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演变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评价其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例健康志愿者与44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液和粪便标本进行检验。16S rDNA高通量测序获得肝硬化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间肠道菌群的差异菌属,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相关菌群属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RDA分析驱动群落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随着肝郁脾虚证向湿热内蕴证的转化,患者病情加重,肠道屏障功能损伤严重,嗜黏蛋白阿克曼菌、青春双岐杆菌、狄氏副拟杆菌、普拉梭菌丰度下降,殊异韦荣球菌丰度上升。殊异韦荣球菌与ALT、AST、TBil、PT及肝硬化预后指标MELD、CTP呈显著正相关(P<0.001),普拉梭菌与ETX呈负相关(P<0.001),嗜黏蛋白阿克曼菌与肝硬化预后指标LSM、MELD呈负相关(P<0.001)。TBil、PT是驱动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间肠道菌群群落变异的主要因子。其中TBil对菌群群落变异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殊异韦荣球菌可能在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演变及病情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调节青春双歧杆菌的含量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狄氏副...  相似文献   

2.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中医学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的病因病机认识、辨证分型及治法方药,中医学认为PCS发病的基本机制为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失于运化、湿热留滞,临床常见肝郁、脾虚、湿热等证,治法以理气、利湿、化瘀、通腑、调养肝脾为主.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主要证素分布。方法选取328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四诊资料并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对其证候进行分析,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主要证素分布。结果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出现频数从高到低分布情况为: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滞证脾胃夹湿证脾胃郁热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病位证素分布情况为:胃脾肝肾心胆肺大肠小肠,以胃、脾、肝、肾为主。病性证素分布情况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血虚,其中以气滞证为主。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胃不和、肝郁脾虚以及脾胃虚弱证,病位证素以胃、脾、肝、肾为主,病性证素主要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以及血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规范化治疗CHB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中医证候量表对594例轻度CHB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纳入的患者进行聚类,并结合变量频数分析对证型归属进行判定.结果:收集的轻度CHB病例均以肝郁脾虚为主要证型,在此基础上合并有6个兼证,分别为肝郁脾虚兼湿热阴虚血瘀证型(62.80%)、肝郁脾虚兼肝肾阴虚证型(24.24%)、肝郁脾虚兼肝郁化火证型(5.05%)、肝郁脾虚兼肝胃不和证型(3.70%)、肝郁脾虚兼中气亏虚证型(2.53%)和肝郁脾虚兼瘀血阻络证型(1.68%).肝郁脾虚兼湿热阴虚血瘀证型又进一步分为5个亚型,分别为脾虚为主型(45.30%)、普通型(22.52%)、气滞为主型(17.70%)、湿热为主型(10.46%)、肾虚为主型(4.02%).结论:肝都脾虚证型为轻度CHB的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乙肝病毒(HBV)携带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病机.方法:选择3 000例慢性HBV携带者,分别填写中医证候调查表,进行辨证分析.结果:慢性HBV携带者分为10种证型,10种证型及出现频数所占百分比分别为:肾虚型(31.90%)、脾虚型(20.41%)、肝气郁结型(16.92%)、肝胃不和型(8.60%)、肝胆湿热型(7.37%)、肝阴虚型(6.59%)、湿热中阻型(5.96%)、湿困中焦型(4.58%)、肝血虚型(4.05%)、血瘀阻络型(1.55%).肾虚型又分为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肾气虚型和肾精不足型,分别占总频次的9.45%、9.38%、12.30%、0.08%,脾虚型又分为脾气虚型和脾阳虚型,分别占总频次的16.28%和4.12%.兼证以肝胆湿热和湿热中阻为主.结论:慢性HBV携带者的最主要中医证型是肾虚型和脾虚型,其病机为疫毒内伏,脾肾亏虚,正气不足,无力鼓邪外出.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肝炎西医诊断和中医证型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西医诊断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分析5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疾病不同临床类型、慢性肝炎不同临床分度、重型肝炎不同临床分期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 急性、慢性肝炎组中医证型均以肝胆湿热证为主,其次是肝郁脾虚证和肝络瘀阻证;慢性肝炎轻、中、重度组均以肝胆湿热证为主,但轻度组肝胆湿热证更多见;重型肝炎早期以肝...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情绪改变,探讨中医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与情绪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Zung焦虑自评表(SAS)和抑郁自评表(SDS)调查133例CHB(肝郁脾虚证或湿热中阻证)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40.60%的CHB患者存在焦虑,49.62%的患者存在抑郁,以轻度和中度居多.两证型比较:轻度焦虑/抑郁以湿热中阻证居多,分别为:39.08%(P<0.05)、44.83%(P<0.01),重度焦虑/抑郁则以肝郁脾虚证为主,分别为:13.04%(P<0.05)、17.39%(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AS/SDS总分与病程、年龄呈正相关(P<0.05),与ALT、AST、HBV DNA载量成负相关(P<0.01).结论:CHB患者存在明显情绪改变,并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岭南地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特征、中医证候规律,为制定及优化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2年10月-2010年4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消化科住院的5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资料从人口学信息、中医证候及证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5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男性475例,女性118例,男女之比为4.03∶1;年龄最大92岁,最小18岁,平均(52.94士13.19)岁,30~69岁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的高发年龄;病程从1天(既往未做相关检查,初次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到50年不等,平均(11.68士10.40)年;肝功能代偿期患者96例,占16.19%,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497例,占83.81%。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常见症候有20余种,最常见的症状有乏力、腹胀、双下肢浮肿、身目黄染、口干口苦、胁痛、纳差、眠差、小便黄、便溏等,其中疲倦乏力、腹胀出现频率最高。单纯证型共11个,复合证型15个,辨证属于单纯证型的患者共190例(32.04%),属复合证型的患者共403例(67.96%)。前10位的中医证型分别是(肝郁脾虚,湿瘀互结)型〉(肝郁脾虚,湿热瘀结)型〉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型〉热伤胃络型〉肝郁脾虚型〉(脾气亏虚,湿浊中阻)型〉湿热瘀结型〉(脾气亏虚,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湿瘀互结)型,其中6个(6/10)属复合证型。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男性发病率高、年龄偏大、病程较长、住院次数较多、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从临床证候来看,湿、热、瘀、虚是其主要的病变特点,其主要的中医证型多以复合证型为多见,(肝郁脾虚,湿瘀互结)型、(肝郁脾虚,湿热瘀结)型、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型等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型,这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变阶段、病机以及发病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归纳总结结肠克罗恩病临床内镜特征,探讨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4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依据临床特征及常规结肠镜检查结果拟诊为克罗恩病的病例,共50例,根据临床特征进行中医辨证,并通过常规内镜、超声内镜对病变发生部位、黏膜形态、病变肠壁各层组织结构和回声改变进行观察,探讨超声内镜下特征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通过超声内镜对病变处观察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黏膜下层的增厚程度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脾虚湿热证及气滞血瘀证内镜下炎症程度更加明显。[结论]超声内镜检查在结肠克罗恩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中是一种很好的辅助诊断方法。活动期以脾虚湿热证、气滞血瘀证多见,缓解期以脾虚痰湿型、脾肾阳虚型多见。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晨  李芹  郭泽剑  周文 《传染病信息》2010,23(3):159-160,17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的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3种证型各30例,对其进行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确定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结果肝郁脾虚证组以G1、s1为主,湿热中阻证组以G2、s2为主,瘀血阻络证组以G3~G4、S3~S4为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3种中医证型中,从肝郁脾虚证到湿热中阻证再到瘀血阻络证,肝组织病理损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肝炎患者肝脏病理分级分期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肝组织病理分级(G)、分期(S)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220例慢性肝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及肝活检,比较中医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五个基本证型患者肝脏病理G和S的变化。结果瘀血阻络组与肝郁脾虚组、湿热中阻组的肝功能有显著性差异,而肝郁脾虚组与湿热中阻组之间的肝功能差异不显著。肝郁脾虚组、湿热中阻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患者的肝脏病理主要在G0~G2和S0~S2范围,肝郁脾虚与湿热中阻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瘀血阻络组主要在G3~G4和S3~S4范围,与肝郁脾虚组、湿热中阻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慢性肝炎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与瘀血证的关系密切,病情的轻重主要取决于瘀血证的有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中医病-体-证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方法,选取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针灸科、骨科等住院患者,对NAFLD患者中医病症、体质、证候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共有98例NAFLD患者的调查结果进入统计分析,总体而言,大部分NAFLD患者肝功、血脂、生化、血常规等中医微观病证信息大致未见显著异常;体质为痰湿质占34.7%,湿热质占16.3%,血瘀质占16.3%,气郁质占10.2%,阳虚质占6.1%,平和质占6.1%,气虚质、湿热质+血瘀质各占3.1%;辨证属于痰湿内阻证占31.6%,湿热蕴结证占23.5%,痰瘀互结证占20.4%,湿浊内停证占13.3%,肝郁气滞证占8.2%,肝郁脾虚证占3.1%.结论:NAFLD以湿、热、痰、瘀四大证素为主,具体表现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三种体质及其兼夹体质以及痰湿内阻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湿浊内停证四类证型,尚无特异性指标针对NAFLD患者进行充分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湿疹不同分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客观记录97例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局部皮损、全身症状以及舌、脉象等资料,分析湿疹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97例湿疹患者中湿热困阻型所占比例最高(39.18%),其中湿重于热14例,热重于湿型24例;其次是风湿热困型(23.71%)。97例患者中包括急性湿疹27例,亚急性湿疹25例,慢性湿疹22例,急性发作23例。27例急性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湿热困阻型14例,风湿热困型10例,脾虚湿困型1例,风湿热夹脾虚型1例,督虚血瘀型1例;25例亚急性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湿热困阻型10例,脾虚湿困型7例,风湿热困型4例,脾肾两虚夹血瘀型2例,血虚风燥型1例,血热风燥型1例;22例慢性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脾虚血燥型7例,脾虚湿困型6例,湿热困阻型4例,风湿热困型2例,血虚风燥型2例,湿熟瘀结型1例;23例急性发作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湿热困阻型10例,风湿热困型7例,脾虚湿困型4例,脾虚血燥型1例,风湿热夹脾虚型1例。在四种主要证型中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χ2=0.72,P>0.05),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无明显差异(χ2=0.26,P>0.05),但在不同病程的分布有明显差异(χ2=4.02,P<0.05)。其中风湿热困型出现的频率随着病程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其他证型则在0.5~5年的出现频率较高。结论湿疹主要的中医证候有风湿热困、湿热困阻(湿重于热、热重于湿)、脾虚湿困和脾虚血燥四种,在不同病程中分布的频率不同。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目前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热点之一,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特点为脾虚为本,湿、热、瘀为标,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则湿热蕴结于内,气血相交,久而癖血形成,肠络受损而出现脓血便;因气机阻滞不通而出现腹痛、里急后重等.外邪入侵,或内伤饮食,或情志失调,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食积内停,蕴结肠道,生成湿热败浊,腑气不利,气滞血瘀,瘀与湿热相合而致腹痛、腹泻,下利脓血,局部形成溃疡糜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的前C区、C区、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位点变异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8年6月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门诊及病房诊治的CHB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HBV血清学指标、HBV各位点变异情况及中医四诊信息,参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辨证标准,对各病例进行辨证分型,继而分析HBV前C、C、BCP区位点变异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多组之间及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纳入235例CHB患者中,湿热内结证101例,肝郁脾虚证88例,瘀血阻络证17例,肝肾阴虚证19例,脾肾阳虚证10例。性别、年龄、病程在不同中医证型中存在显著差异(χ2=17.389、H=173.280、H=86.520,P值均<0.01)。CHB患者年龄在HBV前C、C、BCP区位点变异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0.150,P<0.001)。HBV前C、C、BCP区变异的CHB患者其中医证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χ2=58.117,P<0.001),主要证型为湿热内结证和肝郁脾虚证,两证型所占比例为80.43%。湿热内结证易出现A1762T、G1764A位点变异,肝郁脾虚证易出现G1896A、A1762T、G1764A位点变异,瘀血阻络证和肝肾阴虚证均易出现G1764A位点变异,脾肾阳虚证易出现I97L位点变异。结论CHB患者HBV前C、C、BCP区位点变异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湿热内结证及肝郁脾虚证最常见,脾肾阳虚证易发生I97L位点变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5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LDH释放法析测其外周血中的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34名建康人做为对照。结果是以虚证为主的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和瘀血阻络证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以实证为主的热重于湿证、湿热并重证、湿阻脾胃证、湿热中阻证和肝郁脾虚证的NK细胞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肝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与病程长短、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密切相关。提示NK细胞活性检测,可做为中医辨证虚实的客观指标;肝炎早期如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可能是防止肝炎慢性化、肝硬化和肝癌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临床检验指标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及证型分布.方法:以100例慢乙肝患者为例,时间为2019.05-2021.01之间,根据不同中医证型分为A-E组,对应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肝郁脾虚、湿热内结,5组对象均检测血尿酸(UA)、血清肌酐(CREA)、尿素(UREA)、直接胆红素...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症状聚类及分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证型,探讨中医证型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关联性.方法:纳入4个中心285例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病理组织学检查肝纤维化分期,观察中医症状表现,采用指标聚类法对中医症状聚类降维,在适当位置截取,析出中医证型,采用简单对应分析中医证候分布与肝纤维化分级的关系.结果:44个中医症状聚为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和肝肾两亏证5大证型:中医证型与肝纤维化分期密切相关(x2=33.998,P=0.005);维度1、维度2和维度3的惯量值分别是0.084、0.022和0.011,贡献率分别是70.6%、18.7%和9.2%(累计98.5%);肝郁脾虚证偏重于肝纤维化S0,湿热内蕴证偏重于S1,气滞血瘀证偏重于S2,气阴两虚证偏重于S3,肝肾两亏证偏重于S4.结论:中医证型与肝纤维化程度有一定关联性,随肝纤维化分期由S0→S4的增加,中医证型也由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肝肾两亏证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共收集273例FD患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将其分为湿热壅滞证、脾虚气滞证、肝胃气滞证和肝胃郁热证,每证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予相应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模拟剂治疗。[结果]基线资料单项症状比较得出:餐后饱胀症状以湿热壅滞证积分最高(P<0.05),上腹痛症状以肝胃郁热组积分最高(P<0.05)。各证型分组疗效比较得出:脾虚气滞证治疗组14d、28d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3.3%∶41.9%、80.0%∶41.9%);其他各证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虚气滞证、湿热壅滞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中治疗组与对照组28d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均显著改善(P<0.05)。安全性评价各证型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湿热壅滞证、脾虚气滞证、肝胃气滞证和肝胃郁热证功能性消化不良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台湾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台湾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偏向性及和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及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依据。方法:264例门诊患者,男194例,女7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辨血阻络型及脾肾阳虚型5型。分析辨证分型与生活习惯及肝功能AST/ALT间彼此的相关性。结果:(1)264例患者中,肝肾阴虚型90例(34%),湿热中阻型及肝郁脾虚型分别为74例及73例(各约中28%),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型共27例(10%)。(2)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型患者年龄最大,其次为肝肾阴虚,肝郁脾虚及湿热中阻型。P=0.016,(3)各种症状归类于各组织系统,以肝郁脾虚型和肝肾阴虚型在肝胆胃肠系统有较高频率的表现,证型间有统计上的意义>P=0.021。(4)ALT在湿热中阻型中含量最高,在瘀血阻络和脾肾阳虚型最低,且ALT和各证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1) 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肝肾阴虚为最多见。(2)以瘀血阻络型及脾肾阳虚型年龄为最高,说明慢性乙型肝炎随着病毒潜伏时间延长会加重肝组织的变性及恶生,形成肝硬化及肝癌。(3)肝郁脾虚及肝肾阴虚型者多有胃肠肝胆系统的临床症状,体现证型的临床变化和现代生理,病理,解剖有着密切关系。(4)AST/ALT以湿热中阻型为最高,说明慢性化过程中,肝功能未必上升,而见下降。同时,ALT高低有各证型中亦有显著性的差异。因此我们大胆推测到ALT用作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中的一个客观指征,以达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目标,而这也是我们未来进一步分析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