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超声在颈动脉斑块筛查、密度结构判定、稳定性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shearwaveelastography,SWE)作为一种全新的超声弹性成像方法,可通过分析剪切波传播速度来定量评估生物组织的弹性硬度信息.因此,运用SWE定量分析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的硬度特征,可为临床评估斑块稳定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目的运用SWE测定脂肪肝患者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硬度,探讨其与血脂水平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存在颈动脉单一斑块的脂肪肝患者临床资料,共计130个斑块.根据常规超声下斑块回声不同分为3组:软斑块组(40例)、混合性斑块组(52例)、硬斑块组(38例).对所有斑块行SWE检查,测量各斑块平均杨氏模量值,并分析其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硬斑块组平均杨氏模量值、HDL-C水平明显高于混合性斑块组及软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性斑块组平均杨氏模量值、HDL-C水平明显高于软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斑块组LDL-C水平明显低于混合性斑块组及软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性斑块组LDL-C水平明显低于软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平均杨氏模量值与LDL-C水平呈负相关性(r=-0.71, P 0.05),与HDL-C水平呈正相关性(r=0.75,P 0.05).结论SWE能定量评估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的软硬度,其平均杨氏模量值与血脂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为临床评估斑块稳定性提供硬度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痰瘀同治理论的散结通脉方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Crouse积分的影响。方法 7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散结通脉方,治疗12 w。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血脂、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变化。评估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血脂水平、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无明显差异(P0. 05);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P0. 05);且治疗组在降低TC、TG、LDL-C水平、颈动脉IMT和斑块Crouse积分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基于痰瘀同治理论的散结通脉方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脂代谢紊乱,逆转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影响。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在尿激酶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华法林治疗,治疗组加用达比加群酯治疗,均治疗4 w,观察近远期疗效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Glasgow昏迷量表(GCS)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SSS)评分、超声中膜厚度(IMT)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 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治疗前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HDL-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治疗组TG、TC与HDL-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而LDL-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1个月进行超声观察,对照组多为软斑块、纤维型斑块,而治疗组多为软斑块、钙化型硬斑块、混合斑块;两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3个月的电话随访,治疗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与死亡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相对于华法林,达比加群酯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有效改善症状与超声功能指标,促进血脂代谢的正常化,逆转HDL-C的表达,从而促进患者近期与远期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和血脂水平与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检测112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的血清尿酸(UA)、HCY、Lp-PLA2、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分为不稳定性斑块组41例,稳定性斑块组39例,无斑块组32例,以斑块指数比较各组斑块形成程度,并分析斑块指数与Lp-PLA2、HCY、UA的相关性。结果3组血浆LpPLA2、HCY、UA和LDL-C水平依次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Lp-PLA2、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UA、LDL-C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Lp-PLA2、U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sman相关分析显示斑块指数与LpPLA2、HCY、UA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17、0.256、0.339,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浆Lp-PLA2、HCY、UA和LDL-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显著相关,联合检测可能预防、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血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载脂蛋白(Apo)A5、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PTL)4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6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CAS斑块患者为观察组,根据CAS斑块性质将患者分为稳定性斑块组(n=39)和不稳定性斑块组(n=27)。同期选取33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无CAS斑块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ApoA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ANGPTL4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CAS斑块稳定性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poA5、ANGPTL4对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ApoA5、ANGPT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性斑块组HDL-C、ApoA5、ANGPTL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性斑块组,hs-CRP、TC、LDL-C水平显著低于不稳定性斑块组(P<0.05)。Log...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常规对症治疗,给予两组患者抗凝剂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患者阿托伐他汀钙口服;观察组患者阿托伐他汀钙片+盐酸小檗碱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并以超声监测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接近(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TG、LDL-C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HDL-C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总TC、TG、LDL-C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变薄,不稳定斑块减少(P0.05),两组间比较,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不稳定斑块减少情况比对照组改善更多(P0.05)。结论盐酸小檗碱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且对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和增强其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CIS)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9月该院收治的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CIS患者224例,根据颈动脉B型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45例、稳定斑块组62例及易损斑块组117例,调查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血压、身高、体重等,测定血清ox-LD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空腹血糖(FPG)水平;并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总斑块面积(TPA)及斑块性质,分析血清ox-LDL水平与CIS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高血压发生率、血清ox-LDL水平、颈动脉IMT平均厚度以及增厚率整体和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易损斑块组的总斑块面积(TPA)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三组血清ox-LDL水平与血清TC、LDL-C水平以及颈动脉IMT值呈正相关(r=0.376,0.397,0.203,P0.05),与TG、HDL-C、FPG无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易损斑块的形成仅与血清ox-LDL水平独立相关(OR=1.021,95%CI 0.996~1.072,P0.01)。结论急性CIS患者血清ox-LDL水平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独立相关,提示ox-LDL水平可作为临床初筛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40例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口服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治疗12个月,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最大长度和厚度.结果 辛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患者TC、TG、LDL-C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大小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辛伐他汀通过调脂,减少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男性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及降脂疗效.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20 mg,共16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10 mg、20 mg均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10 mg组:治疗后(1.23 0.19)mm比治疗前(1.48 0.26)mm,P<0.05;20 mg组:治疗后(1.03 0.2)mm比治疗前(1.46 0.23)mm,P<0.05],降低TC、TG、LDL-C水平(P<0.05),升高HDL-C水平.与10 mg阿托伐他汀组比较,20 mg阿托伐他汀能更进一步降低TC、LDL-C和升高HDL-C水平(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0.
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血脂、血糖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血脂、血糖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11例老年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 LDL-C),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组的老年患者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超声结果正常的老年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脂、血糖可作为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及血液检查;根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不稳定组血清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性别、糖尿病史、吸烟与稳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84.29%.结论 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CHOL、HDL-C、LDL-C、TG、HCY、FIB、性别、糖尿病史、吸烟有关,控制其危险因素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39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斑块者79例(观察组),无颈动脉斑块者60例(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粥样斑块形成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RP含量。比较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CRP水平,分析颈动脉斑块与血脂和CRP水平相关性。结果观察组IMT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动脉斑块与LDL-C、TC、TG和CRP呈正相关,而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LDL-C、TC、TG和CRP呈正相关,而与HDL-C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用超声多普勒检查205例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双侧颈动脉。根据超声特征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餐后两小时胰岛素(2h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尿酸(UA)等指标。分析以上因素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四组间FPG、HbA1c、FINS、2hINS和舒张压(DBP)均无明显差异;而颈动脉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的年龄、2hPG、TG、TC、LDL-C、UA、收缩压和脉压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而HDL-C明显低于颈动脉正常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稳定斑块组的年龄、2hPG、TG、LDL-C及UA均高于其他组;不稳定斑块组的HDL-C均低于稳定斑块组,内膜增厚组及颈动脉正常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TG、LDL—C、2hPG进入回归方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年龄、血压、血脂及餐后血糖等多种因素有关,提示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在降低空腹血糖的同时,也应控制餐后血糖,更应重视血压、血脂的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正五聚蛋白(PTX)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240例,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75例、稳定斑块组80例和内膜增厚组85例。另选取经颈动脉彩超检查无异常体检者82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四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及PTX3水平。结果各组年龄、性别及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三组TC、TG、LDL-C、PTX3、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PTX3、hs-CRP呈增高趋势(P<0.05)。与内膜增厚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TC、TG、LDL-C水平、IMT均显著升高(P<0.05),不稳定斑块组HDL-C显著降低(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TG、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HDL-C显著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颈动脉IMT与血清TG、LDL-C、hs-CRP、PTX3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C、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PTX3和hs-CRP作为炎性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呈正相关,可反映患者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对患者血清胆固醇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将78例(73±7岁)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辛伐他汀组(45例)给予辛伐他汀(20mg/天),治疗共4周;对照组(33例),常规(未经调脂)治疗。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hs-CRP,统计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C、LDL-C、HDL-C及hs-CRP水平。结果①治疗前两组血清TC、LDL-C、HDL-C及hs-CRP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②辛伐他汀组治疗后TC、LDL-C显著下降(P<0.001),HDL-C升高(P=0.002)。对照组治疗前后TC、LDL-C、HDL-C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辛伐他汀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s-CRP均有下降,但辛伐他汀组下降值(2.91±2.62mg/L)显著大于对照组下降值(0.91±1.18mg/L)(P<0.001)。④辛伐他汀治疗4周后hs-CRP的降低与血脂改变TC(r=0.004P=0.977)、LDL-C(r=0.173P=0.256)、HDL-C(r=-0.223P=0.141)无相关性。结论辛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周,能安全有效调节血清胆固醇及降低hs-CRP水平,且降低hs-CRP水平独立于其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及炎症反应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05~2013-04在该院住院治疗的132例冠心病患者,彩超检查颈动脉显示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93例(观察组),不伴有颈动脉斑块39例(对照组)。均常规检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胆固醇(HDL—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观察组血清TC和LDL—C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而两组的hs—CRP、TG及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中高TC和高LDL-C可能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而hs-CRP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同型半胱氨酸(Hcy)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对照组、Hcy正常组和H型高血压组的空腹血糖(FBG)、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浆Hcy。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IMT。结果 Hcy正常组与H型高血压组血浆LDL-C、T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DL-C水平Hcy正常组与H型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FBG、TG、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Hcy高于Hcy正常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Hcy正常组Hcy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IMT高于Hcy正常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Hcy正常组IMT亦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IMT与Hcy(r=2.016,P=0.031)及LDL-C(r=1.936,P=0.036)呈正相关;与HDL-C、TC、TG、FBG无相关性。结论 H型高血压病人IMT明显增厚,IMT增厚可能与高Hcy、高LDL-C的协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磷脂转运蛋白(PLT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收治的CHD患者80例为CHD组,按狭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n=17),中度组(n=21),重度组(n=42)。另选取同期收治因胸痛症状入院的非CHD患者60例为对照组。测定患者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LTP及Gensini评分,并分析PLTP与血脂指标、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CHD组PLTP、Gensini评分、TG、TC、LD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9.421、34.203、7.992、4.472、4.593,P <0.05);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t=6.501,P <0.05)。CHD患者PLTP、TG、TC、LDL-C水平随着病变程度增加而升高,而HDL-C随着病变程度增加而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01,P <0.05)。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CHD患者血清PLTP水平与TG、TC、LDL-C、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473、0.485、0.471、0.583,P <0.05),与HDL-C呈负相关(r=-0.422,P <0.05)。结论 CHD患者血清PLTP高表达,与体内脂质代谢密切相关,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PLTP可能参与着CHD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病变与血脂、心电图的关系。方法按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166例心脏病患者分成斑块组(A组)与无斑块组(B组)。比较两组血脂数值及心电图的变化。结果A组ST-T改变明显高于B组(P〈0.025);血脂检查显示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AI、B,两组比较P〈0.05;脂蛋白(a)[LP(a)]两组比较P〈0.01。结论血脂增高、尤其是高Lp(a)者,伴有ST-T改变与颈动脉斑块之间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116例UA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组间UAP临床疗效、血脂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升高(均P0. 05)。观察组治疗后斑块厚度、大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 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曲美他嗪是UAP的有效治疗方案,能明显改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