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检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其与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关系研究。方法:选取2011-01至2013-10期间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组)6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组)46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等基本资料,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PDGF水平。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IVUS检查,详细记录罪犯血管最狭窄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态、性质、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重构情况以及病变处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偏心指数等。比较两组斑块性质、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发生率、正性重构比率以及外弹力膜面积、偏心指数等的差异,以及不同斑块性质血清PDGF水平的差异。结果:(1)SAP组血清PDGF浓度为(3.64±0.60)ng/L显著高于ACS组(2.12±0.51)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AP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硬斑块为主,ACS组患者斑块以软斑块为主。与SAP组比较,ACS组患者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正性重构发生率高,且ACS组较SAP组斑块以偏心斑块为主,偏心指数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与SAP组比较,ACS组患者病变血管外弹力膜面积较大,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3)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血清PDGF水平均低于软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PDGF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在AC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斑块越不稳定,PDGF的浓度越高,检测血清PDGF水平有助于诊断和预测ACS的发生,使ACS的诊断流程和治疗策略的选择更趋于合理和规范。  相似文献   

2.
同型半胱氨酸与冠脉病变程度及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20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对照组(54例)和冠心病组(146例);冠心病组根据临床类型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ACS组,115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31例)。以Gensini积分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以临床类型评价斑块稳定性。检查所有患者血浆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分析Hey、hs—CRP与Gensini积分、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ACS组和SAP组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8.8±6.5)mol/L比(10.2±4.1)mol/L,(16.3±5.7)mol/L比(10.2±4.1)mol/L,P均〈0.05],而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的增加而逐渐升高;ACS组Hey水平较SAP组高(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明显相关,且与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差异及其与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脂蛋白相关磷脂酶2(lipoprotein related phospholipase 2,LP-PLA2)、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浓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确诊的16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98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70例(SAP组)。用血管内超声检测两组患者的斑块性质,实验室检测血清PAF、PDGF、LP-PLA2浓度,并分析PAF、PDGF、LP-PLA2与斑块性质参数的关系。结果 ACS组患者的软斑块发现率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18%(58/98)vs.25.71%(18/70),χ2=18.464,P0.05]。ACS组和SAP组患者的病变斑块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患者的斑块面积、偏心指数均显著高于SAP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患者的血清PAF、PDGF、LP-PLA2浓度均高于S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块组冠心病患者的血清PAF、PDGF、LP-PLA2浓度均高于硬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偏心指数与血清PAF、PDGF、LP-PLA2浓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通过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PAF、PDGF、LP-PLA2浓度,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血清PAF、PDGF、LP-PLA2浓度与斑块的性质及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其与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浓度的关系。方法:选取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住院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6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6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DGF水平,对所有研究对象的143支病变冠脉进行IVUS检查,比较ACS组与SAP组斑块性质、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发生率、正性重构比率、外弹力膜面积以及偏心指数等的差异,以及不同性质斑块血清PDGF浓度的差异。结果:ACS组血清PDGF浓度显著高于SAP组(P0.05)。与SAP组比较,ACS组斑块以软斑块为主,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高,斑块以偏心斑块为主,偏心指数低,正性重构发生率高(均P0.05)。两组外弹力膜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血清PDGF水平均低于软斑块(P0.05)。结论:PDGF参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在AC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斑块越不稳定,PDGF的浓度越高,检测血清PDGF浓度有助于诊断和预测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检测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状的价值及相关程度。方法 188例冠心病患者按照临床分型分为2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10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n=82);选择同时期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n=90)。测定血清NT-proBNP、Hcy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Gensini积分;采用血管内超声检测斑块成分指标。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NT-proBNP、Hcy水平与Gensini积分及斑块成分指标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NT-proBNP、Hcy水平与易损性斑块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NT-proBNP、Hcy预测易损性斑块的价值。结果 3组间NT-proBNP、Hcy与hs-CRP浓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均为ACS组SAP组对照组(均P0.05)。ACS组Gensini积分、坏死核心(NC)比例、血管重塑指数(VRI)、斑块偏心指数(PEI)均显著高于SAP组(P0.05)。NT-proBNP、Hcy水平与Gensini积分及斑块NC比例、VRI、PEI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Hcy血清水平是冠心病患者易损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NT-proBNP、Hcy预测冠状动脉易损性斑块的AUC分别为0.764(95%CI 0.729~0.803,P=0.021)、0.779(95%CI 0.742~0.814,P=0.015);两者联合预测冠状动脉易损性斑块的AUC为0.886(95%CI 0.823~0.951,P=0. 004)。结论血清NT-proBNP、Hcy联合检测可有效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病变性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联合血脂检测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接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140例作为观察对象,依据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每组70例;选择同年龄段体检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健康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及血脂指标水平。结果三组对象的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及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比较表现为多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三组对象的LDL、TG水平比较表现为多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表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联合血脂检测对临床筛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其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关系,以探讨Lp-PLA2检测对评价易损斑块炎症程度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1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9例(SAP组)及可排除冠心病者30例(CTL组)。应用ELSIA法测定Lp-PLA2及hs-CRP、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VH评价斑块的形态特征。结果:ACS组血浆Lp-PLA2(P<0·01)及hs-CRP(P<0·05)分别显著高于SAP组,SAP组血浆Lp-PLA2(P<0·05)及hs-CRP(P<0·05)分别显著高于CTL组;ACS组狭窄病变处主要为脂质坏死性斑块,而SAP组主要为纤维性斑块(P<0·01),ACS组和SAP组脂质坏死组织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3·26±9·90)%和(8·26±6·77)%(P<0·01),薄纤维帽脂瘤斑块分别为43%和10%(P<0·01);血浆Lp-PLA2和hs-CRP水平分别与脂质坏死组织面积百分比呈正相关(r=0·511,P=0·019;r=0...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Gensini评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rouse积分的相关性,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防治提供简单易行的检测依据。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心血管内科诊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114例,根据CAG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非冠心病组(n=40)与冠心病组(n=74),再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将冠心病组分为三个亚组,比较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探讨Gensini评分与Crouse积分的关系;评估颈动脉超声诊断冠心病临床价值。结果冠心病组的IMT较非冠心病组显著增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三个亚组(单支病变亚组、两支病变亚组、三支病变亚组)的IMT分别为(0.94±0.15)mm、(1.17±0.17)mm、(1.21±0.23)mm;非冠心病组Crouse积分为(1.11±0.75)分,Gensini积分为(0.0±0.0)分;冠心病组Crouse积分为(5.14±3.41)分,Gensini积分为(22.2±11.02)分,冠心病组上述指标均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rouse积分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354,P=0.001);诊断实验四格表显示颈动脉超声诊断冠心病的诊断符合率为86.0%。结论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指标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具有可实践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和足背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270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进行Gensini积分评分。所有患者同时行血管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IMT、粥样斑块面积、Crouse积分以及足背动脉IMT、血管内径、峰值流速,并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从Gensini积分0组到积分4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Crouse积分和足背动脉IMT逐渐增高,足背动脉内径和峰值流速逐渐降低;(2)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Crouse积分、足背动脉IMT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1),足背动脉内径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P<0.01);(3)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Crouse积分、足背动脉IMT以及足背动脉内径均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独立相关因子。结论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和足背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相关性较好,包括冠脉早期病变,通过外周血管超声检查可客观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进展情况,尤其可为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人群的管理和干预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冠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01至2013-12期间于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住院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38例,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表现分为:冠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n=33),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n=65),稳定性心绞痛(SAP)组(n=4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PAF浓度,比较三组患者血清PAF浓度的差异。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对ACS组和SAP组患者冠脉病变处进行检查,比较不同性质斑块中血清PAF浓度的差异。结果:SAP组、ACS组患者血清PA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血清PAF浓度显著高于SAP组(P0.05)。SAP组和ACS组IVUS检查结果显示,SAP组患者冠脉病变以硬斑块为主[30例(75.0%)],ACS组患者冠脉病变斑块以软斑块为主[44例(67.7%)],与SAP组相比,ACS组患者冠脉病变斑块以偏心斑块为主,斑块破裂(24.6%vs 7.5%)和血栓形成发生率(21.5%vs 0)、斑块正性重构发生率(46.1%vs 25.0%)、偏心指数[(0.70±0.22)vs(0.30±0.24)]均较高(均P0.01);而外弹力膜面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中血清PAF浓度均低于软斑块(P0.05);纤维斑块与钙化斑块、混合斑块三者之间比较,血清PAF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清PAF浓度参与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在AC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斑块越不稳定,血清中PAF的浓度越高。(2)血清PAF浓度作为ACS相关因子,为诊断ACS提供依据,为临床检测、预防和治疗ACS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中白细胞介素(IL)-18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是否相关.方法 冠心病患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P)共86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18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进行Braunwald分级,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Killip分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按Gensini评分,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CS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存在良好相关性.ACS组IL-18水平高于SAP组(P<0.01),且与Gensini法评分呈线性正相关(r=0.357,P=0.005).结论 ACS患者IL-18浓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人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住院患者152例,年龄62~91岁.于冠状动脉造影前1周内行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量颈动脉和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总面积及颈动脉斑块总积分,并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型,冠心病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以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 结果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斑块总面积及斑块总积分在冠心病单支病变组(16例)分别为(0.93±0.10)mm、61.3%、(0.58±0.11)mm~2及(3.82±2.11)分;双支病变组(41例)分别为(0.92±0.14)mm、72.5%、(1.57±0.37)mm~2及(4.59±3.39)分;3支病变组(72例)分别为(0.95±0.11)mm、87.3%、(1.88±0.15)mm~2及(6.67±5.90)分;非冠心病组(23例)分别为(0.81±0.13)mm、42.7%、(0.28±0.69)mm~2及(1.83±1.65)分.股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及斑块总面积在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分别为(0.97±0.11)mm、38.3%及(0.24±0.26)mm~2;双支病变组分别为(1.07±0.15)mm、57.9%及(0.51±0.21)mm~2;3支病变组分别为(1.15±0.14)mm、59.5%及(0.59±0.23)mm~2;非冠心病组分别为(0.90±0.13)mm、26.8%及(0.20±0.17)mm~2.冠心病各组上述各项指标高于非冠心病组(均P<0.05),其中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颈动脉斑块总面积、股动脉斑块总面积及股动脉IMT高于单支病变组(均P<0.05),3支病变组颈动脉斑块总积分高于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型、斑块总积分及面积与冠脉病变支数间呈正相关(r分别为0.282、0.307及0.494,均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472,P<0.01).股动脉IMT、斑块总面积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5及0.692,均P<0.01),与Gensini积分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404、0.648,均P<0.01).颈动脉斑块总面积(OR=2.2;95%CI 0.79~2.46)、股动脉斑块总面积(OR=1.6;95%CI 0.28~1.35)及股动脉IMT(OR=1.6;95% CI 1.20~15.10)是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超声检查结果评价老年人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 PAR)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病变程度及冠心病预测之间的关系。方法 149例入选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6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5例和对照组45例,ELISA检测血浆su PAR水平,比较各组血浆su PAR水平,分析血浆su PAR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观察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的关系,并绘制su PAR预测冠心病发生的ROC曲线,确定最佳界值。结果 ACS组、SAP组血浆su PA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血浆su PAR水平高于SAP组(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冠心病患者血浆su PAR水平相应增加(P0.05),且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202,P0.05);简单及偏相关分析显示,血浆su PAR水平与冠心病呈正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 PAR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05,P0.01);根据ROC曲线获得su PAR预测冠心病发生的最佳界值为1.771μg/L,曲线下面积(AUC)为0.745(95%CI=0.661~0.828,P0.001)。结论 su PAR作为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不仅能对粥样斑块稳定性具有提示性,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su PAR界值有可能成为预测冠心病发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水平与冠心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144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n=96)组和对照组(n=48),冠心病患者再根据临床症状、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分组,ELISA方法检测受试者Lp-PLA2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AMI)组Lp-PLA2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P均0.01);不同病变支数组和Gensini积分组之间Lp-PLA2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冠心病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Lp-PLA2与冠心病独立相关,优势比为1.028~1.068。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p-PLA2与冠脉积分独立相关,(P0.01)。结论Lp-PLA2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血清Lp-PLA2水平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及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浓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80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MCP-1、bFGF浓度,应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结果:(1)冠脉单支血管病变患者MCP-1血清水平(69.28±34.97pg/ml)明显低于冠脉多支血管病变组(96.97±43.01pg/ml,P〈0.05),而bFGF血清水平在单支组和多支病变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647);(2)相关分析发现MCP-1血清浓度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304,P〈0.05),而bFGF血清浓度与Gensini积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严重的冠心病患者中,MCP-1血清浓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斑块易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60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30例,均行冠脉造影检查,另选择除外冠心病的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sTM水平,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测定斑块纤维帽厚度,评价斑块易损性,比较3组血浆sTM水平,分析血浆sTM水平和冠脉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及其对ACS的诊断价值。结果:1ACS组、SAP组、对照组血浆sTM水平分别为(96.35±6.22)、(71.70±7.30)、(51.86±3.48)pg/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CS组、SAP组斑块纤维帽厚度分别为(47.70±13.17)、(88.34±18.38)μm,ACS组明显小于SAP组(P0.01)。3ACS组中sTM水平与斑块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742,P0.01);SAP组中sTM水平与斑块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516,P0.01)。4应用sTM判断ACS的ROC下面积为(0.873±0.082),大于应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判断ACS的ROC下面积(0.760±0.075)。结论:1血清sTM水平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价冠脉斑块稳定性的一个指标。2sTM较hs-CRP具有更高的早期诊断和判断ACS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10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39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5例.根据Gensini评分标准分为:Gensini积分<30分组32例,30 ~60分组49例,>60分组1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无冠状动脉病变者40例为对照组.血清脂联素水平采用ELISA进行检测.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5);AMI组、UAP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SAP组(P<0.05),而AMI组和UA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nsini积分30 ~60分组与>60分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30分组(P<0.05),>60分组显著低于30 ~60分组(P<0.05).结论 脂联素在ACS患者血清中呈低表达,并且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降低.血清脂联素可能参与了斑块不稳定性的发生和冠状动脉粥样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冠心病患者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的变化,探讨C1、C2与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病变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 方法 入选160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分为3组:冠状动脉正常组(正常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硬化组)和冠心病组。应用桡动脉舒张期脉搏波形分析仪测定入选者的动脉弹性,得到C1和C2;冠状动脉造影后对所有入选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程度应用Gensini积分法进行定量评定;分别对硬化组和冠心病组的C1、C2与Gensini积分间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 硬化组的C2低于正常组(P<0.01),冠心病组的C2低于硬化组(P<0.05),3组间的C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硬化组和冠心病组患者Gensini积分分别为(5.4±2.6)分与(51.3±3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574,P<0.01);冠状动脉狭窄病变Gensini积分均与C2呈负相关,与C1无相关性。 结论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一亚临床阶段,C2已开始下降,并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加重而降低,测定C2有助于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斑块稳定性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寻找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9例 ACS 患者和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罪犯"冠状动脉进行血管内超声( IVUS)检查,同时测定外周血浆Hcy水平.结果:ACS组Hcy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5);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处以软斑块为主69.4% (34/49) , S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处以硬斑块为主77.1% ( 27/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AP比较,ACS组不稳定斑块和内膜破裂,血栓形成病变占比例明显增高(P<0.01);ACS组病变处斑块面积大(P<0.01),斑块负荷重(P<0.01),以偏心斑块(P=0.000)和正性重构为(P=0.002)主.Hcy水平、斑块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偏心指数均可影响斑块的稳定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与斑块不稳定相关.结论:Hcy可能是ACS斑块不稳定的相关因素,可作为预测斑块不稳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水平,探讨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CHD患者7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5例,按Gensini评分法评定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另择13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血清PPAR-γ浓度。结果SAP组、UAP组和AMI组血清PPAR-γ水平分别为(640.23±348.92)、(653.55±341.32)、(783.93±294.22)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3.93±294.22)pg/ml(P均〈0.05);UAP组较SAP组轻度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较SAP组、UAP组显著增高(P均〈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Gensini评分、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TC、TG、HDL-C、LDL-C均与血清PPAR-γ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ACS患者血清PPAR-γ水平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有助于CHD的危险分层,对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