99%);室内环境捕获中华按蚊数量及构成比均高于室外环境;密度监测共捕获蚊虫3 662只,平均密度为130.79只/人·小时,其中中华按蚊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控制嗜人按蚊分布区间日疟发病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选择3个乡9个村为观察点,实施查治传染源和预防服药及药物浸泡蚊帐等综合防制措施。采用病原检查、血清抗体检测和蚊媒监测等方法观察控制效果。结果 疟疾年发病率从最高年1994年的18.98/万降至2002年的0;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阳性率从最高年1994年的1.30%降至2002年的0;小学生带虫率1996~1998年连续3年为0;IFA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嗜人按蚊占按蚊构成比从最高年份的78.57%降至2002年的0。结论综合措施可有效控制间日疟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