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对十二指肠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十二指肠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普通胃镜、EUS的结果和随访结果,研究总结该病的超声影像学特征.结果 105例十二指肠囊肿患者均无与病灶相关的症状,该病在超声内镜下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即黏膜下病灶位于肠壁内,探头触压病灶易变形,内呈无回声状,边界清楚,源于黏膜下层,后方有回声增强效应,周围肠壁层次结构正常.EUS可明确病灶的起源、大小和性质并与其他黏膜下病变相鉴别.术后随访5年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 十二指肠囊肿属良性疾病,EUS对该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对十二指肠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十二指肠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普通胃镜、EUS的结果和随访结果,研究总结该病的超声影像学特征.结果 105例十二指肠囊肿患者均无与病灶相关的症状,该病在超声内镜下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即黏膜下病灶位于肠壁内,探头触压病灶易变形,内呈无回声状,边界清楚,源于黏膜下层,后方有回声增强效应,周围肠壁层次结构正常.EUS可明确病灶的起源、大小和性质并与其他黏膜下病变相鉴别.术后随访5年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 十二指肠囊肿属良性疾病,EUS对该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对十二指肠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十二指肠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普通胃镜、EUS的结果和随访结果,研究总结该病的超声影像学特征.结果 105例十二指肠囊肿患者均无与病灶相关的症状,该病在超声内镜下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即黏膜下病灶位于肠壁内,探头触压病灶易变形,内呈无回声状,边界清楚,源于黏膜下层,后方有回声增强效应,周围肠壁层次结构正常.EUS可明确病灶的起源、大小和性质并与其他黏膜下病变相鉴别.术后随访5年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 十二指肠囊肿属良性疾病,EUS对该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θ��λ���ٵij����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胃异位胰腺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2000-2004年对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241例胃黏膜下肿物进行超声内镜(EUS)检查,回顾分析胃异位胰腺的图像特征。结果EUS诊断良性间质瘤105例,恶性间质瘤23例,脂肪瘤48例,异位胰腺45例,囊肿20例。异位胰腺EUS图像特点:(1)黏膜下层病变39例,6例与固有肌层无分界;(2)边界清37例;(3)42例为不均匀、形状不规则中强回声,3例为不均匀低回声;(4)32例中心有小的不规则液性回声。内镜电切26例,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内镜对胃异位胰腺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内镜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1诊断价值1.1壶腹部肿瘤的分期壶腹癌EUS诊断标准①癌瘤较小位于胰头及下腔静脉之右侧;②内部回声多数增强;③胰头正常,有时胰头内胆管扩张,管内可见肿瘤回声.EUS适于发现有蒂的壶腹部肿瘤,易于区分大体上浸润组织的肿瘤和早期癌变,适于T分期诊断.EUS对壶腹部肿瘤的T分期如下TX早期肿瘤不能发现;T1肿瘤局限于Vater壶腹部或Oddis括约肌;T2胰腺侵及十二指肠壁,特别是十二指肠固有肌层;T3肿瘤累及胰腺但未超过2cm;T4肿瘤累及胰腺达2cm以上和侵犯其他邻近脏器十二指肠乳头癌术前EUS检查,有报道诊断正确率T1期为60%;T2期92.3%;T3期91.7%;T4期50%.Yasudaetal采用US,EUS,CT和血管造影等方法对34例壶腹部乳头肿瘤患者分期研究,诊断准确率分别为21%,74%,21%和65%,证实EUS对壶腹部肿瘤的分期诊断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法.当肿瘤累及胰腺时,表现为胰腺局部外突,回声减低,其边界清晰或有时模糊不清.Kuboetal报道当壶腹部肿瘤累及胰腺时,EUS诊断精确率达80%,敏感性达83%,特异性87%1.2十二指肠乳头癌正常十二指肠乳头区显现为轮状低回声,其周围十二指肠壁可显示高回声→低回声→高回声→低回声→高回声五层结构.十二指肠乳头癌通常显示为乳头区的低回声占位,对比其与肠壁五层结构的位置关系可判断癌瘤累及肠壁的深度EUS除能直接显示肿大的乳头及外露于乳头开口部的肿瘤并采取活体组织外,还能通过扫描直接显示肿瘤图象及胆总管或主胰管扩张等继发性病变,诊断正确率可达90%~100%,对直径<20mm的乳头癌的显示率也达90%,EUS还能发现螺旋CT漏诊的可切除的小肿瘤.EUS与ERCP对十二指肠乳头癌的直接显示率相同,但EUS能诊断乳头癌浸润十二指肠壁的深度及发现周围淋巴结,并能避免ERCP造影后可能引起的并发症.1.3淋巴结转移EUS判断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局限性.EUS能发现直径≥3cm~5cm肿大的淋巴结,但较难鉴别转移性淋巴结和炎症性反应肿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多为圆形,类圆形,短轴半径≥10mm,低回声改变,黑洞样或回声值与肿瘤组织相似,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质或不均质.而非特异性炎症肿大的淋巴结,常呈高回声改变,边界回声模糊,内部回声均匀.Yasudaetal应用EUS对34例壶腹部乳头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发现EUS诊断淋巴结转移正确率为67%,而Bansa等研究得出的准确率仅为54%.1.4壶腹部肿瘤的鉴别EUS较难鉴别外部边缘均不规则的壶腹部腺瘤和腺癌.Menzeletal报道EUS发现5例癌瘤和4例腺瘤,但诊断正确率不高,分别为65.5%和50%.2局限性使用超声内镜(7.5MHz-12MHz)存在以下缺点①在一个器械中将内镜和超声影象术联合使用,增加了超声内镜的直径(12mm~13mm);②较大直径的内镜不易完全导入胰胆系统;③小病变的图象质量和分辨率并不让人满意;④常规超声影象术要求与常规内镜检查分离的再次检查,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最近发展起来的微型超声探头(ultrasonicprobe;USP),其导管式探头外径仅2mm~3mm,频率12MHz~20MHz,能穿过标准内镜工作管道,提供高频超声图象,这些微探头可克服EUS以上缺陷,提高诊断准确性,减轻患者痛苦,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异位胰腺临床特征、超声内镜(EUS)表现及其与病理特征联系,提高对异位胰腺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就医的30例胃肠道异位胰腺的胃镜和超声影像特点,评价其临床价值。结果 EUS检查异位胰腺的影像临床特征为:病变部分为隆起型,与胃壁边缘分界清楚,病变呈液体高低混合回声,且不均匀,回声中部分可见管样回声。胃肠道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是异位胰腺的多发区。结论 EUS的检查异位胰腺高效、准确,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在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EUS诊断,并接受内镜微创或外科手术治疗后病理确诊为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9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变的部位、病理结果、EUS特征及比较术前EUS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结果]95例中病变部位以胃底(58.95%,56/95)、胃窦(22.11%,21/95)常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间质瘤(56.84%,54/95),其次为平滑肌瘤(22.11%,21/95)。95例中,EUS诊断起源于黏膜肌层28例、黏膜下层23例、固有肌层42例,层次不清2例,EUS对病变起源层次的诊断符合率为88.42%(84/95)。EUS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0.53%(86/95)。[结论]EUS可较好地对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层次起源、回声特点及病变性质作出准确判断,但对起源于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的低回声病变的误诊率较高,对纤维瘤、脓肿等少见病变的诊断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在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GI-NENs)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4例内镜检出的GI-NEN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症状,发病部位,EUS下的表现,治疗方式以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64例患者的临床特征无特异性;病变位于直肠的51例,十二指肠2例,胃部11例;与病理诊断相比,EUS检查的敏感度为93.02%,特异性为76.19%,准确性为87.50%,阳性预测值为85.00%,阴性预测值为84.21%;EUS所见病变呈低回声或较低回声,来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采用ESD,EMR和普通圈套器切除法切除,术后随访64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EUS具有诊断和指导内镜下治疗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EUS因能清楚地显示肠壁各层结构,在诊断黏膜下病变、癌症浸润与邻近转移及外压性隆起明显优于普通内镜.我们对104例大肠隆起性及浸润性病变患者行EUS检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在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内镜中心EUS初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并同时获取病理结果的患者117例,通过EUS与病理结果比对,探讨EUS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应用价值。结果入组研究患者117例,EUS初诊平滑肌瘤37例、间质瘤32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7例、脂肪瘤9例、异位胰腺10例、十二指肠布氏腺(Brunner)腺瘤3例、胃体淋巴瘤1例、十二指肠血管瘤1例,胃壁外病变外压7例。EUS检查结果显示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以平滑肌瘤及间质瘤居多,表现为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的低回声病变;所有病变均通过活检、内镜微创手术或外科手术获取病理标本。最终EUS和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7/117(91.5%),其中10例病例误诊。结论EUS虽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存在一定的误诊,但结合病变声像学特点(回声、起源、大小及有无邻近组织浸润等),仍能很好地评判隆起灶病变性质,规范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异位胰腺胃镜和超声内镜的表现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胃异位胰腺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经胃镜及超声内镜诊断为胃异位胰腺患者17例,总结其临床症状、胃镜和超声内镜下表现,将有临床症状的16例患者行ESD治疗,另1例患者随访观察。结果胃镜下多表现为隆起性病变,顶部可见导管开口呈脐样凹陷;14例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病灶以累及黏膜下层为主,可累及固有肌层,多数为低回声、等回声或混合回声改变;16例患者接受ESD治疗,术中发现2例患者累及固有肌层,术中、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检提示累及固有肌层3例,随访发现1例患者病灶存在,1例未行手术患者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是诊断胃异位胰腺及指导治疗的重要手段。ESD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胃异位胰腺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无症状患者可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环扫超声内镜(EUS)术前评估对食管上皮下肿物内镜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内镜发现食管上皮下肿物并行内镜下或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麻醉状态下行环扫EUS术前评估。食管上皮下肿物内镜下治疗可选择不同内镜下手术方式,黏膜肌层病变非气管插管麻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病变气管插管麻醉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或外科手术。结果20例术后诊断为黏膜肌层病变中,19例术前环扫EUS明确诊断,1例术前诊断为固有肌层病变;8例术后诊断为固有肌层病变及2例黏膜下层病变中,术前环扫EUS均明确诊断。Weighted Kappa评价显示,点估计0.92268,95%CI估计0.77431~1.00000,提示环扫EUS诊断与术后内镜下诊断一致性优秀。结论环扫EUS对食管上皮下肿物层次定位有较高的可靠性,对手术方式及麻醉方式的选择有指导意义。检查可在患者麻醉状态下完成,检查过程较舒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辅助下,针对胃及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个性化治疗方法.方法 患者选择标准:(1)最大直径< 2.0 cm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2)最大直径<1.2 cm起源于固有肌层的SMT.(3)肿瘤向腔内生长.(4)无肿瘤转移的其他影像学证据.入选病例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方法治疗黏膜肌层的肿瘤,固有肌层的肿瘤采用结扎方法.结果 6例病变位于胃固有肌层的SMT(胃底4例,胃体1例,胃窦1例)采取内镜下结扎方法治疗;19例食管黏膜肌层SMT采取内镜下EMR治疗.25例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出血及穿孔,术后复查超声内镜创面愈合,病变无残留.结论 EUS在选择间叶源性肿瘤治疗方式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为病人选择个性化治疗,使内镜下治疗更安全、有效.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瘤,采用内镜下结扎治疗,与内镜下剥离治疗相比,创伤小、并发症少,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结肠憩室超声表现的分析,探讨结肠憩室临床诊断中超声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和(或)结肠镜检查证实的结肠憩室病例,观察病灶的位置、形状、局部肠壁有无增厚,有无合并肌层缺如、病变周围网膜回声有无改变、有无渗液、是否合并粪石或气体等。 结果25例患者中,病灶共计67个,单发16例16个,多发9例51个(2~20个不等,仅1例多发憩室合并1个管状,余均呈大小不等囊袋状),升结肠15例、盲肠4例、降结肠2例、乙状结肠2例,结肠肝曲1例、升结肠伴降结肠1例,其中合并阑尾炎13例、腹膜炎3例、肠穿孔2例、系膜扭转1例、肠道出血1例、腹腔脓肿1例。超声表现为结肠旁囊袋状结构19例、呈囊袋状同时伴局部肠壁增厚4例、盲管状结构1例、局限性低回声凸起1例。合并肌层缺损13例、周围网膜回声增强16例、渗液4例、粪石8例、气体3例。 结论结肠憩室声像图多表现为结肠旁囊袋状结构,局部可伴肠壁增厚,部分伴肌层缺损,易合并粪石或气体,易并发阑尾炎,均伴有不同程度炎症表现,少数可合并穿孔,肠道超声检查能为临床明确诊断提供可视化的重要依据,尤其在排他性诊断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恶性淋巴瘤在横结肠受累,临床少见,表现特殊,易造成误诊,本例患者曾被误诊为化脓性腹膜炎、肠穿孔和肠结核等疾病,经肠镜检查才发现病灶,转上级医院最终确诊.临床医生要拓宽思路,若条件有限时尽快转上级医院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准确率。方法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经胃镜检查提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者共108例,顺序以EUS拟诊、内镜下切除术(ESD/STER等)、病理结果评估EUS诊断的准确率。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EUS的真阳性率及假阳性率。结果 EUS真阳性率为72.2%(78/108),假阳性率为27.8%(30/108)。来源于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隆起病变的假阳性率为23.6%(21/89)。食管及贲门隆起病变多为平滑肌瘤;除贲门外其他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则以间质瘤为主,真阳性率高达80.3%。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钙化性纤维瘤,EUS下极易被误诊为间质瘤。来源于黏膜下层的低回声病灶,如神经内分泌肿瘤、深在性囊性胃炎、神经鞘瘤、脉管瘤等,EUS的假阳性率则高达47.3%(9/19)。结论 EUS对于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对于黏膜下层低回声病灶的精准诊断,EUS仍存在较多困难。因此,对照术后病理结果复习EUS图像,对于提高EUS诊断、鉴别诊断的能力,把握内镜切除指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误诊分析一附7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病变从粘膜开始,迅速累及肠壁及全肠。从临床表现来看,也是错综复杂,变幻多端。在诊断上易误诊,往往误诊为肠梗阻、胃十二指肠穿孔、腹膜炎、肠穿孔、阑尾炎等。我院从1977年~1996年共收治76例,误诊39例,明确诊断37例,为在临床中吸取经验,现将误诊原日分析如下。临床资料男42例,女34例。年龄16~78岁。临床表现:腹痛,呈阵发性和持续性.腹部有压痛和反跳痛。有的患者大使呈血使,腹胀,使血,恶心,畅鸣音亢进。误诊肠梗阻9例,腹膜炎11例,肠套叠4例,肠穿孔3例.胰腺炎5例,原风不明7例,明确诊断37例。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异位胰腺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的特征和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对异位胰腺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8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黏膜下肿物患者,经EUS检查后行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异位胰腺者。观察其EUS下的特征,并对患者进行追踪随访。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1例患者,17例(54.84%)病变位于胃窦,6例(19.35%)位于胃体,5例(16.13%)位于十二指肠,2例(6.45%)位于胃底,1例(3.23%)位于食管;4例(12.90%)表面有中央凹陷;24例(77.42%)呈低回声;14例(45.16%)起源于黏膜下层,8例(25.81%)起源于固有肌层,7例(22.58%)起源于黏膜肌层,2例(6.45%)累及多层;18例(58.06%)内部回声均匀;26例(83.87%)边界清晰。17例(54.84%)患者行内镜固有肌层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 EMD),14例(45.16%)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均一次性切除,术后随访均无瘤体残留及复发。结论 异位胰腺好发于胃窦,胃体、十二指肠为次,以低回声为主,内部回声多均匀,边界大多清晰,多起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可以为异位胰腺提供病理诊断的标本,同时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EUS在胃肠神经内分泌瘤(GI—NEN)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44例行内镜检查并经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I—NEN患者的临床资料、EUS下特点及EUS指导下的内镜治疗情况和术后随访结果。结果44例共发现47处病灶(其中有2例为多发),其中4l处病理证实为神经内分泌瘤,6处病理证实为神经内分泌癌。EUS诊断41处神经内分泌瘤中18处起源于黏膜层、23处起源于黏膜下层,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100.O%,均为低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边界较清楚。41处神经内分泌瘤均行EUS指导下的内镜切除术,其中17处行EMR或ESD切除、24处行高频电切除,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分别于术后3—6个月、12个月复查胃肠镜和(或)EUS,显示创面愈合良好,病变切除处胃肠壁各层次清晰,原病灶边缘取组织活检均证实无残留及复发。结论EUS可准确判断GI—NEN病灶的起源、大小、边界、回声等,为最佳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在GI—NEN的诊治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内镜微探头超声检查对结直肠黏膜下隆起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微探头对68例70处结直肠黏膜下隆起性病灶进行肠镜下超声检查,总结内镜超声特点,并与最终诊断比较.结果 发现类癌20例,表现为黏膜下层低回声;脂肪瘤12例,多位于右半结肠(11/12),表现为黏膜下层、边界清楚的强回声;囊肿12例,表现为黏膜下层的单房或多房性的无回声区,包膜完整;间质瘤或平滑肌瘤12例,多位于直肠9例,表现为黏膜肌层及以下各层次的均匀或不均匀低回声为主,外覆稍强回声包膜,两者在超声下很难区别;恶性淋巴瘤3例5个,表现为局部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增厚,呈中低回声,不均匀,较少侵及固有肌层;血管性病变(血管瘤、静脉曲张)3个,表现为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无回声,部分中、高回声,圆形或不规则形,散在或成族状分布,部分互相沟通;另外,还有子宫内膜异位2例,色素沉积1例,阑尾慢性脓肿1例,壁外压迫2例.超声与最终诊断结果均相符.结论 经内镜微探头超声检查可以明确大肠黏膜下隆起的大小、肠壁起源和边界.根据超声特征对黏膜下良恶性判别有一定的价值,同时能与腔外压迫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